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中塑造了10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光辉形象。这些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是我国科技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创新开拓、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科学民主、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们不仅为我国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图书 | 国家荣誉--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报告文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集中塑造了10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光辉形象。这些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是我国科技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创新开拓、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科学民主、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们不仅为我国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内容推荐 历史不会忘记,当年那些怀着拳拳报国之心,曾经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这其中,有多少杰出的人物,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为了纪念老一辈科学家为科技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展现中国科学家光辉照人的形象,激励更多的后来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国科学院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决定编辑出版这本报告文学集。收入文集的10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他们身上我们会深刻感受到我国科学家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他们是千千万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 目录 序 路甬祥 数字之舞——记数学家吴文俊院士 低调的大师——记物理学家黄昆院士 汉字作证——记计算机专家王选院士 高原上的背影——记地质学家刘东生院士 站在珠峰之巅——记大气物理学家叶笃正院士 肝胆昆仑——记医学家吴孟超院士 麦浪如歌——记遗传学家李振声院士 生命之催化乐章——记石油化学家闵恩泽院士 植物之诗——记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 静水流深——记化学家徐光宪院士 放歌共和国科学之旅 后记 试读章节 十余平方米的客厅里,一面墙壁张贴着朋友们给他祝寿的对子:“名闻东西南北国,寿比珠穆朗玛峰”及一些书法和绘画作品,其下摆放着中式木质沙发和茶几;南向门窗下,养着一些观赏植物,绿色藤蔓沿框架缠绕而上;另一面墙壁有一排四面通透的老式木书架,书架上一部分是数学典籍,一部分是历史书。若仔细查看,这些历史书不仅有《日本历史》《欧洲史》《法国革命史》等专业史书,还有《金粉世家》《幕府将军》《孝庄秘史》等小说。 他的书,绝大部分已捐给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清华大学数学系,留在家里的这些是他爱不释手、难以割舍的极少部分,而这少部分已摆满他的客厅、两间小书房及小卧室。 吴文俊十分喜欢历史,家里的历史书不少于数学书。 在中国古代,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教子故事,吴文俊说,“我可能受到父亲吴福同很大的影响。” 童年时代,吴文俊的家里藏书十分丰富,家中不但有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胡适的《四十自传》等,甚至还有日本人撰写的中文书。 吴文俊的父亲吴福同在亲属支持下接受过西方教育,曾就读于南洋公学,有良好的英文基础,高中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医药公司做编译,是技术性工种,有时比老板挣得还多,因而能够凭所好藏书。 吴文俊的父亲喜欢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等批判性小说,相比之下,吴文俊更喜欢《史记》、《(资治通鉴)精华》等历史文献。 购买各种各样的小册子是童年吴文俊的一大嗜好,那时,他每天都会到路边的小书摊闲逛。家中收藏至今的中国历史上的屠城记——《扬州十日》,即是他在小书摊上淘得。 吴文俊4岁就被送到附近的小学上学。由于弟弟的夭折,家人对他的看护十分仔细,很少让他独自在外停留,因此,大多时间他只能待在家里。父亲的藏书对他很有吸引力,因而养成了他爱买书、爱读书的习惯,但这也让他给人留下了不谙人情世故、不善与人交往的印象。即便日后上了大学,他在同学家亦是“盘桓终日,除了下棋、看棋和吃饭,一言不发”,惹得同学批评他“任性固执”。 由于年龄小,父母并没有很快让他进入中学,小学6年上完后,接着又上了一年小学,但学习了中学的代数和英语。那时,他学习成绩平平,并无超常表现,对数学也无特别爱好。只是在进入初中前,已能把王勃的《滕王阁序》背得烂熟;到了中学,得益于老师的指导,他的作文写得很好,经常被老师在班里表扬。 吴文俊成长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最黑暗时期,从军阀混战到日本入侵,中国大地生灵涂炭。1932年,他进入初中。这一年,上海先后发生了“一·二八”事变和“八一三”淞沪抗战。吴文俊目睹了日本侵略军对上海的狂轰滥炸和野蛮烧杀。为躲避炸弹,他们全家被迫逃亡乡下,数月无法上学。待日军撤走,吴文俊回到学校后,此时许多课已难以跟上,数学期终考试得了零分。好在他所在的民智中学,在假期为学生安排了补习班,吴文俊落下的课程基本被补齐。 进入高中后,吴文俊相对弱一点的数学和英语却突飞猛进。他的数学老师是福建人,因乡音浓重,讲课不太受欢迎,但他很喜欢好学的吴文俊,把许多几何题交给吴文俊在课外做。这些题的难度远远超出课堂教学的内容,吴文俊做起来却很开心。正是这些无意的行为,为吴文俊打下了很好的数学基础。 对英语课,吴文俊谈不上兴趣,教材中的英语短文,他感到有些吃力。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父亲每次课前帮助他预习,把重点句子逐一加以分析和讲解。这样上课时,吴文俊才不会感到有压力。在父亲的帮助下,他进步很快,到高二就能自如地用英文写作文。读高三时,他和另外两名成绩很好的同学一起自己找来了英语小说,如原版的《基度山恩仇记》、《三剑客》等,把这些小说基本读完了。 其他课程对于他,都不是难事。高中毕业时,吴文俊成为班里少有的高才生。学校为了鼓励他和另两名学生,特设立了3个奖学金,资助他们上大学,但要求他们必须报考指定的学校和专业,其中吴文俊被指定考数学系。吴文俊实际喜欢物理,但由于大学学费昂贵,为了这笔奖学金,他不得不按要求报考了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 1937年,吴文俊进入大学二年级时,日本在发动“卢沟桥事变”后,开始进攻上海。上海交通大学位于租界边缘,因而划入法租界,这使吴文俊的大学三、四年级能够在相对稳定的法租界内度过。此时原资助吴文俊上大学的中学校长当了汉奸,吴文俊得知后,断然拒绝了原中学的资助。不爱言语的吴文俊,内心充满对汉奸的憎恨。P6-7 序言 伴随着共和国前进的脚步,中国科学院已经走过60年的光辉历程。60年来,科学家们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人民的幸福安康,与祖国风雨同舟,忧乐与共,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一大批在海外工作的科学家,就响应祖国的召唤,克服重重困难,义无反顾地踏上回国的征途,投身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用满腔热血铸就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战线又涌现了无数的杰出科学家,他们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和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奋斗,锐意创新,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光辉业绩。, 60年来,在科技战线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杰出人物,留下许许多多的感人故事。历史将永远铭记几代科技工作者的卓越贡献。弘扬他们的崇高精神,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感受他们的人格魅力,对实现我国新时期的战略发展目标,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鼓舞广大科技工作者继续努力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在迎接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之际,出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报告文学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书集中塑造了10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光辉形象。这些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是我国科技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创新开拓、团结协作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我国科学家科学民主、严谨求实的优良学风、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在数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们不仅为我国的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科技人才,成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颂扬时代精神,弘扬主旋律,用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情操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文学艺术工作者承担着重要责任。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科学院曾经组织一些作家走进中国科学院,与科学家广交朋友,写出了一批包括《哥德巴赫猜想》《小木屋》《地质之光》在内的有着广泛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引导许多青少年走上科学道路,至今,这些报告文学作品还深受广大读者喜爱。我赞赏作家们为此所作出的努力。文学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科技领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这里有着丰富的创作素材,我们热诚欢迎文学艺术家将笔触伸入科技领域,用他们的生花妙笔,描述科学,讴歌科学,展现科学人生,为社会提供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我们的时代需要科学与艺术的融合,需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我坚信,只要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紧密结合;只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只要不断加强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只要科技工作者和社会各界共同携手,充分合作,我们就一定能实现中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和谐、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的国家,一定能共铸中国科技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共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路甬祥 2009年8月 后记 今年11月1日,是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6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几代中国科学院人为了中华民族的振兴,科学技术的发展,前仆后继,风雨兼程,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留下的光辉足迹,将永载史册。 历史不会忘记,当年那些怀着拳拳报国之心,曾经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的老一辈科学家,他们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和聪明才智,毫无保留地献给新中国的建设事业。这其中,有多少杰出的人物,又有多少感人的故事。为了纪念老一辈科学家为科技事业建立的不朽功勋,展现中国科学家光辉照人的形象,激励更多的后来者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奋斗,中国科学院院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决定编辑出版这本报告文学集。收入文集的10位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都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从他们身上我们会深刻感受到我国科学家的崇高精神、高尚品德和人格魅力。他们是千千万万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报告文学集现在终于与读者见面了,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写作的过程是艰苦的。参加写作的10位作者大都对科学家的专业知识不太熟悉,加上时问紧,任务重,要求高,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搜集相关资料,他们与科学家或科学家的亲属、同事进行深入交谈,经常废寝忘食,四处奔波,甚至连节假日都没有休息。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才开始进行创作。初稿完成后,为了做到精益求精,在提交科学家本人或亲属审阅的同时,还专门召开了部分作者统稿会对初稿进行讨论交流。根据科学家和统稿会议提出的意见,作者对原稿进一步作了结构调整和文字加工,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为了使这本书更具有完整性、全面性,根据出版社领导的意见,我又专门赶写了一首《放歌共和国科学之旅》的长诗,以纪念那些为新中国作出巨大贡献和牺牲的先辈们。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的亲切关怀,他对撰写好这些报告文学作出了重要批示。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方新专门与我一起研究,对落实路院长的批示给予具体指导。此外,还得到中国科学院原办公厅主任蒋协助,办公厅副主任汪克强、廖方宇,科学时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刘洪海,江西省教育厅副厅长洪三国,江西高校出版社社长邱少华、总编辑赵诗安、副总编辑陈东林的大力支持。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夏申江副主任、尹汉胤处长、张绍峰同志对选派报告文学作家的工作,给予了热情支持。在此,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还要感谢科学家、身边工作人员及其亲属的密切配合和具体帮助,感谢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石硕处长、刘东峰副处长,相关研究所的联系人刘力、姚庆筱、吴天骄、崔桂云、张维、杨云珊、杨济华等的热情帮助。感谢有关科技工作者给作品提供了大量创作素材。 感谢路甬祥院长在百忙中为本书作序。 郭曰方 2009年9月30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国家荣誉--最高科技奖获得者报告文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郭曰方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西高校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1325188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05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30 |
出版时间 | 2009-10-01 |
首版时间 | 2009-10-01 |
印刷时间 | 2009-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06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I25 |
丛书名 | |
印张 | 1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西 |
长 | 240 |
宽 | 172 |
高 | 2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10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