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步下红毯之后(精)
内容
试读章节

如今2007年了,我的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乃至六十岁都过了,如今如果有人再问我:“当你年轻的时候……”我大概可以平心静气回答一些话了。可是,好像也不必怎么回答,作为一个书写者的好处便是,我的年轻的脉动像树干中心深浅有致的层层年轮,一层层都镌刻在文章里了。

当然,如果你要问我,那么,你终于承认你老了吗?哦,不,我会很困惑地回答你,我没老,但也不再年轻,我嘛,嗯,我正处于“某个适当的年龄”。

年轻的时候,老教授劝我们:“小心下笔啊!古人说‘悔其少作’,到晚年后悔就来不及了啊!”

老教授当然是好意,而我们那个时代年轻人反抗长辈的唯一方法便是闷头不吭声,然后在内心里来一段无声的“顶嘴独白”。

少作?什么叫少作?王勃死于二十六岁,他如果怕这一点,则他一辈子都不该写,因为他一生都可说很“少”。当然如果以他自己的一世作标准,则十三岁(他的中年)以后似乎便可以写了。古老时代的文化里面不免有点尊老抑少的毛病,但除非我们预知生命长度,否则也说不上什么叫“少”。而且,文章未必都是教忠教孝、经世济民的大道,未必都有哲学的、伦理的厚度,一篇文章如果只是写所见抒所感,哪里有什么悔不悔的?那些指导别人该如何唾弃某政党、追随某政党的文章,事后发现新政党更坏,原来自己害了不少人一一写这种文章的人才该悔其少作。至于名满全球的画家,其老笔虽然遒劲华美,但想来他也不会为自己幼时画的一张小猫图而脸红吧?相反地如果他幼时没画那张画,现在想来画,也画不出来了。文字写作和音乐和绘画一样,作者的表现是一个一个阶段的,幼时写不出老时的练达,但老时也写不出童时的稚拙。

从大学时代第一次听到“悔其少作”,已有接近半世纪的时光了,我对自己年轻时期的作品悔不悔呢?好像没什么可悔的,旧作品就像小时候的旧照片,它跟现在的我长得不像,但毕竟,那也是我,非常真实的我。

在我写作历程中,因为一张“毯”竟让我两次获奖。我二十五岁时出第一本书《地毯的那一端》,翌年该书得了“中山文艺奖”。三十九岁复因《步下红毯之后》得到“国家文艺奖”。我对这一切俯首感激。总是前辈的一番黾勉之意。

近年来学校里常出现一些怪事,我称之为“自我膨胀术”。学校发一种表格,叫我们填自己“近年所获之奖项”。其实一个教授关在自己的研究室里读书,这是单纯明了的好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宪问》)你干嘛管我得不得奖呢。仗着自己年纪大了,就直话直说也无妨,我填的资料如下:

该得的奖都得过了,最近没得奖,最近都在做评审委员,评  审别人得不得奖。

真正的奖其实不来自奖金奖牌,而来自读者、观众或学生感激的回头一瞥。

大概是六十年代吧,美国有入画了一张“微笑的脸”,这个商标只是一面圆形里“两点加一弧”(两点代表眼睛,一弧代表嘴),但因专利权,他竟而致富,他的图形在处处出现。

P6-P8

书评(媒体评论)

能写景也能叙事,能咏物也能传人,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

——余光中

她的同情是一种无私与绵远的同情,她的力量,是一种收敛自如的光芒。

——席慕容

后记

这是一篇应出版社要求,为“老书新出”写的序,出版的地点在中国大陆,可是我不会写序,所以写出来的仍是一篇散文。偶有人问我:“为什么你在中国大陆也有读者?”我想,远方的读者应该是喜欢那些隐身在文字背后、属于古老文化中的华茂浑朴的记忆一一啊!我们都是站在同一棵大树下惊艳的看花人,在同一个春天。

目录

同是今春看花人(新版总序)

不悔(2007年版序)

爱情篇(1979年版代序)

种种可爱

种种有情

春之怀古

花之笔记

步下红毯之后

好艳丽的一块土

地泉

梅妃

一路行去

母亲的羽衣。

许士林的独自

也是水湄

饮啄篇

衣履篇

圣诞之拓片

情怀

音乐教室

念你们的名字

附录

(一) 善变的女人/林治平

我们

(二) 当胸拥抱伤痕

序《汪启疆散文集》

序《血笛》

序言

台北有一棵树,名叫鱼木,从南美洲移来的,长得硕大伟壮,有四层楼那么高,暮春的时候开一身白花。这树是日据时期种下的,算来也该有八九十岁了。

今年四月花期又至,我照例去探探她。那天落雨,我没带伞,心想也好,细雨霏霏中看花并且跟花一起淋雨,应该别有一番意趣。花树位在新生南路的巷子里,全台北就此一棵。

有个女子对面走来,看见我在雨中看花,忽然将手中一把小伞递给我,说:

“老师,这伞给你,我,就到家了。”

她虽叫我老师,但我确定她不是我学生,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拒绝,素昧平生,凭什么拿人家的伞?

“不用,不用,这雨小小的。”我说。

“没事的,没事的,老师,我家真的就到了。”她说得更大声更急切,显得益发理直气壮,简直一副“你们大家来评评理”式的架势。

我忽然惊觉,自己好像必须接受这把伞,这女子是如此善良执着,拒绝她简直近乎罪恶。而且,她给我伞,背后大概有一段小小的隐情:

这棵全台北唯一的鱼木,开起来闹闹腾腾,花期约莫三个礼拜,平均每天会有一千人跑来看她,看的人或仰着头,或猛按相机,或徘徊踯躅,至于情人档或亲子档则指指点点细语温婉,亦看花,亦互看。总之,几分钟后,匆忙的看花人轻轻叹了一口气,在喜悦和怅惘中一一离去。而台北市有四百万人口,每年来看花的人数虽多,也只是二三万,算来,看花者应是少数的痴心人。

在巷子里,在花树下,痴心人逢到痴心人,大概彼此都有一份疼惜。赠伞的女子也许敬我重我,也许疼我怜我,但其中有一份情,她没说出口来,想来她应该一向深爱那棵花树,因而也就顺便爱眷在雨中痴立看花的我。

我们都是花下过客,都为一树华美芳郁而震慑而俯首,“风雨并肩处,同是今春看花人”。

那天雨愈下愈大,我因有伞,觉得有必要多站一会,才对得起赠伞人。花辦纷落,细香微度,我想,我还能再站一会儿。

内容推荐

张晓风以《地毯的那一端》驰名,时隔十三年后,她以更婉约、更高华的笔触,告诉我们步下红毯之后的人生一一更广更大、更庄严更美好的人生。《步下红毯之后(精)》初版于1979年,屡次重版重刷。2007年出版大字重排版,书中收录张晓风所作“不悔”序言,精绘岁月更迭,讲述婚姻真啼。新版于五年内重刷数十次,彰显其文字真挚动人,历久弥新。

编辑推荐

本书为张晓风的一部散文选集,收录《种种可爱》、《步下红毯之后》等散文十九篇,另有序言和附录文字若干。这些散文,或写身边的人、事、物,或写自然花草、景物观赏、游览记,或写读书感想,表达的是对于母爱亲情的赞颂,对于生命的礼赞和现实人生的关怀。该书由台北九歌出版社于1979年初版,次年获“国家文艺奖”散文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步下红毯之后(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晓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116584
开本 32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2016108646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2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6: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