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洞穴/地球系列
内容
内容推荐

“地球系列”带领读者探寻自然的奥秘,揭开自然的神秘面纱,帮助读者了解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发生的来龙去脉。  

本套书是由有丰富专业知识且充满热情的专家编的,从科学、艺术、文学、神话等方面展开,娓娓道来。

本书是其中的一册。作者从什么是洞穴、穴居者与穴居动物、神话传说中的洞穴、洞穴艺术、文学作品中的洞穴以及洞穴探险等角度展开,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引领读者探索洞穴。

目录

前言 

1.什么是洞穴 

2.谈谈洞穴学 

3.穴居者与穴居动物:生活在黑暗区域 

4.探洞者、探坑者:探索洞穴 

5.鬼怪与魔法:神话传说中的洞穴 

6.视觉表达:岩洞艺术 

7.洞穴深不可测:文学作品中的洞穴 

8.象征 

9.非同凡响:瑰丽之洞 

著名的洞窟 

致谢

序言

“那底下并非你能预想到的样子,它不像是地面上的人们期待的情形。”

——罗伯特·佩恩·沃伦,《洞穴》(1959)  

对人类历史而言,洞穴是基本的要素。它们既是避难之所,又是深邃、黑暗的危险之境;它们既是出生之地,也是埋葬之地;既是日常居所,亦是避难之处;它们既是人类栖息地,也是神魔之家。

对很多人而言,洞穴只不过是数十万年前形成的天然地下暗室。然而,正如第一章指出的,“洞穴”一词远不是那么简单明了的。在谈到“什么是洞穴,什么不是洞穴”这个问题时,
第一章界定了本书中“洞穴”的范围,强调了谈及洞穴时所持的人类中心说的视角。接下来的两章介绍了洞穴科学:洞穴及装饰洞穴的堆积物,如钟乳石、石笋等是如何形成的;不同地区的洞穴中动植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的;几千年来人类是如何利用洞穴的。剩下的几章着重介绍人类与洞穴的互动,既有字面意义上的,也有象征隐喻的。由洞穴引发的问题涉及洞穴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如何想象并试图界定洞穴的环境。它们曾令人恐惧厌恶,也令人敬畏,给人启迪。起初,人类探查洞穴为的是寻找避难处,就像探查山脉和其他地貌风景一样,洞穴探险也是兴趣使然,洞穴吸引着那些渴望挑战险境、渴望去前人未曾到过的地方的人。洞穴也吸引了作家、艺术家和摄影师,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各种认识、思考洞穴的新方法。每年有2亿多人前往世界各地近百个国家的洞窟旅游胜地,仅美国肯塔基州猛犸洞国家公园每年就吸引了200多万游客,这正是洞穴文化拥有经久不衰魅力的明证。 

本书将洞穴视为大自然的奇观、动植物的栖息地,但首先强调的是洞穴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并将继续扮演的重要角色。

导语

我们在地图中几乎找不到洞穴,洞穴在黑暗的深处,尤其那些注满水的深邃洞穴更是遥不可及,即便是最有决心的探险者也望尘莫及。

现在,让我们翻开《地球系列:洞穴》吧,让她揭开洞穴的神秘面纱,向我们展现洞穴的奥秘。 

本书将洞穴视为大自然的奇观、动植物的栖息地,但首先强调的是洞穴在人类历史上已经并将继续扮演的重要角色。

精彩页

Ⅰ.什么是洞穴?    

《牛津英语词典》对“cave(洞穴)”的定义是:“在地平面以下或多或少空的开阔空间;大洞孔,兽穴,泥土中的栖息地。”这个看起来简单的词,经由法语中派生又从拉丁语“cavum”而来,意为“空洞的”,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同义词。在语源学上,有“cavern(大山洞)”“cavity(腔,洞)”这些相关词汇,在语义学上对应的有“grotto(岩洞)”“abyss(无底洞)”“den(兽穴)”,但“cave(洞穴)”一词肩负更多深意。1953年经典洞穴学杂志《不列颠洞穴》编辑C.H.D.科林弗德冈“滥用‘cave’(洞穴)”表示歉意,但他解释说,反复出现这个词是不可避免的,例如,他认可“cavem(山洞)”仅用于指“洞系中更为有限的暗室”的说法。尽管“cave(洞穴)”一词显然十分奇特,但“什么是洞穴”这个问题始终没有直截了当的答案。标准的科学解释将洞穴界定为“在地表之下天然形成的空地,其大小足以让人类进入”。地表之下与外界隔绝的小洞,没有通往地表的出口,不称为“洞穴”,尽管由于水流运动,岩石崩塌等使之与地表相连接,最终成为空腔,它们有时候被称为“无人洞穴”。人为作用挖空的洞(如矿洞、下水道、隧道、地下居所等)不是洞穴,但它们有可能和洞穴相连,或者可以进人曾经的“无人口洞穴”。地面开放式或凹形的地方不能称为“洞”,比如岩棚、崖边悬垂物都不是洞穴,但如果其深凹处含有“真正的洞穴”中典型的矿物成分,或是为洞穴中居住的有机生命体提供栖息场所,它们可称为“边缘洞穴”。也许更重要的是,岩石中的小洞或太小的裂隙,无法让人进入则不是洞穴,用探洞者的话来说,它们无法让人“走进去”。但对科学家而言,如果水文作用和地质作用拓宽了洞穴,使人可以进去,它们可能就会变成一个“原型洞穴”。简而言之,洞穴的定义和解读取决于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不仅科学家在测量定义地下空洞时,会将人类身体的尺寸与之相关联,关于洞穴的科幻与非科幻文学作品也明确提醒我们,除非与自身相关联,否则人类对如何理解自然现象常感到无能为力。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诗人艾德丽安·艾伯哈德在她的诗歌《土地、空气、水、火:四元素爱之诗》中写道:“我们身上携带着洞穴,/心房犹如暗黑密室,/子宫仿佛水蚀山洞,/大脑好似石灰石凹槽。”对科学家而言,表面与深层、光明与黑暗的两重性勾画了真实的洞穴特质,而纵观人类历史进程,在人们的想象中,洞穴扮演的象征性角色也很重要。无论是科学术语还是非科学性表述,英语中描述洞穴的词首先取决于人类的词语。在现实中和虚构中,洞穴特征都经常以人体各部分来命名,而与人类建筑的空间和结构的联系更广泛。洞穴口是张开的“嘴巴”,进入黑暗的地底“喉管”,或是地球表面“皮肤”的裂纹,直抵地球的“肠子”。正如各种数不胜数的文章中经常可见的,类比人体生物学来描绘洞穴的深度:这个地洞有它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呼吸方式,与缓缓的水流一起搏动。尤其是以建筑学的语境形容洞穴:洞穴是密室、地下室或是大教堂,它们拥有门厅、地面、墙面、天花板、房间、圆屋顶和烟囱。然而我们缺乏足够准确的词语来  描述地下深处这些黑暗的地方。就潜藏在地表以下的空  间而言,我们无法用语言来抓住地球的现实特点,这并  不奇怪,就连有关洞穴的文学作品也常常让我们感到那  些描摹自然现象的语言多么贫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P1-3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洞穴/地球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拉尔夫·克拉内//丽莎·弗莱彻
译者 译者:刘娴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84714
开本 32开
页数 19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19
出版时间 2022-04-01
首版时间 2022-04-01
印刷时间 2022-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340
CIP核字 2021223000
中图分类号 P931.5-4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