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融合与冲突--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世界史纵览
内容
试读章节

第一章古典时代

人类起源和文明肇端问题虽然让人着迷,却更让人迷茫。严格地来说,这两个问题并非是历史学所能解决的。我们今天在这些问题上的看法——更准确地说是假说——都不是历史学家提出的:一是神创论,一是进化论。而持谨慎态度的历史学家,都不会对未曾证实的事件予以认可。

希罗多德在其大作《历史》中开宗明义道:“以下所发表的,乃是哈利卡纳苏斯人希罗多德调查研究的成果。”(希罗多德:《历史》,徐松岩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1页。)太史公司马迁本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态度撰写《史记》。这两部公认的中西方第一部史书虽没有叙述人类起源及文明肇端问题,但是我们仍要感谢他们,因为他们为我们保留了古典时代大量而精确的史实。有理由认为,今天的我们比希罗多德、司马迁对于上古历史了解得更多。后世的考古挖掘、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原始部落的人类学考察、大胆新颖而又不乏逻辑的理论都大大充实了我们对人类上古文明的认识。一个个失落的文明重见天日,它们的社会形态也逐渐被构建起来。但我们获得的答案远比提出的问题少。到目前为止,还很难把这些新发现的文明纳入后世文明体系中予以系统考察。也就是说,这些失落文明对后世古典文明的影响还不能确定。

众多史学家在编撰人类历史时,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公元前500~公元500年这一千年,如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斯特恩斯的《全球文明史》,乃至雅斯贝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提出所谓的“轴心期”理论。他们都认为在这一时期,古典文明经历了孕育发展、成熟定型以及衰落的全过程。古典文明承接了上古文明,其影响又延续至今,即古典文明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今日文明的源头便是古典文明。

古典文明并不像今日的现代文明那样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相反,它却开启了此后多样而复杂的人类历史。从地域上看,地中海世界、南亚次大陆、中国华夏各自迎来了文化上的繁盛,形成了不同的文明世界。从古典文明的内容来看,三者更是大相径庭。祖先崇拜构成了中国人宗教的主要内容。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之后,儒学最终确立了主导地位,这种人文主义的伦理学说成了此后中国社会中最重要的准则。

当然,历史学家还是有理由把它们纳人在一起进行讨论,不仅仅是它们出现的时间大体相当,更是由于它们具有彼此一致的特点。雅斯贝斯说:“这个时代的新特点是,世界上所有三个地区的人类全都开始意识到整体的存在、自身和自身的限度。人类体验到世界的恐怖和自身的软弱。他探询根本性的问题。面对空无,他力求解放和拯救。通过在意识上认识自己的限度,他为自己树立了最高目标。他在自我的深奥和超然存在的光辉中感受绝对。”(雅斯贝斯:《历史的起源与目的》,魏楚雄,俞新天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8~9页。)当然,我们还可以从其他角度来看待古典文明的一致性,如从分散的政治实体走向大一统的帝国,虽然罗马帝国与秦汉帝国政治体制、治理方式有着根本的不同;又如这些文明对周边民族的辐射作用,如史学家经常所说的“希腊化”。

在各自文明看来,以自己的文明为中心,加上周边其他的“蛮族”“夷狄”便构成了整个世界。它们都持一种近乎天生的自我中心主义,即使希腊化时期具有“世界史”眼光的史学家波里比阿所认知的“世界”也不过仅限于地中海地区,并以罗马为中心。因此,无论从文明的形态内容,还是各自的自我认知上看,古典文明均可称之为一种本位文明。一些客观的阻碍使得各文明之间的交流变得很困难。希腊城邦要应对来自波斯的威胁,中国中原王国则要提防北边游牧部落的侵扰。各文明之间的“蛮族”和高山、荒漠一并构成了难以跨越的交流障碍。

当然也不存在绝对的隔绝。古代游牧民族的迁徙以及随之而来的征战是一种常态。如印欧语系民族大迁徙造就了后来的波斯一雅利安文化、希腊一罗马文化,犹太人在两河流域、埃及地区的迁徙又是闪米特民族奔波的缩影。民族的迁徙当然会带来文明的交流,但也会导致一些上古文明的衰败乃至灭亡。古典时代形成了相对稳固的文明区域,它们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通过征战、商贸、传教等方式进行。如希腊文化通过亚历山大的征服而与印度文明有了亲密接触;中国汉帝国为了打击匈奴而派遣使节出使西域,这为后日的“丝绸之路”的开通创造了条件,而通过这条商路,中国的丝绸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人中亚地区,进而流人罗马社会。印度的佛教也主要是借助于这条丝绸之路而传人中国。

以农耕、定居为特色的古典文明在成功防御游牧民族毁灭性进攻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明的交流。统一帝国的建立为和平的经商、游历等活动创造了条件,这有利于文明的交流。正是基于上述这两种互为矛盾的原因,古典时代各主要文明之间的交流如一条涓涓细流的小溪,时而中断、时而畅通地丰富着文明的故事。我们不要小视这些源头上的溪流,它们带来的一些异质因素也会书写传奇的历史。如亚历山大东征留下的希腊文化深深影响了佛教艺术,“任性的历史竟然把一个来自遥远的希腊的神像强加给亚洲的芸芸众生,令人感慨万端。”(亨利·阿尔冯:《佛教》,张以群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53页。)学者们对于印度哲学、宗教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地中海世界的诺斯替主义、基督教也抱有深厚的兴趣。

古典文明之间的直接交流虽受到限制,间接交际却从未中断。波斯文明成为各古典文明的交通枢纽,与各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波斯人的宽容与慷慨,“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得以回归故土,重建圣殿;希腊城邦成功抵御了波斯人的进攻,赢得希波战争的胜利,才确保了希腊城邦的独立,希腊城邦由此步入辉煌;波斯人与印度的雅利安人有着密切的血亲关系,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也曾占据过印度河流域,亚历山大大帝正是征服了阿黑门尼德王朝而饮马印度河,开启了希腊化世界与印度世界的直接交流;后来罗马帝国的统一也得益于亚历山大的征服,波斯的宗教文化在罗马帝国境内也得到了传播;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经中亚地区中转而抵达地中海世界,传人中国的佛教也经中亚地区中转而染有了波斯迹象。可见,波斯连接了各古典文明,在其中居于重要的枢纽地位,波斯文明在一定意义上具有世界意义。P1-4

目录

总序

写在前面

第一章 古典时代

 一神教的发展

 古典希腊一罗马文明

 古典印度文明

第二章 神圣时代

 东方宗教的扩展

 西欧基督教世界

 伊斯兰文明的崛起

 蒙古帝国的冲击

第三章 理性时代

 古今对话:复古主义思潮

 中外交流:大航海时代与中西初识

 徘徊与突进:中西之歧途

附 录

 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序言

中国需要世界史知识的普及,因为她正在走向世界。

中国从没有像现在这样与世界频繁交往,交往的广度与深度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根据我国外交部的统计资料,截至2009~F7月,与我国建交的国家总数达到171个,遍及全球。中国与世界的人员往来也更加频繁。根据国家旅游局的统计,2008年我国出人境旅游总人次接近l亿(其中,入境5305万,出境4584.44万)。据教育部的统计,从1978年以来,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达139.15万,2008年创了历史新高,达到17.98万;其实,早在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统计数字就已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国留学生人数最多的国家,全世界几乎每7个外国留学生就有1个中国学生。中国也受到了海外留学生的青睐,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我国累计接收来华留学生146万人次,2008年首次突破20万,共有来自189个国家和地区的22.3万来华留学生。经济交往更为繁盛。据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的统计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特别是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的开放,2004年货物进出口贸易总额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和德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迅速提高,2003年就突破了50%,2006年达到67%,2008年尽管开始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超过60%。伴随着中国融人世界的步履,世界也在迅速走进中国。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融与冲突也日益加深。2008年金融危机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不但加速了中国从货物输出国向资本输出国的转变,而且还使中国日益卷人国际贸易纠纷之中。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更多地了解我们所打交道的对象,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与文化特征。

了解外界,学习世界历史是眼前现实的需要,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则是培养21世纪国民基本素质的需要,很明显,现代国民一定要有世界眼光。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其实,不仅是在战场上、在商场上、外交谈判桌上,乃至日常友好交往中,概莫能外。优雅、良好的国民和政府形象,既需要经济实力,又需要优良的文化素养,其中中外历史文化知识当然不可或缺。此外,学习外界文明与文化,也是改善我们自己文明与文化的需要。应当承认,上述对外交往和对外商贸的成绩本身就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古人亦云,“择善而从”“从善如流”,似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原则,何尝不能用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历史证明,没有任何一种文明是铁板一块,完全的、纯粹的原生型。交往促进发展,共融产生文明。但凡文明,特别是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文明,都是在碰撞和交往中产生,又在不断交往中发展与共生。现代国民和国家尤其应当有一种开放和自信的心态。开放不会失去自己,只能使我们更加丰富,更加健康。

人类社会不同地区的交往很早就开始了,但真正把世界逐渐连为一体的还是新航路开辟以后。此前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往大多是局部的、暂时的,有一定的偶然性;然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各地人们不可避免地发生联系,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是主动还是被动。中国最初与现代世界的交往就是被动的,甚至是屈辱的,那是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的鸦片战争。从此自以为天朝大国的政权再也不能无视外面世界的存在。林则徐自觉“睁眼看世界”,表达了那一代中国仁人志士最明智的判断和认知。此乃痛定思痛后的反思:泱泱大国败于远渡重洋而来的蕞尔小国,气难咽,恨难消;可为什么会输掉?又如堕烟雾,一筹莫展,开战前林则徐甚至认为英国士兵“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复起”,(参见鸦片战争前林则徐在道光十九年七月奏折《请严谕将英船新到烟土查明全缴片》)遑论对手的军事火力、武器性能、游戏规则乃至心理与文化!林则徐之痛,是国人之痛,民族之痛!痛苦促发顿悟,从而记录了中国人的一次惊醒,弥足珍贵,事实上它也的确影响了几代中国人。

在“睁眼看世界”的过程中,中国人逐渐认识世界,同时重新审视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我们有悠久的历史,有不曾间断的文明,很久以来即以天下之“中”自居;然而,此时发现我们的武器库中两样家什至为罕见,甚至不曾拥有,那就是“科学”与“民主”。这是天大的发现,是经过剧烈的文化碰撞和苦难洗礼后进发出的社会思潮,大概也是五四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依当下的看法,对西方的这种认识未必准确,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评判亦不无偏颇之处,但无论如何,比之前辈的认识水准无疑大大迈进了一步。这是真正历史性的进步,面对“实惟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产生了数千年来未有之眼光。或者说,面对一个不同的文化参照体系,直面自身,重新评估了自己的形象。在这里,我们发现了解外来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价值:在比较中产生鉴别,更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试图改善自己。

对外界文化的研究,我国学术界曾问世过一些相当不错的著述,如前不久人民出版社以《西洋史系列丛书》方式再版了9种专著,可见一斑。不过,系统的世界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世界史教育的普及,总体讲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以来,打破旧的思想樊篱,走出一片新天地:大量的国外研究成果被译介,许多研究领域被开拓,陈旧的知识体系和概念被更新。世界史学科正在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重要的思想和学术资源。而且,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成果也正在逐渐缩短与国际水准的距离。每年,应该说每天,都有从研究对象国归来的学人,一些原始资料开始能从网络上直接获取,一些领域甚至可以做到与国外学者直接对话。毫不溢美地说,世界史学科的进步是出类拔萃的,中国世界史学科进入了春天。

一线的研究成果需要系统地梳理,细细地消化,而且应该为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吸纳。世界史学者有这样的责任,中国也存在相应的文化市场需求。近些年,已经有一些简明的世界史读本面世,这些著作图文并茂,为传播世界史知识做出了贡献。但总体而言,我们的世界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仍然比较薄弱,尚存相当大的发展空间。《世界史纵览》这套丛书,试图向大众传播鲜活的世界史知识,注重世界历史的主线与全局,注重社会生活史元素,注重行文风格的灵活轻盈。这套丛书的作者大多为中青年学者,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很多缺陷。真诚地希望前辈学人对这些年轻学者予以指教,使之更好地成长;更真诚地希望他们的劳动成果为更多的国人分享。

内容推荐

《世界史纵览》的作者大多为中青年学者,他们有自己的优势,也不可避免地有着很多缺陷。真诚地希望前辈学人对这些年轻学者予以指教,使之更好地成长;更真诚地希望他们的劳动成果为更多的国人分享。

《融合与冲突--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试图向大众传播鲜活的世界史知识,注重世界历史的主线与全局,注重社会生活史元素,注重行文风格的灵活轻盈。

《融合与冲突--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由代国庆编著。

编辑推荐

“三大宗教河系”的兴起与发展,溯源当代文明的历史形态,多元文明的融合与冲突,不同时代的人类故事。

代国庆编著的《融合与冲突--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介绍了了解外界,学习世界历史是眼前现实的需要,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则是培养21世纪国民基本素质的需要,很明显,现代国民一定要有世界眼光。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融合与冲突--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世界史纵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代国庆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4520560
开本 16开
页数 17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5
出版时间 2012-03-01
首版时间 2012-03-01
印刷时间 2014-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6
CIP核字 2011262864
中图分类号 K103-49
丛书名
印张 12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7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4: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