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哲学的诠释系统--意象诠释的理论与方法
内容
内容推荐
探索中国本土的诠释学,构建自己的诠释理论、方法与话语体系,既是当前中国哲学的学科任务,也是其时代课题与历史使命。本书以中国传统哲学为根本,传统文化为土壤,提出了一种诠释构想——意象诠释,试图将“哲学观念一诠释方法一语言文化”三者融贯互摄,具体地阐述其理论基础与思维原理、话语体系与具体应用,从而彰显中国哲学之精神、民族文化之特质。本书主要选取了作者近10年来所刊相关学术论文,集结出版之际,只于错讹或不善之处,略作修改,内容、观点、思路则维持原貌。此次收集成册,意在比较系统地呈现“意象哲学”与“意象诠释”的整体面貌,以便读者对此理论的来龙去脉有个大致轮廓。概要地说,所谓“意象诠释”,便是以“意一象一言”为符号象征的诠释,以“中道圆融”为精神特质的诠释,以“同构相推,时位相配”为原理的诠释。就内容观之,实以“易道”为立场、“意象”为思维,融儒释道一体,贯古今为一炉。就结构而言,本书包括理论与实例二篇,暗合“体用一源,显微无间”之意蕴。如果语言是思维的家,那么思维便是观念的路,而文化则是思维与观念的土壤。思维观念的不同,追根究底,是文化土壤的差别。简之,语言的意象性决定了思维的意象性,合此二者,便决定了本体观念的意象性,一如意象之树,开意象之花,结意象之果。
作者简介
李煌明(1976-),男,福建省上杭县人,哲学博士,云南大学三级教授,现任云南大学意象哲学研究所所长。师从于伍雄武先生和刘文英先生,深受二位先生“民族精神”与“原始思维”研究的影响。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及民族哲学的研究,专注于意象之道的理论探索。主张西方哲学是概念哲学,中国哲学则是意象哲学。由本体即方法,从而创构一种全新的诠释理论与方法——意象诠释——以“意象圆融,同构相推”为基本原理,“意-象-言”为诠释系统,并试图以此摄贯中国哲学与文化。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10余篇次。
目录
中国哲学的言意系统(代序)
自序
上篇 理论构想
意-象-言:意象哲学简论
一、一名三义:意象哲学之内涵
二、即心即道:意象哲学之旨趣
三、意-象-言:意象哲学之展开
四、空-寂-知:意象哲学之本体
五、余论
意象诠释:中国哲学的诠释理论与方法
一、结构与思维
二、本体与方法
三、错综与圆融
四、余论
中庸之道与意象哲学——中国哲学的重构与诠释
一、哲学观念与哲学形态
二、本体之道与本然之意
三、道体流行与意之三态
四、中道圆融与象之三义
五、大道开显与历史演变
六、余论
意象哲学与民族精神——少数民族哲学的本原论建构
一、实际哲学与书写哲学
二、性相不同与性相不二
三、得意忘象与立象尽意
四、性相圆融与体用一源
五、中道圆融与意象哲学
六、民族哲学与民族精神
七、佘论
儒家之“仁”的意象诠释——仁道的本体论建构
一、仁:仁之本体
二、义:仁之感通
三、礼:仁之事业
四、余论
圆融思维与意象诠释——阳明哲学的理论纲脉
一、圆伊三点与本体三性
二、妙应随缘与流行三态
三、知行合一与工夫三法
四、本体工夫与王学三分
五、余论
下篇 方法应用
宗密一心二门思维模式与濂溪宇宙本体论建构
一、引言
二、“真心即性”与“诚”体的心性两义
三、真如与藏识和“诚”的二层结构
四、自性本用与“诚”的本体结构
五、随缘应用与四德流行、四相流转
六、《太极图》和《说》的宇宙本体论结构
七、余论
先立其大:张载的虚气本始论及参两模式
一、太虚-二气一万物:天道论结构
二、虚-仁-礼:人道论结构
三、本-始:天道论与人道论的共通结构
四、参两:本始结构的内在思维模式
五、心统性情与虚气概念
六、余论
张载哲学的旨趣与构架
一、意象诠释
二、结构思维
三、一物两体
四、太虚太和
五、横渠四为
六、结语
横渠三学的意象诠释
一、参伍神易
二、虚气天道
三、仁义性命
四、余论
一而二,二而一:朱子哲学的思维结构与理论纲脉
一、心统性情
二、道兼理气
三、敬贯体用
四、余论
朱子哲学研究的批判与反思——“心统性情”的意象诠释
一、争论与分歧
二、大道与诠释
三、对待与流行
四、批判与反思
五、结语
核心价值观的体用结构与思维方式——基于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思考
一、生生之德:核心价值观的本体诠释
二、中道圆融: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方式
三、大本达用:核心价值观的制度保障
四、理一分殊:核心价值观的个体显现
五、余论
思维模式、价值观念与中国哲学的人格诠释——以李贽哲学为例
一、李贽哲学的思维模式及其渊源
二、做真实人
三、当真豪杰
四、中国哲学的人格诠释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国哲学是怎样一种哲
学?传统经典当如何诠释?
中华民族是怎样一种民族?
其哲学特质、民族精神何在
?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其实
便是中国经验的总结,也是
时代精神的体现。然则,立
足当下而回顾历史,旨在展
望未来。如果中国近现代以
来的主旋律是寻路——救亡
图存,改革开放,发轫复兴
,那么中国哲学的任务便是
探索一种既与之响应,又具
前瞻的哲学理论。寻路,不
仅是实践的探寻,也是理论
的求索。这种探索要求学习
借鉴,更要求自主创新,故
而提倡“吸收外来,不忘本
来”:不离历史传统,顺乎
世界潮流;上合民族精神,
下适时代生活。一方面,天
地之用,皆我之用,故不问
东西;另一方面,历史不同
,现实各异,故自作主宰。
藏往而知来。若不藏往
,何以知来?故总结经验,
认识自己,便成为寻路固有
的前提与基础。为此,系统
而深入地揭示其哲学特质,
彰显其民族精神,便成为当
前中国哲学的一个历史任务
与时代课题。或正由此,时
下提出了“知识体系、学科
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问
题。具体而言,便是以“中
道圆融,兼收并蓄”为基本
立场和原则,构建具有中国
底蕴和特色的理论、方法与
话语。而“精神特质-理论方
法-历史文化”的一贯与圆通
,正是本书所谓“诠释系统”
——借以理解和表达的方式
方法及其理论根据。
哲学自是一种理论,中
国哲学便是“道论”——关于“
道”的理论。然则,此道如
何?见仁见智,各有体悟,
都以个性的方式来表达共通
的道理,借共通的物事去营
造个人的世界。简之,道即
是通,故曰大通之道。所谓
“哲学”,便是以何者贯通,
如何贯通。不通非道,能通
即道;不通不明,惟通能明
。通处不同,明处不一,故
哲学各异。或见之以情,或
彰之以史;或摄之以心,或
贯之以理。哲人之思,便是
燃起智慧的火把,去照亮那
幽深的通道。所谓“诠释”者
,通其理而无滞,谓之“诠”
;消其疑而无虑,谓之“释”

从中西差异、哲学特质
出发,“意象”便成为我们言
说的立场与贯通的线索,并
逐渐形成了“意-象-言”的理
论架构,这便是:意象哲学
-意象思维-意象诠释。简之
,意象即大道,大道即意象
,故曰“意象之道”。为此,
所谓“意象之道”,便试图以
“意象”来摄贯(概括和贯通
)整个中国哲学,提炼标识
特征,彰显民族精神,照亮
前行道路。如果西方是概念
的哲学,那么中国便是意象
的哲学。概念排中,意象取
中;概念确定,意象圆通。
二者的旨趣与运思,都明显
不同。
所谓“意象”,非止形象
或具象,而是“意-象-言”的
一贯与融摄。或质而疑之,
这应该是“意象言哲学”,而
不当是“意象哲学”。其实,
“意-象-言”只是易道全体的
表征。易道卷舒自在而鬼神
莫测,故其架构模式可推行
化裁而变化无穷,或一二三
,或四五六。一者一贯,二
者两端,三者三才,以至四
象、五行、六爻、八卦等等
。居无定所,惟变所适,故
曰一三三一,莫非全体大用
。然则,至一无象,故两以
明之,三以著之。两虽有象
,著不若三。言二更简,言
三更全。或一分为二,或一
分为三,其实只是一个道理
。妙用无方,岂可执定?
以两论之,“意象”便是
意与象的圆融。圆融者,一
源无间,两端合一。《伊川
易传》曰:“至微者理也,
至著者象也。体用一源,显
微无间。”故意象之道即圆
融之道,实兼体用而通有无
,一天人而合内外。所谓“
意象”,便是得意而尽意之
象,只是大道的条理脉络、
架构模式、符号表征。为此
,不可将“意-象-言”当成概
念、定义,而是指代、象征
。例如“言”固然是话语,但
更指形下物事;又如有无显
微都是象,是体用之象。所
以说,中国哲学不是概念思
维而是意象思维,与此相应
,中国哲学的诠释便不是概
念辨析而是意象诠释,这便
是“义理-方法-诠释”三者的
一贯。
以三论之,意象之道的
流行开显有:“意-象-言”三
态,一如水之有“汽-液-固”
三相。就形上之无说,称其
为“意象”“虚象”,指形上之
道、义理之象、虚中之象(
太虚之象);就形下之有说
,称其为“形象”“实象”,指
日用之道、形体之象、事物
之象;就上下之间、有无之
际说,称其为“气象”“脉象”
,指阴阳之道、感通之象、
脉络之象。然则,道者一以
贯之,道之现即是象,象之
著即是言(形)。故《系辞
》曰:“见乃谓之象,形乃
谓之器”。三态流转,莫非
差异地同一,是谓“非一非
异”。及道理融贯时,任一
形态都圆满具足。以意观之
,则象在意,所以意外无象
,故未发虽冲漠无朕而万象
森然;以象观之,则意在象
,所以象外无意,故已发虽
万紫千红而寂天寞地。
本体是流行之本体,流
行是本体之流行。本体与流
行,不外大道之卷舒。论本
体不可止于体段形容,而不
及本源实质。毕竟形上之道
有别于全体之道,尽管二者
亦有相通合一时。形上之道
,虽然超言绝象,而实有无
象之象、太虚之象,乃中国
哲学的内核。愈核心,愈精
微,愈难言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哲学的诠释系统--意象诠释的理论与方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煌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249872
开本 16开
页数 3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4
出版时间 2022-09-01
首版时间 2022-09-01
印刷时间 2022-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576
CIP核字 2022147597
中图分类号 B2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1
19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6: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