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古方今病(现代病的中医解读)/通俗中医药丛书
内容
试读章节

感冒看似小病小恙,可治疗起来却大有学问。很多人都知道维C银翘片可以治感冒,但为什么有的人吃了有效,而有人吃了却毫不见好呢?我们到医院看中医门诊,也常发现,同样是鼻塞、流涕、咳嗽的症状,医生开的处方却大不相同。到底医生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昵?

先听听一个小故事。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不仅学识渊博、诲人不倦,而且善于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灵活施教。有一次,学生子路请教他:“如果听到了我认为好的意见,就马上去做,这样对吗?”孔子严肃地说:“不对。你做事不能自以为是,应该先听听长辈们的意见才对。”过了几天,另一个学生冉有,也向孔子请教同样的问题,孔子听后,竟立即很赞同地回答道:“当然对呀。只要听到了好的意见,你就应该马上去做才对。”这时,一直跟随在孔子身边的学生公西华,看到老师在回答同一个问题时,对两个人的答复正好相反,很不理解,就问孔子: “先生,您为什么要这样回答他们呢?”孔子笑着解释说: “因为冉有平常做事谨小慎微,顾虑重重,我要鼓励他勇往直前,所以教他听到了好的意见后,就马上做起来。而子路虽然勇敢,却比较鲁莽,所以我要他处事冷静一点儿、稳重一些,多听听长辈的意见,三思而后行。”

在教育上,孔夫子给我们树立了“因材施教”的典范。无独有偶,医学上讲究“对症下药”也为大家所共识。而中医看病,更是把这种观念进行到底,治病用药不仅要对症,还得对“证”才行。那么,什么是中医所谓的“证”呢?

我们不妨就前面我们谈到的那位朋友的病例进行探讨。朋友她说感冒了,怕风、咽喉不适,咳嗽、鼻塞,可是喝了红糖生姜水不仅不见好,反而咽痛咳嗽的症状加重。我说这是药不对“证”引起的。怕风、咽喉不适、咳嗽、鼻塞等,这是感冒症状没错;红糖生姜水可以解表治感冒,也没错。那究竟错在哪儿呢?当时我让她伸出舌头看看,就发现她的舌尖很红,舌苔薄黄——这是风热感冒在舌头上的反映;再细问她的症状,还有身热、口干口渴,而且咽喉灼热、鼻流浊涕、咳痰少而稠等——这是风热夹燥的症状表现;咖之时令在立秋,暑热未退,秋燥已起。因此,综合时节节气、症状、舌脉表现,这位朋友的中医诊断应该是:感冒——风热夹燥证。朋友用的红糖生姜水,性味温散,适用的是风寒感冒,如今却误用于风热夹燥的感冒,无疑火上浇油。后来我让她尝试维c银翘片和夏桑菊冲剂,既疏散风热又润燥止咳,服后就明显见好了。

我们不妨再比较一下下面的感冒病案:

王某,男,42岁。患者于昨夜发热,体温58.9℃,今晨来诊仍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流清涕,心泛欲呕、食减而不渴,脉浮紧、舌苔薄白……治当辛温发散以解表邪,拟麻黄汤加味主之……

这是现代名医吴佩衡治疗感冒验案之一。与前面那位朋友的病例对比一下,同样是感冒,但是治法却大不一样。前者采用的维C银翘片、夏桑菊冲剂治疗,药物多为凉性,功效辛凉疏散;而这里的麻黄汤加味,药用麻黄、桂枝、杏仁、法夏、防风、生姜、甘草,药性偏温,功效辛温发散。为什么呢?——“证”有所不同。前者是风热夹燥证,后者却是风寒表实证。本例患者发热、头痛、颈项强直、肢体酸楚而痛、鼻流清涕、不渴、无汗等症状以及脉浮紧、舌苔薄白,是外感风寒表实证之证候,与前面患者风热夹燥证显然不同。

同样一个感冒,患者可能都有头晕头痛、鼻塞流涕、咽喉不适、发热咳嗽等症状,但在不同患者身上,又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来:有的患者头晕厉害些,有的头痛厉害些;有的发热严重些,有的怕冷明显些;同样鼻塞流涕,有的患者流清涕,有的流浊涕。同样是咳嗽,有的患者是干咳,有的咳嗽咯白稀痰,有的咯黄稠痰;同样的咽喉不适,有人是咽痒,有人是咽痛。此外,患者的舌、脉表现也各有不同:有的人舌边尖红苔薄黄,有的舌淡苔薄白,有的脉浮数,有的脉浮紧。根据以上症状、体征以及患者的其他病情资料,感冒可以“辨”出不同的“证”来:风寒证、风热证、外寒里热证、阴虚外感证、气虚外感证……而针对不同的“证”就要采用不同的治法方药:风寒者要驱风散寒解表,用麻黄汤、桂枝汤之类辛温发散的药方;风热者疏风清热解表,用银翘散、桑菊饮之属的辛凉疏散方剂;外寒里热者要外散风寒,内清里热;虚人外感者则要解表兼以补虚,或滋阴,或温阳,或益气,或养血。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P9-11

后记

时光荏苒。《通俗中医药》科普丛书第一辑首发式的热闹情景仿佛还在眼前,不料想,一晃已然过去五年。如今,第二辑又要付梓了。

《通俗中医药》科普丛书第一辑在2006年诞生后,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不少好评,也得到了不少荣誉。2006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亲自题字赞该书“是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首批重要成果之一”。2007年,获广州市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2008年,在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中,被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作为礼品赠送给国内外来宾。2010年,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最佳科普作品”。

盛名之下,我们编撰者在颇感欣慰的同时,更觉战战兢兢。我们一边更加坚定了把Ⅸ通俗中医药》丛书编下去的信心,一边也为第二辑能否继续第一辑的成功而深感忧虑。我们原本以为有第一辑的经验,在编写第二辑时肯定会顺利很多,但出乎意料的是,原计划两年完成的任务,我们竟又用了五年才完成。说来汗颜,但个中的缘由却又是任何一个写作者都能理解的:科普写作的确非易事,各书风格需要协调,为精益求精而反复修改……而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第一辑的成功给了我们很多压力,让各位作者有些不敢放开手脚。

但不管怎么说,最终,第二辑的五本书还是诞生了。

客观点说,第二辑比第一辑有难度。第一辑的话题,我们选择的是中医学最基本的,也是广大读者最关心的几个领域——中医发展历史、中医学基础理论、中药学基础理论、中医药文化、中医药趣闻;第二辑的话题,只能向不那么基础,因此也许是一般读者并不特别关注的一些领域去选择。我们又不想选择太实用的内容,因为讲述这些内容(如教人如何养生保健、如何防治某种疾病、如何食疗煲汤等等)的读物现在已经太多,我们还是想讲一些更基础、更理论、更文化味一点的东西——这也是我们最初策划《通俗中医药》丛书时的定位。

基于以上考虑,几经斟酌,我们最后奉献给大家的是以下五本:

《神针奇灸》 一主要讲述中医的经络理论以及针灸和民间疗法的基本知识;

《心病玄机》——主要讲述中医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人类的内心世界有更多了解;

《中西医道》——主要从医学历史的角度,对中医和西医进行比较,使读者对中西医学有更多了解;

《时辰养生》——主要从时间医学的角度,按一天从早到晚的顺序,讲述中医养生的基本理论和相关知识;

《古方今病》——主要讲述“古”中医对各种“现代病”的认识,使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各种现代常见疾病有更多认识。

延续第一辑的风格,我们坚持图文并茂,每本书都插了许多图片。这些图片一部分是我们自己拍摄的,一部分来自于我们的教学资料,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网络公共资源,也就是说,这些图片并非都是我们自己的原创,在此,也向所有图片资料的原创者们致谢,如果涉及权益问题,请同我们联系。

好吃也罢,难吃也罢,这几道菜就算摆在了大家面前,请各位读者品尝吧。

由于水平有限,错漏在所难免,敬请各位同仁和读者谅解并斧正。

陈英华

2011年于广州中医药大学

目录

1 人人都会得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我们了解的感冒

中医眼中的感冒

 异常气候致病

 风为百病之长

 抵御外邪的体表防线

葫芦里的感冒药

 驱邪外出

 对“证”下药

 三因制宜

传统疗法治感冒

衣食住行防感冒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先进厨房,再进药房

2 痰与气惹的祸——支气管哮喘

剖析气喘顽疾

 什么是支气管哮喘

哮喘的症状与危害

哮喘的外因与内因

哮喘的治疗与控制

中医治哮特色:攘外必先安内

 案例:岳美中两剂中药起死回生

 案例:李今庸青龙石膏治哮喘孕妇

中医看哮喘:痰与气惹的祸

哮喘的脏腑病源:肺脾肾功能失调

 与哮喘关系最密切的脏腑——肺

 伏痰的形成——肺、脾、肾功能失调

独特的传统疗法一天灸

3 无声的杀手——高血压病

高血压知“多少”

 无声的杀手

 血压之“高”

“风眩”与高血压病,

 风眩——高血压病的中医病名

 风眩的发生——高血压病与肝、肾的联系

出奇制胜的中医降压法

 调理肝肾,上病下取

 调整阴阳,以平为期

补虚泻实,治痰祛瘀

4 心脏的痛楚——冠心病心绞痛

心痛青之苦:胸痹心痛与心绞痛

心痛之因:“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西医:冠脉狭窄与心肌缺血

 中医:“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

心痛之治:“通则不痛”与“荣则不痛”

 心绞痛的西医治疗

 中医治心痛:“通“法与“荣“法

5 人体内的地震——急性脑血管病

人体内的地震

都是脑血管惹的祸

”中风”之说

 病名溯源

 “风”的产生

 风夹痰瘀

 风火相煽

治“风”之法

 中风急救——中医不是“慢郎中”

 汤药——对症下药,灵活辨治中风

 针灸——中风康复的主要手段

6 民以食为天,病从口而入——慢性胃炎

人以胃气为本——认识我们的胃

 “胃口”与胃

 脾与胃

 肝与胃

慢性胃炎——胃黏膜的慢性炎症

辨症和辨证——慢性胃炎”同病异治”

 由症论病,司外揣内

 辨证论治,同病异治

辨证辨病结合——变通之中有常法

 脏腑相关,治胃不忘肝脾

 辛开苦降,让胃“动”起来

 化痰健脾,消除致病之源

 清热祛湿,中医也能对付幽门螺杆菌

7 贫穷年代就有的富贵病——糖尿病

探秘糖尿病病名

 “消渴”与“消瘅”

 “甜性的多尿”

寻觅糖尿病罪魁祸首

 血糖——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

 胰岛——操纵血糖升降的司令部

 胰岛素——与糖尿病息息相关的激素

中医论治糖尿病

 案例:玉泉散治上消——久旱逢甘霖

 案例:肾气丸治下消——温肾亦治渴

 案例 黄芪汤愈“绝症”——辨证乃根本

从“富贵病”说糖尿病防治

 吃出来的糖尿病

 郁出来的糖尿病

 脏腑亏虚与糖尿病

8 新世纪的第一杀手——恶性肿瘤

癌症离我们有多远

揭开癌症的神秘面纱

 了解”肿瘤”家族|

 恶性肿瘤——野蛮的侵略者

 叛逆的癌细胞

中医说“癌”

 耐人寻味的病名

 正邪相争论病机

抗击癌魔——我的生命我主宰

 病急切莫乱投医——恰当选择治疗方法

 扶正抗癌——独特的中医药疗法

 做生命的强者——“癌”的再解读

后记

序言

说起中医,人们并不陌生,它的不少术语早已深深烙入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中。像“上火”、“中风”、“湿热”,一说大家都知道;常用中,像大枣、生姜,也是饮食中常用的佐料,药食两用。这都说明,中医中来源于生活,是非常生活化的医学,“百姓日用而不知”。更重要的是,中医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临床疗效,能解决问题,这是它立足的根本。人们记忆犹新的是,在2003年抗击“非典”中,中医药取得很好的疗效,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肯定,也让老百姓温习了一次生动的中医实践课。

但是现在一般的老百姓,讲起中医理论会觉得非常深奥难懂。原因之一,恐怕与近代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足有关。自从鸦片战争后,有些人对本民族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过了头。缺乏了传统文化的根基,对中医理论也就难以很好地理解。像“阴阳”、“气”、“风”等等生理病理概念,离开其临床基础和文化背景,就不好体会了。

中医理论“难懂”的另一个原因,是人们习惯于用西医的观念来看问题。中小学的常识课、生理卫生课,教的都是西医的知识。这些知识当然很有用,但对中医的理论绝口不提,反映的仍然是民族自信心缺失的问题。中西医是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用西医的思维来看中医,就不容易理解。要知道中医某些貌似“不科学”的说法背后,其实有着大科学的内涵,我们不能用西医的标准作为“科学”的标准。

在21世纪,我们必须重新对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树立起信心并加以发扬,以造福于世界和人类。广东省建设“中医药强省”,除了医疗、科研、教学和药业等各条战线的努力外,向老百姓宣传和普及中医,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普及并不是要求人人都能完全学懂中医,但是希望能够通过普及让人们可以了解中医理论的特点,知道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学会一些中医的养生防病原则,这对健康生活和防病治病是很有好处的。

应该说,中医的科普工作很有必要,但要做好却不容易。难就难在怎样把中医的高深理论,用现代的语言很好地表达清楚,既要有科学性,也要力求通俗性。所以我认为,科普也应该属于科研工作。《通俗中医药丛书》的作者在科普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我作为一名医学工作者读起来也觉得趣味盎然,广大读者一定可以从中得到有益的知识。

中医中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华。人类不能没有中医。希望通过这套丛书,让更多的中国人,甚至世界各国人民,能够领略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更加了解和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为序。

邓铁涛

内容推荐

这本《古方今病(现代病的中医解读)》(作者林丽珠、薛暖珠)是国内首部图文版中医基础知识普及读物《通俗中医药丛书》中一册。

《通俗中医药丛书》由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亲笔作序推荐!

《古方今病(现代病的中医解读)》收录了“风”的产生;心绞痛的西医治疗;哮喘的治疗与控制;传统疗法治感冒;衣食住行防感冒等内容。

编辑推荐

这套《通俗中医药丛书》是国内首部图文版中医基础知识普及读物!

《通俗中医药丛书》既介绍趣闻轶事与医史源流,又讲述医药原理与人文传统,语言明白晓畅,图文并茂。

这本《古方今病(现代病的中医解读)》(作者林丽珠、薛暖珠)是其中一册,主要讲述“古”中医对各种“现代病”的认识,使读者从中医学的角度对各种现代常见疾病有更多认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古方今病(现代病的中医解读)/通俗中医药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丽珠//薛暖珠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370664
开本 16开
页数 1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9
出版时间 2012-04-01
首版时间 2012-04-01
印刷时间 201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图书小类
重量 0.3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242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1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2: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