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志愿者读本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第一套志愿者读本,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和个人都在从事着志愿服务!

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志愿者读本丛书》包括三本书,分别是《走近志愿服务》、《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

本书以广大志愿者为读者群,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的思考和谆谆的教诲向读者传授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读者由浅入深,迅速成长为优秀、专业的志愿者。

内容推荐

为紧抓机遇,将社会公众的关注热情转换成服务行动,推动国内志愿服务事业的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北京志愿者协会整合相关资源,组织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资深志愿者,全面借鉴西方及港澳台等地的先进经验,系统总结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十几年来的优秀成果,重点针对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经过近一年的筹划、组织和编审工作,编写了《志愿者读本》丛书,以用作志愿者培训的通用教材,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和能力建设,向奥运会输送一大批服务意识强、专业技能高的志愿者人才。此次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志愿者读本丛书》包括三本书,分别是《走近志愿服务》、《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

本书以广大志愿者为读者群,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的思考和谆谆的教诲向读者传授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读者由浅入深,迅速成长为优秀、专业的志愿者。

目录

第一章 为什么要成为一名志愿者

【志愿者感言】

【志愿者故事】

感悟静乐

【我们在思考】为什么要做志愿者

一、志愿行为的产生及理性分析

二、中国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动因

三、志愿服务的意义

【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行政性的志愿组织是参与志愿服务的唯一途径

误区之二:复杂的动机会影响志愿者的形象

第二章 准确恰当地自我定位

【志愿者感言】

【志愿者故事】

悲壮的可可西里

【我们在思考】不要承诺做不到的,把能做的做到最好

一、三思而后行之第一“思”——认识你自己

二、三思而后行之第二“思”——认识你所参加的志愿组织

三、三思而后行之第三“思”——了解自己的服务对象

【走出误区】

志愿服务项目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想种啥种啥

第三章 正确对待受助者

【志愿者感言】

【志愿者故事】

伸出你的双手,献出你的爱心

【我们在思考】志愿者如何看待受助者

一、受助者和我们一样——平等与尊重最重要

二、受助者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敬佩并鼓励受助者

三、受助者是我们的朋友——培养友爱之心

四、爱是我们共同的语言——共同承受“生命之重”

【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志愿服务是有钱人的事情

误区之二:有钱人献爱心只是炫耀而已

误区之三:拥有爱心便足够

第四章 责任重于泰山

【志愿者感言】

【志愿者故事】

在草原守护生命

【我们在思考】不仅是热情,还有责任心让我坚持到底

一、社会需要我们

二、青年对自己的责任

三、责任心有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持续发展

【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从事志愿服务工作能始终处于兴奋状态

误区之二:尽心尽力,按部就班

第五章 文明。从这里开始延伸

【志愿者感言】

【志愿者故事】

我是志愿讲解员

【我们在思考】文明,不差一点点

一、文明礼仪需要学习和积累

二、文明礼仪以爱与尊重为基石

三、国家的形象和民族荣誉

四、形象奥运

【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文明礼仪分大小,对待的态度也分轻重

误区之二:志愿者理所当然地比其他人更讲文明礼仪

误区之三:文明礼仪只是在从事志愿工作时的需要

误区之四:文明礼仪只是表面功夫而已

第六章 有效沟通

 【志愿者感言】

 【志愿者故事】

小茹的烦恼——志愿者之间的沟通

寒星的“心灵之旅”——志愿者与受助者的沟通

【我们在思考】沟通,山与山可以相连

一、沟通的准备

二、沟通的技巧

【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别人与我知道的一样多

误区之二:沟通就是闲聊,根本用不着准备

误区之三:沟通成功=一劳永逸

第七章 提高专业技能

【志愿者感言】

【志愿者故事】

马拉松比赛中的悲剧

做一名善于学习、创新的志愿者

【我们在思考】志愿者应该具备怎样的专业技能

一、应具有多种服务技能

二、在服务活动上要有形式创新

【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按部就班,无需创新

误区之二:因为无报酬,志愿服务无需注重服务质量

误区之三:志愿服务热情第一,能力第二

第八章 自我保护

【志愿者感言】

【志愿者故事】

不被理解的苦恼

可可西里悲壮的志愿者

【我们在思考】奉献不等于牺牲,学会保护自己

一、有效规避权益受损的风险

二、了解各类优待办法,有效维护自身权益

三、充分利用好志愿者注册制度,实现权益和义务的平衡

四、懂得在特定的情况下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

【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志愿者是廉价劳动力

误区之二:志愿等于自愿,不需要给予优惠和优待

第九章 团队归属

【志愿者感言】

【志愿者故事】

一支竹竿,难渡汪洋

【我们在思考】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一、热爱团队

二、建立和谐的团队关系

三、从多方面进行自我完善

【走出误区】

仅靠志愿者个人就可以做好志愿服务

第十章 积极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

【志愿者感言】

【志愿者故事】

志愿服务与快乐同行

【我们在思考】告诉你周围的人:帮助别人就会有收获

一、宣传志愿服务目标

二、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走出误区】

误区之一:志愿服务是利他不利己的

误区之二:志愿服务是优秀人士的专利,普通人做不来

误区之三:高调做人,低调做事,志愿服务不需要宣传

试读章节

2.志愿行为的理性透析

或许爱默生的一段话有助于我们对志愿行为的理解,“人类文明走对了的步子都是由于倾听了个人内心那永恒的呼唤……相信你的直觉,学会把你周围的一切,把观念体系,把你所有读过的文字,把你目前行程中的伙伴,都视为可能有用然而却会变化的形式。适合的便是有益,奴役心灵的便是有害。”以人为中心的理论的确立,激励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它使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内心,或者更规范地讲,是人的价值决定了人类行为的目标。

然而志愿行为曾一度只是被单纯地作为在感情信念的层面上来解释,而忽略了对它的理性分析。理性是一种手段,它是在逻辑指引下的思考。判断志愿行为是否是理性的,就要考察志愿者是否是以理性的手段来达到他的目标。代价通常是衡量理性的尺度,我们可以从代价入手。那么,志愿行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

一种流行的观念是把志愿行为看成职业行为的对立物。这里对其姑且不做准确与否的评判,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所有的志愿行为都不是志愿者非做不可的,至少大多都是在法律对人的义务要求之外的事情。义务相对于权利得以确立,它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扩大的体系,只是其演进过程较为缓慢,并且通常以道德上的认识与实践为先期表现,这也正是道德对法律在逻辑上的居先性的验证。在普遍意义上的义务(即法律规定的义务)之外,志愿行为作为积极的社会道德上的及时修复与善意补充,内里所蕴涵的先进的责任感实际上是以社会为对象的奉献的思想,奉献在精神上支撑着志愿行为的社会实践。

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人的本性及其意愿并不完全受社会的控制,人的高度自主性,使黑格尔坚信,“人类靠自己是注定要变成自由的”。但是,这种自主性并不支持人与人之间的彻底封闭与独立。在现实社会中,“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是不可思议的”,否则就丧失了人的社会本质,最终也就没有了人的发展。

在功利色彩浓重的时代,不为回报的志愿行为以踏踏实实的奉献为代价,并不是偶因作用下的冲动。主动的奉献是一个不断积累的结果,也是人的发展必然所致,既具有进步性,也具有合理性。任何作为都离不开价值观的指导基础。同样,价值观也在驱使着普通人的这种“普通”行为。志愿者视奉献为生命中的选择,奉献作为人全面发展的最新内容,为社会发展注入了活跃的元素,因而在社会褒扬为整体利益所付出努力的同时,对公共领域的保守行为就成为道义上共识的一种落后。因此可以说,作为追求共同美好生活的代价的奉献,具有高度的理性。

一般而言,代价的付出都有目标指向的存在。志愿行为中首要的也是直接的结果是获得进步,一种通过学习社会得到的收获。基于社会更好发展的学习,当然是理性的,因为人生是一个始终学习的过程。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之高达到了一个新阶段。人的进步要不落后于社会前进的步伐。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全方位地充实和提高,“具有这种需要的人,同时就是需要有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的人,在这样的人的身上,他自己的实现表现为内在的必然性,表现为需要”。因此,这就注定了终身学习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发展的需要可以促进人们积极探索与创新,通过生动的实践,充分挖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创造丰富多彩、全面发展的美好人生,从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而这个需要也就是学习。

社会的迅猛发展,加速了学习从学院向社会的必然回归,学习开始真正成为前进中的补给站。社会学习就是学习社会,这是既平常至极又终身不止的最为深刻的持久学习。美国学者保罗·伊尔斯利在其《志愿者教育导论》一书中指出,“学习可以被认为是正规和非正规志愿行为的基本要素”,“然而,这一基本因素常常被忽略。除了与正规训练的联系之外。学习这一要素很少在志愿行为文献中被提及,这是很可惜的。因为无论正规的还是非正规的志愿行为,都提供了几乎是无限的学习的可能性。他们可以学到所有有价值的技能和实际知识”。志愿行为将个性引入社会生活,给志愿者们以有益的学习作为补偿,为人们提供了学习机会的广泛的选择,并积极实践了终身教育。这种强大的促动因素,反过来又吸引和保留了志愿者,壮大了这支队伍。

应该说,志愿行为包括了利他主义、对事业的信奉、自由意愿与选择以及心理利益等因素,然而奉献和学习,并且只有奉献和学习才是其中必不可少的,这两种因素的存在保障了志愿行为的持续运行,使这种行为在社会生活中颇具特色并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对奉献与学习的分析,有助于对志愿行为的客观认识,能够使志愿行为得到越来越多的参与和支持。

P13-15

序言

自1993年成立以来,北京志愿者协会为推动北京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三载栉风沐雨、孜孜不倦,北京志愿者协会打造了志愿服务的众多品牌:“首都大学毕业生基层志愿服务团”、“到公益机构去”、“北京市民讲外语”、“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等等志愿活动项目都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也由此不断得以弘扬。特别是近几年,北京志愿者协会以北京筹备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广泛开展迎奥运志愿服务活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奥运会志愿者工作锻炼了队伍、积累了经验,更好地营造出全民迎奥运、全社会办奥运的氛围。

联令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先生曾经说过:“志愿精神的核心,是服务和团结的理想,是共同使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的信念。”志愿服务作为一种自愿的、不计物质报酬而参与社会活动,并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的行为,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社会的文明进步。小到社区里的邻里互助服务,大至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活动,志愿者的身影无处不在,全世界千百万的志愿者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志愿者在奥运会的组织和运转过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奥运会志愿者是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象征,也是传播奥林匹克精神的重要载体。志愿服务所体现的高尚、奉献、利他的人类文明境界,完全契合《奥林匹克宪章》所指出的“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这一奥林匹克主义的精神实质。回首近几届奥运会:1992年在巴塞罗那,志愿者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2000年在悉尼,志愿者赢得了来自全世界的掌声;2004年在雅典,志愿者成为了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动力与灵魂。志愿服务对于奥运会的重大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志愿者在一定意义上也成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

北京奥运会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2001年中奥之时,刘淇同志在提交给国际奥委会的申述词中指出,北京有50万以上的志愿者随时准备投入到奥运会的所有工作中。2005年6月发布的《北京奥运会志愿者行动计划》预计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赛会志愿者将达到10万之众。在近几年筹备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志愿者已经在普及奥林匹克知识、倡导志愿服务精神、促进市民素质提升、参与奥运庆典活动等等“迎奥运”志愿服务伍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展望2008年,成千上万的奥运会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将在礼宾接待、语言翻译、沟通联络、医疗卫生、场馆运行、交通协管等各个领域提供“高水平、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期待,志愿者的服务将不断彰显“人文奥运”理念,实现“和平、和谐、和爱、和美”思想与“更快、更高、更强”精神的完美结合;我们坚信,作为北京名片的志愿者的微笑,将把古都北京永恒的魅力和崭新的风貌全面地呈现给世界。

在北京志愿服务事业蒸蒸日上发展之际,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筹备工作如火如荼推进之时,北京志愿者协会编写了此套《志愿者读本》丛书,足见其与时代同进步、与社会共发展的远见卓识。丛书站在提升一代人素质的高度,旨在为志愿服务的培训工作提供一套规范、通俗的读本,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朝着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我向丛书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并乐为之序。

冯惠玲

后记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日益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参与奥运会志愿服务工作。以此为契机,国内志愿服务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志愿服务理念广泛传播,志愿参与人数日益增加,志愿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志愿服务逐渐成为社会新风尚。志愿服务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社会公众热情关注并主动投身服务社会、奉献他人的伟大事业中来。

在无私奉献的志愿服务过程中,广大志愿者朋友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紧密结合时代主题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神州大地谱写出一曲曲动人的旋律。为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积累下丰富的经验。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地区。国内的志愿服务工作起步较晚、发展仍不够成熟,还存在着诸如社会对志愿服务认同度低、工作经费短缺、管理不规范等问题,阻碍了国内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

为紧抓机遇,将社会公众的关注热情转换成服务行动,推动国内志愿服务事业的规范化、社会化、专业化发展,北京志愿者协会整合相关资源,组织社会学、管理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资深志愿者,全面借鉴西方及港澳台等地的先进经验,系统总结北京志愿服务工作发展十几年来的优秀成果,重点针对志愿服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和难题,经过近一年的筹划、组织和编审工作,编写了《志愿者读本》丛书,以用作志愿者培训的通用教材,进一步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工作和能力建设,向奥运会输送一大批服务意识强、专业技能高的志愿者人才。

此次出版的《志愿者读本》丛书包括三本书,分别是《走近志愿服务》、《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走近志愿服务》详细叙述志愿服务从古至今的发展脉络,向读者揭示志愿服务在国内外产生、发展乃至壮大的历史渊源、现实情况和未来展望,完整地展现出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志愿组织建设与管理》力求涵盖志愿组织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做法。志愿组织的管理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够熟练地掌握志愿组织的建设与管理流程,深刻地领悟管理精髓,全面提升管理素质;《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以广大志愿者为读者群,通过生动的案例、深入的思考向读者传授志愿服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引导读者由浅入深,逐步成长为优秀、专业的志愿者。

整套丛书由北京团市委副书记、北京志愿者协会常务副会长王粤担任主编:北京团市委志愿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北京志愿者协会秘书长王静涛担任副主编;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丁元竹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曹凯研究员、清华大学邓国胜副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史锡禄副教授和蔡鑫博士、NPO信息咨询中心王忠平先生等对本套丛书的编辑指导思想、纲目编排、逻辑结构、内容阐述等提出了指导意见;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职业科技学院等单位的博士生、硕士生或者资深志愿者曾繁文、曹仕涛、李凌、郑瑞涛、冯雅岚、李瑞玉、陈姝、兰智怀、韩建霞、沈睿、张永超、赵慧勤、彭秀淼、李雪石、冯琰、王冠、董春芙、冯伏生、康亚琴、王蔚、金梓、刘东升、房广金、黎明、李彦广、陈昌伟、周响、宋梅、刘金发等人参加了编写工作,

《志愿者读本》丛书成稿后,编委会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魏娜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研究员、沈杰研究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涛教授、江汛清副教授、侯欣讲师,北京联合大学仰东教授,零点调查集团袁岳教授,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任海教授,北京团市委郭新保、王小虎、王立华、章彦春等同志对书稿进行了讨论修改,听取了专家和实际工作者的意见。在整套丛书的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NPO信息咨询中心、北京大学志愿服务与社会福利研究中心、零点调查集团、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单位的关心和支持。此外,该套丛书的出版凝聚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辛勤汗水,他们的鞭策和支持使整套丛书的内容和文字更为完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需要强调的是,整套丛书汇集了众多专业机构多年来开展志愿服务实践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总结。书稿整合参考了香港义务工作发展局、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北京志愿者协会、北京国际志愿人员组织、零点调查集团(具体名单散见正文)等国内外专业机构提供的大量文献、图片,没有他们在实践领域的辛勤耕耘,本套丛书将无立足之基。对此,编委会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编写这套丛书过程中,尽管我们做了很大努力,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是为后记。

《志愿者读本》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志愿者你准备好了吗/志愿者读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北京志愿者协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826821
开本 16开
页数 23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5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C91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1: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