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茶道/品读经典
内容
试读章节

茶在亚洲的传播

中国的茶与茶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最为深刻。它对日本茶道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茶及茶文化传人日本,主要是以浙江为通道,并以佛教为传播途径。浙江地处东南沿海,是唐、宋、元各代重要的进出口岸,境内的名刹大寺有天台山国清寺、天日山径山寺、宁波阿育王寺、天童寺等。其中天台山国清寺是天台宗的发源地,径山寺是临济宗的发源地。自唐代至元代,日本使节和学问僧纷纷来到浙江各佛教圣地修行求学。他们在回国时,不仅带去了茶的种植知识、煮泡技艺,还带去了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使茶道在日本发扬光大,并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和精神内涵。

在这些使节和学问僧中,与茶文化的传播有着直接关系的是最澄。在最澄之前,天台山与天台宗僧人也多有赴日传教者,如天宝十三年(754)的鉴真等,他们带去的不仅是天台派的教义,也有科学技术和生活习俗,其中就包括饮茶之道。贞元二十一年(804),最澄奉诏随遣唐使人唐求法.来到浙江后,他便到天台山国清寺学习天台宗,后又到越州龙兴寺学习密宗,次年八月从明州起程归国。归国时,最澄将浙江天台山的茶种带回了日本,同时也将茶饮引入宫廷。后来,茶叶逐渐成为日本宫廷之物,深受皇室喜爱,并逐步向民间普及。

进人中国茶道外传的重要时期一一南宋,日本学问僧荣西曾两次来华。荣西回国时除带了天台新章疏30余部60卷外,还带回了茶种,回国后在寺院中种植,并大力宣传禅宗和茶饮。此外,荣西还研究了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并写出日本第一部饮茶专著一一《吃茶养生记》。他认为“饮茶可以清心,脱俗,明日,长寿,使人高尚”。他将此书呈献给镰仓幕府,自此上层阶级开始爱好饮茶,饮茶之风迅速盛行开来,荣西因此也被尊为日本的“茶祖”。

中国的茶文化在日本广泛传播的同时,中国的精品茶具一青瓷茶碗、天目茶碗也于此时由浙江传人了日本。天日茶碗对日本茶道影响甚远,日本自饮茶之初至开创礼茶的东山时代,所用茶具均为天目茶碗。随后,由于茶道的发展,普通茶碗均为日本与朝鲜的仿制品,致使天目茶碗越发珍贵,只有在“台天目点茶法”、贵客临门、向神佛献茶等重要场合才会使用。15世纪时,日本著名禅师一休宗规大师的弟子、被后世尊方日本茶道始祖的村田珠光首创了“四铺半草庵茶”,他倡导顺应天然,真实质朴的“草庵茶风”。村田珠光认为茶道的本源应在于清心寡欲,将茶道之“享受”转化为“节欲”,体现了陶冶身心、涵养德性的禅道核心。

作为日本茶道创始人之一的武野绍鸥对日本茶道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传承村田珠光的理论,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将其拓展,开创了“武野风格”。  P22-23

目录

第一章

 话其史

 一茶的起源/二

 传说与记事/二

 解“茶”字寻茶树/四

 二茶的发展/八

 茶之为饮始自西汉/八

 茶风渐浓于三国魏晋南北朝/一一

 茶文化兴盛于隋唐/一二

 饮茶普及于宋代以后/一四

 现代茶文化的发展/一七

 三茶的传播/一八

 国内路线/一八

 国外路线/二一

 千年的茶马古道/二八

第二章

 赏其艺

 一茶叶艺术/三二

 茶叶的演变/三二

 基本茶类/三六

 茶叶产区/四四

 茶叶的选购/五三

 茶叶的贮存/六〇

 二茶具艺术/六二

 茶具的演变/六二

 茶具的种类/七二

 茶艺泡茶用具/七八

 茶具的选购/八五

 茶具的保养/九二

 三水的艺术/九三

 择“真水”/九三

 天下名泉/九六

 四泡茶艺术/一〇一

 烹茶方法的演变/一〇一

 泡茶方法/一〇六

 五品茗艺术/一一三

 五品/一一四

 三看三闻三品三回味/一一五

 六各类茶的茶艺程序/一一八

 绿茶茶艺程序/一一八

 祁门工夫红茶茶艺程序/一二〇

第三章

 享其用

 一茶饮强身健体/一二四

 茶饮功效/一二四

 茶饮四季/一三二

 茶饮禁忌/一五二

 二茶餐唇齿留香/一五六

 茶餐历史/一五六

 茶餐分类/一五七

 茶餐的特点/一五八

 共享美味/一五九

 茶餐注意事项/一六四

 三残茶物尽其用/一六七

 消除异味/一六七

 清洁去污/一六八

 吸尘除潮/一六八

 其他妙用/一六八

第四章

 悟其道

 一茶道概述/一七〇

 二中国茶道流派/一七三

 贵族茶道/一七三

 雅士茶道/一七五

 禅宗茶道/一七七

 世俗茶道/一七八

 三中国茶道四谛/一八一

 和一一中国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一八一

 静一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之径/一八三

 怡一一中国茶道中人的身心享受/一八五

 真一一中国茶道的终极追求/一八七

 四中国茶道与传统文化/一八九

 中庸仁礼一一茶道与儒家/一八九

 禅茶一味一一茶道与佛教/一九五

 天人合一一一茶道与道教/二〇三

 五中国茶道派生/二一〇

 茶宴/二一〇

 斗茶/二一一

 茶馆/二一五

第五章

 览其情

 一历代茶书/二一八

 唐代茶书/二一八

 宋代茶书/二一九

 元明茶书/二二二

 清代茶书/二二四

 二茶人诗、词、画/二二七

 茶诗/二二七

 茶词/二三一

 茶画/二三四

 三歌、舞、戏中茶/二三七

 茶歌/二三七

 茶舞/二四〇

 茶戏/二四一

 四茶俗物语/二四六

 民族茶俗/二四六

 地方茶俗/二五二

 异域茶俗/二六三

序言

古人说:“刚曰读经,柔日读史。”本来说的是什么时间读什么书,从侧面看来,我们的前辈多么勤奋,每曰读书,并不留空闲。

在一个号召“全民阅读”的时代,如何阅读,阅读什么,成为新常态下的新课题。数千年来的文化传统和我们的祖先的经验告诉我们,那就是阅读经典图书。这套《品读经典》丛书,其旨趣、其志向,大概就是“打通”这样一个目标。

我也经常说,只有阅读经典著作,建立了平衡的知识结构,才能做到“风吹不昏,沙打不迷”。

一曰不读书,心源如废井。

在我看来,读书应该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像呼吸空气那样。

我在北大附属实验学校的一次报告会上曾经谈过,要读书。读好书,也只有那些有独创思想的著作才能称为“书”,才可能成为经典。

经典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真正的书”,它应具有独特性、原创性、思想性。独特性就是与众不同,是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原创性就是“我手写我心”;思想性就是必须加入自己个体的思考。

另外,经典书均为文史哲范围,因为这些书属于上游书,其思想辐射至其他专业,今天我们有几百个专业,它们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展开的。

我们要每天读点书,滋润自己的心灵。读书不是立竿见影之事,不能立马改变生活,它是个慢功夫。几天不读好像没什么,其实你已经落后了,而当你水平提高了又不容易下去。

对于个人来讲,我们把学到的知识用到实践当中,用到一点就足够我们享用一辈子了。表里不一对于国家来说是毀国家前途,对于个人来说是毁自己前途。很多人总是发明新道理,但是我觉得旧道理够用。

知道了之后再实践了,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古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是前提,“行万里路”是“实践”,把知识实际地运用。孔子讲的“忠、恕、仁”这几个概念,你能把它实践好就很不错了,懂了这些道理你读书就很快乐。有了这种精神状态之后,你就会持一个乐观的心态。读书最后还是为了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乐观快活的人,让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特别有劲。

我们既要“行万里路”,也要“读万卷书”,更要读好书,读经典书。

著名学者汤一介先生说,一本好的经典,“可以启迪人们的思考,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重视经典”,面对先贤的智慧,面对我们两千余年来的诸子百家、“孔孟老庄”,“我们必须谦虚,向经典学习”,也许这就是“品读经典”丛书出版的意义。

内容推荐

王舜之著孔庆东主编的《茶道/品读经典》涵盖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功用、茶的文化和茶的风情五个方面,希望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广大读者能够对“茶”有一个更加系统而全面的认识,进而对“茶道”有更加深刻的体会。

下面,就请您翻开这本书,抛开尘俗的纷扰,让茶香包裹着心灵、茶味浸润着思绪,进行一次别样的茶道之旅吧!

编辑推荐

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源于中国,之后又传入西方。王舜之著孔庆东主编的《茶道/品读经典》涵盖了茶的历史、茶的艺术、茶的功用、茶的文化和茶的风情五个方面的内容,希望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介绍,使读者对“茶”有更加系统而全面的了解与认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茶道/品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舜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8114922
开本 16开
页数 26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6-01
首版时间 2016-06-01
印刷时间 201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2016122496
中图分类号 TS971.21
丛书名
印张 1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20
15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5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