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查所著的《瞬间的记忆》是一部30多万字的纪实长篇杰作。该作构思合理,叙事真实,文笔流畅,文风朴实,全书以作者自己的成长、工作和生活阅历为主线,与时间一纬并行,脉络清晰,情节完整,观点鲜明,浑然一体。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为书写内容,情感充沛而又客观理智地予以条理化和系统化,在朴实无华而又逻辑严谨的文学语言下讲故事、出文理、成章节;在叙事中人情人性地道出了自己的生活主张、政治追求、奋斗目标,使全书富有说理性、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由于将所书写的素材内容,均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因而显得有厚重的历史感,给人以回味思辩的空间。
《瞬间的记忆》中讲述了作者没有享受过一天父爱、母子四人相依为命、时刻面临饥寒威胁的童年;为衣食顶风冒雪、为生计四处奔波、为求学锲而不舍的青年;为工作远走他乡、为事业一丝不苟、为正义无所畏惧的中年;为白银的科学发展、为谋人民的福祉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廉洁自律持续奉献的壮年;从小养成的不怕苦、不怕累、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的优良品质作为人生的坚定信条,虽历经沧桑而不衰。写到动情处血泪流淌,让人真情萌动,掩卷沉思。《瞬间的记忆》由吴查所著。
第一章 苦寒童年
我出生在甘肃省靖远县永新乡水沟村。我不到一岁时举家搬迁到靖远县北滩乡花岘村席子滩社。
永新乡位于靖远县城以北约110公里处。境内山大沟深,山川沟壑交错,石山土冒头。北部虽临黄河,但由于大山所阻,黄河水资源却无法被当地老百姓利用。
我的出生地永新乡水沟村,地名虽叫水沟,但却名不符实,没有多少水。是个种田地不多、浇地水不多、行走路不多、吃饭粮不多的干旱贫瘠的地方。所种耕地有“挂不住老爷献不住盘”的说法。以此形容山之大,沟之深,所种耕地坡度之陡。
父辈乞讨要饭时流落此地,并艰难苦度十数年。
这里“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
穷则思变,变为求存。要变,要求生存。于是,父辈们想变换个地方,要继续生活下去。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在和父亲一爷之孙的叔父介绍、启发和当地政府的统一安排帮助下,父亲决定改变生活窘迫的现状,异地搬迁,另谋生存出路。便在靖远县北滩乡花岘村席子滩,小地名叫樊家淌斜弯弯,请当地的风水先生选了一块向阳且适宜打窑洞的山坡,作为新搬迁的宅基地。
北滩乡位于靖远县城东北约100公里处,西与永新乡搭界,北边紧靠宁夏的香山。辖芦沟、中滩等18个行政村,人口4万余。总面积565.3平方公里,全县第二,仅次于高湾,属靖远县羔羊商品基地之一,过去曾经享有“芦沟的粮,香山的羊”的称誉。
国家一级文物、甘肃省博物馆外展率较高的珍贵藏品古罗马鎏金银盘,就是1988年在北滩乡北山村发现的。此盘一经出土,曾引起文博界的广泛关注,海内外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深入研究。甘肃省博物馆专家认定该银盘的年代为东罗马时期,即公元4世纪至5世纪,相当于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日本学者石渡美把此盘的时代定得更早一些,认为是2—3世纪罗马帝国制作的,是古代东罗马帝国与中国保持友好交往的实物见证。
1952年年初,父亲吴占遵来到北滩乡后,在众乡邻亲友的帮助下,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起早贪黑,披星戴月,借宿野炊,镐挖肩背,共挖掉土方近1000立方,终于在风水先生选准的山坡上修好了崖面,打成了三孔崭新的窑洞,作为全家栖身的新庄宅。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正当全家人欢天喜地准备乔迁新居之际,不幸,父亲于1952年9月因生暴病撒手人寰。
父亲临终时,饱含深情的泪水对母亲万国花说:“我这一辈子最对不起的就是你了,你伺候了老的,还要拉扯小的,现在眼看着我就要走了,望你千万想办法把孩子抚养大……”
据当地老人讲,我的奶奶去世前久卧病床,生活不能自理,是年轻的妈妈长年累月给奶奶端吃端喝,送屎送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伺候和照顾。妈妈侍奉奶奶至为孝敬,唯母命是从,曾在当地作为佳话,一直流传于乡间。
人们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这一点被我的母亲改变了,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完美。因此,母亲成了闻名远近的孝顺媳妇、乡邻公认的好儿媳。
父亲的突然去世,犹如五雷轰顶,天塌地陷。留下悲痛欲绝的母亲和可怜无比年仅十二岁的大哥、三岁的二哥以及遗腹未生的我。妈妈强忍着巨大的悲痛,鼓起顶天立地的勇气,撑起无所畏惧的精神,含泪饮悲料理完父亲的丧事,1953年2月生下我后,于秋后赶着一头毛驴驮着我们一家的全部家当,手上领着大哥,背上背着二哥,怀里抱着我,翻山越岭,徒步从40华里外的永新乡水沟村老家,搬迁到了北滩乡花岘村席子滩的新家。
因新开挖出的窑洞还有些潮湿,刚把家搬过来时,妈妈便带着我们兄弟三人,先在樊家淌孟讲悌家“寄住”大约一年后,等斜弯弯的新窑洞祛潮风干后,才搬进去住。
年届九旬的孟讲悌现搬迁在靖远县东升乡唐庄新农村安度晚年。2009年初夏,当我想到这段历史,准备用文字记叙的时候,还抽空带上礼品驱车专门去东升乡唐庄村看望了一趟孟讲悌老人。当在他家的上房炕上见到他耳聪目明,对往事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时,我感到由衷地高兴,交谈中他还给我提供了不少前所未闻的我们的村史和家史。
窑洞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因为窑洞很深,顶层很厚,窑洞门又小,冬天只要把窑洞里的炕煨热,挂个门帘,关上窑门,外面的冷空气进不去,窑洞内就能够保持一定的恒温,人待在里面就不会受冷挨冻。由于窑洞土层很厚,夏天外面再热、太阳再红也晒不透。大热天跷着二郎腿,躺在窑洞的土炕上,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
我敢相信,一直生活在大城市里的人,永远也享受不到住在窑洞里的那种无比美妙的感觉。
据乡邻们讲,父亲在世时,是一个性格开朗、豁达大度、孝老尊贤、惠亲敬友、广交贤士、善待他人、敬业奉献的忠孝之人。他为人忠厚,待人坦诚,追求进步思想,靠拢进步组织,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主动和靖远早期入党的张生强、刘壮等共产党人联系,以苋马水、漫丈湾等地为据点,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并与其他党员一起努力,把论古苋马水建成红村;他常年累月不辞辛苦、不计报酬,走乡串户关顾老人、帮助穷人、扶救弱人,是个乐善好施的人,在熟悉的人群中,有很好的口碑;他喜欢唱秦腔戏,嗓音洪亮,唱腔圆润,吐字清楚,在十里八乡颇有一些名气,深受乡邻的喜欢;他以唱秦腔作掩护,秘密开展地下党的活动,积极发展地下党组织,忠诚党的事业,努力为党工作;他热爱生活,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但绝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心里总是装着多数人;……
P3-5
张廷魁
金秋时节,吴查同志历时半年多写作的自传《瞬间的记忆》脱稿了。
《瞬间的记忆》是一部30多万字的纪实长篇杰作。该作构思合理,叙事真实,文笔流畅,文风朴实,全书以作者自己的成长、工作和生活阅历为主线,与时间一纬并行,脉络清晰,情节完整,观点鲜明,浑然一体。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为书写内容,情感充沛而又客观理智地予以条理化和系统化,在朴实无华而又逻辑严谨的文学语言下讲故事、出文理、成章节;在叙事中人情人性地道出了自己的生活主张、政治追求、奋斗目标,使全书富有说理性、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由于将所书写的素材内容,均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因而显得有厚重的历史感,给人以回味思辩的空间。
总而言之,《瞬间的记忆》无论是整体构思、细节书写,还是思想性、艺术性,都是比较合理成功的,不失为一部好书。作者惊人的记忆力,扎实的生活基础,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富有哲理的思维方式使人叹服。全书所体现出的经验性、思想性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内涵值得学习、借鉴和光大。
生活决定性格,性格决定人生。苦寒的出身,历经磨难的青少年生活,母爱的慰抚和传统美德的感悟,使吴查同志秉承了坚毅、执著、耿直的性格,面对困难不怯懦,不气馁,面对生活积极进取,面对人生乐观大度。如斯,上大学他能夜以继日,刻苦钻研,取得优异的成绩;从政他32岁就崭露头角,居正县职位,在不同领导岗位上都能励精图治,勇于创新,兢兢业业不负厚望;他为人忠厚,衡人论事溢于言表;他处事干练,善于大刀阔斧式推进;他孝敬老人,尊重哥嫂,关爱晚辈,和谐相处大家庭其乐融融。
吴查同志和我既是同乡、同龄人,有着相似的出身和阅历,又是多年的老同事、老朋友,相识二十多年过从渐密,特别是在市政府一起工作的八、九年里,相互支持,配合默契,共同谋划,破解难题,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也结下了深厚的工作友谊。
今其大作即将问世,可喜可贺,先期拜读,感慨万千,洞悉往事,获益匪浅。合卷静思,深感作者不仅是在为系统总结生活而写作,而是在进行着人生金秋的另一种收获,更是一种人生责任感的履践。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衷心祝愿吴查同志以大作付梓为新的起点,再创辉煌,平安一生,幸福永远。
雅命难违,不知所云。权为序。
2009年11月14日晚
我一直这样认为,不用心思考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不用心来写的文章不是深刻的文章。只有用心来写的文章才是沁入骨髓、发自肺腑的文章,纵使它是夹杂着苦涩和辛酸,纵使它刺痛灵魂深处最深最痛的角落。由于源自对生命的那一份真实与感动,源于对自然的那一份景仰与膜拜,源于对未来的那一份憧憬与希望……这一切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勾起读者的思绪,让读者的感触在心底荡成一湖涟漪,随作者心弦的颤动而轻舞飞扬。
——周多明
《瞬间的记忆》构思合理,叙事真实,文笔流畅,文风朴实,全书以作者自己的成长、工作和生活阅历为主线,与时间一纬并行,脉络清晰,情节完整,观点鲜明,浑然一体。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为书写内容,情感充沛而又客观理智地予以条理化和系统化,在朴实无华而又逻辑严谨的文学语言下讲故事,出文理,成章节;在叙事中人情人性地道出了自己的生活主张、政治追求、奋斗目标,使全书富有说理性、思想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由于将所书写的素材内容,均置于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和社会环境中,因而显得有厚重的历史感,给人以回味思辩的空间。
——张廷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