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桥词典(韩少功作品典藏)(精)》编著者韩少功。
本书是中国作家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按照词典的形式,收录了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弓人的115个词条,这些词汇部分也是作者所虚构(如晕街)。
《马桥词典》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荣获“上海市第四届中、长篇小说优秀大奖”中的长篇小说一等奖。
图书 | 马桥词典(韩少功作品典藏)(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马桥词典(韩少功作品典藏)(精)》编著者韩少功。 本书是中国作家韩少功1996年出版的一部小说,按照词典的形式,收录了一个虚构的湖南村庄马桥弓人的115个词条,这些词汇部分也是作者所虚构(如晕街)。 《马桥词典》是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曾荣获“上海市第四届中、长篇小说优秀大奖”中的长篇小说一等奖。 内容推荐 《马桥词典(韩少功作品典藏)(精)》编著者韩少功。 《马桥词典(韩少功作品典藏)(精)》集录了湖南汨罗县“马桥”人日常用词,计一百一十五个词条。它以这些词条为引子,讲述了古往今来一个个丰富生动的故事,引人入胜,回味无穷。 这部长篇小说没有采取传统的创作手法,而是巧妙地糅合了文化人类学、语言社会学、思想随笔、经典小说等诸种写作方式,用词典构造了马桥的文化和历史,使读者在享受到小说的巨大魅力时,领略到每个词语和词条后面的历史、贫困、奋斗和文明,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小说主体从历史走到当代,从精神走到物质,从丰富走到单调,无不向人们揭示出深邃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次成功的创作实践,是中国当代文学一个重要的收获。 目录 一画 一九四八年(续) 二画 九袋 三画 三毛 三月三 三秒 亏元 马同意 马桥弓 马疤子(以及一九四八年) 马疤子(续) 小哥(以及其他) 乡气 下(以及穿山镜) 四画 天安门 不和气 不和气(续) 开眼 月口 公地(以及母田) 公家 双狮滚绣球 火焰 五画 龙 龙(续) 打车子 打玄讲 打起发 打醮 民主仓(囚犯的用法) 白话 台湾 汉奸 归元(归完) 发歌 六画 老表 夷边 压字 同锅 红花爹爹 红娘子 朱牙土 企尸 江 军头蚊 问书 七画 走鬼亲 呀哇嘴巴 你老人家(以及其他) 八画 现 枫鬼 肯 罗江 官路 话份 怜相 怪器 放转生 放藤 放锅 宝气 宝气(续) 泡皮(以及其他) 九画 科学 茹饭(春天的用法) 栀子花,茉莉花 挂栏 背钉 贵生 贱 荆界瓜 结草箍 狠 神 神仙府(以及烂杆子) 觉 觉觉佬 洪老板 津巴佬 十画 莴玮 根 格 破脑(以及其他) 哩咯啷 晕街 豺猛子 流逝 浆 冤头 罢园 十一画 梦婆 黄皮 黄茅瘴 甜 清明雨 十二画 散发 黑相公 黑相公(续) 隔锅兄弟 蛮子(以及罗家蛮) 渠 道学 十三画 碘酊 嗯 煞 十四画以上 模范(晴天的用法) 满天红 撞红 颜茶 嬲 飘魂 嘴煞(以及翻脚板的) 磨咒 懈 懒(男人的用法) 醒 后记 附录一 文学有副多疑的面孔——2011年2月国际纽曼华语文学奖授奖晚宴致辞 附录二 语言的表情与命运——2004年3月在香港国际英语文学节上的主题演讲 附录三 《马桥词典》评价摘要 试读章节 罗江 马桥的水流入罗江,村子距江边有小半天的步行路程。过渡有小划子,若船工不在,过河人自己把划子摆过去就是。若船工在,五分钱一个人,船工把划子靠到对岸了,稳稳地插住船头篙,站在岸上一一收钱。点一张票子,就蘸一下口水。攒下大一点的票子了,他就垫进一顶破旧的呢子帽,稳稳地戴在头上。过河钱无论冬夏都是一样。其实,夏天的江面要宽得多,水要急得多。惹遇到洪水时节,漫漫黄汤遮天盖地而下,昏黄了一切倒影,向岸边排挤一叠又一叠的秽物,还有一堆堆泡沫塞在水缓的浅弯,沤积出酸臭。但越是这个时候,岸边的人倒越多,一心一意等待着从上游漂下来的死鸡、死猪、破桌子或者旧木盆,还有散了排的竹木,打捞出来捡回家去,这叫发水财。 当然,有时候也可能有一个女人或者娃崽,泡成了巨大的白色肉球,突然从波涛中滚出来,向你投射直愣愣的呆目,骇得人们惊叫着逃散。 也有一些胆大的娃崽,找来一根长长的竹篙,戳着白色的肉球,觉得好玩。江边的人也打鱼,下吊网,或者下线钩。有一次我还没有走到江边,突然看见几个走在前面的女人,尖叫着慌慌张张回头就跑,好像发生了什么事。再仔细看,她们的来处,男人无论老少,也不管刚才正在挑担还是在放牛,刹那间全光了裤子,一顺溜十几颗光屁股朝河里跳踉而去,大吼大叫。我这才想起,刚才闷闷地响了一声,是炮声。这就是说,河里放炮了,炸鱼了,他们闻声而脱是去捞鱼的。他们舍不得湿了自己的裤子,也不觉得这种不约而同的紧急行动会吓着什么人。 在马桥的六年里,我与罗江的关系并水多,只是偶尔步行去县城时得在那里过渡。说起过渡,五分钱常常成了大事。知青手里的钱不多,男的一旦聚成了团,也有一种当当日本鬼子横行霸道的冲动,过渡总是想赖帐。有一个叫黑相公的,在这些事情上特别英雄,上岸以后拿出地下工作者舍己救人的作派,一个劲丢眼色,要我们都往前走,钱由他一个人来付。他摸左边的口袋,掏右边的口袋,装模作样拖延够了,看见我们都走远,这才露出狰狞面孔,说他没有钱,就是有钱也不给,老鳖,你要如何搞?然后拔腿就跑。他以为他是篮球运动员,摆渡的老倌子是无论如何也赶不上的。不料老人不觉得快慢是个什么问题,扛上一条长桨,虽然跑得慢,离我们越来越远,但决不停下步来,追了一里,追了两里,追了三里,追了四里……直到我们一个个都东倒西歪了挂涎水了,小小的黑点还是远远地咬住我们。谁都相信,只要没有杀了他,他今天不讨回这三角多钱,即便挥舞长桨追到天边,断不会回头的。他一点也没有我们聪明,根本不打算算帐,不会觉得他丢下船,丢下河边一大群待渡的客人,有什么可惜。 我们无路可走,只有乖乖地凑了钱,由黑相公送上前去以绝后患。我远远看见老人居然给黑相公还找了零钱,嘴里大张大合,大概是骂人,但逆着风一句也没有送过来。 我再也没有看见过这位老人。清查反革命运动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一支手枪成了重点追查的问题。枪是在城里“文化大革命”时搞到手的,打完子弹,还舍不得丢,偷偷带到乡下。后来风声一紧,怕招来窝藏武器的罪名,才由黑相公在过渡的时候丢到河里,而且相约永远守口如瓶。这件事是怎么暴露的,我至今仍不清楚。 我只是后悔当时太自作聪明,以为丢到河里就干净了。我们没料到上面不找到这支枪,根本不可能结案,相反,还怀疑我们把这支枪继续窝藏,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没完没了的审问和交代之后,好容易熬到了冬天,罗江苏水退了,浮露出大片的沙滩。我们操着耙头,到丢枪的方位深挖细找,一心想挖出我们的清白。我们在河滩上足足挖了五天,挖出了越来越阔大的范围,差不多在刺骨的寒风中垦出了人民公社万顷良田,就是没有听到耙头下叮当的金属声。 一支沉沉的枪,是不可能被水冲走的。沉在水底,也不可能什么人把它捡走。奇怪的是,它到哪里去了呢? 我只能怀疑,这条陌生的江不怀好意,为了一个我们不知道的理由,一心要把我们送到监狱里去。 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感觉到它的神秘,也才第一次认真把它打量。它披挂着冬天第一场大雪,反射出刺眼的白光,像一道闪电把世界突然照亮,并且久久凝固下来。河滩上有一行浅浅足迹,使几只白色的水鸟不安地上下惊飞,不时滑入冰雪的背景里让人无法辨别,不时又从我想不到的地方钻了出来,几道白线划过暗绿色的狭窄水面。我的眼睛开始在一道永久的闪电里不由自主地流泪。 没有什么人过渡。摆渡的不是以前那个老倌子了,换成一个年轻些的中年人,笼着袖子在岸边蹲了一阵,就回去了。 我猛回头,岸上还是空的。 P2-4 序言 应安徽文艺出版社邀约,我的两部长篇作品在这里成套再版。余下的《山南水北》《日夜书》等,也拟在今后适当时机纳入。 这些作品的体裁定位多少有些模糊。有的更靠近小说。但小说里有散文;有的更靠近散文,但散文里有小说。多年来,我对俄国文学中只区分“散文”与“韵文”的传统饶有兴趣,也相信以四大古典名著为代表的中国小说传统来自散文,与欧洲小说传统来自戏剧形成了触目的差异。既如此,作为一个现代中国写作人,接续本土文学的审美源流,在全球化多元竞放的格局之下,寻求某些异类的体裁特点和表现形式,哪怕写得不三不四非驴非马,哪怕碰个头破血流,是否也值得一试? 这就是上述作品的缘起,也是我有时候更愿意用“写作”“叙事”一类概念来取代“小说”的缘由。另一番考虑是,长篇与短篇不仅有长度区别,还有效能的不同侧重。作为一种大容量,长篇作品理应承担一种体系性的感知和立言,不能只是短篇的拉长;理应是对世道人心的多角度和多层次剖示,相当于一次对记忆和想象的“大体检”。在这一过程中,尿检、血检、胸透、B超、cT、MR等手段全方位地启动,并非黑心医院宰客的虚招滥套,一般情况下是因为医生遇到了疑难,遇到了大问题。 长篇就是处理大问题的常用工具。优秀的长篇作品一般都具有内在的大结构,以回应时代和社会中重大而艰难的挑战。所谓“重大”,是指作品必涉及大多数人充满痛感的境遇和感受,不能止于太太的减肥之忧或书生的闷骚之苦,不宜游戏于一地鸡毛——哪怕这些东西在短篇作品里具有一定的合法性。所谓“艰难”,是指作者通常纠缠于两难的纠结,甚至是自我对抗的苦斗,承担着精神前沿的巨大风险,大多时候很难用对或错、黑或白、yes或no的举牌表态来及时裁决——哪怕这种裁决的简单明快,在不少短篇作品里在所难免不必苛责。中外文学史上的托尔斯泰、曹雪芹等前辈,就是这种为难自己的行家、敢于在深水区远航的高手,使长篇的体裁能量得到了一次次最好的释放。我对这种伟大的文学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感谢好友何立伟先生为我的作品配图。 感谢读者们的阅读与批评。 后记 人是有语言能力的生物,但人说话其实很难。 一九八八年我移居中国的南方之南,最南端的海南岛。我不会说海南后,而且觉得这种话很难学。有一天,我与朋友到菜市场买菜,见到不知名的鱼,便向本地的卖主打听。他说这是鱼。我说我知道是鱼,请问是什么鱼?他瞪大眼睛说,“海鱼么。”我笑了,我说我知道是海鱼,请问是“什、么、海、鱼?”对方的眼睛瞪得更大了,显得有些不耐烦。“大鱼么?” 我和朋友事后想起这一段对话,忍不住大笑。 海南人有全国最大的海域,有数不尽数的渔村,历史悠久的渔业。我后来才知道,他们关于鱼的词汇量应该说是最大的。真正的渔民,对几百种自以及鱼的每个部位以及鱼的冬种状态,都有特定的语词,都有细致、准确的表达和描述、足可以编出一本厚厚的词典。但这些绝大部分无法进人普通话。即使是收集词条最多的《康熙字典》,四万多汉字也离这个海岛太遥远,把这里大量深切而丰富的感受排除在视野之外,排除在学士们御制的笔砚之外。当我同这里的人说起普通话时,当我迫使他们使用他们不太熟悉的语言时,他们就只可能用“海鱼”或“大鱼”来含糊。 我差一点嘲笑他们,差一点以为他们可怜地语言贫乏。我当然错了。对于我来说,他们并不是我见到的他们,并不是我在谈论的他们,他们嘲瞅呕哑巩哩哇啦,很大程度上还隐匿在我无法进人的语言屏障之后,深藏在中文普通话无法照亮的暗夜里。他们接受了这种暗夜。 这使我想起了自己的家乡。我多年来一直学习普通话。我明白这是必要的,是我被邻居、同事、售货员、警察、官员接受的必需,是我与电视、报纸沟通的必需,是我进人现代的必需。我在菜市场买鱼的经历,只是使我突然震惊:我已经普通话化了。这同时意味着,我记忆中的故乡也普通话化了,正在一天天被异生的语言滤洗——它在这种滤洗之下,正在变成简单的“大鱼”和“海鱼”,简略而粗糙,正在译语的沙漠里一点点干枯。 这并不是说故乡不可谈论。不,它还可以用普通话谈论,也可以用越语、粤语、闽语、藏语、维语以及各种外国语来谈论,但是用京胡拉出来的《命运交喷曲》还是《命运交响曲》吗?一只已经离开了士地的苹果,一只已经被蒸熟了院制了的苹果,还算不算一只苹果? 方言当然不是唯一的语言障碍,地域性也不是语言的唯一属性。在地域性之外,语言起码还有时代性的维度。几天前,我与朋友交谈,感慨交通和通讯手段的发达,使人类越来越强化了横的联系,越来越加速了文化更新的进程,在不久的将来。可能基本上铲除和融化文化的地域差别,倒是可能扩大和加剧时代差别。地球村的同代人吃着同样的食品,穿着同样的衣服,住着同样的房子,流行着同样的观念,甚至说着同样的语言,但到那个时候,五十年代的人了解三十年代的人,二0二0年出生的人了解二O0O年出生的人,有可能就像现在湖南人要了解海南文化,中国人要了解英国文化一样困难。 事实上,这个过程已经开始。在同一种方言内,所谓“代沟”不仅表现在音乐、文学、服装、从业、政治等等方面的观念上,也开始表现在语言上——要一个老子完全听懂儿子的词语,常常得出一把老力,已成为我们周围常见的事实。“三结合”、“豆效票”、“老话”、“成分”……一批词汇迅速变成类似古语的东西,并没有沉淀于古籍,没有退出日常生活,仍然在某些特定的交际圈子里流通,就像方言在老乡圈子里流通一样。不是地域而是时代,不是空间而是时间,还在造就出各种新的语言群落。 这个问题还可以再往深里说。即使人们超越了地域和时代的障碍,是否就可以找到一种共同的语言呢?有一个语言教授做过一次试验,在课堂上说出一个词,比方“革命”,让学生们说出各自听到这个词时脑子里一闪而过的形象。答案竟然是多种多样的;有红旗,有领袖,有风暴,有父亲,有酒宴,有监狱,有政治课老师,有报纸,有菜市场,有手风琴……学生们用完全不同的个人生命体验,对“革命”这个词作出了完全不同的下意识栓释。当然,他们一旦进人公共的交流,就不得不服从权威的规范,比方服从一本大词典。这是个人对社会的妥协,是生命感受对文化传统的妥协。但是谁能肯定,那些在妥协中悄悄遗漏了的一闪而过的形象,不会在意识的暗层里积累成可以随时爆发的语言篡改事件呢?谁能肯定,人们在寻找和运用一种广义普通话的时候,在克服各种语言障碍以求心灵沟通的时候,新的歧营、歧很、歧义、歧视现象不正在层出不穷呢?一个非普通化或者逆普通化的过程不正在人们内心中同时推进呢?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所谓“共同的语言”,永远是人类一个遥远的目标。如果我们下希望交流成为一种互相抵销,互相磨灭,我们就必须对交流保持警觉和抗拒,在妥协中守护自己某种顽强的表达——这正是一种良性交流的前提。这就意味着,人们在说话的时候,如果可能的话,每个人都需要一本自己特有的词典。 词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密密繁殖,频频蜕变,聚散无常,沉浮不定,有迁移和婚合,有疾病和遗传,有性格和情感,有兴旺有衰竭还有死也它们在特定的事实情境里度过或长或短的生命,一段时间以来,我的笔记本里就捕捉和囚禁了这样一些词。我反复端详揣度,审讯和调查,力图像一个侦探,发现隐藏在这些词后面的故事,于是就有了这一本书。 这当然只是我个人的一部词典,对于他人来说,不具有任何规范的意义。这只是语言学教授试验课里各种各样的答案中的一种,人们一旦下课就可以把它忘记。 1995年12月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马桥词典(韩少功作品典藏)(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韩少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何立伟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9644813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85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20 |
出版时间 | 2013-04-01 |
首版时间 | 2013-04-01 |
印刷时间 | 2013-04-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84 |
CIP核字 | 2013056787 |
中图分类号 | I247.5 |
丛书名 | |
印张 | 15.6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15 |
宽 | 148 |
高 | 3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