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伦勃朗传(上)
内容
编辑推荐

房龙所著的《伦勃朗传》是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绘画大师伦勃朗的权威传记,传记采用半小说体的自传形式,叙述浑然一体,深入剖析大师痴迷于绘画艺术的内心世界,将伦勃朗苦难而悲情、执着而坚韧的一生淋漓尽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之不忍释卷。

内容推荐

房龙所著的《伦勃朗传》用一种半小说体的自传形式,描述了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天才绘画大师伦勃朗悲情的一生:艰难挣扎的艺术生涯,曲高和寡的生活窘境。虽然作品被践踏,人格受攻击,但他仍然痴迷于艺术,甚至到了“迂腐”的地步。《伦勃朗传》中他相信自己的绘画将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艺术将带给他前所未有的自由。

100年后,蒙尘的珍宝终于得到世人的青睐,伦勃朗——这位荷兰历史上最杰出的艺术大师被人们与文艺复兴时期的诸巨擘如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相提并论,凄凉离世的大师终于可以含笑九泉!

目录

推荐序

序我为何写这本书

第一章 1641年,我记忆中的雨天

我不仅记得大街上倾泻的大雨,我还记得由于这位友善老人的关心照顾。原本我要为谋生而奔波的未来生活忽然像变魔术一样改变了。

第二章 初见萨斯基亚,她已卧病在床

我把手放在她的胸口上,她的心脏很微弱地跳动着。她病得很厉害,似乎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

第三章 有关我年轻时代朋友的情况

到底为什么四位如此不同的人会在我那简陋的房间里相聚在一起?

第四章 在沉闷的生活中如何寻找快乐

那与文明世界隔绝的三天流放将作为最令人愉快的事件之一永远珍藏在我一生的记忆里。

第五章 我与伦勃朗的相识之缘

但那个年轻人对这场战争似乎充耳不闻,始终在忙着他的速写,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砸死。

第六章 这个女人真讨厌

她很了解病人的事,所以她知道男主人马上就会成为鳏夫,她很想做填房。

第七章 萨斯基亚的肺病很严重

她很可爱,很可怜,很有耐心,可还是没有丝毫好转。

第八章 我对伦勃朗的绘画艺术心领神会

这幅画强烈地吸引了我,我发现了其他绘画中少有的东西。

第九章 伦勃朗作了一幅巨画,希望以此成名

这幅画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将听说我的绘画技巧;我将拥有比以前更多的顾客,我就要做我的实验,我将获得前未有的自由。

第十章 这幅画使伦勃朗受到嘲笑

从此,伦勃朗的厄运就开始了。

第十一章 与一位正直的磨坊主谈论艺术

磨坊主对画家非常崇拜,并咒骂士兵们,说他们一点儿用处也没有,但是喝酒比打仗棒多了。

第十二章 画家交友中。他的妻子日渐衰弱

这是一幅悲凉的画面,然而我们却爱莫能助。

第十三章 萨斯基亚安息了

他轻声对我说:“她今晚真安静!我从未见过她睡得这么熟,她真的快好了。”

第十四章 葬妻后,伦勃朗立即投身工作

他在为萨斯基亚画像,画的是他们结婚那天萨斯基亚的神情容貌。

第十五章 伦勃朗意外登门借走50盾

一个随时能拿出五六万盾现金的人竞对我说,他要想办法凑钱付给仆人工资,不,这里一定有问题。

第十六章 有关萨斯基亚家的一些事

我不便出面,只得站在旁边,看着他以一张不值一文的遗嘱自认为富翁。

第十七章 讲讲我祖父的几件趣事

即使在战斗中,假如敌人请求他,他甚至可以把自己的宝剑送给敌人,然后再赤手空拳继续对敌作战,却不肯对这种彬彬有礼的要求说“不”。

第十八章 我祖母是怎样嫁给祖父的

“我很抱歉,”她说,“我决定嫁给你。你太英俊而不应这么年轻就死去,另外我需要你。”

第十九章 1572年的蜜月

作为他的妻子,她的崇高的自我牺牲行为使她所有的亲朋好友全都与她断绝来往。

第二十章 第五戒律:我自幼对它心存怀疑

每次枪一响,他就会大声尖叫,无法控制自己,只好躲在隐蔽处哭泣或低头屈膝。

第二十一章 我那苦命的傻兄长

更糟的是,他娶的妻子被证实不仅是个泼妇,还厌恶与娶她的男人发生任何性行为。

第二十二章 我祈求哥哥归来

“我给你带来了消息,”他告诉我,“但不是你欢迎的消息。不是好消息。”

第二十三章 回乡悲情:我哥哥惨死街头

我是这样欢迎他,手中托着他那颗停止跳动的心脏。

第二十四章 伦勃朗邀请我去看望他

在这种情况下,很明显受害者不是在抵抗中被杀的,而是在当他拒绝向他的同伙告诉到我家的路时被杀的。

第二十五章 我有幸与市长共进晚餐

“是的,”我回答,“是刚才我间接提及的问题,为什么这一切都要保密?为什么不让大家知道我航行的目的?”

第二十六章 我和朋友郊游。讨论远航的可能性

我或我将要去居住的国家成了当晚活跃而有学术性的地理问题的讨论中心。

第二十七章 我决定自愿地背井离乡去远方

一想到如果我们面对的陆地上到处都居住着那个古怪的民族,将会发生什么时,就让我不寒而栗。

第二十八章 远航美洲之时,我面临千难万险

桌子上的死人直直地坐了起来,大声地打个喷嚏,说:“对不起,教授,请接着讲!”

第二十九章 驶向新世界

我对这位孤独的人越发喜爱,隐约预感到布雷街上的这栋房子会发生灾难。

第三十章 新阿姆斯特丹使人失望,但这个国家不错

桅杆下面的一小摊血告诉了我,这是个悲剧。

第三十一章 总督大人给我的“见面礼”

然后,他把椅子朝后推了推,粗暴地对我说:“你有什么事?”

第三十二章 宗教偏见和政治短视,并不限于大西洋东岸

善良的船长是对的。我们在新世界没有一点机会。

第三十三章 一次失败的拯救行动

他们为什么被如此残忍地劈成碎块,我们永远无法理解。

第三十四章 失踪的部落和可耕种的土地都没找到

我听到头上的岩石上有轻轻的爬行声。然后是一片沉静,之后我又昏了过去。

第三十五章 荒原上的神话及其结局

这是一具身穿黑色法衣的骨骼,尸体面朝天,双臂伸开,眼窝面对天空。三支端部有绿色羽毛的箭插入心脏。

第三十六章 来自故乡的消息

那8封信始终都潜伏着一种对乔登布雷街那户人家满腹的忧虑。

第三十七章 “十个失踪部落”又增加一个

你能为我做的事实际上只有一件:回去告诉他们我被熊吃了。

试读章节

第一章 1641年,我记忆中的雨天

这是1641年11月末的某天深夜,雨下得很大。

让我说一下我为何对此有把握。我对日期和姓名的记忆很差,但对大多数特别容易忘掉的毫无相关的细节却有非凡的记忆天赋。

1641年的春天,我叔叔杰勒德去世了。我现在居住在阿姆斯特丹,蒙特马尔特的房子是他留给我的。我花了整个夏天来处理这些房产事宜。但在10月初(我忘了确切日期)我收到了来自维尔的信,信中说一切就绪,只差我去签署文件。当时我立刻询问这些法律事务可否通过信件解决。可律师就是律师,世上哪里的律师都如此,是口袋里的钱让这些人尽可能地拖延办事速度,他们通知我必须亲自到场。

所以我告别了我的病人,经过4天不舒服的旅行,乘坐透风的船,睡在潮湿的床铺上(我们今天的乡下旅店与100年前的一样糟),我总算到达了我度过整个幸福童年的小城。离开这个地方已近10年,我立刻发现了它的变化。港口的船只少了许多。街道上行人稀少,几乎听不到有人说英语了,而以前,这个地方英语、苏格兰语与荷兰语一样流行,每个孩子都能用其中的任何一种语言骂人。

我住在一个小旅店里,觉得很无聊。以前的旅店至少也住有十来位客人。今天店里只住着两位看上去很衰老的苏格兰人和德国人。苏格兰人是来此了结个人私事的,德国人(来自但泽的无聊人,脸上有麻子,有很重的洁癖,我原以为他是波兰人)显然想用一点儿本钱做个好买卖。两个人都不会成为彼此有趣的伙伴。请别忘了雨还日夜不停地下着,我一直待在维尔,整整两个星期我不得不与这两位呆板的老头儿在旅店酒吧打发时光,一直等到律师和法律文书把所有文件准备好,文件包括:摘录、书面陈述书、放弃权利书、转让证明和认可书。

我不想去听那简短的英语教义问答(由苏格兰人祖父个人编写的,由他的孙子在喝了六七杯热甜酒后以动人的有规律的声调背诵),我也不愿和德国人下棋(你得把他像鹰一样地加以防范,否则他的皇后和马随时都会干出和游戏规则所不允许的事来),我愿待在自己的房间里,可并不想把时间用来详细阅读成捆的法律文件(没有这些文件,我们共和国的规规矩矩的公民是无法来到和离开这个世界的),我得读这些由前人留下的,后来的企业主们锁起来的无用的东西,而他却把它称为他的“智慧圣殿”。这些文件相当令人讨厌,可没完没了的雨把通往塞得堡的道路完全冲毁,无法派人到那个城市搞些文学作品来,后来我感到的枯燥烦闷不可言表。

在那时我的一个伟大的发现,突然使我心中出乎意料地充满了对下两个星期快乐的期盼。我这位好叔叔在青年时代是一位少妇的追求者,而这位少妇在那时就扬名天下,她一直被公认为是我们国家最富有智慧的女性。她从事造船业,嫁给了一位年轻的法国后裔,其父母为荷兰人的律师。这位年轻人年幼时是一名非凡的文学天才:他10岁之前就给欧洲一半加冕的君主朗诵他自己作的希腊六韵等诗;12岁时编辑、修改了两本拉丁文学的二三流提倡者们最严肃、最有学术价值的作品。他写起流畅诗作来笔头最快,一天就写成了一部亚当在流放的剧本,仅一星期又完成了一部荷兰反抗史。在多种活动的间隙,他能抽出时间以最深入的方式研究法律,把宝贵的业余时间用在实用政治学上。

当这位了不起的年轻人成了我叔叔的情敌时,这位古典文学艺术和法律信息的活百科全书,向那位纯朴的维尔女孩儿不停地写情书,信中措辞是完美的西塞罗修辞风格。她的其他求爱者(有很多这样的求爱者,那时她还没蒙受这群坏脾气人之害,再后来他们在格劳秀斯家吵得天翻地覆),预感到他们在这场竞争中准是败家,就很明智地退出了。当然,他们很好奇,想看看那位让他们屈辱失败的人的风度举止。当这对幸福的新人刚从荷兰度过蜜月和玛利亚的父母一起走下一条小船时,那伙人恭候在码头,在欢快的气氛中向这位新格劳秀斯夫人献上大把大把的玫瑰花。对这出乎意料的关注作为回报,快乐的新娘亲吻了所有的人。

几个好奇的年轻人想看看,这种慷慨的接吻对新郎有什么影响,但他显然对此毫无反应,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正从船上往下搬的两大箱子书上了。他对书太关注了,以至于顾不上看他那位漂亮的新娘在干什么,也顾不上听她在说什么。

这个奇特的蜜月引发了不少下流的笑话,什么可爱的赖格斯堡的小伙子是泽兰的肥沃黏土地道的产物。这片沃土养育最强壮的马匹、最富饶的庄稼、最紫的葡萄。人们的一般共识是:在情感方面,这位年轻的夫人需要的不是一本奥维德③的《爱的艺术》。

玛利亚绝望了,她的感情转向我叔叔(他比她的其他童年时代的朋友稍为年长些)的怀抱,并满怀信心地得到他的宠爱。

“休是个好人,”她这样告诉我叔叔,“我很爱他,他对我倾注了他的全部爱,我愿意做这样一位要人的妻子,可我不想和卡佩拉和西塞罗共眠,虽然毫无疑问西塞罗是最出色的演说家,但也是一位最枯燥乏味的伴侣。因为当每天清晨的阳光铺满大地,微风习习,小鸟儿在歌唱时,所有这些古老的要人似乎已逝去并被葬身地下有亿万年之久了。”

P1-3

序言

荷兰裔美国作家房龙写的这本荷兰画坛大师伦勃朗传记,是今人研究伦勃朗的权威之作,1930年初版于美国。

伦勃朗·凡·莱因(1606—1669)是荷兰17世纪画坛的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影响遍及全世界,他的成就属于全人类。法国作家莫里斯·布鲁尔中肯地评论说:“伦勃朗的绘画在各种体裁上都是卓绝的,他在蚀刻铜版画方面同样是伟大的。他是运用光线的魔术师,明暗对照不仅出于效果的考虑,也许还表达出一个时代的苦恼和秘密。在这个时代中对真理的不安的探索,取代了平静的信心,他也是一代文明的极好见证。”我国著名文学评论家傅雷精辟地指出,伦勃朗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诸巨匠不相上下的。拉斐尔等所表现阐发的是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伦勃朗所代表的却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后人关于伦勃朗作品的评论如汗牛充栋,这里不多说了,下面就说说房龙的这本书。

关于伦勃朗的这本书,我国过去出版过节译本(译者似被房龙的一个小噱头所误导,把本书作者真的当成亨德里克·房龙的一个300年前的“老祖宗”——“约内尼斯·房龙”了)。相比较而言,房龙的这本书,与他写的其他书在体裁和行文风格上都不同,与他后来写的几本传记如《杰斐逊传>、《波利瓦尔传》等,也不是同一风格。这本书文字显得更雕琢些,视野也更广阔些。

在美国及其他国家读者心目中,房龙在20世纪20年代是以青少年读物作家而驰名的,他的作品文史结合,文笔通俗,易读易懂。但是房龙不满足于青少年读物作家的头衔,为了表现自己多方面的写作才能,他在20年代末投入更大的精力和更多的时间,写出这本研究伦勃朗的力作。为了写这本书,他特地同妻子一起从美国回荷兰住了一年,搜集材料,潜心研究。他凭借自己深厚的历史功底,巧妙地使用搜集到的丰富材料,以奇特的想象力,别出心裁地假托一位与伦勃朗同时代而且相交深厚的“远祖”约内尼斯·房龙医生留下的“笔记”(实际上,300年前的这位“医生”和留下的“笔记”都是子虚鸟有),用一种半小说体的自传形式,详细地展示伦勃朗的生活、婚姻、家庭、艺术观点、创作活动等。房龙从不同角度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描述了生活于17世纪中叶的艺术大师在坎坷的岁月中遭受的不公平待遇:不仅生活难以维持,而且人格备受作践。可是,这位“画痴”似乎视三餐不继为平常事,在被偾主扫地出门、法院查封住屋之际,.他焦心的不是以后何处栖身,而是试图从被查封的个人物件中藏匿挽救一两件简单画具,如雕刻蚀版画用的钢针,读来令人啼笑皆非,终至为之酸鼻。

房龙笔下的伦勃朗栩栩如生,他对艺术执著,他正直、善良、敬业,同时他又脱离现实生活到了“迂腐”的地步。这不仅反映出伦勃朗的人品,也折射出他的不媚世俗的艺术风格。他在世时艰难挣扎的艺术生涯,凸显出曲高和寡的窘境,他失望但不丧志,坚信总有一天他的作品会得到理解和接受,他把希望寄托在300年后,也就是20世纪。令人欣慰的是,蒙尘的珍宝到了18世纪中叶,也就是伦勃朗去世100年后,越出国门,在欧洲受到同行和评论界普遍重视。蚀刻铜版画(房龙在本书中着力描述了这个方面)成为伦勃朗的一绝。早在18世纪就出现了许多伪作,或是临摹伦勃朗原作,鱼目混珠;或是模仿伦勃朗的画法,以求掩入耳目。这与伦勃朗在世时无人问津或画出后被束之高阁的境况相比,已有天壤之别。巴黎卢浮宫中伦勃朗的《木匠家庭》、《埃玛斯巡礼者》等名作,与文艺复兴诸巨擘如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凡·高等的传世之作并列,供世人欣赏学习,此情此景,或可使后代人不必太为伦勃朗生前的悲剧而愤然不平了。

房龙笔下的另一主人公“房龙医生”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人物形象,他对伦勃朗终生不渝的友谊,他对弱者的同情,他对富商——主教——贵族联合主宰下的荷兰的社会不公和愚昧深恶痛绝,使人感到他是为衬托伦勃朗使二人相得益彰、个性鲜明的人物。美国有些评论家认为房龙有意或无意地把自己的某些性格特点赋予了这位“房龙医生”,正因为如此,使得本书注入了浓郁的人情味。

本书有很多章节与伦勃朗没有直接关系,而是“房龙医生”的经历与活动,如果说得更清楚些,这些章节是本书作者房龙对17世纪荷兰及欧洲历史事件和时代风貌的评述,从而把伦勃朗的生活环境放在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中。房龙以一个史家的眼光,以讽刺的笔法,从侧面叙述当时荷兰、英国、西班牙这几个殖民强国争夺霸权和海外殖民地的激烈斗争。书中有相当篇幅是写“房龙医生”从阿姆斯特丹远渡重洋到荷兰北美殖民地的冒险经历,生动地描述了荷兰与英国在北美的激烈殖民斗争。斗争结局,失败者是荷兰,最具象征意义的是荷兰人曾寄予厚望的新阿姆斯特丹易手成为英国人的纽约。

我们还能读到17世纪荷兰的社会风貌、民俗和人民生活的描写,突出的印象是宗教影响似乎无处不在。尽管欧洲中世纪那种残酷迫害异己的宗教法庭被迫退出历史舞台,可是宗教偏见和借宗教之名对个人权利的侵犯,在当时的荷兰和其他一些欧洲国家仍然大逞淫威,伦勃朗就是一位可悲的受害者。

这本书不是“野史”、“戏说”之类,它没有背离历史,而是严肃地对待历史。对人物的描写,着重于发掘人物的内涵,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位真实的伦勃朗,对伦勃朗创作环境的描述,更是艺术地再现了历史。80多年后的今天,这本书仍是西方出版界不断重印的上市书,这说明它的确是无愧于研究伦勃朗的权威之作。

本书根据纽约花园城出版社1930年版译出,是全译本,并作了必要的注释。

邓蜀生

书评(媒体评论)

实在巧妙不过,干燥无味的科学常识,经他那么一写,读他书的人,无论大人小孩,都觉得娓娓忘倦了。

——著名作家 郁达夫

房龙不是深奥的理论家,但却未必没有自己的体系与思想。他的著述……选择的题目基本是围绕人类生存发展最本质的问题,贯穿其中的精神是理性、宽容和进步。他的目标是向人类的无知与偏执挑战。他采取的方式是普及知识与真理,使它们成为人所皆知的常识。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钱满素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伦勃朗传(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房龙
译者 王逸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5902051
开本 16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9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35.635.72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福建
240
165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5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