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音乐印象(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由林苞所著的《音乐印象(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包括关于作曲家、演奏家及作品的32篇随笔。

《音乐印象(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将音乐家与作品置于历史、风格及心理的视野之中,同时,也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作者欣赏音乐的经验与思考。

这本书是作者的音乐之旅的诚实记录,他力图表明:古典音乐尽管距今已经有很多年,却仍是与当代相关的。音乐的入口平易,却容许无穷的探索。

内容推荐

由林苞所著的《音乐印象(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包括了关于音乐家及其作品的32篇随笔。将音乐家与作品置于历史、风格及心理的视野之中,以文学的形式记录作者音乐欣赏的经验与思考。

从巴洛克到浪漫主义,这三百多年是西方历史变化最激烈的时期,也是西方古典音乐迅速成熟直到其全盛的时期。《音乐印象(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涉及维瓦尔第、巴赫、韩德尔到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浪漫主义时期的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德沃夏克这些伟大作曲家及其作品,此外,还涉及20世纪的一些伟大演奏家与指挥家,将他们的艺术置于历史、美学和心理的视野之中。这些欣赏、探索与思考,以个人的经验、感受和领悟为基础,诉诸清新的文字,而非知识和观点的汇集。因此,这本书是作者的音乐之旅的诚实记录,他力图表明:古典音乐尽管距今已经有很多年,却仍是与当代相关的。音乐的入口平易,却容许无穷的探索。

目录

为优秀学生的成长创造最佳环境

——为“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出版所作的序

一、作 曲 家

群星闪耀时:巴洛克音乐散记

对巴赫的想象

巴赫的宗教精神

凡人与天才:莫扎特及其音乐

贝多芬:精神的变形

与命运和解:晚期贝多芬音乐

我们的舒伯特

认识勃拉姆斯

自我的追寻与疏远:柴可夫斯基及其音乐

拉赫玛尼诺夫的救赎

回到波希米亚:德沃夏克的音乐

人、音乐和历史

二、演奏家与指挥家

水上行走:里赫特的钢琴艺术

海菲兹、奥依斯特拉赫和米尔斯坦

李帕蒂与《肖邦圆舞曲》

肯普夫与《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

珍贵的收藏:内弗和哈西德的小提琴

东方与西方:傅聪的钢琴

浪漫主义与富尔特文格勒的传奇

追求完美:卡洛斯·克莱伯的指挥事业

三、作  品

巴赫音乐拾贝

亨德尔音乐漫谈

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印象

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及几个录音

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

莫扎特的告别

美丽的贝多芬

舒伯特的室内乐与奏鸣曲

舒伯特《“未完成”交响曲》

勃拉姆斯音乐散记

《闪亮的风采》:电影与音乐

音乐印象

后记

试读章节

从1600年至1750年,在音乐史上称为“巴洛克”时代。1600年,歌剧诞生,而1750年,J.S.巴赫的离世标志着这个时代的结束。

以今天的标准来看,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一种风格稳定地统治乐坛,这是很难想象的。当然,这并不是停滞。巴洛克音乐,尽管在美学上有其统一性,却极富原创性与多样性。多数主宰后来音乐创作的概念,如旋律、动机、织体,都是在那个时代形成的,几乎所有的音乐体裁,在此期间都进行了探索。从蒙特威尔第到格鲁克,从科莱里到亨德尔,从斯卡拉蒂、维瓦尔第到巴赫,那实际是音乐史上群星灿烂的时期。

那个时代的音乐家都以其多产超越后世。斯卡拉蒂留下了五百多首奏鸣曲,维瓦尔第则已经有五百多首协奏曲被发现出来。对当时那些在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之间奔走的音乐家来说,音乐是一种工作,就像耕地是农民的工作一样。也许正是这种态度,使他们的灵感就像每日的太阳一样不断升起。他们的作品灿若繁星,至今还闪烁着那种初次出现的美的新鲜光芒。

那个时代,人文主义已然兴起,宗教冲突已然减弱,欧洲的工商业发展迅猛,欧洲人的足迹已经遍布全球。但是,那个时代,近代的个人主义还没有兴起,人的内心还没有那么多冲突。世界看来如此合理,似乎可以永远继续下去,现代人所经受的情感困扰和荒谬感,那时候还没有侵入到精神的天空。于是,神圣与世俗并存,情感与理性同行。

那个时代,也是伽利略和牛顿的时代,是培根和洛克的时代,那也许是历史上人们对理性与科学最为乐观的时代。世界在纷繁的表面之下有确定的秩序,这是那个时代的信仰。在牛顿宣布自然规律已经被发现的时候,音乐家也在发现支配着音乐世界的法则。巴洛克音乐或许是最重视法则的音乐,天才、灵感等神秘因素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受到顶礼膜拜。尽管音乐家歌颂各种情感,但他们的音乐却依据严格的规则进行。后来的音乐家再也无法写出如此清新的音乐。

2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是贬义,指一种夸张、怪异的风格。直到20世纪,它在被用于指这段时期的音乐之后,才慢慢失去其贬义。而究竟应如何定义,或者,究竟什么东西可用以形容这150年间的音乐,它们有何统一性,却实在难以简单说清楚。至于巴洛克音乐家,他们则根本未有属于某一乐派的意识,他们最多只有意大利音乐、法国音乐之类的概念。

如何来形容巴洛克音乐呢?有些人说,巴洛克音乐是“平静的”(calm),但这多半属于误解。巴洛克音乐实在是一种铺陈尽致的音乐,甚至是奢华(ex—travagant)和充溢的(exuberant),在这种意义上,它才近似于巴洛克一词的原意。如果“平静”是指情感的强度的话,那么,巴洛克音乐绝不是“平静”的。试听一听巴赫《B小调弥撒》中的狂喜,亨德尔《弥赛亚》中的雄浑,或者,试把巴赫的《C小调托卡塔》与贝多芬的《命运》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比较,那就会发现巴洛克音乐中的强烈情感。但那种情感没有后来的音乐中容易发现的不安(turmoil);巴洛克音乐中的情感,没有微妙的成分,你不需要猜测,也没有内省的成分,他们没有自身冲突,也不会怀疑自己的情感。巴洛克音乐中的情感是外向的,并不把自我牵涉进去。音乐既没有提高自我,又没有贬低自我,音乐赞颂那客观存在的美、情感与神圣。如果让我选择,我会用“透明”(transparent)来形容巴洛克音乐。

但是,巴洛克音乐的确没有后来音乐中那些令人惊奇的手法,一切都似乎是可以预料的。他们只是把自己的情感拿来反复吟唱,穷尽一切变化的可能性。他们把情感表达置于严密的控制之下,绝不溢出法度。于是,在纷繁的外表下保持着一致,在繁复的变化中保持着不变,在豪放的气概中仍然严谨,在充溢的情感中又不流于狂放,美轮美奂,天衣无缝,盘旋而上,直达云霄。

3

19世纪的音乐家没有多少兴趣去回顾巴洛克音乐。那个时候音乐正在狂飙突进。但到了20世纪中期,突然兴起了对巴洛克音乐的兴趣。这也许是因为现代音乐的发展令人失望,因而人们开始放弃那些奇异的“后浪漫主义”音乐,转而寻找有着确定和秩序的巴洛克音乐。而唱片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股“巴洛克风”可以扩展开来。如果必须去音乐会听,那么,即使今天占上风的都仍然是古典派和浪漫派的作品。从那以后,从蒙特威尔第直到巴赫的音乐开始广为人们所欣赏。

巴洛克音乐其实不太适合坐在音乐厅来听,甚至也不太适合坐在家里来听。它还不是一种音乐厅音乐,因为它没有给你太多暗示来说明其发展,似乎你从哪个地方开始听都会觉得差不多。那种使得音乐具有揭示性的结构的发展还需要等到古典主义时期才真正完成。听贝多芬的音乐,你几乎不需要太多知识就能感觉到他正处在音乐的哪个阶段,但听巴洛克音乐则没有这种感觉。如果你像欣赏古典派或浪漫派那样去听巴洛克音乐,就会觉得它太过平淡。

巴洛克音乐是一种更适合参与进去的音乐。如果你演奏它,或演唱它,那就会开始感觉到它的美妙。或者它是一种需要场景的音乐。如果你在花园中听着维瓦尔第,或是在树林中间,流水旁边,听着巴赫或亨德尔,你才开始感觉到它们的美妙。巴洛克音乐是一种与自然和谐的音乐。

P3-5

序言

现在已经是冬天,夜里坐在温暖的房间里,这种时候最好是听钢琴的独奏。于是让电脑播放贝多芬《槌子键琴奏鸣曲》中伟大的慢板。晚年的贝多芬竟然是这么忧伤;也许他不再害怕露出忧伤了,正像他不再害怕耳聋一样。但他的情绪又飞扬起来,似乎想到了年轻时的意气风发。琴音自由飞翔,又渐渐隐去,就像遥远的星光,带来慰藉。

从窗口望出去,枝头的叶已经落尽。在它们还茂盛的时候,我曾在清晨,听着莫扎特的小提琴协奏曲,那是他在最快乐的时光所写下的;也曾在宁静的夏夜,听着舒伯特的钢琴奏鸣曲,由我最喜欢的钢琴家肯普夫演奏,仿佛漫步于清泉翠草之间。我对清华园的记忆,便少不了这些有音乐作伴的时光。

音乐是我的一个老朋友。想当初,曾为了寻找一盘CD而骑着自行车穿过整座城市。但现在我身边居然连一盘音乐CD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用电脑来欣赏音乐,这是最方便和廉价的方式。乐音乃是心声,你不一定要有好的装备才能够欣赏音乐。

你甚至不需要懂音乐就能够享受音乐。在某些时刻,某些声音会感动你,然后,你就会开始喜欢它。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当安迪用监狱的大喇叭播放莫扎特《费加罗的婚礼》中著名的二重唱时,那些囚犯肯定不知道那唱的是什么,但他们一定感受到了歌声中的美和自由。

人们往往觉得音乐是某种需要专门去努力理解的东西。他们衣着整齐地到音乐厅去;他们查看各种CD榜单以保证自己能购买到大家认为最好的录音;他们听讲座、看书以避免对音乐的无知。这些当然不无益处,但最终,音乐是人的音乐。它可能是最抽象的,但也是最直接的艺术。你首先得听音乐,慢慢地,你会认识那些写下音乐和演奏音乐的人,然后你不再觉得音乐是一个障碍。它只是一种交流,你和那些音乐时空之中的人的交流,你和自己的心灵的交流。

而当你真的被某一段音乐所感动时,真会想要感谢那些创造出如此美丽的东西的人。他们已经活在音乐之中了!

2  本书主要是关于创造音乐的人的。

当你去饭店吃饭时,确实无须知道谁做了那些饭菜。但音乐是一种交流,并且是一种特别精神性的交流。乐音本身并没有确定的意义,只有当我们处在与创作者交流的情况下,它们才变得有意义。你得感受到音乐背后的人,然后他们的音乐才会变得独特,才会变得对你来说具有个人意义。因此,这些常常是令我最感兴趣的:对那些作曲家和演奏者来说,音乐意味着什么?它可能是愉悦的形式,创造的快乐,赞颂生活的激情,接近真理的途径,或者是认识世界的方式。而对他们个人来说,它可能是自我实现的奋斗,或是自我逃避的空间,可能是效劳与奉献,也可能是自我拯救的热望。这些就是我在这本书中想要探索的。

其次,这本书也是关于音乐的风格的。在艺术中,只有大师才会有风格,而风格将他们相互区别开。但这本书并不想变成风格分析,或是音乐美学。我们能感受到风格,因为风格仍然是关于人的。比如说,贝多芬发展音乐的方式,是他的精神力量的表现,而不只是纯粹的技巧。风格也有传统,这些传统与社会的整体的精神进展有关。比如说,《费加罗的婚礼》是带着启蒙主义时代对理性与和解的信任,而《合唱交响曲》便可以说反映着对万物的统一性和历史力量的新信仰。

本书并不是系统的作品,而是由过去陆续在各种情况下写成的文章集合而成的。在这里,它们被重新编排。第一部分是关于作曲家的随笔。这些名字都是人们熟悉的,而这些文章都只关注于他们的生活与艺术的某一方面。比如说,关于巴赫的文章主要讨论了人们对他的各种认识;关于莫扎特的文章主要讨论了他的音乐与他的生活的关系;而关于贝多芬的文章则主要讨论了他的音乐的阶段性;关于舒伯特的文章突出了他独特的成长过程的影响等。总之,这些都不是试图对他们的艺术进行全面的判断,而是要探索他们的精神在笔者看来最为独特的方面。第二部分是关于演奏家与指挥家的。他们是将音乐的想法变成声音的人,但是,技艺同时也是对“道”的追求。这些文章主要关注他们的艺术个性及其形成。第三部分主要是针对作品的随笔。这一部分最缺乏系统性,或长或短,既有对某一作曲家的作品的印象,又有关于某一作品及其录音的随笔。这三部分的内容当然会相互重叠,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

本书的各部分在谈及具体的作品的时候往往都涉及一些比较著名的CD。由于CD是现在获取音乐资料最方便的方式,因此,在谈论作品时举出代表性的录音会有利于读者。但是,对CD进行评价不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举出这些CD也并没有暗示它们是最佳的,仅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参考。书中对CD封面的使用仅以评论中引用为目的,图片的版权属于出版公司或设计者。书中对主要的音乐家进行了注释,但对讨论所及的其他人物,在不容易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一般就不再注释。对书中涉及的大量音乐作品,大多有通用译名,因此一般也不再注释。

本书的名字叫《音乐印象》,这暗示了它缺乏系统和主观性。如果说音乐像大海一样,允许无穷的追求和创造力,那么,本书就只是站在海边的印象。它涉及的仅仅是西方音乐中少数的音乐家与作品,并且对这些也只是记下了一些有限的探索,因此,称之为“印象”是合适的。

3

收在本书中的文章,大多是笔者在听音乐之余写下的。最后虽然经过修订,但仍保持着随笔的色彩。这些文章最初也并没有加以出版的意图。既然人们现在已经能方便地找到各种音乐知识,那为什么还要出版本书呢?

这是因为它是一种实践的记录。听音乐是一种实践,但这并不是说你得非常有目的地去听,而是说,它也像其他实践一样,你得付出时间与精力。并且你得信赖自己所听到的和所感受到的。最后,也像其他实践一样,你得坚持下去。音乐不会让你失望。

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东西已经变成工具,成为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但你仍可以做一些单纯的事。音乐就是其中之一。听音乐与高雅无关。高雅不需要听音乐,听音乐也不会使你高雅。它仅仅是感受之事,使你发现自己仍能感受,仍能相信没有目的的感情和没有私利的追求。即使在今天这样的时代,那仍然是人生最美好的经验。如果放弃这样的经验,那就太可惜了。

这些文章都以一种相当主观的方式来写。它们只是一种努力,笔者试图得到自己关于音乐和音乐家的较为完整的理解与想象。它们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甚至不同于正统。比如说,其中很多地方都反映了中国美学传统的影响。题材的选择也显示出倾向:浪漫主义音乐只占了较少的分量,而现代音乐则完全没有。尽管那些都是好音乐,但在笔者心目中,最伟大的音乐家是莫扎特,从巴洛克到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仍然是笔者最为欣赏的。

笔者不能冒充是一个音乐专家,而只是一个普通的音乐爱好者。因此,这些文章都不是专业性的讨论,而是记录了一个普通音乐爱好者去接近和欣赏音乐的经验。音乐给了笔者很多东西。在笔者人生相当暗淡的时刻,是它给了我内心的自由。今天把这些文章出版,也算是对那些生活在音乐之中的时光的纪念。

最后,要感谢清华大学支持学生原创作品的计划。感谢那些为此付出劳动的老师和同学,并且希望本书能首先得到他们.和其他老师与同学的喜欢。

林苞

2011年12月

于清华园

后记

我实在没有想过自己会去写一本关于音乐的书。我所受的教育都与音乐无关。音乐于我纯粹只是一种业余爱好。而我也没有想到,当年偶然与音乐的邂逅,居然引得我走上了这么长的旅程。但这确实是美好的旅程。

这些文章大部分最初只是发表在网上,有一些也曾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我并没有有朝一日要结集成书的想法。因此,这本书并不是计划的产物,而是积累的产物。即使经过修改与编辑,它仍然保留了简短和随意的色彩。也许最合适的阅读单位不是篇,而是节,甚至是段落。

对于愿意将本书读完的读者,我觉得还有两点应当说明的。首先,对于所涉及的人物的大部分背景都只是简略地处理,这会给有些读者造成困难。但是,现今要获得相关的知识是非常容易的,因此,这不是一个太大的困难。其次,大部分观点都比较主观,似乎对于“我”的看法谈得太多了。这与这些文章的形成过程有关,它们大部分最初只是一时的感想,侧重于个人的感受与判断。但我怀疑是否有关于音乐的客观的看法。也许承认我们对艺术的看法都带有主观会是较诚实的一种做法。那么,了解另一个人的“主观”看法有何意义呢?我想:它会鼓动你自己去经历与判断。

接近音乐是一个旅程。而作为一个过来人,我能够向你保证:那会是你一生中最好的旅程之一。我最希望人们读这本书的方式是:他们能够一边听着所谈论的音乐,一边读这本书。如果这本书能够将别人引向音乐,那将是我的荣誉。

音乐是用来听的。这是我在这本书中一直想说的。当然,你得喜欢它。在音乐中,也如在其他事之中,就像孔子两千多年前说过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

在清华的一个英语课堂上,我们被要求就一个主题进行讲演。我选择的主题就是音乐。下课之后,有一位同学跟我说:他一直想听古典音乐,但不知道怎样欣赏。当时并没有进一步讨论。现在我又想起这件事来。

当然,我并不自认为有资格可以教别人欣赏。但我想,害怕音乐是没有必要的,它不是你要通过的一个考试,也不是你得拥有的一个资格。你如果不去听音乐,那没有问题,不会使你比不上听音乐的人。但如果你想听音乐,音乐并没有门槛。你只需要听下去,感到自由,然后你会发现它的美,因为一旦你开始听,它的美是如此显见,不需要别人来解释。

偶尔也有人会问我,古典音乐从什么地方开始听起。这实在无法回答,因为这就好像说你打算出去漫游世界,而来问我从什么地方开始比较好。也许唯一的回答就是:从你开始的地方。或许可以再补充一句:从任何一种好的音乐开始。

但是,当我有一次在看伯格曼的电影《魔笛》(那是一部电影,但音乐是莫扎特的)的时候,我忽然想:如果有人再来问我,也许我可以说,从《魔笛》开始。这是一部充满难以置信(甚至可以说造作)的情节的歌剧,但是,因为莫扎特的音乐,一切都变得可信了。观看这部歌剧,会是领略音乐所能做到的事的一个好的开始。所以,对这本书我有一个遗憾,就是它没有谈论莫扎特(以及其他人)的歌剧。

写作和修改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当完成之后,停下来想一下这本书里所谈到的人物,我忽然发现:他们(特别是早期的伟大音乐家)其实多数是受苦的人。那些创造美与欢乐的人,自己却往往要忍受许多痛苦。所以,如果你可以有时间去思考那些伟大的音乐家和伟大的音乐,第一个结果是你会变得谦卑,因为人们所谈的完全无法与那些音乐相比(这本书当然更不用说),第二个结果就是你会变得更能忍受生活,因为你已经知道许多美好的东西是从忍受中产生出来的。

2012年8月

于清华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音乐印象(清华学生原创优秀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02356585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3
出版时间 2014-05-01
首版时间 2014-05-01
印刷时间 2014-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2014053004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5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6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2:3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