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曾国藩养生秘诀/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他是中华千古第一个实现立功、立德、立言之人;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勇于实践的人;他是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他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养生秘诀》(作者曾国藩)是“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之一部,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

内容推荐

《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融合了曾国藩一生的管理智慧、谋略智慧、生活智慧、家教智慧,共14种,其内含的思想智慧囊括了领导学、管理学、政治学、人才学、教育学、养生学等各个方面,是一部系统了解并掌握曾国藩智慧的精品读物。不仅全面地反映了曾国藩在官场、家庭、养生、管理上的诸多智慧与原文风采,更配有以结合当前社会实际的历史故事、事实案例为基础的多重解读,以助读者全面而系统、继承而创新地学习、借鉴曾国藩的卓越人生智慧。

《曾国藩养生秘诀》是丛书之一部。曾国藩的养生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曾国藩养生秘诀》(作者曾国藩)也是他阅世日久,各种人事、物事经验的积累。其养生九诀:一日眠食有恒,二日戒恼怒,三日节欲,四日每夜临睡热水洗脚,五日两饭后千步,六日不轻服药,七日静坐有常时,八日骑射练筋骨,九日种花养鱼怡性情。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曾国藩养生观

第一章 精神情志篇

一 思想清静

二 精神乐观

三 意志坚强

四 心胸开阔

五 仁者寿高

六 节制怒火

第二章 兴趣爱好篇

一 诗词歌赋

二 琴棋书画

三 花木鸟鱼

四 郊外漫游

五 练武习射

第三章 饮食烟酒篇

一 饮食的质

二 饮食的量

三 合理烹调

四 饮食时间

五 食补与食疗

六 烟酒茶

第四章 起居节劳篇

一 起居有常

二 居住环境

三 劳逸适度

四 节欲延年

五 失眠调治

第五章 疏医远巫篇

一 疏医远巫

二 动静养生

三 适当进补

第六章 重点保养篇

一 头发面

二 耳目

三 口齿

四 胸背腰腹

五 四肢

参考资料

综合性资料

引言

第二部分 曾国藩疾病观

第一章 曾氏疾病篇

一 失眠

二 眼病

三 疮癣

四 眩晕

五 耳呜

六 腰痛

七 腹泻

八 汗症

九 中暑

十 晚年多病

第二章 亲人疾病篇

一 祖父病

二 母亲病

三 妻妾病

四 澄弟病

五 温弟病

六 沅弟病

七 季弟病

八 纪泽父子病

九 纪鸿父子病

第三章 其他人疾病篇

一 胡林翼病

二 将士疾病

参考资料

引言

第三部分曾国藩修身观

一 忠义篇

二 仁慈篇

三 孝悌篇

四 忍气篇

五 诚恕篇

六 名利篇

七 清廉节俭篇

八 谦虚篇

九 勤早篇

十 谨慎篇

参考资料

综合性资料

试读章节

相反,精神乐观却是有益于健康的。英国著名化学家法拉第由于工作紧张,休息不足,身体健康状况不好,经常失眠、头痛。一次他请医生看病,医生给他开的处方不是药物,而是一句英国谚语:“一个丑角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法拉第悟出了其中的奥妙,于是经常去看喜剧、滑稽戏、马戏表演,到海滨度假,保持心情愉快。不久,他的健康状况明显好转,一直活到76岁。

精神乐观有益于健康,笑就成了身心健康的法宝,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这句话揭示了笑与长寿之问的密切联系。“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笑口常开,青春常在”。笑使人永葆青春,乐观使人消愁。

医学研究发现,笑是一种有益的特殊的人体运动。笑不仅能使隔肌、胸腔、腹部、心脏、肺脏、肝脏得到锻炼,有利于清除呼吸道异物,还能使面部、臀部、脚部的肌肉都得到松弛,从而解除了厌烦、内疚、抑郁、紧张的心理状态。在历史上“笑”曾被用来治病。

南阳有个名医叫沈槐,已经70多岁了,膝下无子无女,忧郁成疾。名医张仲景知道后,赶来为沈老诊治。沉思许久,写下处方:“用五谷杂粮面各1斤,蒸熟揉成蛋一样大的团子,外涂朱砂,一顿食用。”沈槐看了处方,觉得非常可笑。他吩咐家人依法炮制,把五斤面团子做好,挂在房檐下,逢人便指着房檐下那些面团子得意地把张仲景奚落一番:“大家看,这就是大名医张仲景开给我吃的五谷杂粮面团,这五斤要一顿吃完!这真是笑话!哈哈,哈哈哈……”大笑一番。过了些日子,张仲景又来看望沈槐,见老先生眉舒目展,恢复了往日的容颜,高兴地说:“恭贺老先生病祛体康,学生斗胆,班门弄斧了。”沈老医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张仲景故意开了个荒唐处方,让沈老见而发笑,忘却无子之忧,病体因之康复。

清代有一个八府巡按患有精神抑郁症,成天闷闷不乐,愁眉苦脸,请了很多名医诊治,吃了不少的药而病情始终没有好转。一天,有位老中医路过此地,家人请他为八府巡按治病。这位老中医进入官府,按脉良久,沉吟不语,好一会儿才恍然大悟似地对病人说:“哦,你得的是月经不调症嘛!”这位八府巡按一听,禁不住捧腹大笑。并且边笑边说:“我堂堂七尺男儿,怎么会得月经不调呢!?”此后,每当提到此事,这位八府巡按总是大笑不止,在一次次的开怀大笑中,抑郁症不药而愈。

“笑声人心心自俏,遇事不烦烦自消。”笑声朗朗,精神乐观,对养生有好处,对某些疾病也有调节和治疗的作用。因此精神乐观历来为许多养生家所重视。享年104岁的辛亥革命老人喻育之,诚挚坦率、爽朗乐观。他在满百岁时对孩子说:“从今天起我的年龄是1岁,我的名字叫‘麦麦’”;还自称是黄陂的“木兰山下乡巴佬”;自己属牛,常称自己是“老牛”。1990年春,看护他的春明姑娘随口说:“春天来了。”他马上接着说:“春天来了,大地欢笑,老牛吃青草,蜜蜂嗡嗡叫,春明蹦蹦跳。”引起众人一片欢笑。他很喜欢和小朋友在一起,幼儿园的孩子见到他争先恐后地叫“老爷爷”、“祖爷爷”!他常问:“小朋友,你几岁了?”“5岁”,“6岁”。他忙说:“你们猜我几岁呢?我才4岁,是你们的小弟弟。”出生于两个世纪的人一齐笑了。

东汉末年著名养生家皇甫隆十分重视精神乐观。魏武帝曹操向他询问养生经验,他所答有二:一是抑情养性,二是琢齿漱津。“抑情”指调节精神情态;“养性”指培养道德情操。“琢齿”又称叩齿,坚持每晨叩齿;“漱津”又称咽唾,就是吞咽口中唾液。抑情养性的重点,在于去掉私心杂念,保持精神乐观。皇甫隆之所以能“年出百岁,而体力不衰,耳聪目明,颜色和悦”,是与他的乐观分不开的。

一个人的身体可以被网禁,意见可以被压制,但每一个人在思想深处都是自由的。无论一个人所处环境如何,他都可以选择乐观。生活中值得为之乐一乐的事太多,只恐怕我们一叶障目,熟视无睹。曾经有一位公司职员,他身体健全,但枯燥的工作使他几乎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一次他受命接待一位双目失明的瑞士客人,陪他到各处游览。盲人听觉很好,他要这位职员给他讲解他看到的东西。盲人听得很认真,不时提出一些问题,职员不得不更加仔细地观察。事后,职员感叹到:他以前从来没有如此深人地观察过,许多美好的事物都熟视无睹,是这位盲人,揭开了蒙在他眼前的幔纱。事实上,生活中的美,随处可见,人生中的乐事,处处皆是,重要的是我们要去发现和感受。P17-18

序言

也许有人奇怪,既然是“曾国藩养生秘诀”,那么他为什么并没有高寿,而在1811年生,1872年过世,只活了62岁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这是养生的目的和结果,具体到曾国藩身上,有四点值得注意。

1.寿命长短,不全取决于养生一端,还有其他的制约因素;善于养生,只构成长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除寿终正寝以外,还有许多自然生长之外的因素,在影响着人的寿命,比如战争,比如古书中一再强调的“仁者,寿”,民间或其他所传信的:杀生太多,要减寿数;善事功德,自添福分。当我们用科学的世界观来解释这类现象时,会找到依据,也会遇到困难,仍取“神秘”一词,给它存了疑。当然,其所谓“神秘”的指处,还是有不同,科学与非科学的界限,即在于此。

2.寿命长短与遗传因素有很大关系,曾氏家族却没有长寿的“传统”。

曾国藩的祖父星冈公活了75岁,父亲曾竹亭活了67岁;几位弟弟,国华(温弟)死于三河兵败,年36岁,国葆(季弟)死于传染病,年35岁,国荃(沅弟)及国潢(澄弟)均活了66岁;三个儿子,第一个纪第幼折(在古代很平常),纪泽活了51岁,纪鸿只活了33岁。曾国藩的先天素质本来不很好。家书经常讲到他与弟兄及后辈子侄体质都弱。在他眼中,恐怕只有祖父星冈公身体最强健。在做京官期间,曾国藩就常因看书太多、用心太过而头昏耳鸣,因此他给父母的信中说要“优游涵养,优哉游哉,谨守父母保身之训(节欲、节劳、节思)”。

3.工作辛苦,压力大,心血积亏。

曾国藩一生,在领军打仗以前,可能只有十年寒窗较单纯,十年京官较清闲。这对养生是有益的。自带兵以后,用曾国藩自己的话说:他本来就不适宜带兵打仗,身处行伍的痛苦,与其他带兵之人大不同。在建军初、中期,他只是帮办、民勇的性质,从朝廷到地方,都不买他的账,却要独力单挑,抗击百万太平军。兵源、器械、军费、物资,筹措起来,耗尽心力,而且遭地方官绅牵制,被咸丰皇帝猜忌,“小人误国,而不能不迁就,赔笑说好话;为国杀贼,却还要防疑忌,免杀身大祸”。这份苦衷、这份血诚,乃至以后的成就,那是叫他的门生佩服得不得了的了,那么曾国藩所消耗的心血,“心已用烂,胆已惊碎”,虽亿万人等、千古功臣,都少有体验。加之曾国藩自律甚严,十分勤劳,日理万机一词用在他身上,丝毫不过分,心血积亏,那不是一星半点的亏。虽然万丈栋梁,也是挡不住重压与虫蚀的。

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曾氏多次上书请求归隐,未获批准。后又以久病之躯赴天津处理教案,做了卖国贼,激起全国公愤,晚年时沉重的心理打击,这是其一;以他的才识,大致可以想到受命去天津的正负结果,却仍以年老衰疲之躯悲壮地去了,这是其二。因而,他在去前,写了遗书:“余若长逝,灵柩自以由运河搬回江南归湘为便。”(见《同治九年六月赴天津示二子》)人到老,得一个卖国贼的称号,而且是要流传历史的,曾国藩这时即使想养生,心情、身体上都是很难做到的了。明明知道,却还要去,这等精神才是古代忠臣的绝唱了。

4.前人说“七十”就是“古来稀”,尤其在兵马动荡的岁月,曾国藩活62岁,虽然今人不觉其高寿,而在那时,也还当得起“难能可贵”四字。而就在他之后的70年中(即到1949年),中国人民大众的平均寿命也只有35岁。据考证,在久远的上古时期,人类祖先的平均寿命只有22岁,从公元前21世纪的夏朝君王到最后一个皇帝溥仪为止,历经4000余年,约有67个王朝,446位皇帝(不包括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42岁。大家所熟知的刘备、曹操,只活了60多岁,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只活到54岁。

2.兴趣爱好方面:他主张读有益之书,好书也“足以养生却病”,临死之前几天,还在读《理学宗传》。他还写诗词作对联,抒怀写态,乐以忘忧;他酷爱下棋、书法、赏画。每天总要下上几局围棋,书法上也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他爱种花栽树,以怡性情,强调屋前屋后要多种树;他爱登山旅游,主张平时应多走路,可到郊外漫游,既赏心悦目,又可以练筋动骨;提倡练武习射,并以此要求子弟,不可贪图安逸。

3.饮食烟酒方面:他主张食宜清淡,多吃素食,注意烹调,饮食定时,并对食补和食疗有一些研究;他32岁就戒除烟瘾,主张烟必戒,酒少喝,对嗜酒之人如澄弟,则主张彻底戒掉;他爱喝茶,不重名茶,而爱喝家乡的茶。

4.起居节劳方面:他主张卧起有常,形成生活起居的规律性,主张起居应时,尤重早起;他对居住环境的选择,不是依据风水学说,而是注意通风除湿、阳光充足、室内卫生、室外生态环境等因素,这在整个社会还很愚昧,迷信盛行的年代,是很可贵的;他还主张劳逸适度,认为人不可不劳,但不可过劳,对过劳之人,他提倡节劳节思;他多次谈到节欲,不仅仅是节制权欲名欲物欲,也要节制性欲,纪泽新婚不久,他就要求纪泽应率新妇早起,教其节劳节欲;对失眠也有些研究,中年以后,他备受失眠折磨,可谓久病成良医了。

5.疏医远巫方面:他主张远离医生和巫师,不轻于用药,认为“良医活人者十之七,死人者十之三;庸医活人者十之三,死人者十之七”。但疏医慎药,又“不可一概而施”。可见他并非绝对不用药物,不请医生,而只是注重通过自我调节来养生却病;为此,他主张动静结合,即主张习劳、习射、登山、散步,又提倡静养,并多次强调静坐的好处。他主张适当进补;对食补药补均有见解,并认为患病之时,或自感有病之时,均不可实施药补。

6.重点保养方面:将分头发面、耳目、口齿、胸背腰腹、四肢五个方面谈。在这几个方面,有的创剧痛深,有的见解独到。如晚年“目疾尤苦”,而睡前用“极热之水洗脚”,至今仍为至理,毛泽东同志早年也力倡此法。

从绝对年限看,曾国藩不算高寿,但就其个体而言,也属难得;这中间,他的养生思想起到独特的作用,其根本,可归结为:清淡,节制(或者表述为适可而止)。  从上可以得出结论,曾国藩在养生方面,即使不能说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也在许多方面有他独到的见解,而且,这些见解虽然从他个体特性而来,却有广泛的实用性,在今天仍然可以发挥效用。这即是编者的愿望。

曾国藩养生思想的来源

还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是,他的养生思想从哪里来。

在做京官期间,曾国藩就常因看书太多、用心太过而头昏耳鸣,因此他给祖父、父母的信中说要“优游涵养,优哉游哉,谨守父母(节欲、节劳、节思)保身之训”。由此可知,他们是有一点家传的养生本领的。中医,曾国藩是粗通一二,但用药观点与良医合,其养生思想本源,不全从医学中来,要从中国文化中去寻找。实际上,中国医学,其本源就是从中国文化中来的。

因此,有以下结论:曾国藩由科举中来,“出身词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颇深,他的养生思想中,不仅有他祖父星冈公的影子,也深蕴中国几千年的文化。

在曾国藩的养生观中,有着对前人养生思想的合理继承,尤其是孔子、老子两位圣人的养生思想,除了老子气功修炼得道的这一观点之外,几乎都有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是古代的至圣先师,他的思想(宋明以后,似乎可以表述为统治阶级倡导的文化,当然,其影响至深的还是那些不离人之本性的东西)对曾国藩大有影响。

孑L子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前479年,活了72岁,被后人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不是文弱书生,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文武双全。他一生历经奔波,饱尝打击和挫折,却活了72岁,可见其养生是卓有成效的。

孔子的养生观可以归纳为四点:

1.自强不息,以苦为乐。孔子55岁开始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在极不方便的交通食宿条件下,用14年时间,周游各诸侯国。一次师生们被困于陈、蔡两国之间,孔子问弟子们:“我们既不是虎又不是鹿,为什么都困于旷野之中?”他的高足颜回于是发表了一番“夫子之道至大,故不能容”的高论,孔子大悦,说:“假使你有很多财产,我给你做账房先生。”这句有些失态的话反映了孔子极度高兴的心情。孑L子一生致力于平民教育,相传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并整理《诗经》、《尚书》,编修《春秋》,传上古文化于万世,劳苦功高。

2.仁者爱人,大德必寿。“仁”是儒学的道德基石。在孑L子以前,大德必寿已有事例:传说周文王90岁,周武王93岁,尧帝118岁,舜帝110岁。

3.重视锻炼,健身为本。孔子喜爱射箭、驾车、弹琴,还经常和他的弟子们一起进行郊游、登山,泰山上还有“孔子登临处”的古迹。

4.衣食住行,处处留意。在衣着上,孑L子夏天穿葛布单衣,既透汗,又凉爽;睡时一定穿睡衣,洗澡有“明衣”;坐的是“瓜络”做的垫子,冬保暖,夏防潮;饮食上,讲究卫生,食不求饱,讲究烹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多样,“斋必变食”,饮酒勿醉,不随便用药;在住所上,孔子只求寝处适宜,反对贪图舒适安逸,倡导早起。对在大白天睡懒觉的宰予,他非常气愤地斥责道:“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在行的方面,孔子善于走路锻炼。《论语·乡党》中形容他快步前进,如同鸟儿展翅飞翔。

此外,孔子还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前后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孔子的养生思想在曾国藩的养生观中有很深的烙印。

老子的养生思想对曾国藩的养生观也有很大影响。老子姓李,名耳,是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曾任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孔子31岁时曾去周都洛阳向他问礼,当时老子已有八九十岁。老子究竟有多少寿数,难以考究,但可以肯定的是,他长寿,他所著的《道德经》,有许多养生的论述,成为我国养生学和医学的理论源泉,因此老子被尊崇为中国养牛学的祖师。

老子的养生思想主要有三条:

1.保养精气。他提倡少私寡欲,知足常乐,注重节俭,谦谨和爱心,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

 2.顺乎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理论,是老子的天道观和养生观。顺乎自然的规律,才能长寿。

3.气功修炼。老子关于以静制动,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论述,指导后人创造出许多锻炼方法,如静坐功,这种方法一直为曾国藩所推崇。气功修炼达到上乘境界叫做得道,此时精满,气充,神足。

曾国藩死状初探

曾国藩去世前,问起妻子欧阳夫人,父亲曾竹亭逝世时的情况(他父亲死于1857年),说:“吾他日当俄然而逝,不至如此也。”事实确是如此,他死得并不痛苦。

1872年正月二十三日,曾国藩忽然右足麻木,中医称为“肝风”,回到内室,对二女纪曜说:“吾适以大限将至,不自意又能复常也。”

二十六日,前河道总督苏廷魁路过金陵,他出城迎接,在轿中背诵《四书》,忽然间,手颤抖着,指身边的戈什哈①,似欲说点什么,却口噤不能出声,急回署中服药,医者都说他“心血极亏”。

二月初二,伏案批阅公文,又发轿中病症,他自知来日不多,召纪泽、纪鸿二子,费了很大精力,才说明自己的一个心意:丧事应遵古礼,不用僧与道。

二月初四午后,由长子纪泽陪同,在总督花园散步,忽喊足麻,抽搐,儿子急扶他至花厅,已不能言语,于是更衣端坐,家人环集左右,刻钟后,安详去世。

佛学认为,人最后的养生福分是善终。如果不能善终,命了之时,会手忙脚乱,六神无主,急得像落汤的螃蟹和热锅中的蚂蚁。佛经上说,这种情况下,人就像乌龟脱壳那么痛苦,外表的挣扎只是表象,内心的恐惧、痛苦和彷徨,更非笔墨所能描述。

曾国藩之死状,意识是清楚的,自知临去的大致时间,也知道心血久亏、功能衰竭而导致无病而终,算得上是佛经中所说的“中善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曾国藩养生秘诀/曾国藩智慧经典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国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97717
开本 16开
页数 4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49
出版时间 2014-04-01
首版时间 2014-04-01
印刷时间 2014-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2013285943
中图分类号 R212
丛书名
印张 26.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40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5: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