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去过东京或是京都吗?
从书店遍布京都介绍、京都旅游指南,就知道京都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而东京不仅是日本其他地方向往的城市表率,更是日本繁荣的象征。
本书作者酒井顺子以其幽默、深刻的笔调,描写东京与京都这两个都市的各自差异。从语言使用的差异、饮食品味的差异、祭典的差异、大学的差异、东京出身作家与京都出身作家的差异、甚至京都女性与东京女性的差异……描绘出两地京城的绝妙风情。
图书 | 都与京 |
内容 | 编辑推荐 你去过东京或是京都吗? 从书店遍布京都介绍、京都旅游指南,就知道京都对日本人来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而东京不仅是日本其他地方向往的城市表率,更是日本繁荣的象征。 本书作者酒井顺子以其幽默、深刻的笔调,描写东京与京都这两个都市的各自差异。从语言使用的差异、饮食品味的差异、祭典的差异、大学的差异、东京出身作家与京都出身作家的差异、甚至京都女性与东京女性的差异……描绘出两地京城的绝妙风情。 内容推荐 京都,是比睿山、金阁寺还是京都大学?东京,是《东京人》的东京,Tokyo Walker的东京,还是大叶高岛屋的东急手,新宿三越对面的无印良品和樱花屋?京都与东京,是宁静的千年古都和热辣开放的超级都市,是料理的淡味与浓味,是语言上的挑剔与坏心眼、俗气与土气,也是惠文社和ABC书店,更是“演技高深”的京女和率直任性的京女。酒井顺子小姐以其幽默深刻的笔调,从文学、年轻人、咖啡店、书店、料理、交通等方面描绘了两个京城的绝妙风景。书中的四篇京都专栏,更是去京都旅行必备的私家良文。 目录 译者序 东京与我 前言 京城人与都市人 语言 挑剔与坏心眼、俗气与土气 料理 淡味与浓味 节约 节俭与小气 赠答 回赠与回礼 专栏 体验平安京,走在朱雀大路上 高处 比睿山与东京铁塔 祭典 祗园祭与高圆寺阿波舞 流通 菜市场与批发市场 神佛 观光寺院与丧礼寺院 专栏 京都同业者町的愉悦 大学 京都大学与东京大学 书店、咖啡店 惠文社与ABC 年轻人 社区咖啡与星巴克 文学 绵矢莉莎与金原瞳 专栏 为什么人会在京都被杀?两小时单元剧研究 住宿 依屋与港丽酒店 交通 电车与电铁 服务 “欢迎”与“欢迎光临” 土产 八桥与芝麻蛋 专栏 京都旅行的小知识 敬语 乡下 冷泉家与Hills族 女子 京女与东女 后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书店、咖啡店 惠文社与ABC 2004年7月,青山书店从东京消失了。 譬如说,在六本木或西麻布聚餐结束,跟大家分开之后,深夜一个人到青山书店(Aoyama Book Center,以下简称ABC)的六本木店去,你可以在此看书看到心满意足,这对住在东京的人来说,真的是一段非常宝贵的时间。 四周的客人,有设计师、外国人、上班族欧吉桑,还有像在特种行业上班的金发年轻人等,真的是又杂又多。自己一个人站在这里,讲得好听一点,可以感受到一种在都市里,浮在宇宙中的类似孤独感的东西。 经常利用表参道车站的我,也常去ABE本店。把行李寄放在免费的寄物柜里,然后把想要的书一本接一本地放进推车里,走在宽敞的店里,购书的感觉就像在美国的超市里买了整星期的食品一样。 买了书之后,就到位于青山通的BLENZ(百怡)咖啡店,坐在沙发里,一边喝甜甜的饮料,一边翻看刚买来的杂志,然后打着手机邮件,一边想“自己准备晚餐太麻烦了,等一下去隔壁的纪伊国屋买,带回去吃好了;或者来一点速食,到对面的库亚艾纳(Kua Aina)汉堡店买外带鳄梨汉堡也不错”等,像这样的东想西想,也是极幸福的瞬间。 在破产的新闻出来没多久之后,ABC所有的店就关闭了。 “书店,原来是会不见的……” 这件事情,我第一次实际感受到。 因为以前我觉得书店就像是神社佛寺一样,不管是什么时候,都会张开双臂迎接我们,感觉是会永远存在的。ABC的消失,给人的感觉就像看到从小就看着长大的树被锯倒了,或是亲近的人死去了一样。而纪伊国屋超市,现在也迁移到了其他的地方。 话说回来,住在东京,如果要沉浸于这种感伤的情绪当中,可能有点太过天真,因为不论何时,出现什么,然后消失,人们都要安慰自己说“嗯,这种事情也是难免的”。东京就是不这么想就无法生活下去的地方。 这样的东京人,抱着“可能只有这里是永远不变”的希望而去的地方就是京都。当然京都也不断地有许多新东西出来,旧东西也会不见,但是东京人希望相信“京都一定永远不会改变”。京都车站变成现在这个模样的时候,连我都忍不住觉得“什么!”而有点受到打击,但能够马上习惯新事物,也是都会人的特性之一,就像我现在已经知道如何好好逛伊势丹百货了。 我从现在的京都惠文社一乘寺店感受到了过去ABC六本木店的气氛。惠文社旗下有几家分店,但是与其他像普通书店一样的分店比起来,只有一乘寺店架上绝对没有《周刊POST》也没有JJ,是一间像时髦的精品店般的书店。书店还附设有艺廊,贩售信封、信纸等文具杂货的这家店,现在不只是京都人,可以说是全国喜爱非主流文化系的年轻人所向往的地方。从睿电一乘寺车站下车的人,单看他们的打扮,一眼就可以分辨出哪些是“正要前往惠文社”的人。 思考ABC跟惠文社的不同点在哪的时候,我想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地点的不同。因为ABC的母公司是与广告行业相关的公司,所以1980年,选择在聚集了许多设计师、插画家、造型师等这些片假名职业系事务所的六本木开幕。ABC配合销售对象的需求选书,并且营业到深夜,可以说是一间具备了所有都会特性的书店。 相对的,惠文社在京都左京区的一乘寺。离京都市中心有点距离的这个地方,聚集着很多商店街。这里有很多贩卖自然食品的超市还有饮食店,同时也是拉面激战区,而且,睿电沿线大学很多,是个有点东京中央线系感觉的地方。 当初惠文社一乘寺店开幕,就好像标志着“希望把这家店变成跟其他书店有点不同的书店”的意志诞生了。书店让打工的学生店员们依据各自所关心的领域进书,因此变得十分具有个性。 也就是说,ABC是根据出入六本木这个地区的顾客需求发展出来的形态。所以才会变成在贩卖艺术书、哲学书的同时,也卖《周刊POST》还有JJ的书店;相对于此,惠文社则是书店这方把自己想看的书放在店里。以结果来说,架上的书可能都颇为相似,但是其背后所持的态度是不一样的。 地点的不同也会影响到顾客的心理。以ABC来说,不管是六本木还是青山、新宿,是一个可以在办什么其他事情的时候,“啊,那顺便去ABC逛一下好了”这样的地方。然而,惠文社的情况则是,首先一乘寺本身就不是那种有其他事情需要来办的地方,所以客人都是专程为了惠文社而来,有比较强烈的“朝圣”感。就像一般人会觉得,离车站有点距离的餐厅,好像比较好吃一样,因为离市中心有点距离的关系,惠文社散发出一种“想来就请吧”的孤高气息。 一乘寺这里有因为“惠文社在这里”而搬来附近居住的年轻人,也有因为人们觉得“如果去了惠文社之后,有一间能顺道去的咖啡店就好了”而在附近开的咖啡店(当然是有机咖啡)。 原有的旧闹区气氛,加上惠文社所创造出来的知性且时髦的形象,这也是京都所拥有的多元化形态的一种表现吧。 左京区因为大学很多,而其中又有京都大学的关系,于是总带有一股学院的气氛。在京都大学附近,也有几间旧书店。京都没有像神保町那样大规模的旧书店街,但是许多可以吃饱又便宜的店跟旧书店林立的百万遍交叉口附近,给人一种京都大学门前町的感觉。 而那有名的进进堂就跟这些旧书店位于同一排的街道上。进进堂不是书店,而是面包店兼咖啡店,京都第一家开始卖法式面包的面包店就是进进堂。据说进进堂的第一代主人在刚进入昭和时代没多久的时候,就远赴巴黎学习制作面包,希望在日本也有像巴黎大学附近拉丁区那样的地方,于是在京都大学前开了店。大学、书店、咖啡(还有咖喱),这可以说像是三位一体的东西,发祥地就是这一带也说不定。 聚集大学、书店、咖啡店的地方,就算不是学生,也会觉得待起来很舒适。每次去乡下旅行,不管怎么找就是找不到可以喝咖啡的地方,只能走到县政府所在地车站前的Mister Donut,(唐纳滋甜甜圈店),找到名为咖啡的东西稍稍解馋。但是在京都就不会有这种烦恼,只要是在棋盘的格子里,不管是哪个地区都有咖啡店。 京都市区里的咖啡店,有三个特点:经营者的年龄高、顾客的年龄高,常客所占的比例也很高。进入这一类店时,就好像是去别人家里一样,会有点紧张。不过,吧台另一头的老夫妇,看到是旅行者,就会很迅速地把平常大概很少用到的饮料单拿出来,就算是独自一人喝着咖啡,也不会被问“你是从哪里来的啊”之类的事情,这更是让人觉得很舒适。基本上虽然是为了当地人开的店,但是对外来的人也不会动不动就大惊小怪,这就是京都市区里的咖啡店。 INODA咖啡可以说是这种市区咖啡店的代表。虽说INODA咖啡目前在京都以外也有分店,但来到京都就想去位于坍町三条的本店,或是就在那附近的三条店。 “要去INODA咖啡,早上去比较好。”这个已经变成定论了。我早上去一看,的确在开店前就有许多住在附近的高龄常客,轻松地待在店里。一边喝着咖啡,一边读着报纸的欧吉桑,秃秃的脑壳偶然间会反射一道早晨的光线,圆桌旁的当地的居民则像是在开会。这幅景象,跟香港中环陆羽茶室的早晨一样。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就有明显像是观光客打扮的人,交杂在当地居民中,左右张望地坐下来,这点跟陆羽茶室也很像。 因为三条店著名的圆形吧台,怎么看都很像常客专用的座位,所以要坐在那里,实在令人踌躇,但一旦坐下去,就不想从那里移开了。之后进来了一位女强人似的客人,在仿佛是她平常固定的位子上坐下后,吧台里的店员马上就递上了某特定报社的报纸;戴着太阳眼镜的欧巴桑,一边抽烟一边吃着布丁。在角落里观察着各式各样的人,身为观光客的我在想:“在这样的地方老去也不错。” 京都的咖啡店对客人不会有差别。讲到京都,很容易联想到他们拒绝首度上门的客人,或者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格等,存在着外行人难以理解的服务体系,但是以咖啡店来说,他们既不会对观光客很冷淡,也不会对常客黏答答,不管对谁都是提供常规的服务。这个地方跟“拒绝首度上门的客人”这点相比,又是另外一种都会性格。 因为这样,我去京都咖啡店就觉得很放松。在祗园吃完饭之后,到处乱逛,走到四条河原町,然后在阪急后面的FRANCOIS喝可可亚咖啡等(吃完和食之后都会想要吃甜的东西哩)。在寺町通,幻想自己是专攻佛教学的研究生,逛完佛教系的书店后,可以再到SMART咖啡店吃布丁之类的甜点。 在这一类的咖啡店里,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一看隔壁桌,果然都有老人在。不知道是不是受INODA咖啡的影响,在京都,很多咖啡店都使用印有自家特制商标的咖啡杯跟咖啡盘。看老人手中拿着肯定在好几十年前就很熟悉的咖啡杯,喝着热饮,就跟深夜站在ABC看书一样,一股都市特有的舒适的孤独感,慢慢涌上心头。 在东京都心,没有留下多少这一类的咖啡店。除了WEST勉强保有以前的气氛之外,剩下就只在旧闹区里还有一些。 东京的咖啡店也不像京都一样跟地区结合在一起。在偌大的东京,住宅区跟商业区区分得很清楚,老人的生活圈内没有咖啡店。其实最需要咖啡店的,是有很多闲暇时间的老人,但可以让老人每天早上很舒适地看着报纸的咖啡店,并没有那么多。 就所谓“老人的权威”来讲,京都跟东京的情况也不太一样。不知道是不是跟“珍惜古老的东西”这种古都的气质有关,京都的老人感觉比东京的老人走路时更抬头挺胸,他们也不依赖年轻人,有一种自立的感觉;所以,京都的老人具有享受自己一个人在咖啡店喝咖啡的素养。 P99-104 序言 京城人与都市人 为什么日本人会如此喜爱京都,每次我到了杂志卖场,都忍不住这么想。不管是女性杂志、男性杂志、旅行杂志还是美食杂志,仔细一看发现都是京都特辑;连电视两小时的推理剧也时常上演人在京都被杀。只要冠上“京都的”,不管是樱花、枫叶、祭典还是杀人,顿时都增添了许多魅力的音韵。光看这些媒体我们就可以了解,对日本人来说,京都这个地方具有多么特殊的存在感。 写了这么多,我当然也是个京都迷。但我与京都往来的时间并不长。念小学的时候,班上功课最好的一个朋友寄给我一张明信片,上面写着:“我现在跟家人来到京都,到圆山公园看了夜樱。” 记得当时我很佩服他们能全家到京都旅行,有文化的家庭做的事情果然不一样!我自己则在高中毕业旅行时才第一次去了京都,那时候只觉得“不太了解”。 二十几岁的时候,我曾经跟男朋友到京都旅行,也没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管是清水寺还是南禅寺的汤豆腐,对我来说,都只像是为了演出“跟平常稍微不一样的约会”而用的道具。当时的我也还不明白,同样是二十几岁的男朋友,处在京都这样的背景之下,不知怎么的,看起来就让人觉得变得不可靠。 “京都感觉好像很好玩喔!”会突然这么想,是30岁之后的事情。我开始对接近年轻人文化感到有点困难,在这样的年纪所访问的京都,和风旅馆也好,夜晚的祗园、石庭也好,无一不让我感到惊艳。二十几岁旅游京都以来历经十年,期间我的体内产生了一个享受京都的机制。嗯,当然也可以说不过就只是年纪增长罢了,总之我开始频繁地造访京都。 2005年造访京都的观光客是4700万人,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目前公布的目标是要在2010年之前达到一年5000万人,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放眼望去的日本人当中,每两人中就有一人,或每三人之中会有一人是每年造访一次京都的;我想差不多可以说,不去京都的人,是去了东京迪士尼乐园吧! 京都长久以来的人气,我想多少跟持续了好一阵子的和风热潮有关。一直到日本还比较景气的90年代初期,人们的兴趣跟憧憬都还是朝向欧美。和风的事物等于老气、俗气这样的观念很强烈,传统艺能或和服这些东西的人气并没有这么高。 但是泡沫崩垮,景况恶化,不管在精神上还是生活上人们都涌起一股清静和寂寥感,此时我们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立根之处。在泡沫经济的全盛时期跑遍各国、看尽名牌精品,慢慢知道,要在欧美人的地盘跟他们决胜负,是绝对没有胜算的。如果是这样,也许解决方法就是不穿晚礼服而穿和服,那时候日本人大概都这么想吧。于是女性开始合西洋花艺(Flower Arrangement)改学花道,舍西洋草书(Calligraphy)改学书法,合精品名牌包改买和服,合剧团四季去看歌舞伎,合夏威夷而开始去京都。 刚好在同一个时期,一般人只有在世界杯足球赛时才会涌现的爱国心之类的小民族主义也开始蠢蠢欲动。不过这种回归和风的现象,我个人认为应该又跟小民族主义的蓬发有不同的原因。一直到泡沫时代为止,我们一股劲地追赶欧美文化,以超越欧美为努力的目标,但是经济泡沫化让我们都松懈下来,用起伪外国人的视线来看待和风的事物。日本人开始造访京都,并非想借由接触和风事物来激励自己的族群意识,这跟西方人追求东方情调的顶级度假村住宿是一样的心态吧。 然后,我们重新再发现了自己国家的文化。梨园之妻或者名旅馆的老板娘(女将/Okami)这种和风名流,比起社长夫人或医生夫人,感觉散发出更高一等的光芒。在泡沫经济时代i曾经在港区的教会举行过婚礼的人,也开始脱口说出“我喜欢佛像”之类的话,曾几何时连菜刀也不用德国索林根(Solingen)生产的了,而改用起“有次”。 对这种和风病患者们来说,京都是个圣地。不过JR东海用广告鼓吹“对了,去京都吧”,人们也都一窝蜂地往圣地去进行巡礼了。 对和风病患者而言,京都可以说是“和风的主题乐园”。主题乐园不可或缺的就是娱乐设施、商店、饮食还有服务,而京都就完全具备了这四个条件。有神社佛寺或者博物馆这种娱乐设施;腌菜、和果子、扇子、古董这种商品也充满魅力;饮食则有怀石、甜品、乌冬面跟肉等,一样都不少。而关于服务,讲到“京都人的款待之道”,印象中不就是搔痒搔得恰到好处的感觉吗。 不只如此,主题乐园要生存下去最重要的是回客率,京都跟迪士尼乐园一样,在这一点上也很优秀,观光客里约九成都来过不只一次。 要提高回客率,最重要的是“乐趣的多重性”。也就是说,如果只有那种去过一次就可以摸透的设施或活动,客人会觉得“就这样啊”,而不会再来第二次。因为有像内行人的菜单一样的东西,无法只凭一眼就能完全了解,还有随季节变化的不同乐趣,这些就会刺激人想一去再去。 东京迪士尼乐园更新游行表演时,会在新节目发表的几天前开始预演,展示新的游行,或是在很不显眼的地方画米奇的图案等,有很多这种只有内行人才知道的情报。迪士尼狂热者得到越多这些消息,越会陷入“想知道更多”、“再去更多次”的中毒症状。 而京都这个城市,跟迪士尼乐园不同的是,虽然没有刻意去营造,但是因为历史悠久,所以拥有无止尽的多层性乐趣吸引观光客上门。起初只是去旅游书上介绍的店的观光客,也会随着去京都次数的增多,开始想去“旅游书上没有介绍的店”或者是“只有当地人才会去的寺庙”等,寻求“一年只做一天的日式甜点”或者去拜“七年只公开一次的佛像”等。 另外,刚开始只是追求像樱花、枫叶这些明显季节性的人,也开始觉得“梅雨的京都听说不错”,“不,新绿也不错”,“下雪”,“过年”等,如此一步步深陷。 就像迪士尼狂热者说“一般人可能不知道,但这里是最棒的地点喔”炫耀看烟火最适合的地点一样,京都迷也会忍不住炫耀:“连很多京都人都不知道,有栋大厦的顶楼可以一次看遍五山的送火(编者注:日本在每年8月的盂兰盆会祭祀先祖亡灵,于8月13日点燃“迎火”,迎接祖先的归来并做法事,16日点燃“送火”,送回祖先。在大文字五山送火中,火堆排列形成文字与图形,各个大文字设在京都市郊的如意岳、松崎西山、西贺茂妙见山、大北山、上嵯峨水尾山,五座山面对城市的山坡,由数百公尺的火床组成字形)。喔!对了,顺便告诉你,京都人可不是说‘大文字烧’的,别弄错了。” 感觉京都的街道好像都被杂志或是电视给介绍尽了,实际上京都某家店的人却说:“被杂志采访后,连根草都长不出来了。” 在京都有分“常常上杂志的店”跟“绝对不会上杂志的店”。就算接受了杂志的采访,京都人也不会什么都讲,真正重要的事情,都是偷偷藏起来的。 在东京土生土长的我,被京都强烈吸引的理由就在这里。东京聚集了来自各个地方的人,是个平等的都市。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得到,什么样的服务都可以享受得到。也因为共同体意识很稀薄,所以对从其他地方来的人不会特别亲切到让人感动,亦不会排挤外来的人。不管是以前就住在这里的人,还是昨天才搬来东京的人,都可以过相似的生活,这就是东京。 不过这也代表了东京就是你所看见的那个样子。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就算某家餐厅有秘密料理,不知为何也会被杂志的“秘密料理特辑”报道给写出来。让人觉得“什么秘密料理嘛,一点意义都没有”。可以这么说,东京这个城市的贪欲,是不会让秘密一直保持为秘密的。 与此相比,京都所谓的秘密就是以秘密的状态存在着。如果说用“里”这个字会有语病的话(里日本,现在好像不能这么说了),那也许可以说是“奥”吧!宛如又细又长的町家结构,从面对马路边的入口进去,一直往里头深入、再深入。不管是历史、人物、味道或者技艺,光从表面看上一眼,绝对无法得知里头的奥妙,仿佛里面很深奥似的。对身为东京人的我来说,看不习惯、稍微有点昏暗的“奥”反而让我觉得稀奇,忍不住想往那个方向走去。 不管京都还是东京、纽约还是伦敦,住在都市的人,应该都会从经验得知“这个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人”。在都市,各式各样的人不断地从外面的世界进来,所以没时间一一对外来人感到稀奇。 京都与东京都不会将“跟我不一样的人”当做奇异的存在,尽管如此,相对于东京把大家吞噬后,均一地消化下去,感觉上京都则是有很多“不一样的人”,细致且严密地分开共存。东京的简洁感跟京都的多层感,应该是这样造成的。 那么,这样的差异从何而来呢?我能想到的,依旧是历史的不同。公元794年,平安京建立于此。在那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京城都在奈良,而当桓武天皇迁都长冈京没多久之后,又再度迁都至京都(当时并不是这样称呼)。 往后一千多年,京都一直是京城与都城。毕竟是“京都”,这个地名就只说了“这里是京城”,诚实地叙述着京都是怎样的一块土地。 “东京”这个地名也说是“京城”,但那仅仅是“东边的京城”。就像纽约是以新的约克来命名的发想一样,东京的命名也是这样。 当然,从江户时代开始,这个地方就是个都市了。但是虽然江户有将军,却没有天皇。体育系般的都市江户,看在文化系都市京都人的眼里,恐怕是觉得“哎呀,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乡下也需要热闹的地方嘛”! 东京的“杂食性”,被认为是在这个时期酿成的。因为各藩的武士们必须常驻江户,所以日本各地的人都集中到这里来。从京城的角度来看,东边这土到不行的江户,聚集了全日本乡下来的人。“怎么可以被瞧不起说是乡下人昵?”这些人因此而努力,江户才发展起来吧。“话虽这么说,但我们毕竟还是乡下人嘛!”又因为会像这样摊手放弃,让江户养成了一种独特的宽容性,或者说迟钝感。 之后,发生了很多事情,进入明治维新。虽然将军没了,但天皇终于在1869年来到东边,江户变成东京,越来越发达。而京都因为天皇不在,城市的气势曾经一时衰退,不过由于跟活生生的政治、经济现场保持距离,京都遂成为日本的文化中心地。 我曾经听说,京都的老人现在仍有一种“天皇陛下只是去一下东京而已”的感觉,“其实京都才是真正的首都”这种意识。我想这真的存在吧! 这的确很有道理,但我也是那种觉得“幸好首都变成了东京”的人。如果首都一直是京都的话,战争爆发的时候可能会被锁定为空袭目标,而战后也会被拼命地开发。整个京都也许就都变成现在京都车站一样的感觉了。正因为首都这个“污名”由东京来担了,所以京都才能将“奥”保持在“奥”的状态直到现在。话虽这么说,我也会觉得如果京都一直是首都的话,我想日本应该会变成一个跟现在更不一样的国家。 现在,全日本各地的市政府所在地都变成了“小东京”,只有京都一直还是京都。何止如此,京都更让日本全国诞生出许多自称小京都的地方。东京人之所以觉得京都有魅力,也完全是因为它既是个都会,但却又不是小东京吧。 而我,曾经是个热爱都会的人。因为京都有着跟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完全不同的都会性,以致让我有点害怕,但那未知的都会性也正是京都吸引人的原因。京都与东京,为了了解这两个京城的不同是什么,接下来一段时间,我想从东边的京城,来好好观察京都这个城市。 后记 这是我们出版的“日本文化观察”的另外一个系列,之前“汤祯兆”先生的日本流行文化研究系列非常受读者欢迎。此次引进日本畅销作家酒井顺子小姐的作品,也希望能给关注日本文化的读者打开另一扇窗,选取更别致的角度来了解日本。 作为畅销作《败犬的远吠》作者的酒井小姐,浸润在日本这个不断传播光怪陆离的流行次文化的国家,其特殊细致的观察角度和与众不同的解析,无疑是日本人进行自我文化观察的一个典范。编辑当为第一读者,酒井小姐幽默甚至是偶尔从女人的小直觉出发的辛辣的判断和对某些文化现象的反思以及定义,总让人忍不住赞叹,并一口气读下去。 了解日本有很多面向,你可以选择翻开这本书,看看酒井小姐是怎样解读东京和京都这两个最具代表性的日本城市的。一袭优雅、孤高的京都与有着火辣厚脸皮的东京,到底哪一个是你所不知道的日本。 编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都与京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日)酒井顺子 |
译者 | 江明玉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山东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905273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9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20 |
出版时间 | 2010-06-01 |
首版时间 | 2010-06-01 |
印刷时间 | 2010-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7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131.12 |
丛书名 | |
印张 | 6.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山东 |
长 | 210 |
宽 | 140 |
高 | 13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15-2009-126 |
版权提供者 | SHINCHOSHA Publishing Co.,Ltd.,Tokyo |
定价 | |
印数 | 8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