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西医道(中西医比较面面观)/通俗中医药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医属于传统医学,但传统医学并非只有中医。世界三大传统医学,除中医之外还有印度医学和阿拉伯医学。今天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西方医学,又称现代医学,它的历史其实是相当短暂的。在它出现之前,世界各国都主要依赖传统医学防病治病。

为什么传统医学也有不同种类,它们之间又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医学起源于共通的人类需求,只是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不同的模式。

世界各国文化差异很大,文明发展先后不同,然而不同医学的诞生有着共同的起点。

疾病与伤痛,自古与人类同在。世界各民族的祖先,其实都同样遭受着病魔的折磨。有些疾病曾被人们用地名来称呼,像“西班牙流感”、 “香港脚”等,只是说明它在某地先发现或比较多见,绝不是只对某一地区的人致病。科学证明,人类的身体结构与生理病理是基本一致的,从远古以来,各地人类感染或罹患疾病的情况大致相似。人类自身有着衰老的规律,生活中难免有生活资料的争斗,接触动物也可能碰到传播疾病的寄生虫等,所以在远古人类的遗骸上,可以发现骨折、骨膜炎、骨坏死等病灶,个别还能看到梅毒、天花残留的痕迹。进入文明社会后,由于人群交往密切,聚居增多,又受到各种瘟疫的威胁。

世界文明古国的医药都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巴比伦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末和前2000年初在两河流域发展起来。到公元前700年,亚述征服了巴比伦。巴比伦和亚述的文明中,很重视占星术,这与医学也有密切的关系。他们认为身体构造符合于天体的运行,这种人体是个小宇宙的观念,与中国古代有相似之处。他们重视肝脏,认为肝脏是身体之主要器官,并用于占卜,对祭祀所用动物的肝脏检视极为精细。古代两河流域留存下来的关于医学的泥板书有800余块。从这些医学泥板书中可以看到,那时的医生们用药物、按摩等许多方法治疗疾病,所用的植物药物已有150多种,一些动物的油脂也被制成药膏用于治疗。在他们的记载中有咳嗽、感冒、黄疽、中风、眼病等许多疾病的名称。考古还发现约在公元前1700年已经有巴比伦王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其中有关干医疗法的规定,是世界最早的医疗法律。例如规定施行手术成功时应付给施手术者多少钱,如果外科手术失败则砍掉医生的手等。表明医生已经从祭司中独立出来,成了一种专门的职业。

在中国,传说医药体系在三皇五帝中的神农和黄帝时代(约在公元前2400年)就已创立。神农尝百草发现药物以治民病,黄帝则与岐伯等臣子一起研讨医学理论。尽管现存的《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并不是神农或黄帝的著作,但学者们认为不排除有些理论和知识确实是从上古时代流传下来的。在商代的甲骨文,以及在记载商周至春秋时期文化的《尚书》、Ⅸ周易》、《诗经》和《山海经》等书籍中,都有许多关于医药知识的记载,在《周礼》中甚至还记载_了最早的医学分科与医政管理制度。这些都说明中国医药学起源很早。

古印度传统医学阿育吠陀,首次记载于公元前1500年印度古老的诗歌总集《梨俱吠陀》,《梨俱吠陀》认为宇宙源于5种物质原素,即地、水、火、风、空。书中有“药草之歌”、“有关疾病的歌”、“有关衰弱的歌”等,提到了药用植物,并涉及到麻风、结核和外伤等疾病。印度古代文化典籍四吠陀中最晚成书的《阿闼婆吠陀》也较多地记载了医药知识,记述了77种病名,有创伤、蛇虫伤等病例,并记载了治疗药物。P8-10

后记

时光荏苒。《通俗中医药》科普丛书第一辑首发式的热闹情景仿佛还在眼前,不料想,一晃已然过去五年。如今,第二辑又要付梓了。

《通俗中医药》科普丛书第一辑在2006年诞生后,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少好评,也得到了不少荣誉。2006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亲自题字赞该书“是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首批重要成果之一”。2007年,获广州市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2008年,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中,被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来宾。2010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最佳科普作品”。

盛名之下,我们编撰者在颇感欣慰的同时,更觉战战兢兢。我们一边更加坚定了把Ⅸ通俗中医药》丛书编下去的信心,一边也为第二辑能否继续第一辑的成功而深感忧虑。我们原本以为有第一辑的经验,在编写第二辑时肯定会顺利很多,但出乎意料的是,原计划两年完成的任务,我们竟又用了五年才完成。说来汗颜,但个中的缘由却又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能理解的:科普写作的确非易事,各书风格需要协调,为精益求精而反复修改……而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辑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压力,让各位作者有些不敢放开手脚。

但不管怎么说,最终,第二辑的五本书还是诞生了。

客观点说,第二辑比第一辑有难度。第一辑的话题,我们选择的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也是广大读者最关心的几个领域——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趣闻;第二辑的话题,只能向不那么基础,因此也许是一般读者并不特别关注的一些领域去选择。我们又不想选择太实用的内容,因为讲述这些内容(如教人如何养生保健、如何防治某种疾病、如何食疗煲汤等等)的读物现在已经太多,我们还是想讲一些更基础、更理论、更文化味一点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最初策划《通俗中医药》丛书时的定位。

基于以上考虑,几经斟酌,我们最后奉献给大家的是以下五本:

《神针奇灸》 一主要讲述中医的经络理论以及针灸和民间疗法的基本知识;

《心病玄机》——主要讲述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人类的内心世界有更多了解;

《中西医道》——主要从医学历史的角度,对中医和西医进行比较,使读者对中西医学有更多了解;

《时辰养生》——主要从时间医学的角度,按一天从早到晚的顺序,讲述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古方今病》——主要讲述“古”中医对各种“现代病”的认识,使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各种现代常见疾病有更多认识。

延续第一辑的风格,我们坚持图文并茂,每本书都插了许多图片。这些图片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拍摄的,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教学资料,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网络公共资源,也就是说,这些图片并非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在此,也向所有图片资料的原创者们致谢,如果涉及权益问题,请同我们联系。

好吃也罢,难吃也罢,这几道菜就算摆在了大家面前,请各位读者品尝吧。

由于水平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和读者谅解并斧正。

陈英华

2011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目录

保卫生命:中西医学的共同使命

道路篇

1 传统医学:多彩的世界医学文明

医学为“保卫生命”而诞生

医学体系各异其趣

 古代欧洲医学:地中海的伟大孕育

 阿育吠陀医学:一印度河畔的奥义

 中医药学:黄土地诞生的奇迹

 古代美洲医学失落的传统文明

2 科学带来的转折:异军突起的近代医学

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

 近代科学的兴起

 人是机器

生物医学体系的建立

 实验医学的确立

 病菌学说的形成

 免疫——自然愈病力

医学实践的成就

 外科的伟大进步

 身体感官的延伸

 医学的建制化与公共卫生

 “魔弹”的发现

3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医邂逅西医

中西医学的接触

 西医在中国的传播

 中西汇通的思想

中医“存废”之争

 对传统文化的过度批判

 民国“废止旧医”事件

中医的变革

 “科学化”的努力

 吸收近代医学成果

新中国的中医发展

 中医政策的确立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道理篇

4 医学思维的比较

传统医学智慧的特点

 综合、辨证的思维

 对生命和躯体的整体认识

近现代医学的优势

传统医学的科学性

中医药学的独特魅力

 在传统医学中一枝独秀

 中医发展的“李约瑟难题”

5 中西医的选择与配合

中西医学观念对对碰

 健康与预防

 疾病与诊断

 治疗与用药

 治标与治本

中西医配合之道

 辨证与辨病结合

 治疗手段的配合

 药物的配合

6 医学走向何方

现代医学的进展与困境

 进步带来的社会问题

 技术的正面与反面

世界潮流的回归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补充医学的兴起

传统医学的生命力

 医学思想的拓展空间

 对“科学”内涵的充实

结语:以生命为中心

后记

序言

说起中医,人们并不陌生,它的不少术语早已深深烙入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中。像“上火”、“中风”、“湿热”,一说大家都知道;常用中,像大枣、生姜,也是饮食中常用的佐料,药食两用。这都说明,中医中来源于生活,是非常生活化的医学,“百姓日用而不知”。更重要的是,中医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临床疗效,能解决问题,这是它立足的根本。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医药取得很好的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也让老百姓温习了一次生动的中医实践课。

但是现在一般的老百姓,讲起中医理论会觉得非常深奥难懂。原因之一,恐怕与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有关。自从鸦片战争后,有些人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了头。缺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医理论也就难以很好地理解。像“阴阳”、“气”、“风”等等生理病理概念,离开其临床基础和文化背景,就不好体会了。

中医理论“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西医的观念来看问题。中小学的常识课、生理卫生课,教的都是西医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很有用,但对中医的理论绝口不提,反映的仍然是民族自信心缺失的问题。中西医是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用西医的思维来看中医,就不容易理解。要知道中医某些貌似“不科学”的说法背后,其实有着大科学的内涵,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

在21世纪,我们必须重新对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起信心并加以发扬,以造福于世界和人类。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除了医疗、科研、教学和药业等各条战线的努力外,向老百姓宣传和普及中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普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能完全学懂中医,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普及让人们可以了解中医理论的特点,知道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学会一些中医的养生防病原则,这对健康生活和防病治病是很有好处的。

应该说,中医的科普工作很有必要,但要做好却不容易。难就难在怎样把中医的高深理论,用现代的语言很好地表达清楚,既要有科学性,也要力求通俗性。所以我认为,科普也应该属于科研工作。《通俗中医药丛书》的作者在科普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我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读起来也觉得趣味盎然,广大读者一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

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不能没有中医。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更多的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人民,能够领略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序。

邓铁涛

内容推荐

这本《中西医道(中西医比较面面观)》(作者郑洪)是国内首部图文版中医基础知识普及读物《通俗中医药丛书》中一册。

《通俗中医药丛书》由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亲笔作序推荐!

《中西医道(中西医比较面面观)》收录了文艺复兴与科学革命;医学的建制化与公共卫生;中西汇通的思想;“科学化”的努力;中西医学观念对对碰等内容。

编辑推荐

这套《通俗中医药丛书》是国内首部图文版中医基础知识普及读物!

《通俗中医药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

这本《中西医道(中西医比较面面观)》(作者郑洪)是其中一册,主要从医学历史的角度,对中医和西医进行比较,使读者对中西医学有更多了解。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西医道(中西医比较面面观)/通俗中医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洪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369880
开本 16开
页数 10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8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03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1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8: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