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铁腕(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博弈)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上,专制制度下,权力场上的角逐与博弈,通常的规则是——铁腕胜出,而那些心慈手软者必将被逐出权力舞台,甚至身败名裂。于是,在历代中国的宫廷里,上演了一幕幕父子相残、兄弟相煎、功臣尽诛的人间闹剧。

对于权力之残忍,春秋时的范蠡有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飞鸟打尽了,良弓应收藏;野兔杀光了,猎狗该烹煮。今天看来,范蠡的这句话,实是道出了古代一些做皇帝、坐江山之人的“天机”。

内容推荐

中国历史上,部分皇帝为了追求最高权力,可以不顾父子之情,母子之恩,兄弟之义,朋友之谊而大开杀戒。弑父弑兄、屠杀功臣已成为他们打败敌手,爬上或坐稳皇帝宝座,获取最高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可见,古代君主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不择一切手段,诸如彻底摒弃道德,施展权术,甚至残暴狡诈、背信弃义,无所不用其极。

目录

第一章 秦朝

一、秦始皇:血腥夺天下,专制治天下

二、秦二世:杀尽兄弟得皇位

第二章 汉朝

一、汉高祖:从无赖到天子

二、文景之治:铁腕平定“七国之乱”

三、汉武帝:开杀太子之母先河

四、王莽“新朝”:要帝位不要亲情

五、汉桓帝:铁血清洗外戚宦官

第三章 三国与两晋

一、曹操:大奸方能大雄

二、魏文帝: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司马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四、司马衷:白痴皇帝任人欺

五、十六国:胜者王侯败者寇

第四章 南朝与北朝

一、南宋:“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

二、南齐:暴君家族,自相残杀

三、南梁:侯景之乱灭皇族三代

四、南陈:陈后主多情丢江山

五、北朝:血雨腥风皇权路

第五章 隋朝

一、隋文帝:心狠始有皇帝做

二、隋炀帝:弑父夺母,杀兄抢班

三、宇文化及:过把皇帝瘾就死

第六章 唐朝

一、唐太宗:诛杀兄弟,逼父让位

二、武则天:女皇帝,心更狠

三、唐中宗:皇帝软弱,外戚专权

四、唐明皇:铁腕复社稷,多情丢皇位

第七章 五代十国

一、后梁朱温:被儿子亲手杀死

二、南唐后主李煜:儿女情长,天子气短

三、燕主慕容熙:奸嫂杀侄抢皇位

第八章 宋朝

一、宋太祖: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二、宋太宗:疑点重重的“兄终弟及”

三、宋徽宗:多情天子,轻佻嫖客

第九章 元朝

一、成吉思汗:世界上最强悍的统治者

二、忽必烈:无毒不丈夫,守仁难称王

三、元武宗:从亲兄弟手中抢走帝位

四、元文宗:天无二日,谋杀皇兄

五、元顺帝:迷女色乏权术,葬送大元天下

第十章 明朝

一、朱元璋:杀人越多,龙椅越稳

二、建文帝:实施仁政,四年垮台

三、明成祖:多疑好杀,创大明盛世

四、明宣宗:为保权柄,缸熏皇叔

五、明英宗:政变杀弟,强抢龙椅

六、嘉靖:皇帝不问政事,奸臣严嵩当道

七、明熹宗:少年天子贪玩,魏忠贤做了“真皇帝”

第十一章 清朝

一、顺治:权力让他“龙性难撄”

二、康熙:铁腕皇帝,死因不明

三、雍正:捷足先登,抢坐龙椅

四、乾隆:强化皇权,大兴文字狱

五、慈禧:从儿子手中抢权

试读章节

太子的行动很快被在甘泉休养的武帝得知。武帝立即命丞相刘屈耗率兵逮捕太子,太子则矫旨赦免长安被关押的囚徒,与丞相军队作战,长安城陷入混乱,血流成河。由于太子势力毕竟稍弱,五天后,太子兵败出逃。武帝下令追捕太子,收取卫皇后玉玺,结果是太子生母卫后也自杀,卫氏家族及太子嫔妃被诛。放太子出城的司直田仁、同情太子的御史大夫暴胜之先后被处死或自杀,随从兵变者也都被诛。这样,以太子刘据为首的太子集团(或卫氏集团)被灭,武帝暂时解除了他所认为的“内患”。

事后武帝才闹明白,原来太子是为江充等人暗算,不得已才出此下策,而不是谋反。武帝后悔误杀子孙,特建造“思子宫”,又作“归来望思之台”表示哀悼。

3.“留犊去母”:开杀太子之母先河

刘据一死,太子的位置便空了出来。武帝每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传位何人的问题便大伤脑筋。儿子太多也是麻烦事,选不好接班人难免手足相残。已经成人的儿子大都封王在外,而且个个野心勃勃,互不相让,立谁为太子也难保平安无事。只有最小的弗陵还是个孩子,同谁都没有矛盾,那就传给他吧。

弗陵乃钩弋夫人所生。汉武帝有一次出巡河问,见有紫气盈空,术士说此间必有奇女子。武帝遣人查访,果然发现赵家有一小女,艳丽绝伦,而且双手得一怪病,拳曲合拢,扳扯不开。武帝亲往探视,报告果然不假,命侍从扳扯两拳,无一人能分开。没想到武帝下手披展,竞随手而解。不仅双手分开,双拳也自动展开。更奇的是掌中还握有两个玉器,众人惊异不止。汉武帝认为奇货可居,便命载人后车,带回宫中。过了一年,钩弋夫人怀孕,14个月生弗陵。武帝闻说尧就是14个月才出生的,因而倍加钟爱,并将“钩弋门”改为“尧母门”。这也是要立他为太子的主要原因。

武帝先物色了几位托孤大臣,后又决意杀掉钩弋夫人。钩弋夫人是武帝宠妃,而且正值青春妙龄无故杀掉自然可惜,但留着她又怕日后兴妖作怪,干预弗陵的政事。为了小儿子稳坐江山,武帝也只好忍痛割爱了。

当皇帝的要杀掉一个人,那还不容易找到借口?有一次钩弋夫人接驾时掉了一个簪子,武帝乘机翻脸,令左右侍女把她牵出下狱。钩弋夫人自从人宫以来,从未受过如此冤枉,免不了哭哭啼啼,临去尚频频回顾。武帝见她如此模样,心里也觉可怜,不忍心见她的愁眉泪眼,便扬声催促:“快走快走,你就别想再活了。”紧接着武帝又下了一道“赐死”的诏书,可叹一代红颜,只因儿子要当皇帝,竞落得个无端受戮的结局。武帝事后尚问左右:“外人有无异言?”左右回答说:“人言陛下将立少子,为何又杀其母呢?”武帝长叹一声说:“愚蠢无知,何知朕意?从来国事生非,多由主少母壮引起,你们忘了吕后的事了吗?”

从汉武帝开始,历代帝王多有效法他“留犊去母”的做法,否则,“主少母壮”乱了国家。比如北魏时期也曾仿照汉武帝“留犊去母”的故事,严格规定:“子为储君,母当赐死。”因而六宫嫔妃多相与祈祷上苍,但愿生诸王公主,却不愿生子为太子。

然而宣武帝的妃子胡承华却慨然道:“国家旧制,未免苛刻,但妾却不惜一死,宁可为皇家育一嗣续,却不愿为贪生计,贻误宗祧。”妊娠期间,后宫中妃嫔多劝她服药堕胎,都认为:“生儿居长,必为太子,而生母则必死无疑!”胡承华始终不为所动,不久果然生下一个男儿,宣武帝大喜过望,取名叫诩,又担心高皇后妒忌,恐生不测,特地另派乳母,放在别宫中养育,不但高皇后不得过问,就连生身之母胡承华也不准抚视。

拓跋诩三岁时,宣武帝册立他为皇储,不但没有遵照旧制将他的生母胡承华赐死,反而晋封胡承华为贵嫔,高皇后大为愤怒,多亏朝中大臣刘腾、于忠、崔光等从中相助,才保障了胡承华的生命安全。  宣武帝驾崩,拓跋诩充龄嗣位而为孝明帝,尊高皇后为皇太后,胡承华为皇太妃,不久胡承华就逼皇太后到瑶光寺出家为尼,自己成为灵太后。

但是,当孝明帝长大后,与灵太后的矛盾日益加深,私召驻兵晋阳的都督尔朱荣率兵入京,诛杀母后身边的人,灵太后身边的人于是先下手为强,暗杀了孝明帝,另立幼帝。尔朱荣则奉长乐公主的儿子拓跋攸为帝,率军入京继位,诛杀王公大臣以下官吏二千多人,灵太后尽召后宫妃嫔,谕令出家为尼,然而尔朱荣却不肯放过她,把灵太后和幼帝都装入麻袋沉在黄河之中。

灵太后与幼帝的悲剧,不能不使我们慨叹于汉武帝“留犊去母”的英明。“留犊去母”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外戚(皇后娘家人)专权控制朝政的可能性,西汉为王莽所篡及东汉盛行外戚干政,一条很重要的理由就是没有“留犊去母”。

武帝死,太子弗陵继位,年方八龄,是为汉昭帝。

P32-33

序言

中国历史上,部分皇帝为了追求最高权力,可以不顾父子之情,母子之恩,兄弟之义,朋友之谊而大开杀戒。弑父弑兄、屠杀功臣已成为他们打败敌手,爬上或坐稳皇帝宝座,获取最高权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对于权力之残忍,春秋时的范蠡有一句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意思是说,飞鸟打尽了,良弓应收藏;野兔杀光了,猎狗该烹煮。

范蠡曾是越王勾践的谋士。当越王勾践灭了吴国之后,范蠡即行逃走,他临行时给好友文种写了上面这封信,意在劝文种也赶紧离开越王。文种没有听,觉得自己有功于勾践,相信勾践不会亏待他。不久,勾践亲自送一把剑给文种,质问他:“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王国灭掉了。而今,还剩下四个方法,你预备用来对付谁?”文种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于是,勾践再也不怕有人来跟他抢王位了。

今天看来,范蠡的这句话,实是道出了古代一些做皇帝、坐江山之人的“天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有一位伟大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马基雅弗利,他就“如何做一个君主”的问题,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帝王术”,并把它写成一本书,叫做《君主论》。

马氏在《君主论》中说,对于想做或已经做了的君主,“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不管你采用什么手段,“都会被认为是光明的,而且会受到人们的称颂”。深谙此道的拿破仑就说:“群众只为胜利者欢呼,真理是强权者的宣言”。

可见,古代君主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不择一切手段,诸如彻底摒弃道德,施展权术,甚至残暴狡诈、背信弃义,无所不用其极。

正如马基雅弗利所讲,“对于君主,作恶比行善更有利”,拿破仑的密友塔列朗也曾说过:“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当然这是针对皇权争斗的黑暗而言的。

两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一位思想家说出了与马基雅弗利同样深刻的话来,这就是法家代表人物韩非。

韩非的法家思想归根到底是一种“帝王术”。他指出:君主必须有一套权术,不能相信任何人,尤其是身边的大臣。他说:“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万乘之患,大臣大重”。因此,君主必须用各种手段来考察周围的大臣是否忠诚。

中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国家,其间出过好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皇帝,而他们中,真正在历史上留下足迹、有所建树的,无一不是残忍冷酷的“暴君”,他们真正得到了韩非“帝王术”的精髓。

秦始皇读了韩非的书后,大受启发,遂灭六国,坑儒生,终定乾坤;历史上最被称道的“好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其实也是一个大大的“暴君”,他逼父亲,杀兄长,始得大唐江山:再说历史上惟一的女性皇帝武则天,按说女人该是心慈手软的,但武则天之残忍丝毫不亚于秦皇唐宗,她杀儿女、杀亲人、立酷刑,令天下男人都汗颜,都惊心;当然,还有汉高祖刘邦之杀韩信、朱元璋之诛杀功臣,等等。

然而,他们都成功了,他们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成功者。

当然,尽管这些残暴的皇帝惨酷少恩,但是他们常常以道德的幌子来掩藏自己。汉朝的第七位皇帝宣帝刘询对此颇有心得,当他的太子见他因大臣稍有不慎即被处死时,心有不忍为大臣开脱,宣帝即作色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并且叹说:“乱我家者,必太子也!”

“霸道”即法家的“暴政”主张,“王道”即儒学的“德治”主张。可见,“德治”不过是用来欺骗老百姓的,而真正为君主所喜欢所采用的还是法家,故封建皇帝多为“阳儒阴法”(用今天的话讲就是“内紧外松”)。

确实,那些一心想做“道德”皇帝,做“仁慈”君主的,下不了狠心的,没有一个会成功。

最典型的例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宋楚两国交战,那个“傻帽国君”宋襄公下令做了一面大旗,上书“仁义”二字,要用“仁义”去打败楚国的刀枪。

当楚军渡河过来时,有人建议趁他们渡到一半,即给予迎头痛击。而宋襄公指着头上飘扬的大旗说:“你难道没见到旗上的‘仁义’二字吗?人家河还没过完,咱们就打人家,这算什么‘仁义’之师呢?”

等楚兵全部渡了河,又有人建议趁楚军还没布好阵势就发起冲锋,宋襄公又瞪着眼睛大骂道:“人家还没布好阵就去攻打,这算仁义吗?”

结果宋军死的死,伤的伤,溃不成军,再看那面“仁义”大旗,早已无影无踪。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只能给人留下历史的笑柄。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专制制度下,权力场上的博弈一定是“铁腕”胜出,凡心慈手软者必将被逐出权力舞台,甚至身败名裂。

吴光远

2006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铁腕(中国历史上的皇权博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光远//胡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231696
开本 16开
页数 3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D691.2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1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