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岳飞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岳飞为宋朝名将。事母至孝,家贫力学。其母亲在他背上刺「精忠报国」四字,岳飞以此为一生处世的准则。北宋宣和中,以敢战士应募,隶留守宗泽部下,屡破金兵,宋高宗手书「精忠岳飞」四字,制旗赐之。又破李成,平刘豫,斩杨么,累官至太尉,授少保兼河南北诸路招讨使。

本书为“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以翔实的史料,阐述了南宋朝政与岳飞生平和岳飞冤案平反昭雪的经过,并且论述了岳飞的高风亮节与他的军事思想、《满江红》及其文学影响,以及岳飞精神对后世的“心昭日月”般的影响。

内容推荐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从建炎二年在阴风彤云之际遇宗泽起,不到十年,以其杰出的军事才能,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绍兴十年,正当他挥师北伐之时,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飞回临安后,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不久被诬谋反,下狱。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害。本书以翔实的史料,阐述了南宋朝政与岳飞生平和岳飞冤案平反昭雪的经过,并且论述了岳飞的高风亮节与他的军事思想、《满江红》及其文学影响,以及岳飞精神对后世的“心昭日月”般的影响。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生于危亡之秋

一 徽宗的腐朽朝政

二 童年时代

三 从军征辽

四 靖康之祸

五 初上抗金战场

第二章 初期抗金活动

一 上书遭罢官

二 第四次从军

三 渡河战太行

四 阴风彤云之际遇宗泽

第三章 转战江南

一 宋金战争的严峻形势

二 苦谏杜充守东京

三 守钟山以忠义励卒

四 转战敌后

五 收复建康

六 任命为通泰镇抚使

七 冒死救援楚州

第四章 讨伐军贼游寇

一 宋金对峙局势的形成

二 讨伐军贼游寇

第五章 奉命弹压农民起义

一 农民奋起反抗南宋朝廷的残酷剥削

二 奉命镇压农民起义

第六章 收复失地

一 收复襄阳六郡

二 长驱伊洛

三 抱疾出师援淮西

第七章 强烈反对宋金和谈

一 各谈之前的宋金形势

二 强烈反对宋金和谈

三 从乞谒陵寝到请解军职

第八章 指麾中原大举北伐

一 金国毁约南侵

二 挺进中原

三 北伐势如破竹

四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五 属声:再援淮西

第九章 千古奇冤“莫须有”

一 明升暗降解除兵权

二 挺身而出,保护韩世忠

三 横遭罢官

四 捏造“谋反”罪名父子下狱

五 罗织“莫须有”罪状

六 高宗是杀害岳飞的元凶

七 朝野万马齐喑

第十章 高风亮节旷世贤将

一 节俭廉洁谦虚敬贤

二 教子从严奉母至孝

第十一章 论岳飞忠孝观

一 克尽事亲之道——岳飞之孝道

二 尽忠报国——岳飞之忠

三 驳岳飞“愚忠”论

第十二章 论岳飞的军事思想

一 两种战争观

二 治军思想的特点

三 战例简析

第十三章 《满江红》及其文学影响

一 《满江红》真伪争论的由来

二 岳飞诗词的文学影响

三 “有诸葛孔明之风”

四 力斫余地的书法艺术

第十四章 碧血丹心心昭天日

一 沉痛悼念与平反昭雪

二 昭忠绵绵无尽期

三 鲁迅、毛泽东论岳飞

四 新程万里驾长车

附录

一、岳飞生平大事年表

二、岳飞平反昭雪后的官衔

三、岳飞仕履编年与考释

索引

一、人名索引

二、文献索引

三、词语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三 从军征辽

岳飞十六岁那年,和一个姓刘女子结了婚。结婚第二年。长子岳云出世了。由于岳家人口增多,家计艰难,岳飞不得不外出谋生。他给人家打短工,也当过地主庄园的长工。他也曾被人推荐,当了一阵子“游徼”的差役。但岳飞并不情愿干这个巡逻、侦缉的差使,常常借酒解闷,终于因“使酒不检”,丢了差使,于是又回去务农。

岳飞二十岁时,朝廷下诏要征伐辽国,说是要收复燕云故土了。岳飞听后,非常兴奋,认为效力国家的时机来临了。于是他毅然弃农从军,奔向征辽的战场。这是岳飞走向政治、军事舞台的极为重要的第一步。

岳飞投军时,他热切期待王师能一举收复燕地,但这希望却落了空。

原来,宋宣和四年、金天辅六年(1122)正月,金国如约出兵,金军迅速攻下了辽国的中京大定府,而宋的征辽大军却仍停留在边境一带。这时,又得到辽“以十万兵屯燕京”,准备对宋实施报复的边报,朝廷更加惊慌万状。徽宗的“恐辽病”又发作了,他准备废除宋金联盟,退兵回来。但到了三月,金军势如破竹,辽国五座都城,除燕京外,四座已被金军攻占,辽天祚帝耶律延禧西逃。北宋朝廷这时才感到,如再不出兵,燕京可能被金军夺取,于是才命童贯领兵十万“巡边”。皇帝宠幸的高级宦官童贯,他盗名窃誉十分能干,对军事指挥却一窍不通,在作战方略上,又根本不作认真的战斗部署。临出师,徽宗又下旨给他说,如果辽方不降服,就带领全师回来。童贯接旨后,变本加厉,下令“如敢杀一人一骑,并从军法”。打仗不准杀敌,真是等同儿戏!果然,从东西两路进军的北宋征辽大军,当遇到辽军袭击,宋兵因受不准杀人的约束,不敢交锋。前锋一触即溃。徽宗又连忙下诏撤退。

过了一个月,传来了辽新立皇帝耶律淳病死的消息,北宋朝廷自以为有机可乘,于是又“诏童贯毋归”,让他节制二十万大军,再次兴师伐辽。都统制种师道因第一次伐辽失利,作为童贯的替罪羊被撤换了下来,由刘延庆担任统兵官。出征之前,辽易州、涿州守将来降。涿州降将郭药师所部常胜军(也称怨军),很能打仗,愿替宋军打头阵去攻燕京,因此一开始宋军便获得了一些军事的胜利。可是,当郭药师部队攻入燕京,与辽军展开巷战时,号称北宋名将的刘延庆,他的大部队虽与辽军只隔着一条卢沟河(永定河),但他竞不敢率部渡河应援,致使郭药师部孤军奋战、寡不敌众,不得不撤出燕京。眼看着到手的胜利,竟这样地被葬送了。更可气愤的是,刘延庆望见对岸的火光,疑心是辽军追兵来了,掉头就跑,二十万大军跟着争前恐后地溃散下来,辎重扔了一路。燕京不但没有收复,反而损失了大量的军储。十二月,金军由居庸关南下,不战而得燕京。

北宋征辽的失败,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第一,使野心勃勃的女真贵族,看穿了北宋君臣腐败无能的本质,因而激起了他们更大的掠夺欲望。从此开始了金国无餍足地对宋朝的勒索和敲榨。其次,从前线溃退下来的败兵,如鸟兽散,有的成了兵匪,到处打劫掠夺,给人民添了祸患。

两次征辽,岳飞都跟随真定府路宣抚刘耠上了前线。刘耠赏识岳飞英俊矫健的仪表、深通兵法的才干和出众的武艺,一见面就“大奇之”,便任命岳飞为小队长。第一次征辽之战失败后,童贯回到开封,刘耠则去担任真定府的知府,岳飞随刘耠到真定。第二次征辽,仍因皇帝昏庸,统帅无能,致使英雄无用武之地,岳飞虽然到了燕京前线,却始终没有得到和敌人交锋的机会,也是无功而返。

这时,有一股“拥众数千”的兵匪,窜扰于相州,攻掠县镇,弄得民不安生。官军几次进剿,都被打得大败而回。岳飞看到故乡-人民横罹兵祸,他寝食不安,主动向刘耠请战,要求拨给一百名骑兵前去剿灭。刘耠经过认真地考虑,答应了岳飞的要求,为慎重起见,共拨给了二百名步骑兵。

岳飞带领二百名步骑兵,披星戴月,越过近五百里的路程,赶到了相州。他先派遣三十名士兵,乔装行旅商人,携带行李,推着车子,走向兵匪所盘踞的地区。意料中的事发生了,这三十多个“商人”及所携带的物品,全被兵匪们掳进了营寨。接着岳飞又派遣一百名步兵,于夜间潜伏在敌人营寨前的山脚下。次日,岳飞亲领数十名骑兵,逼近敌营垒进行挑战。兵匪头子陶俊、贾进和,看到岳飞所带兵马很少,立即出战。这伙兵匪自恃人多势众,又有屡胜官军的战绩,十分轻敌;陶俊居然盘腿坐在马背上,边骂边上阵。岳飞和陶俊交战了几个回合,佯装招架不住,拨转马头,直往有伏兵的山下奔跑。众贼乘势追赶上来,没想到,正中埋伏。只见岳飞的伏兵跃起厮杀;后面,打进敌人队伍的三十个士兵,也一拥而上,从马背上擒获陶俊、贾进和。阵上的敌兵,顿时乱成一团,不知所措,全部束手就擒。未上阵的喽罗,见势不妙,丢盔弃甲,纷纷逃散。岳飞只用了二百名兵,就把数千兵匪击溃了。岳飞的军事才能,在他第一次指挥作战中就表现出来了。

岳飞奏凯回到真定府后,因功补了一个承信郎的小官。但任命书还没有下达,便接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岳飞赶忙奔回汤阴守丧。不久,朝廷下令解散“敢战士”,岳飞又重新过着务农养家的佃农生活。

北宋仁宗时名相韩琦,是安阳人,他的子孙世代当官。韩家在安阳有田产、庄园。岳飞在守丧期内,曾到韩家庄园当过“佃客”。因为他勇力过人,武艺高强,又带过兵打过仗,韩家还要他兼挑保卫庄宅的义务。可是岳飞并不安心这种生活,因为这时金国统治者正虎视眈眈,准备伺机南下;而北宋朝廷,仍然上下欺瞒,苟安逸乐。目击过征辽战场上宋军不堪一击的岳飞,怎能不为国家的前途深深忧虑呢?

P19-23

序言

伟大的中华民族在长达五千年连绵不断的曲折发展过程中,像滚滚东流的长江那样,以磅礴之势,冲破了重重险阻,奔腾向前,现在更以崭新面貌,雄姿英发,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产生这一奇迹有诸多原因,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勤劳、勇敢、智慧的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社会活动、思维活动和对外交往以及抗击外来侵略过程中,逐渐创造、积累、发展了具有以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思想文化。这是一种伟大、坚强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之所在,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有海内外炎黄子孙引以自豪的无价之宝。

当然,和各国各种不同传统思想文化一样,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中,也是既有精华,又有糟粕,因而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不对;一知半解、信口开河或裹足不前、漠然置之,也不对。郑重而严肃的态度应该是对它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和弘扬这份瑰宝,振兴中华,造福人类。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就是在不断去粗取精、继往开来和改革创新过程中实现的。继往是为了开来,开来不能离开继往。民族虚无主义和复古主义,都是违背历史发展的辩证规律的。

现在我们国家正处在一个新的继往开来迈向四化的关键时刻。继往就是继民族优秀传统之往,开来就是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来。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系统研究,实现去粗取精的要求,正是继往开来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我认为这是中国各族人民,首先是文化界、学术界、理论界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但面对这一时间上长达五千年,内容上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传统思想文化,将从何着手呢?毛泽东同志早在1938年就说过:“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是很有远见而又切合实际的英明建议。从孔子到孙中山这两千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最丰富的时期,如果总结了这段历史,也就基本上总结了五千年传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当然,基本上不等于全部。孔子以前和孙中山以后的情况,可以另行研究。因此,我认为首先最好是在时间上从孔子开始到孙中山为止,方法上采取《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的形式作为实现这一任务的开端。这就是从这段历史的各个时期、各个领域和各个学科(包括文、史、哲、经、教、农、工、医、政治等等)有杰出成就的人物中,遴选二百余人作为传主(一般为一人一传,少数为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传),通过对每个传主的评述,从各个侧面展现那些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中有代表性人物的思想活力和业绩,从而以微见著、由具体到一般地勾勒出这段历史中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总体面貌,揭示其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主要内涵,以利于开门见山、引人入胜地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也为进一步全面系统地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打下基础。自从毛泽东同志提出上引建议后,半个世纪以来,不少专家学者已从各个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对全面完成这个任务来说还远远不够,还要在深度和广度上继续努力。作为“抛砖引玉”,本《丛书》只是这个继续努力所应完成的工作的一部分。《丛书》凡二百部,约四千万言,自1990年开始陆续出版,争取十到十五年全部出齐。

《丛书》所以用“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主要是考虑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核心是生生不息的内在思想活力,而历史事实也反复证明,凡是在各个不同时代不同领域和学科中取得成就者,大多是那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自觉或不自觉地认识和掌握了该领域事物发展规律的具有敏锐思想的人。他们取得成就的大小,取决于思想上认识和反映这些规律的程度如何。思想并非先验之物,它所以能反映和掌握这些规律,主要是通过社会实践和对前人思想成果的借鉴和继承。思想一旦形成,反过来在一定程度上又对实践起决定性指导作用。韩愈说的“行成于思,毁于随”,列宁说的“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些话,虽所处时代和所持立场不同,所要解决的问题的性质也不同,但就认识论中思与行、理论(思想的高度概括)与实践的关系而言,确有相通之处,即都强调思想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和作用。因此我们以“中国思想家评传”命名,就是力图抓住问题的核心,高屋建瓴地从思想角度去评述历史人物,以便对每个传主在他所处时代的具体情况下,如何在他所从事的领域中,克服困难,施展才华,取得成功,做出贡献,从思想深处洞察其底蕴。历史上各个时代富有思想因而能在有关方面取得成就的人,直接阐述自己思想观点的论著虽亦不少,但大量的则是其思想既来自实践(包括对前人、他人实践经验的吸取)、又渗透在自己创造性实践之中,集中凝聚在他自己的业绩和事功上,而没有留下论著。另一些人却只留下著作而无其他功绩,对这些人来说,他那些有价值的著作就理所当然地是他的伟大业绩和事功。如果论述一个人的思想而不联系他的业绩(包括著作),必将流于空洞的抽象;同样,如果只讲一个人的具体业绩而不结合他的思想活动,又必将成为现象的罗列。评价思想和评价业绩,两者不应偏废。而不断在实践中丰富和深化的思想活力则是经常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强调这个因素,引起人们的正视和反思,正是我们的主旨和目的。当然,思想和思想家,思想家和实践家,都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不同概念,忽视这一点是不对的。《丛书》的重点则是放在两者的联系和结合上。至于如何使两者很好联系和结合而又着意于剖析其思想活力,各占多少篇幅或以何种方式表达,则自当由作者根据传主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作出妥善安排。

自从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不仅全人类解放和发展有了划时代的明确方向,学术研究也有了更严密的科学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根据这一科学方法,在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特别是联系到《丛书》的撰著时,我认为下列几点应特别引起重视。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是贯串在马克思实际活动和理论研究中的主线,离开了它也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只有切实掌握了客观情况,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前者为“实事”,后者为“求是”,二者相结合,就叫实事求是。事不实则非夸即诬。为了弄清情况,就必须对情况的本质与现象、整体与局部、真与伪、精与粗,作出区别、梳理和取舍,这样才能掌握情况的实质,达到“实事”的要求;然后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真相而非主观臆测的假象,并验证其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人类历史前进方向,是否反映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和判断,达到“求是”的要求。实事求是是治学的基本功夫,是对每个传主的功、过、是、非作出公正评价的必要前提。不论古今中外,对历史人物过高或过低的不公正评价,大都由于未能认真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缘故。

二、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学说就是批判的学说,而批判是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这就需要我们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既要继承发扬传主业绩和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批判清除其消极因素。凡传主业绩和思想中体现了诸如爱国主义、民主意识、科学见解、艺术创造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追求真理的精神,即在符合历史前进要求的“立德”、“立功”、“立言”诸方面有显著成就等积极因素者,必须满腔热情地加以继承和弘扬,并紧密结合当前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使之深入人心,蔚然成风;凡反映有诸如封建迷信、专制独裁、愚昧落后、丧失民族尊严和违背科学进步等消极因素者,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批判,清除其一定程度上至今尚起作用的消极影响,而消极因素经过彻底批判后可转化为有益的教训;凡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相混者,更当加以认真清理和扬弃,既发扬其积极因素又摒弃其消极因素。我们力求一点一滴、切实认真地探索各个传主思想和业绩中珍贵的积极因素,使之成为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从事的继往开来伟大历史工程的组成部分。

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发扬学术民主、促进学术繁荣的正确原则和巨大动力。前者强调一个“齐”字,后者强调一个“争”字,是表示学术上平等、民主和自由的两种不同状态;前者突出的是统一与和谐,后者突出的是区别与争论;两种状态又统一于不断地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转化的持续发展提高过程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原则体现在撰著评传时,应从“齐放”和“争鸣”出发,综合中外各个时期对有关传主的不同评价,吸取符合客观存在的对的东西,摒弃其违反客观存在的不实的东西,然后创造性地提出经过自己独立思考的、赶前人或超前人的一家之言。同时,对整个《丛书》而言,也有个共性、个性又统一又区别的问题。这就是二方面作者应把“实事求是”、“批判继承”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几点作为大家的共性(统一与共识);另一方面,对每部评传的立意、结构和行文(文体、文风和文采等),则主要是作者的创造性思维劳动和雅俗共赏的文字表达艺术的成果,是彼此的个性(区别),不宜也不应强求一律。评传作者都有充分自由去发扬这一个性,力求在对每一传主的评述中探索和展示其积极因素,使之和正在变革中国面貌的伟大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融为一体,丰富其内容,促进其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传主思想业绩的一般性诠释上。

我认为,以上三点大体上可以表达《丛书》所遵循的主要指导思想,但也不排除用其他思想和方法得出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丛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特别感谢《丛书》的名誉顾问和学术顾问。他们的热情关心、支持和指教,使《丛书》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更要感谢所有承担评传撰著任务的老中青学者,他们都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作出了或正在作出对学术,对民族,对历史负责的研究成果。没有他们的积极合作,《丛书》工作的开展是不可能的。《丛书》副主编和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出版社,在制定《丛书》规划,约请和联系国内外学者,审定书稿以及筹划编辑出版等方面,克服重重困难,做了大量工作,他们的辛勤劳动是《丛书》能按预定计划出版的必要前提。

现在《丛书》开始出版了,我作为年逾八旬的老人,看到自己迫于使命感而酝酿已久的设想终于在大家支持合作下实现,心情怡然感奋,好象回到了青年时代一样,体会到“不知老之将至”的愉悦,并以这种愉悦心情等待着《丛书》最后一部的问世;特别盼望看到它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珍贵遗产方面,在激励人心、提高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思想方面,在促进当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继往开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性伟大事业中,能起到应有的作用。我以一颗耄耋童心,默默地祝愿这一由一批老中青优秀学者经长年累月紧张思维劳动而作出的集体性学术成果能发出无私的熠熠之光,紧紧伴照着全民族、全人类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障碍,走向和平、发展、繁荣、幸福的明天!

热诚欢迎国内外同仁和各界人士不吝赐教,以匡不逮。是为序。

1990年10月7日

后记

我是一个史学工作者,在学习和钻研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过程中,深感爱国主义精神和情操,在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维护国家统一和尊严中的分量之重。

岳飞,在中国,几乎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在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和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八百多年来,一直在感染和鼓舞着后来人。可以说,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岳飞已成了一面爱国统一的旗帜,廉洁奉公的楷模,蔑视权贵、伸张正义的正人,以身殉志、宁死不屈的英雄。他,与中华民族的大禹、孔子、诸葛亮、李世民、杜甫、包拯、文天祥、林则徐等等,已成为有口皆碑的历史巨人。

20世纪以来,岳飞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邓广铭先生《岳飞传》的问世,奠定了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研究岳飞的基础。1984年,由杭州大学历史系宋史研究室(室主任为徐规教授)、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杭州岳飞墓庙文保所(所长贾荣发)共同发起的岳飞研究会,正式成立。岳飞研究会,以北京大学教授邓广铭为顾问,杭州大学教授徐规任会长,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王曾瑜、上海师大教授朱瑞熙和河南大学历史系教授周宝珠任副会长,杭州大学教授龚延明任秘书长。会员分布于北京、上海、天津和浙江、河南、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山西、陕西、四川、福建、黑龙江等三市十一个省。由国内外著名宋史专家邓广铭、徐规担纲的岳飞研究会,吸引和团结了国内广大岳飞研究工作者和宋史工作者,从而把我国岳飞研究推上了新阶段。岳飞研究会,已举行了五次学术研讨会,其中两次是国际学术研讨会,共出版了四本论文集(其中两本论文集由中华书局出版),岳飞研究系列丛书如《岳飞部将与幕僚》、《岳飞诗词注释》、《岳飞墓庙》、《岳飞小传》等多种。这些成果,既及时地交流了海内外岳飞研究新动态、新成果,又反映了目前为止岳飞研究的总体水平。

我有缘忝列岳飞研究队伍。有机会参与了岳飞研究会举办的学术研讨会。随着岳飞研究的不断深入,使我对岳飞的整体形象,有了较明确的认识。

也许是一种缘份,一种机遇,1999年冬天,在宋史界同行方健和吾师徐规教授引荐下,南京大学中国思想研究中心蒋广学与申屠炬明两位先生来杭,约我撰写《岳飞评传》。为岳飞歌功颂德、树碑立传,是件大好事。我慨然承命。于是就有了这一本《岳飞评传》。

在《岳飞评传》即将出版之际,我要感谢北京大学邓广铭教授,在宋史研究的道路上,是他给予我诸多的鼓励和奖掖,大大增强了我的学术勇气和奋勇前行的力量。先生已逝,先生的长者风貌、大师的气度,将永远铭刻在我记忆中。我还要感谢吾师徐规教授,他一生追求学问,淡泊名利,然而对于学生,则不遗余力地予以指教和培养,使我在宋史研究和岳飞研究中少走了不少弯路,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本《岳飞评传》也算是交给先生的一份作业吧。最后,特别要提出的是,责任编辑俞润生先生对后几章,尤其是对第十三章《<满江红)及其文学影响》与第十四章《碧血丹心 心昭天日》,补充了许多宝贵资料,并在文字上加以调整和润饰,可以说,这两章是我们合作的结果。在此深表谢意。

岳飞,一个炎黄子孙引以为自豪的光辉名字。他已成为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敬仰的民族英雄,并已成为一种民族凝聚力,这种凝聚力,不是来自对鬼神的迷信,而是出于对民族英雄岳飞精神的敬仰。岳飞精神,岁月的冲击不能磨损,政治的风雨难以摧毁,因为它代表着我们民族传统的浩然正气,代表着我们国人优秀的情操与素质。我愿《岳飞评传》能为弘扬岳飞精神贡献一点绵薄之力。

龚延明

二000年九月十三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岳飞评传(精)/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龚延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5036392
开本 32开
页数 503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53
出版时间 2001-04-01
首版时间 2001-04-01
印刷时间 200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
丛书名
印张 16.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50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8:4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