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灵明泰顺(一处在与水周旋经验中昂然崛起的边地历史山境)
内容
编辑推荐

百兴的研究工作与书写是非常特殊的。除了读书人那份热情的关怀之外,更有对现实环境的反思。他在悠游于泰顺的山水间,或在辛劳的田野工作里不断反问,泰顺这山城的深层意义以及它可能的启发。但对泰顺而言,现有的人文情怀是不够的,百兴积极地提出泰顺未来的愿景、蓝图以及行动的策略,希望唤起各界的注意与投入。

于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小小的泰顺,一个浙江省的地名,而是可连接台湾、连接世界,有天地之大、之美的时间与空间。也许,这正是历史发展的吊诡。正是因为泰顺这地方不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点,而是先民避难与开垦的边陲。但是正是因为是边陲,反而有机会做一种反转,对整个现代发展做不同的逆向思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存,解决贫困,一切都以发展为名,以建设与竞争力为优先,自觉或不自觉地掠夺这片土地。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存的条件,但也提出严苛的挑战与反扑。中国这古老的文明要能继续发展,需要谦卑地懂得如何有智慧地与环境周旋。

内容推荐

泰顺溪山胜境的文化旅行——心灵归真的文化旅行。

泰顺,

一处曾经溯溪探源遍布着桥路聚落的人文沉淀之境,

一处曾经翻山越岭疾走着商旅行脚的自然恩赐之地,

人伦在洪雨的淬砺中结晶,

溪山在天字的慈颜下晖显。

铭记的是,

蜈蚣昂首、神龙纵跃,终而化身为大气仙虹的栩栩传奇。

且让我们,

追循着先民拓垦的筚路心情,

领略着商旅路赶的起伏秘辛,

一起来行旅泰顺,体验泰顺,

让灵明泰顺,以其有机的、文化的、美学的造化恩赐,

成为生命浪漫的探求中,

无可取代的心灵归真之源……

珍爱泰顺,典藏泰顺!

目录

序一

序二

序三

前言

 来自泰顺的生命撞击——心灵归真的文化旅行

她名叫泰顺

 泰顺的前世今生

 一、卓然溪山:来自上天的自然恩赐

1.雁荡洞宫飞云间:流观地舆的宇宙联想

2.浙巅之域,卓然天关

3.从荒莽到秀清:雄秀清明中透显著大气质朴的自然力道

4。生态采采,山色离离:劲道莽然的珍贵自然资产

5.峻秀溪山幕幕呈!

 二、筚路仙陵:汉人、畲族等在历史中的文化遭遇

1.缘江高居:遥望新石器晚期遗址的讯息

2.溯溪入垦:泰顺先民入山垦殖的历史机缘

3.读龙理水:泰顺先民与溪山自然的周旋对应

4.食货立命:农垦、耕读、商工与政军

5.古道世居:聚落交通的文化结晶

 三、人间生气:文化在自然有机的生活中绵延

1.众仙会临:宗教信仰与地方祭仪

2.宗族热火:祠堂薪传与庭燎裎祀

3.百家盛宴:食饮欢聚与文化认同

4.自然乐活:生态永续与有机生活

四、蜈龙化虹:“泰顺人”昂然不挠的生命姿态

五、“泰顺”:人间和畅仙境的道境凝映

泰顺分疆奇录

 山溪潺流的人间胜域

 一、龙灵流布:飞云江流域古犷大气的诗宇栖居故事

1.潜龙在渊:百丈的商栈忆往

2.金鸡啼岸:司前的桥池流光

3.篁间山居:竹里的猗凤高鸣

4.谷里田颜:里光的文质岁华

5.隔水天地:圆州的形内祈望

6.珠玉村洋:筱村的徜徉徐韵

7.金沙宝盆:库村的龙虎势斗

8.大气烟村:仙居的古莽遗蕴

 二、福锦洄响:交溪流域文雅澄明的家园聚集故事

1.天关之城:罗阳的风舞雄镇

2.封味水城:交烊的砦垒泌辛

3.高坑呈祥:瑞岭的文昌之望

4.贵伏秘言:龟湖的银舞大象

5.人龙水显:仕阳的登科企愿

6.峰骚化境:三魁的龟蛇溪会

7.气水洄澴:泗溪的桥山境映

 三、秀丽传奇:沙埕港流域辉耀绚烂的场所搬演故事

1.峰韵境照:雅阳的仰式戏仪

2.神丽坑宇:彭溪的天人共磬

5.树水媚境:秀涧的峰灵韵照

泰顺造化的玲珑开显

 泰顺大匠呼应仙道气宇的巧艺构筑故事

 一、线索剧仪:提线木偶雅致弹跳的仙人庆会

 二、福佑流明:民间灯舞戏游溪山的神宝献瑞

 三、树影琼华:药发木偶璀璨势动的刹那永恒

 四、白朴存真:花笺纸艺文用务实的雅致提点

 五、馦蕊甘凝:云龙茶艺三杯蕴香的神灵归返

 六、清怨和朗:高声畲歌旖情对唱的山境延响

 七、吉彩温昵:织绣竹艺抚贴心头的喜气缀华

 八、通透犷雅:民居聚落炊烟朴影的章门文显

 九、气洽太初:跨水廊桥影摇波月的长虹企望

 十、脂水凝玉:叶腊氡泉承天辉映的归真怀想

灵明泰顺,溪山浩陈

 通透、大气的人间美学

后记一

后记二

试读章节

书写泰顺,呼唤历史地理建筑学!

泰顺虽说深拥了后工业社会发展所需的雄厚绿色文化资产,但不可讳言地,随着交通建设的猛进,这几年却也急速面临了现代化冲击。地方上虽已对生态文化立县之重要性有所认识,却还须在具体实践层面,吸纳新知,摸着石头过河,以找出适合泰顺的独特发展道路。而这,其实也是此书为何书写的殷切心情!想我与地方文化界朋友接触过程,不时感受到他们盛情相待,希望吸收海内外新知以脱离既有成见的热切眼光,实在令人感动。士为知己者死,泰顺知我,铭感如我,当然要鞠躬尽瘁,勉力而为!其目的,自当是把近年来我透过理论研究与实战经验累积的心得,化为泰顺论述,以供地方参酌,不仅发想愿景、勾勒蓝图,并寻找出魅力地方建设的可能方法!

说的也是,承继了过往交通强县、教育强县的基础,泰顺进一步迈向生态文化强县的实践是意义重大的,让人想到了民初晏阳初在河北定县曾亲身力行的“乡村建设”,是体认到了吴松弟教授所高倡“泰顺是中国传统农村生活活标本”的建设路线,也是当前海峡两岸面对全球化挑战必须找出的边陲反转之道,更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之道。试想,未来两岸以城市为主的区域虽陆续进入后工业社会,但广大农村仍是重要的生产或游憩基地,三农问题显是亟需面对的问题,没有康乐富足的农村,城市耀眼的存在恐将反衬自身肤浅的幻影,并将突出城乡不均的社会矛盾!故而,拥有优越绿色文化资产的泰顺,在浙江雄厚潜力支撑下,若能领头走出一条农村建设的秀异道路,将有着划时代的意义!

正因如此,本书的书写有着一定严肃的意义,希望扮演着共襄盛举催生这般实践的角色,而且也是与时间赛跑的关键一步。犹记本年4月与地方才人季海波的一席交流,我们都感慨地同意,非遗工作虽重要且必须踏实去做,但又不能拘泥时程,因为,可能纪录做好了,研究也写上了,但整体非遗存在的环境,或非遗材料本身,已经飞灰烟灭在资本快速的冲击之下。资本市场固然带来了充沛的经济动力,但习惯以“复制新奇”、“追赶流行”为主的消费经营主张,采取的经常是以地方魅力的消失为代价的杀鸡取卵的财富积累方式,地方上虽有机会赚到第一笔钱,但当新奇不再,魅力消失后,商机也就随之而长久地流逝了。因此,如何与时间竞赛,善用新58省道带入商机的时势,让资金在地方生态文化魅力为主导的前提下,进行良性的积累,并回馈地方以深度的内涵,恐将是迫切而重要之事,而这,在在需要以对于地方特色的深度掌握作为基础。就此,旅人如我凭借着长期在台湾城乡实践的经验累积,以及近年来与吴松弟、刘杰等学界泰斗的交流,深觉有必要建立一套“以历史地理为内核的建筑学”,而此书,即是以此概念所进行的初步尝试!

之所以高举如此标的,并不是说马上要体现多么完善的成果,而是想藉此提出一个不同的思考视野,或者说一种不同的发问方式,毕竟本书书写时间较为短促,很多资料也还待未来细究。说实在的,这几年在闽浙一带行旅下来,旅人我深深觉得地方上有改变既有思维与发问方式的必要。这话怎说?以廊桥为例,经常看到的是各地在互争谁的桥最长、最早这类的话题,彷佛只要争得了“最如何”的宝座,地方便会因此发光,但事实恐怕未必如此!这样的发问、思维方式,往往也散见于地方对自身的认识及宣传上,旅人如我通常听到的是诸如“泰顺‘有’什么?”这类的问题,而不是“泰顺‘是’什么”的问题!这就好比一个人,一天到晚跟别人说,我有最俊的鼻子、最美的嘴巴、最迷人的眼睛等,但到底这个人整体长得如何?或说其总体存在到底是什么?却没能深入掌握。故而,每个地方总说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什么?因而也颇难提出符应自身内涵的魅力远景!

有鉴于此,本书最主要就是希望开始抛出“什么是泰顺?”“泰顺性的具体内涵为何?”“泰顺存在的意义何在?”这类问题,并试图就一己粗浅的体会,就教于各方,以便让大家能共同正视这样的问题,开始去思考泰顺的内涵到底为何?当然了,囿于时间,本书论述想必诸多疏失,甚至沦于鄙陋,但在与时间赛跑的急迫感下,也只能在匆忙中力求完善了,故而还请各方多多海涵,不吝斧正。毕竟,让地方能开始以历史地理建筑学的视野来看泰顺等地,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深刻的角度方能看得清楚泰顺自身,也才能让诸如廊桥等事物在既有的现实脉络中发挥巨大的影响力。在此,所谓的“历史地理建筑学”,主要认为:一来,应认识到“历史地理”是为“建筑”产生的脉络及内核,同时“建筑”也是参与“历史地理”构成的一部分;其次,也应掌握到,“建筑”研究与实践的对象是“空间”,所谓的“建筑”不等同于“建筑物”,而是一广义的“空间性”(spatiality)指称,具有不同的层次,其可指“室内空间”、“建筑空间”、“都市空间”、“地景空间”等,更可广到指涉泰顺这样的“地域”或“区域”(region)本身;再者,“建筑”作为一种“空间的文化形式”(culturalform of space),不仅指涉了实质的存在,亦即“实质空间”(physical space),同时亦涵纳了生活的面向,亦即“生活空间”(lived space),以及想象的面向,亦即“想象空间”(imagined space);最后,则应体认,建筑物作为一种“造物”,如同其它的自然或人文造物,皆是历史地理的空间性产物(product of spatiality),也是促成历史地理进一步发展的中介(medium)。

简言之,即是要深度地去掌握“地域”等空间以及在其中诸如建筑物等人文自然造物的生成逻辑,以作为地方营造的重要基础。这样的理解,显然有其现实的意义,毕竟农村建设的道路是艰巨的,既要顾到居民对于现代化生活的发展要求,也要能适切地进行保护以带向永续发展,故而远非晏阳初当初推动平民识字教育之方法即能乐观达成,而需要深刻理解、掌握地方总体性知识的方法与能力,以作为进一步方案形成的重要基础。

本书即是在这样认识下书写而成,主要分为五大部分,除了第一部分前言涉及书写缘由、目的等的论述外,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即是以历史地理建筑学之角度对泰顺地域以及相关巧艺构筑生成脉络及意义的阐述:第二部分“她名叫泰顺——泰顺的前世今生”从上天对泰顺的自然恩赐开始,毕竟,“卓然溪山”是泰顺人文生发不同于其它地域的最根本基础;其次,则进到历史,从新石器时期瓯越先民的缘江高居到晋唐之际先民的荜路仙陵、溯溪人垦,述及了“汉人、畲族等在历史中的文化遭遇”,以及这样的遭遇如何在既有的溪山空间中与自然互动,从而开出独特的地域人文之花;再者,则进入泰顺在如此历史地理中所形成的传统世界,介绍宗族社会与仙道信仰的运作,以及在此前提下,文化在自然有机的生活中所绵延滋生的人间蓬勃生气;接下来,则述及在此脉络下,“泰顺人”昂然不挠生命典型的逐渐浮显,以了解身体、人格与地域文化辩证发展的具体情形;最后,则以“泰顺”命名的镜像作用作为引线,讨论泰顺辩证在“逆厄与泰顺”间的地域意义,希望能在总体性视野下,看到地方对于“泰顺作为人间和畅仙境的道境凝映的深切欲望”,从而揭露“泰顺性”的具体内涵。

正因有此基础,笔者如我方能在第三部分“泰顺分疆奇录——山溪潺流的人间胜域”中,仿林鹗分疆之名,就泰顺境内飞云江、交溪与沙埕港三大流域的人文聚落择要进行介绍,不仅考掘各个聚落的空间意义与特色,同时亦爬梳每个流域所特有的异质魅力。当然了,囿于时限,这些流域入选的聚落不免有遗珠之憾,如下洪、岭北、洲岭、九峰等,其实也是值得介绍的,希望能在未来有机会予以补上;第四部分“泰顺造化的玲珑开显——泰顺大匠呼应仙道气宇的巧艺构筑故事”则进一步触及泰顺巧匠的人文与自然造物,选择了泰顺甚具代表性的提线木偶戏、民间灯舞、药发木偶戏、花笺纸艺、云龙茶艺、高声畲歌、织绣竹艺、民居聚落、跨水廊桥、叶腊石与氡泉,讨论其在泰顺地域性浸染下,所呈显的独特意义与艺术逻辑;凡此种种,最终必然牵涉到美学的表现,第五部分“灵明泰顺,溪山浩陈——通透、大气的人间美学”即是从总体的视野,对泰顺地域整体的美学效果所做的论述,采取的是一种贴近地方居民生活美学的论述,而非脱离地域的菁英式话语。

这样的认识,其实是包含了对于未来深度实践的想象与期待的,本书虽不是以实践方案为主的书写,但为了让大家对后续的实践方法有所想象,并认识到对于地方的深度认识是可以引发创造性实践的道理,因此,或多或少也带了点旅人如我对于相关愿景的可能描摹!其有时看似天马行空,却希望扮演一种抛砖引玉的角色,在驰骋创造力的前提下,引发大家共同来参与远景的塑造!毕竟,农村魅力建设是需要创造力的,其面临的虽是最艰巨的现实,却格外需要有想象性的突破现状能力,一种在现实中、不悖离现实、而为现实条件可达成的梦想能力!附带一提的是,由于希望给予读者以更多的亲近性,本书书写虽有一定严肃性,但仍采取了洄游于主观与客观之间的散文体例。在此同时,本书甚至采行了诗歌创作方式,毕竟,泰顺地域、巧艺等作为一种美学本体的存在,其实具有着难以言喻的形而上性质,而必须以诗词等艺术语言,提供让读者藉由意会、玄览以直探艺术本质的可能!

P11-14

序言

公历1955年8月下旬,我第一天上学,就走在泰顺街。当时家住在金门街,小学位于台北市新生南路的龙安国小,我的童年就这样穿梭于泰顺街之间走完。但我从不晓得那条不甚起眼的街道为什么取了这名字。半个多世纪之后,有一天,萧百兴教授来电嘱我为他的新书写序,当时欣然答允。收到初稿,见到书名为《灵明泰顺》,起先颇为纳闷,不知所指何意?阅读之后才知,原来泰顺是因皇帝所赐“国泰民安,人心归顺”而得名。此书一路读来,既激动又喜悦之外,还有一份深深的期盼。激动的是这真是一幅有血肉又有气度的大幅山水,喜悦的是见到台湾年轻一辈的学者,可以用这样的大胸襟、跨界、跨领域地思考;不仅止是溪山浩陈的山域来去,还可以从微观而宏观地反思这民族文明的大方向。读完掩卷,期盼的是中国这古老的文明长长久久,国泰民安,老百姓安居乐业,风调雨顺。

百兴写这本书虽说是偶然的机遇,却是极富时代的意义。海峡两岸在相隔六十年之后,都处于一个大关口前!台湾经历了三十年的“东亚奇迹”,正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历史关口。中国大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也正面对着如何能够继续发展,却又可以创造和谐的大考验。十月一日天安门前的国庆大阅兵的确军容浩大,百年来受尽屈辱的中国人是站起来了。然而,这古老文明的再生与开创是要走怎样的一条道路?这的确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挑战。

一百多年来,中国从内忧外患到近一个世纪翻天覆地的大变动,从极度的贫困,尝试走出一条可以生存的道路。海峡两岸各自努力,也创造出不同的模式。时至今日,我们可以认识到西方的模式无法横向地移植,西方中心论的“现代化”也有诸多的限制。而百年来的落后,却也不再容许中华民族故步自封。是回首,也是前瞻,原来从台北市短短的泰顺街走到浙江泰顺竟是要长长的一甲子。

百兴的研究工作与书写是非常特殊的。除了读书人那份热情的关怀之外,更有对现实环境的反思。他在悠游于泰顺的山水间,或在辛劳的田野工作里不断反问,泰顺这山城的深层意义以及它可能的启发。但对泰顺而言,现有的人文情怀是不够的,百兴积极地提出泰顺未来的愿景、蓝图以及行动的策略,希望唤起各界的注意与投入。

于是,在这本书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小小的泰顺,一个浙江省的地名,而是可连接台湾、连接世界,有天地之大、之美的时间与空间。也许,这正是历史发展的吊诡。正是因为泰顺这地方不是政治与经济的中心点,而是先民避难与开垦的边陲。但是正是因为是边陲,反而有机会做一种反转,对整个现代发展做不同的逆向思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存,解决贫困,一切都以发展为名,以建设与竞争力为优先,自觉或不自觉地掠夺这片土地。大自然给予我们生存的条件,但也提出严苛的挑战与反扑。中国这古老的文明要能继续发展,需要谦卑地懂得如何有智慧地与环境周旋。

长期以来,知识界的学术分工日益精细,跨界、跨领域的研究与教学有如凤毛麟角。百兴在书中提出历史地理建筑学的构想,正是作为一个建筑专业研究者的深沉反思。在未来,所有的建筑与规划应当有着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向度。唯有如此,人文与科技之间,生态与发展之间才有机会在矛盾中取得适度的和谐。泰顺如此,这世界又何尝不是!

多年之前在东海大学与百兴结了一段深厚的师生情谊,也正因这段缘份,今日从阅读《灵明泰顺》得到启发。溪山浩陈,在书中的确体会到那份通透而又大气的人间美学与实践。此刻,满心欢喜又有期待。期待近期能与百兴一起结伴同行,去泰顺体验那大幅的人文山水。更期待中国大陆与台湾的发展能朝向b自然结合的道路。读书人一本良知,言所当言。我们不能断定哪一条路必然正确,但尽力而为,一如点一盏灯,愿日后因这本书有更多点灯的人出现。毕竟,我们向往的还真是有朝一日,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高承恕

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后记

舀取山城水一瓢,生态的,人文的,历史的,奇美的,山城泰顺。

建县于明景泰三年(1452年)的泰顺,距今有500多年的县史,但从境内考古发现的众多新石器遗址来看,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经有先民在泰顺这片土地上活动。南北移民的山居耕种,诗书传家,几千年的年轮转动,光阴荏苒,造就了泰顺独特的人文景象。近十几年来,不断有国内外专家学者到泰顺考察。在历史学家眼里,在整个浙江地区,泰顺都算是一个历史非常丰富而且充满谜团的地方;在建筑学家眼里,这里是中国南北文化深度交融的难得的区域,文化内涵深厚,建筑风格独特,耐人寻思。研究者的考察形式和角度各有不同,但他们都着迷于这片土地,感叹泰顺山水的清新秀丽、人文历史的鲜活浑厚。

这样的地域,更加值得我们去探索,去记录,让世人了解它,喜爱它。在这片我生长的土地上,在过去的四十多年里,我不间断地花了整整二十年的时间,用摄影相贴近泰顺的山水风光和百姓生活,记录下许多“光阴的故事”。在我走过的山村中,那一个个接力赛般传递我的向导,他们中有些已经不在人世,有些仍旧在山中默默地生存着。但是在这个乡土家园发生大变革的时代,历史流变的沧桑感,分明让人感觉到已经不仅是“物是人非”那么简单。当我们回过头时,发现昨日的丰富多彩,曾经的斑斓多姿,在许多地方已是“好景不再”。许多草根艺术、乡土文化已逐渐为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与人们渐行渐远。我们无法留住过去的所有,但至少我们能用镜头,留住那些随着社会发展终将消失的印迹,通过镜头和影像,记载那些影响着人们精神生态的民俗事象。这也是我对山城家园的情感寄寓和对泰顺美好未来的感盼吧。

几十年的山城生活,使我思考了许多摄影之外的事情,摄影只不过是一种发言形式,一种诠释方式的载体,与自然人文的博大精深相比,如同沧海一粟。我们能知道的,能做到的实在太少。当然,我们需要摄影,需要记述。我也曾动笔写作,图文并举,展示泰顺旎旖的风光和动人的文化事象,可是对于山城我不知能写些什么,常常是太熟识的东西太难写。

当我看到台湾学者萧百兴先生的《灵明泰顺》书稿时,惊讶地发现散落在泰顺乡野的文化珍宝,竟然被他以旅人的笔触精心地编串起来,犹如璀璨发光的珍珠,又如壮美细腻的画卷,赏心悦目,感怀至深,另有一种不同的意韵。尤其难得的是,在百兴先生的讲述中,提炼了山城泰顺的精神内核,我想如果没有渊博的学识和深刻的见识,很难成就这样的文字。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用镜头表达的手法。故而,当萧先生邀我为此书配图时,我欣然应承。

感谢萧百兴先生,是他的多次远足考察,才有了今天的《灵明泰顺》,有了这次我们合作的机会。

感谢我的摄影同行,是他们长期倾注自己的心血,孜孜不倦地坚持深入乡村田野、古巷老街,记录下了泰顺的过往和今天,他们是乡土家园的守望者。

感谢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的乡民,是他们创造了山城灿烂多姿、鲜活生动的地域文化,没有他们,我们无从做起。

但愿这些图片能将山城那片藏于深闺的山水人文原汁原味地托出,像一瓢水,这瓢从泰顺大山里舀来的水,虽然清而又清,淡而又淡,却包含有泰顺的全部味道。

季海波

2009.09.22于泰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灵明泰顺(一处在与水周旋经验中昂然崛起的边地历史山境)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萧百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齐鲁书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322939
开本 16开
页数 40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63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5.54
丛书名
印张 26.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60
18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5: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