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都是《读者》签约作家,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启迪》等畅销期刊上,他们在中学生中有亿万“粉丝”……他们的作品频频被选用为全国高考、各省市高考中考试卷的阅读材料和作文背景材料,他们的美文最适合作为高考、中考试卷的阅读材料和作文背景材料。他们就是《最受中学生喜爱的美文作家丛书》的作者。本套丛书是最美的课外读物,最好的作文范本。
本为为丛书的其中一册,收录了《读者》签约作家马德的经典作品。马德的作品多用悲悯的情怀关注生活,展现尘世的至善、大美,阐发人生哲理,文字或绮丽、或素朴,但都潋滟动人,闪烁着智慧的波光,荡漾着爱的温暖涟漪。
他们都是《读者》签约作家,他们的名字频频出现在《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启迪》等畅销期刊上,他们在中学生中有亿万“粉丝”……
他们的作品频频被选用为全国高考、各省市高考中考试卷的阅读材料和作文背景材料,他们的美文最适合作为高考、中考试卷的阅读材料和作文背景材料。中学生知道这个秘密,四处搜寻他们的美文;家长也知道这个秘密,纷纷购买有他们作品的报刊;语文老师更知道这个秘密,想方设法收集他们的文章,供学生考前阅读……
他们就是《最受中学生喜爱的美文作家丛书》的作者。本为为丛书的其中一册,收录了《读者》签约作家马德的经典作品。
为别人砍下一车柴
晚秋时候,大堆大堆的柴禾开始往家运,偌大的后院已经堆满了,高高的,过了院墙。
这天黄昏,我把镰刀从车上收起来,又极细致地一个一个挂在西厢房的窗框上。岁月的风尘一下子聚了过来,一点一点掩了它们的锋芒。我顾不上这些,一转身,从西厢房退出来,四下里转悠,享受着无所事事的乐趣。
晚上,我睡得朦朦胧胧,听着父亲又在哗哗地磨镰刀,睁开惺忪的睡眼,我问父亲:“柴禾不是已经够一冬天烧了,还磨镰刀干什么?”父亲说:“安静睡你的,明天起个大早,继续到芦草沟砍柴去。”父亲说完,臂膀的弓拉得满满的,哗——哗一,一门心思磨他的镰刀,我怔怔地盯了—会儿,便又沉沉地睡去了。
第二天,一家人又挥着镰刀钻进芦草沟的沟沟岔岔,晌午的时候,便又砍了满满的一车山柴。有意思的是,这次父亲没有把柴禾拉回家,而是拉到了瓜地的地边上。秋天的瓜地空旷旷的,有一些衰草在风中摇曳,三角的瓜棚冷冷地在那里蹲着。瓜棚的旁边,是一条并不平坦的土路,直通向乡里。父亲把一车柴就紧贴着瓜棚堆了起来。父亲一边堆,我一边嘟嚷,明年生火做饭用不了这么多的。
父亲说:“也不全是给明年用的。”看着我还在纳闷,父亲便歇了下来,笑笑说:“天气越来越冷了,来来往往的赶路人难免会多,实在冷得不行,能有一把现成的柴禾揪下来点着,暖和暖和身子,有什么不好的。你上学不知道,年年我都要在这里准备下一车柴禾的。其实,一个人冷不冷,不在于自家有多少柴禾,只有你想到了别人的冷暖,懂得给别人拉下柴禾了,才会走到哪里都不挨冻的…
那几年,我一直在学校上学,书本里从来没有见过父亲说的这句话,也不知道父亲年年要砍下这样一车柴。但是就从那一天我知道了,天气冷的时候,想着能为别人砍下一车柴,才会让所有的寒冷都离你远远的。
再大以后,世上的好多事情都照着父亲的这句话去做,我发现,自己因此躲开了人生所有的寒冷。
生活赐予善念的奖赏
父亲十九岁的那年冬天,一个冷风呼啸的晚上。
夜已经很深了,父亲一个人蜷缩在被窝里,就着昏暗的煤油灯光,正在看《三侠五义》,这时候,听得有人啪啪啪地敲门。
听声音,好像很急的样子。父亲以为是邻居,就胡乱地问了一声。没有回答。父亲又问了一声,谁呀?门外还是没有声音。父亲觉得有些蹊跷,打开门一看,父亲也吓傻了,刚才敲门的人,已经躺在了家门口,不能动弹了。
那年冬天,家里边只剩下父亲一个人看家。爷爷奶奶还有姑姑,都去后草地串亲戚去了。凭感觉,父亲推测,这应该是一个过路人。父亲当时想,如果不让这个人进来的话,这一个晚上,无论他跌跌撞撞地倒在哪里,都有冻死的可能。然而,如果让他进来,这个人倘若有个三长两短,父亲肯定会受连累,而且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来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真是谁也说不清楚。
然而,父亲还是把那个人抱到了炕上。那个人随身带着的,还有些箍碗、箍瓢盆的家具,父亲才知道他是一个箍匠,我们当地管这类艺人叫钉盘碗的。父亲把家里的几条棉被子尽数给他盖在身上,或者围在他的身体周围,然后父亲便坐在灶火膛前,为这个人熬起粥来。
炕上的人逐渐苏醒了过来,喝过父亲熬的粥后,精神也好了许多。看上去,他好像五十多岁的样子,满脸的络腮胡子。他说,他本来要在今天晚上赶到小坝子的车马店的,结果被一道河水困住耽误了赶路,摸黑进了我们村,然后又冲着灯光,找到了父亲这里。父亲从他憨厚的话语中,知道他不是坏人,一颗警惕的心放松了下来。父亲说,太晚了,先睡觉,睡好了明天好赶路。结果,这个钉盘碗的说什么也不肯睡觉,把父亲家里有裂痕的盘盘碗碗找出来,就着煤油灯就开始箍钉起来。起初,父亲还一边看书一边陪着他,后来,父亲实在瞌睡得不行,昏昏沉沉地睡着了。
父亲再醒的时候,是在钉盘碗的尖叫中惊醒的。父亲爬起来一看,外边火光冲天,钉盘碗的满脸惶恐,不断地重复,快,外边着火了,快,外边着火了。父亲胡乱披了些衣服就冲出了家门,只见外面火借风势,火苗蹿得很高,并且迅速蔓延着。我们当地的习惯,临街的墙外边,成堆成堆地堆放着秋天地里拉回来的庄稼秸秆,这样着下去,后果不堪设想。父亲叫醒了左邻右舍,大家有的挑水,有的扬土,有的搬开即将被烧着的柴禾,人多力量大,火势渐渐小了下来,直至最后被扑灭。
后来发现,火是从春明家烧起的。春明的父亲说,本来他家的牛要下牛犊,他在牛圈里放了马灯,他去睡觉了,后来马灯大概是被牛碰翻了才引起了大火。
第二天上午,那个钉盘碗的就上路了。听父亲说,后来他曾经又来过我们村一两次。再以后,就再没有他的消息了。
父亲总是给我们讲起这个故事,从我们懂事起就给我们讲,一直讲到他老。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那天晚上不收留那个钉盘碗的话,一村子的人都沉在睡梦中,那火烧起来,烧成什么样,谁能知道呢。看来,这人啊,有时候也不知道被哪双手从水中拉上来,也不知道被谁的吆喝从火海中喊出来。
我逐渐地理解了父亲的感慨。是的,如果在你的人生中也遇到过帮扶你的一双手,听到过救命的一声吆喝,你并因此受惠的话,要明白,那不是你的幸运,也不是上天降临的恩赐,那是生活对你的感恩——是细心的生活,对你曾经萌动过的善念,以及曾经施过爱的心灵,给予的回报和奖赏。
P8-10
马德的文章,真实、干净、温暖、有力,于无声处听见善和美的召唤。长长短短中,字字句句里,皆可见其为师之风范,为人之大气,为文之精湛。
——《知识窗》主编 谢胜瑜
马德的文章,睿智、纯粹、温厚,饶有趣味,读来感觉像冬日一束暖阳打在身上,暖意直抵心底,且漾出一种幸福的太阳的味道。马德是一名老师,所以读他的文字,方知道什么叫娓娓道来,什么叫循循善诱。
——《燕赵都市报》副总编辑、文学评论家 刘江滨
学生最喜欢读老师的文章,自古皆然。所以,当今的大中学生喜欢马老师的文章,也就不奇怪了。马老师的文章,我认为有这么两个特点:一是朴素。文字朴素,结构朴素,思想朴素。日常生活是他写作的重要源泉,他能挖掘、发现、提炼、升华其中的宝藏。二是真诚。马老师热诚为人,忠诚为业,他所要张扬的平民情愫、人文情怀、伟岸品格皆在字里行间,读者往往可轻松而得之。
——《高中生之友》副主编 方心田
这些年来,马德一直在主打“温暖牌”,孜孜不倦地给人传递着温暖,传播着幸福。读着他平实的文字,总会在不经意问被打动,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阳光和美好。每个年轻的朋友都可能会有心灰意冷、对未来失去希望的时候,这时,读读马德的文字,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最起码可以增加一点对生活的信心。
——《莫愁》执行主编 尹伏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