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死和变(罗曼·罗兰读书随笔)
内容
编辑推荐

《死和变》内容介绍:罗曼·罗兰研读他文学生涯第一位导师托尔斯泰的作品,写出了富有激情的赏析文字;他对莎士比亚剧作的了解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其精辟见解在一般的莎士比亚研究中罕见而珍贵;他深悉并洞察歌德著作的灵魂,从他那里汲取丰富的养分。不仅如此,他对古希腊唯物论哲学家昂裴多克莱斯的残篇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印度圣雄甘地息息相通,他乐于向法国读者介绍苏联文学中有价值的作品……

内容推荐

罗曼·罗兰编著的《死和变》内容介绍:在后人眼中,歌德是一个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作家。罗兰的随笔抓住歌德的一句诗“死与变”,认为这是歌德一生的写照:他一生都在求变。歌德是有哲学头脑的,他的诗歌和其他作品往往渗透了哲理,这是他高于其他诗人之处。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歌德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的见解未必都正确,但他并不是顽固不化的,例如对法国大革命,他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重要的是他敢于面对真实,从来不说谎,保持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完整性。他像自己笔下的浮士德一样,前进、倒下、爬起来;行动、工作、斗争;被毁灭,为了重新开始。总之,罗曼·罗兰从歌德那里领会到要积极向上,不断把握变动的世界;要毁灭旧我,获得新生。随笔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既是罗兰对歌德一生的概括,又是他对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以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当时思想状态的写照。一起来翻阅《死和变》吧!

目录

四论莎士比亚

歌德:“死和变!”

《托尔斯泰来信》序言

《托尔斯泰传》(选译)

《米盖朗琪罗传》序言

年迈的俄尔菲:维克多·雨果

回忆与会见卡尔·施皮特勒

乌兰斯匹格

两代人的冲突:托克维尔和戈比诺

阿格里让托的昂佩多克莱斯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甘地访问维勒纳夫

《戏剧集》序言

我为谁写作

论今日作家在社会中的作用

内心旅程(选译)

试读章节

很少朋友,很少书籍能经受得住我们经历的时间考验。最受敬爱的人会反目成仇,再也认不出他们的面目。这是轻佻时代的伙伴。他们是开花的植物,狂风把它们连泥土一起拔走,把他们席卷而去。只剩下根须深扎地下的灵魂。有很多人表面谦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根本不留意他们。而少数才智卓绝的人,如同塔楼高耸在平原之上,凌驾着一片废墟,显得更加高大。我重新找到从童年时代起荫庇着我的生活梦想的人,也就是莎士比亚这棵老橡树。它的枝柯一根也没有折断,它的树叶一片也没有枯萎;今日掠过世界的风暴,使这架巨大的活竖琴发出呼啸。它的音乐不会使人忘记眼前的挂虑。你侧耳细听时,就会惊讶地听到从这怒号的海洋中升起我们时代的声音,听到这种思想的声音:这种思想仿佛是我们对压抑我们心头的事件作出判断的直接反应。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16世纪和20世纪的政治手段,关于各国的野心和诡计,关于掩盖着利益,利用最崇高的本能,即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关于仇恨与福音书的词句亵渎神圣的混合,关于教会和神灵对屠杀各国民人的参与,关于只不过是一纸空文的庄严条约,关于各民族和交战的各国军队的性质,我非常乐意搜集了莎士比亚的一组思想,倘若这些思想匿名发表出来,就会引起我们这个自由时代书报审查的怀疑;它比伊丽莎白女王的书报检查更加敏感。①千真万确的是,只要一切不顾世界的天翻地覆始终保持原样,而且人类找到了统治和杀戮的新方法,那么它就不会改变心灵。

阅读莎士比亚作品的唯一好处,是能在其中领略最罕见和眼下最需要的美德:普天之下皆兄弟、深邃的人道精神,这种品质使人体验到别人的心灵,就像体验到自己的心灵那样。因此,在我们的时代,信心、崇高、对生活和一切生之激情的赞美都并不缺乏;这一点接近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和意大利,虽然与此不同和更胜一筹的是,在我们的时代,在主宰着群众的善与恶中,绝对找不到这种没有节制的人格①;今日,崇高是分散的,表现在集体上,而不是表现在个人身上;一旦一股浪潮超越其他浪潮之上,它就表现在声势浩大的人的海洋里。——但主要的不同决不在这里;不同在于史诗般的场景缺少一个观众。没有人能观看暴风雨的全景。没有一颗心灵贴近这些互相拍击的浪涛、这些互相撞碎的小船、这些被大海的深渊吞没的遇难者的忧虑、愤怒和矛盾的激情。每个人都同自身和亲人隔绝开来。因此,当你翻开莎士比亚的一部作品时,便会感到一种放松和一种解脱。仿佛在一个黑沉沉的夜晚,狂风吹打窗户,让大地的气息钻进封闭的房间一样。P8-10

序言

罗曼·罗兰是位杰出的小说家,也是个优秀的散文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随笔,尤其是读书随笔,是他的散文作品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充满睿智和真知。这是毫不奇怪的,因为罗兰从高师毕业后就到罗马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这一经历形成了他读书和研究的兴趣,他不满足于浮光掠影的涉猎,而是对感兴趣的作家进行深入钻研,得出一般人,甚至一般作家所达不到的结论。加以罗兰会弹奏钢琴,在音乐和艺术上造诣很深,这使他既能从思想方面去评价作家、艺术家,又能欣赏他们独特的艺术才能。

罗兰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使他对文坛三大泰斗——托尔斯泰、莎士比亚和歌德的作品爱不释手。托尔斯泰是他的第一位导师,把他引入了文坛。最初使罗兰与托尔斯泰相通的是人道主义。久负盛名的托尔斯泰甘于“礼贤下士”,也许是他发现了这个法国青年也崇尚人道主义,于是给罗兰回了一封长信,阐述自己的人生观。这封信的观点无疑对罗兰的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罗兰后来为这位他所崇敬的作家写下了《托尔斯泰传》,这部传记反映了罗兰对这位大作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他研读了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特别是《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写出了富有激情的赏析文字。众所周知,《战争与和平》启迪了罗曼·罗兰,使他创作出卷帙浩繁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托尔斯泰不仅启迪他信奉人道主义,而且在艺术上赋予他创作“长河小说”的启示一通过一部多卷本作品反映一个时代。稍有不同的是,罗兰刻画的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成长过程,他从个人的地平线走到与大众汇合的地平线。

我国读者不甚了解的是,罗曼·罗兰也十分熟悉和赞赏莎士比亚和歌德。关于莎士比亚,他写过四篇随笔,对莎士比亚剧作的了解达到令人惊讶的程度。罗兰踏上文坛,最先写作的是剧本,他的楷模就是莎士比亚。罗兰早年已经读过莎士比亚的作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重新阅读使他感受到新的东西。这回,罗兰从莎士比亚的剧本中看到的首先是人道主义,用他的话说,是莎士比亚的怜悯态度。李尔王在荒原中不是对不幸的人们产生了人道的温情吗?罗兰认为,怜悯是莎士比亚作品的标志,这一点和同时代其他戏剧作品鲜明地区别开来。罗兰还指出莎士比亚重视真实,而他笔下的真实,主要是暴露伪善,并认为金钱主宰着世界,超过一切寡头势力。他援引了多部剧本的台词,十分令人信服地加以证明。《四论莎士比亚》印证了罗兰是个学者,但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者,他是一个立足于通过学习,寻找创作途径的兢兢业业的求知者,是一个没有学究气的研究者。文章中不乏真知灼见,甚至有的精辟见解在一般的莎士比亚研究中也不曾见到。这组文章完全可以列入优秀的莎士比亚评论之中。

在后人眼中,歌德是一个复杂的难以理解的作家。罗兰的随笔抓住歌德的一句诗“死与变”,认为这是歌德一生的写照:他一生都在求变。歌德是有哲学头脑的,他的诗歌和其他作品往往渗透了哲理,这是他高于其他诗人之处。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歌德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他的见解未必都正确,但他并不是顽固不化的,例如对法国大革命,他的态度有一个变化过程。重要的是他敢于面对真实,从来不说谎,保持了独一无二的精神完整性。他像自己笔下的浮士德一样,前进、倒下、爬起来;行动、工作、斗争;被毁灭,为了重新开始。总之,罗曼·罗兰从歌德那里领会到要积极向上,不断把握变动的世界;要毁灭旧我,获得新生。随笔写于20世纪30年代初,既是罗兰对歌德一生的概括,又是他对创作《约翰·克利斯朵夫》以来的经验总结,也是他当时思想状态的写照。

罗曼·罗兰作为一个享有国际知名度的作家,他的目光不会仅仅局限于两三个作家身上。正因如此,他对古希腊的唯物论哲学家昂佩多克莱斯的诗篇残简抱着浓厚的兴趣;对宣传和平主义的印度圣雄甘地感到息息相通(他对甘地的接触留下了生动的描绘);对邻国新兴的文学采取鼓励的态度,高度赞扬写出第一部民族文学作品《乌兰斯匹格传奇》的科斯特和瑞士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卡尔·施皮特勒。此外,他对苏联文学中有价值的作品也乐于向法国读者作介绍,如对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及其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作了推荐。从他的评论中,读者可以看到他兴趣之广泛。同他对艺术巨匠的态度一样,他对当代或古代作家的作品也从学习出发,力图发现有价值的东西,使其变为有益于自己的养分。罗兰的晚年仍在孜孜不倦地求索,为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他的读书随笔就是一份宝贵的记录。

罗曼·罗兰在接近晚年时开始撰写回忆录《内心旅程》,这里选择了开头的两篇《鼠笼》和《三次闪光》。前一篇回忆了罗兰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生活。他小时候身体赢弱,但是他具有顽强的与命运搏斗的意志,不仅健康地成长,而且还经历了相当漫长的一生。尤其是他对自己的小妹妹的回忆催人泪下。他的小妹妹得了白喉,由于庸医的误判而夭折,悲惨地死去。文章充满了对热爱人生的充沛的人道主义精神。《三次闪光》是对作家自己人生经历中三次具有决定意义的事件的描述。第一次闪光是写对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故居的瞻仰,罗兰从这个伟人身上获得的启示是敢于对恶势力斗争的大无畏精神。这是政治方面的启迪。第二次闪光是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对他的启示。尤其是《伦理学》对罗兰的思想起了重大的作用。斯宾诺莎的求实精神给予罗兰深刻影响,奠定了他的哲学观。第三次闪光是托尔斯泰在文学上对他的启示。他从《战争与和平》等小说中学到了如何写作长篇小说的感悟,也从托尔斯泰身上感受到人道主义。总之,这三次闪光在罗兰一生中起着引导的作用,是理解他的创作的重要依据。此外,我们从《内心旅程》的附录中撷取了罗兰关于音乐和艺术方面的一些思考,作为这部散文选的补充,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死和变(罗曼·罗兰读书随笔)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法)罗曼·罗兰
译者 郑克鲁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5501482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5.6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5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