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战败者(德军将领眼中的二战决策内幕)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从二战德军将领视角出发,结合作者在纽伦堡审批期间获得的第一手审讯记录和德军高层亲历者的亲笔回忆,对自纳粹上台到垮台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二战德军做出的重大决策得失进行全面复盘思考,同时结合作者独到的军事理论思想对各大战役进行批判研究,不仅是一部珍贵的二战史学经典,更是一部军事战略理论经典。
作者简介
李德·哈特爵士(Basil H.Liddell Hart,1895-1970),英国军事记者、军事理论家、战略学家。生于法国巴黎。早年就读于英国剑桥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任步兵团军官,并曾在战斗中负伤。后来加入英国皇家军事教育协会。一战结束后,先后服务于《英国每日电讯报》(1925-1935)和《英国泰晤士报》(1935-1939),从事军事记者工作。李德·哈特同时也是著名的军事战略家,在军事学上提出了“间接路线”的观念以及涵盖军事以外领域的“大战略”概念,同时他也是现代战争“装甲兵”作战的鼓吹者。李德哈特与克劳塞维兹同时被誉为西方战略思想史中的两位现代战略大师。主要著作有:《大战略——间接路线》、《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沙漠之狐隆美尔》等。1966年被英国皇家授予爵士勋章。
目录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将领们
第一章 自我毁灭式分裂
第二章 塞克特锻造的德军体系
第三章 布隆伯格和弗里奇时代
第四章 布劳希奇—哈尔德时代
第五章 古德里安——初期胜利的缔造者
第六章 “太阳下的战士”——隆美尔
第七章 阴影下的军人
第八章 “老卫兵”——伦德施泰特
第二部分 战争前的初步行动
第九章 希特勒的崛起
第十章 装甲部队雄起
第三部分 德军将领眼中的战争
第十一章 希特勒如何击溃法国、拯救英国
第十二章 敦刻尔克的“暂停进军”
第十三章 法国战役的终结和德军首次败北
第十四章 地中海战役的失败
第十五章 希特勒入侵苏联
第十六章 兵败莫斯科的原因
第十七章 兵败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
第十八章 兵败斯大林格勒之后
第十九章 苏联红军
第二十章 盟军进攻意大利
第二十一章 诺曼底失守
第二十二章 西线指挥部视角中的刺杀希特勒密谋
第二十三章 希特勒孤注一掷——第二次阿登战役
第二十四章 希特勒——一位年轻将领的见解
结论
序言
本书的第一版是根据
五年前,我在德国将军被
俘后不久与他们讨论时收
集到的资料编写的。从那
时开始,我收集了大量的
新材料,其中许多材料来
自我在1945年时没有机
会见到的将军们,同时我
也得以通过参考文献记录
来核对这些证据。
在本书的第二和第三
部分中,将领们的证词是
用他们自己的话来阐述的
,大部分章节都被扩大和
修订了,同时还增加了三
章新内容。在第一部分,
即我自己对事件和人物的
总结中,修改的内容并不
多,但增加了一章新内容
——关于古德里安,虽然
他在1940年不过是个下
级指挥官,但他对德国当
年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
的作用。
然而,即使是在更完
整的形式下,本书也不是
在努力“书写历史”。现在
编纂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
史还为时过早——应该等
到证据更加完备的时候再
说。在本书中,我所关心
的是收集并以一种可理解
的形式向公众展示历史必
需材料的重要部分。作为
撰写一场大战历史的准备
,没有什么比从对立面收
集证据更重要的了。因为
只从自己“山的这一边”去
观察一场战争,必然会产
生片面的观点。
在我早先研究第一次
世界大战历史的过程中,
这一教训给我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仅就军事领域而
言,我发现,任何战役或
事件的记载,除非是在了
解敌人的意图、决定、资
源和行动的情况下写出来
的,否则都必然会产生偏
差。因此,第二次世界大
战一结束,我就立刻抓住
机会,借亲自审讯德国将
领的机会,在他们对事件
的记忆还没有消失,在他
们的印象还没有受到战后
知识或趋势的影响之前,
探寻“山的另一边”。
毫无疑问,德军将领
最终将出版自己的回忆录
和叙述,许多盟军将领已
经这样做了。就前者而言
,由于战后的长期监禁和
对自由的各种限制,回忆
录的写作被推迟了,还有
一些人的回忆录的写作仍
在推迟。从历史学家的角
度来看,这种延迟——或
者说,历史材料出版的任
何延迟都是令人遗憾的。
另外,必须认识到,自传
的作者通常更关心自己的
利益和名誉,而不是为历
史服务。任何国家的政治
家和将领,在以自己的时
机和方式编纂自己的回忆
时,都会对自己的行动的
记录进行精心的构思——
没有什么比这更具有误导
性了。对他们质疑,再加
上逐步探索其他资料来源
以提供对照检查,才有更
好的机会获得真相。
我的这本书,通过收
集他们对许多不同问题的
答复,尽可能客观地介绍
了他们回答的精华内容。
如果把材料“原汁原味”地
呈现出来,不仅会让本书
篇幅太过庞大,而且会让
读者感到困惑——更何况
,在探寻真相的过程中,
穿透“防线”的最好办法就
是改变切入的方式。任何
一个有经验的审问者都知
道,让审问断断续续、声
东击西,就更有可能引出
一些本来可能被掩盖的事
实。平心而论,我必须说
,在面对那些难以处理的
问题时,这个办法被多次
证明有效,这也让我在很
大程度上修改了我原来的
看法——特别是他们的证
据常常被缴获的文件所证
实时。
他们的证据的准确性
和诚实度因人而异。但根
据我的经验,我发现德国
人在讨论专业问题,比如
军事行动的过程时(这是
本书探究的主题),他们
往往比大多数人更客观。
此外,他们中的许多人热
衷于事实的精确性,尽管
他们的结论可能像啤酒上
的泡沫那样浅薄。这种对
事实精确性和对详细记录
事情的热衷,导致许多与
1944年反对希特勒的密
谋有关的人被发现并被绞
死。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这种热衷绝对是一笔财
富。
同时,我还尽可能地
从其他来源核实这些将领
的陈述和回答。本书中使
用的大多数陈述都经过了
这种交叉检查,例外情况
也在文中得到了注明,特
别是在证据有分歧的地方

自然,将军们倾向于
为自己在希特勒侵略中的
角色开脱——但他们并非
在狡辩。在这一点上,我
对战前的情况比纽伦堡的
检察官们更熟悉,因此在
我开始战后的调查前,我
就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哪些
观点是错误的。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作为军事记者,我的工
作要求我密切关注欧洲的
发展。我总是设法了解德
国的形势变化。由于我自
己的军事书籍被德国的很
多人阅读,一些主要的军
人甚至亲自将我的书翻译
成德语,这让我有更多的
机会与他们取得联系。
大多数曾关注过我战
前著作的人都知道,我曾
警告过纳粹将带来的威胁
,也坚定反对“绥靖”政策
。甚至在希特勒上台之前
,我就指出了危险的迹象
。同时我也清楚地看到,
与德皇时期相比,德国总
参谋部对希特勒的影响很
小,对希特勒的侵略计划
来说,它们的作用与其说
是推动,倒不如说是抑制

缴获档案中的文件充
分证实了这一事实,戈培
尔的日记更清楚地表明了
这一点。那里面充满了对
将领们的痛斥,因为他们
总是反对希特勒和纳粹的
信条。
德军将领们大多是急
于为国效力的爱国者,但
一方面盟军要求他们无条
件投降,另一方面希特勒
对国防军有着惊人的控制
力(在暴君的警察和特务
系统的支持下),这令他
导语
为何将军们蔑称希特勒为“下士”,却又不情不愿地服从他的指挥?
德军在敦刻尔克的神秘“停顿”,到底是谁下的命令?
全歼苏军六十万的基辅之战,为何是“最大的战略错误”?
德军唯一猜中诺曼底登陆地点的人,竟然是希特勒本人?
被纳粹宣传机器捧红的隆美尔,最后为何会沦落到服毒自尽的下场?
如果盟军不坚持“无条件投降”,二战可能会提前结束?
谜团重重的“二战”风云,让德军将领们亲自为你揭秘!
精彩页
第一章 自我毁灭式分裂
战时发生的事件在当时看来与战后总是有所不同,战后的分析往往可以看得更清楚。领导人的形象更是差异巨大,他们在战时的公众形象也是变化无常。
战前,尤其当西方在纳粹铁蹄下瑟瑟发抖时,希特勒的形象非常高大,他兼具拿破仑的雄才大略、马基雅维利的才智和穆罕默德的狂热。在侵略苏联第一次失败后,他的形象开始崩塌;临近战争结束,他的形象一落千丈,那些曾被认为才华横溢的想法被认为对军事毫无助益,命令则是缺乏理智、疯狂愚蠢。德国军队所有的灾难都归咎于希特勒,而一切成功则都归于德军总参谋部。
虽然这样的看法掺杂了一些真相,但还是不符合事实。希特勒绝非不善谋划之人。相反,他才略过人,但有时聪明反被聪明误。
他心思缜密,常能出奇制胜,堪称战略心理方面的大师,并将战略心理升华至一个新高度。早在战前,他就向同伙们描述了如何实施夺取挪威的大胆政变,以及如何诱使法军离开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他能比任何一位将领更清醒,通过预先扼杀抵抗力量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他神出鬼没的战略总能在心理层面戏耍敌手,纵观历史,无人能出其右。
他常与他的军事专家的意见不合,但事实总是证明他是对的。这造成了专家们的威信下降,即便在往后的战事中,专家们的估判更为精准。在苏联的战役中,希特勒的缺点压倒了他的天赋,让他的战略一错再错,最终导致满盘皆输。不过,我们还是要记住,即使拿破仑这样出色的军事战略家也没能避免与希特勒同样的问题,他的自大也曾让他在同一地点犯下同样的致命失误。
希特勒最严重的缺点在于拒绝“及时止损”,即使胜利的概率越来越小,他还是固执地继续进攻。不过,那些职业军人,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军队总司令福煦、英国陆军元帅黑格,以及担任德国最高统帅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也都犯下过同样的错误。希特勒迟迟没有批准及时从法国撤军,最终导致德军溃败瓦解——这种我行我素的作派和福煦如出一辙。但最关键的区别在于,1918年,在前线的将领认为福煦的决断并不明智,也没有严格执行命令;而在1944年到1945年,德军将领却不敢违抗希特勒的命令。
我们必须调查这种对希特勒的恐惧,以及德军最高司令部的内部冲突,才能找到德国战略计划失败的真正原因。希特勒的战略直觉和德军总参谋部的运筹帷幄融合,本可以做到战无不胜;但事实却是这两者产生了自我毁灭式的分裂,从而拯救了他们的对手。
总参谋部制度孕育的老派将领自始至终都是整个战争期间德国战略的主要执行者,但即使在德军势如破竹的日子里,他们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承认。在战争局势逆转之后,他们才被公众逐渐重视,并被同盟国人民视为真正的强敌。在战争最后一年中,德军总参谋部的代表人物伦德施泰特成为关注的焦点人物。人们不再讨论希特勒的下一步计划,而是关注伦德施泰特会在战事指挥和推翻纳粹的政变中如何行动。
人们将德军将领们视为一个紧密结合的团体,这种印象恰好说明了为什么同盟国指望着将领们推翻希特勒,即使这一指望从未变为现实。同时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坚信这些将领与希特勒一样残暴,应对德国的侵略负责。“一战”时,这种印象还算正确;但“二战”中,德军将领对“二战”的爆发就起不到什么重要的影响了。
P2-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战败者(德军将领眼中的二战决策内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李德·哈特
译者 译者:刘冬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4261700
开本 32开
页数 4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8
出版时间 2021-10-01
首版时间 2021-10-01
印刷时间 2021-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578
CIP核字 2021199107
中图分类号 K152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10
146
2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2:1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