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
内容
编辑推荐

作者以其在北京大学五十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挚爱,厚积薄发,以聊家常般的平实语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的脉络与体系,总结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核心精神。

内容推荐

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还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作支撑。否则,我们很难在这个全球化的舞台上保持自己的从容与独立。因此,我们需要知道中国文化到底赋予了我们怎样的品格与精神!

只有在全面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经济的自信、做人的自信和国家的自信。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大多支离破碎,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本书为此应运而生,它是对中国文化精粹的一次全景展示。

作者以其在北京大学五十年的中国哲学研究为底蕴,怀着对中国文化的深深挚爱,厚积薄发,以聊家常般的平实语气,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详细梳理了中国文化的脉络与体系,总结出了中国文化的内涵与核心精神。

目录

前言 缘起/1

第一篇 文化交流与文化主体意识/1

一、正在消失的民族文化主体性/3

二、百年悲情/5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5

持续至今的西化浪潮/11

传统的反抗:中国文化本位宣言/14

中国与西方:剪不断,理还乱/16

三、文化也一定要全球化吗?/19

四、出路在何方/22

欲灭人之国,必先灭其史/22

传统是现代化取之不尽的源泉/27

内忧外患的中国文化/30

重树中国文化主体意识/32

第二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37

一、以人为本/39

惟人万物之灵/39

养人之欲,给人之求/41

上薄拜神教,下防拜物教/42

对西方的启示/44

二、天人合一/46

顺自然/46

王者以民为天/50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54

三、人文思维/57  

第三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性典籍/61

一、三玄、四书、五经/63

二、五经要义/67

不学《诗》,无以言/67

不学《礼》,无以立/68

帝王之学一一《书经》/71

中国人的价值观——《春秋》/71

宇宙的奥秘——象数之《易》/73

三、三玄要义/77

不易、变易、简易——义理之《易》/77

道法自然——《老子》的智慧/78

逍遥游——《庄子》的精神/79

四、四书要义/82

如何达到至善之境——《大学》/82

为人之道——《论语》/83

完美政治——《孟子》/84

最高的德——《中庸》/84

五、西方对中国文化的冲击/87

第四篇 儒家与中国文化/89

一、什么是儒?什么是儒家?/91

二、儒家的发展历史/94

克己复礼——先秦原始儒学/94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一汉代儒学/97

理一分殊——宋明理学/101

以西学解释中学——近现代儒学/103

三、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具体体现/105

以王道仁政来化导天下的治国理念/105

“要在中央,事在四方”的政治制度/106

大同与小康的社会理想/107

“长幼有序,惟道是从”的人际伦理/109

“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修养观念/110

乐观而注重现实的生活态度/111

见义勇为,见利思义,舍生取义的价值观/112

四、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儒者/113

奉天法古/113

内圣外王/114

知行合一/114

重在体悟/114

执两用中/115

和而不同/115

守常明变/116

五、儒家的教育思想/117

第五篇 道家与中国文化/119

一、什么是道家?/121

二、道家的发展历史/125

先秦道家/125

两汉黄老之学/128

魏晋玄学/131

道教的出现/136

三、道家思想要义/139

道法自然/139

道常无为/14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43

权与术/145

四、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47

第六篇 佛教与中国文化/151

一、佛教的创立、发展与佛教的主要思想/153

三业八苦/153

无明与空性/155

解脱生死之道/157

二、佛教的传入及其与中国本土文化的冲突/159

金人托梦,白马驮经/159

出家与孝道/160

灵魂问题/162

三、佛教的本土化及其对大乘佛教人文精神的发

扬/165

佛经翻译中的中国智慧/165

以出世法做入世事/169

万法归禅/172

四、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176

第七篇 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183

一、中国文化不仅是伦理的文化,更是艺术的文

化/185

礼教与乐教并重/185

丰富多彩的艺术样式/186

由艺入道——中国艺术的根本追求/187

艺术家的责任/190

中国传统艺术的社会作用/192

二、中国艺术的根本特征/197

得意忘言,得意忘象/197

创作者与欣赏者的双重创作/2O0

万事造画,终得心/201

依仁游艺/202

艺术欣赏是一种领悟/205

继承中的创新/207

三、中国人的艺术与生活/209

第八篇 中医与中国文化/211

一、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13

二、中医的生命观/215

三、中医的根本理论/217

阴阳平衡之道/217

五行生克之学/221

整体的医学/222

四、中医养生要诀/225

不服药为中医/225

顺其自然/227

生理养生、心理养生、哲理养生/228

试读章节

三、文化也一定要全球化吗?

如果说在一百年以前,我们注重中西方文化时代的差异有它的合理性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类型上的差异,只有意识到这种类型上的差异,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主动地去寻找它们相互之间的那种互补,也就是说取长补短吧。

我刚才为什么特别提到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西洋文化这三个概念呢?是因为现在我们也有很多人把现代文化跟西洋文化画上了等号,其实这个等号是不能成立的。刚才我就讲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那场讨论里面也有很多人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他们非常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即现代化不等于欧化,或者西化。所以有的学者这样讲了,他说科学化、近代化和欧化不是同一个意义。所以我们虽然需要科学化、近代化,但不必欧化。还有学者这样讲,现代化可以包括西化,西化却不能包括现代化。

我觉得这些观念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现在还有很多人脑子里面把现代化跟西化划等号。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真正地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很大的思想障碍,也是我们现在正确地来认识我们自己传统文化的一个极大障碍。我想后面这一点可能大家比较容易理解,这确实是我们正确认识传统文化的一个障碍;可是为什么又要说它是我们真正走向现代化的障碍呢?这可能就不太好理解了,其实这里面涉及到一个对于文化差异性的认识问题。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差异,我想这个问题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在比较长的时间里面,中国传统文化跟西方文化,或者当时来讲主要是欧洲文化,现在是欧美文化的差异,常常被我们看做是时间上的差异,或者是历史上的差异。很多人讲中国文化是农业文明,西方文化是工业文明,现在是信息时代的文明,所以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文化这种差异是一种时代的差异。

这个对不对呢?我们不能说它是错误的,确实是有时代的差异,但是这种文化的差异是不是仅仅只是时代的差异呢,那就不尽然了。因为文化的差异除了时代差异,还有类型的差异。而且文化的差异并不是说这个时代的文化就不能够延伸发展到另一个时代,并不是说农业文明时代创造的文明,只能适应于农业文明时代,不是这样。因为有的文明、有的文化具有超时性,它并不是只有在这个时候才可以存在,那个时候就不能存在了。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最简单的例子就是我们的很多文学艺术,我们能说王维的画、李白的诗对我们现代人来讲,没有一点意义,我们一点都欣赏不了吗?实际上,古人的诗画杰作,无论它是何时创造的,都有一种可以超越时代的价值存在。

应该说相对于时代的差异,中西文化类型上的差异要复杂得多。如果说我们只是时代上的差异,那么我们可以通过社会的变革和观念的变革去迎头赶上,乃至于可以消除这种差异。但是文化类型上的差异,它是不能用赶上这种方法去解决的,而且这其中可能有一些差异是永远不能够消除的。因为这个文化类型的差异是在各自地区、民族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它凝聚了这些地区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体现着不同地区民族的特有的性格和精神风貌,因此也就会深刻地影响着不同地区民族、国家今天文化发展的总体方向和特点。

所以对这个问题我一直主张我们要认真地研究,对于文化发展要进行认真研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对于文化发展的一个总体的思考,或者是一个战略性的思考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文化发展肯定是无序的、混乱的。其实现在很多国家都非常重视文化发展的战略问题。美国有文化发展战略的专门研究机构,欧洲许多国家也有。亚洲像日本也好,韩国也好,它们在这个方面也都非常重视。我觉得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做的是远远不够的。

对这种不同文化类型上的差异是不应当强求一致的,事实上也不可能强求一致。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就不需要进行交流了,更不是说不同文化类型之间就不可能进行交流。事实上只有存在着差异,才有交流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没有这种类型的差异,还交流什么呢?

从古至今,不同类型的文化之间的交流是不断地在进行着的,互相融通是一种交流,互相冲突其实也是一种交流。这种交流总是以一种文化作为主体去吸取另一种文化中对自己有益的营养成分来丰富和发展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一开始就讲到,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主体意识是不能没有的,否则的话就会出主而入奴,就会沦为其他文化的一个附庸。如果说在一百年以前,我们注重中西方文化时代的差异有它的合理性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更应当注重的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类型上的差异。只有意识到这种类型上的差异,我们才能够更好地主动地去寻找它们相互之间的那种互补,也就是说取长补短吧。

所以并不是消除它们之中的不同,也就是不要走所谓的文化趋同。不能像经济全球化、一体化那样,要求文化也要全球化、一体化,我想这样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以强势文化去取代弱势文化。

P19-21

序言

2006年6月里的一天,北京读书人VIP俱乐部的汤小明、张顺平和邓景异三位先生来茅舍茶室品茗谈事,其间谈及时下社会上“国学”热的种种现象,他们也想在俱乐部内为会员们普及一些正确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并希望我为俱乐部成员设计一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路子。

当时,我按照自己多年来形成的一个想法,即“三玄”、“四书”、“五经”为中国传统文化根源性经典,以及想要真正把握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必须从原典入手等,向他们宣传了一番。谁知他们三位相当认同我的想法。于是,当下就一起拟了一个“三、四、五、六”(“六”是选了六部佛典)的系列讲读计划,并趁热商量了礼请哪些专家担任讲解和导读,以及争取在两三年内逐步完成等问题。谈到这里,他们说,为了让听者了解我的想法,这个原典系列讲读最好由我来开头。没想到,原来只是帮着出谋划策,结果却是“引火上身”。

不过回头一想,他们的意见也有道理。于是我就说,我来讲一个“总论”吧,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主要内容、特点、精神和现代意义等问题概括地讲一讲,以便大家进一步去学习原典时有一点准备。之后,经过几天的思考,我决定这个“总论”分八个题目来讲,这就是大家现在在这本书中所看到的八个部分。

在这个“总论”中,我想尽量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基本看法讲给大家听,但由于准备将来在网络上传播,每次讲座都要做录像,所以时间上规定为每次两小时。而且由于讲座时我只准备了一个简单的提纲,讲着讲着时间不够了,后面的题目就只能讲得简单一点,甚至省略不讲了。因此,一些题目中的有些问题就无法展开了,有些问题则或详或略。整个讲座既不充分,更不那么严谨、系统。这可能只能向大家说声抱歉了,或者说留些余兴,以后再来探讨吧。

此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认识、体会和思考,人各有不同,这是正常的现象。我在这里讲述的只是个人的一些浅见、陋见而已,讲出来只是想给人们提供一种参考,并不想强加给任何人。只是希望我的这些浅陋之见能引起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来关注我们的传统文化,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在世界多元文化交流中,树立起一种文化主体意识,用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创造性地走出一条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来。

这里,我还想对最后两讲做一点说明。在我的脑子里一直有这样一种感觉,即中国的传统文学艺术,最深刻地传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境界和生活情趣;中国的中医,特别是中医理论,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观念和思维方式。这也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思维特点,最充分地体现在传统文学艺术和中医理论中;反之,通过对传统文学艺术和中医理论的了解和把握,也就可以更深刻地体悟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和思维特点。所以,我在“总论”讲座中安排了“中国文化的艺术精神”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两讲。可是,我对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中医,虽都看过一些书,但总起来讲是知之甚少的,是没有资格讲这两讲的。而我之所以不怕出丑,要勉强讲这两讲,目的就是为了表达上述这种感觉,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关注,把传承传统文化与保护中医和传统艺术联系起来,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能以道统艺,由艺臻道,道艺并进,形神俱完。把血肉丰满,神气十足的中国传统文化展示在世人面前。至于讲座中的幼稚、错误之处,尚请方家见谅和指正。

这八个题目,分八次讲,从2006年7月初开始,一直到12月中才讲完。在讲座进行过程中,汤小明、张顺平和邓景异等先生不断向我反映说,听众听了都觉得颇有启发,希望能把讲座的内容整理成文字稿,如果能出版,也许会对更多人有所启示。我同意了他们的建议,但我自己没有时间来整理,经过商量,决定由邓景异先生负责整理讲稿。当我讲完最后一讲后不久,他就把全部整理稿交给了我。邓先生为整理此稿花了不少的心血,书中的各讲提示和小标题等都是他提炼出来的。可以说,没有邓先生的精心整理,就不会有这本书的出版。最后,当然还应当感谢北京读书人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的汤小明和张顺平先生等,没有他们的策划、组织、督促,我也可能就完不成这一系列讲座,当然也就不会有本书的出版。

楼宇烈

2007年元旦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这一代人普遍都没有受过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但在工作和生活中很多时候又感觉确实需要懂点这方面的知识,楼先生的这个系列讲座深入浅出、全面细致,对我启发很大。我觉得对现代人而言,这本书可能是了解真正的中国文化的最好教材了。

在国外,很多外国朋友知道我是中国人后,想跟我交流他们对老子、孔子的看法,可我对这些几乎是一无所知,只好跟他们i兑抱歉。外国朋友对此感到无法理解,我也很难堪,但中国留学生不懂中国文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我相信很多海外留学生都跟我有同样的经历。在网上听了楼先生的讲座后,我感觉心里面有底了,精神上也有根了,再跟外国人交流时,也更自信、更从容了,谢谢楼先生。

中国正在崛起,我们的GDP已经位居世界前列,可是我们不能只靠玩具和衬衫这些低端产品去跟别人竞争,在繁荣背后,我们更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根本和底蕴。楼先生的这本书适时而出,厚积薄发,为所有希望体会中国文化真谛的人提供了养料,功德无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的品格--楼宇烈讲中国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楼宇烈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5600
开本 16开
页数 2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20
出版时间 2007-01-01
首版时间 2007-01-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40
161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4:5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