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
内容
内容推荐
如果说健康人格是一座坚固的大厦,那么它的根基就是安全感。
建立安全感的核心是发展依恋关系。孩子得到亲人的悉心照料,身心都获得满足时,就会体验到舒适、安全,会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基本信任感,逐渐形成稳定的性格和独立的人格。在这一过程中,贴心的母爱非常重要
在本书中,妈妈以活泼、感性的笔触记录儿子的成长,爸爸以专业、理性的视角对儿子的心理进行分析。通过阅读本书,家长不仅能了解0~3岁孩子的需要,也能与孩子建立更健康的亲子关系,带给孩子一生的幸福。
目录
第一章  心理自闭期:婴儿期建立的安全感关系到一生的幸福(第1个月)
1.1 我来了——不要随意评价宝宝的外貌
1.2 幸福的月子,踏实的豆子——原始安全感影响孩子的一生
1.3 香香的大乳房——母乳喂养,给孩子一个不焦虑、不恐惧的人生
1.4 我想要抱抱——第一时间满足宝宝的任何需要
1.5 宝宝第一次对我笑——完整、和谐的互动让宝宝看到美好、可爱的自己
1.6 吃饱喝足养“小猪”——正常性自闭期,宝宝以自我满足的方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第二章 心理共生期:陪伴宝宝形成充满信任和爱的人际关系模式(2~5个月)
2.1 是不是好妈妈,豆子说了算——让宝宝喜爱、满足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2.2 我要竖着抱——被尊重和支持的孩子更有力量
2.3 我还不会说话,也能和爸爸交流——爱的语言,说给宝宝听
2.4 我不是胖胖——不要随意给宝宝贴标签
2.5 豆子正处于口欲期——用嘴巴探索世界,是宝宝必经的阶段
2.6 超级郁闷,一周摔了两次——创伤被处理,宝宝才能成长
第三章 心理分化期开始:让宝宝有自我满足的能力,形成独立的人格(6~10个月)
3.1 认生了——认生是宝宝的自我保护机制
3.2 高兴时叫“bɑ”,郁闷时叫“mm,mɑ”——稳定的照料给宝宝的一生带来稳定的感觉
3.3 断奶的日子——妈妈和宝宝都“失恋”了
3.4 亲历智力评估——不要用孩子为父母的人生加分
3.5 我要“走街街”——宝宝需要与真实的世界接触
3.6 什么玩具也比不上爸爸妈妈陪我玩——与爸爸妈妈多互动,宝宝更自信
3.7 弟弟还是妹妹——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性别认同
3.8 爬呀,小豆子——爬行,让孩子的人生有动力
第四章 心理分化进行中:培养宝宝自我满足和沟通的能力(11个月~1岁4个月)
4.1 回头望望,妈妈在——安全依赖是建立亲密关系的最初形式
4.2 宝宝哭了,怎么办——父母稳定的爱与信任,给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4.3 我要的,是你温暖的拥抱——爱的表达缓解宝宝独自面对世界的孤独
4.4 照镜子——照镜子,是宝宝体验自我的重要时刻
4.5 大花园里的例行早会——宝宝的“社交”为将来的人际互动打好基础
4.6 躲猫猫——你会陪宝宝玩游戏吗
4.7 小豆子坐飞机——给宝宝积极的体验,陪宝宝接受新事物
4.8 豆爸,生日快乐——父母的关系,直接影响宝宝内心关系的建立
第五章 心理分化矛盾期:让宝宝在支持性的环境中建立自我(1岁5个月~2岁半)
5.1 家有小超人——保护宝宝的无所不能感
5.2 对着干——控制与反控制游戏
5.3 欠扁的小豆子——适度惩罚帮宝宝建立规则意识
5.4 自言自语的豆子——自言自语是宝宝自我照顾的开始
5.5 玩具被抢之后——如何引导孩子维护自己的权利
5.6 搞不清的“你、我、他”——没有“我”,就没有真正的独立
5.7 拉粑粑的故事——让宝宝自我满足
第六章 心理走向独立:培养人格独立、稳定的孩子(2岁半~3岁)
6.1 就不睡觉——宝宝对付分离的小把戏
6.2 谁动了我的枕头——陪伴孩子成长的过渡性客体
6.3 不许打妈妈——与孩子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
6.4 幼儿园焦虑——分离需要被接纳和理解
6.5 你的“小鸡鸡”呢——给孩子最基本的性别确定
6.6 小鸡去世了——让宝宝在照料中体会爱
6.7 生命中的第一朵“小红花”——分享成功,培养自信
序言
自序一
种豆得豆
古语说,三岁定八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看
,这句话基本是对的。0~3岁,是人生中最重要
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恰恰是被很多家长忽略的

心理健康,人格独立、稳定的孩子一定会有
大未来。在我的职业经历中,我发现许多人成年
后患上心理疾病的根本原因是其3岁以前被照料
的方式以及与父母的关系模式存在问题。很多求
助者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尤其在亲密关系中,重
复演绎着原始的、与父母相处时的关系模式。如
果一种关系模式一开始就是病态的,那么这种关
系模式很难在日后变得健康。
一些父母之所以会用病态的照料方式照顾孩
子,与孩子形成病态的关系模式,是因为这些病
态的照料方式和关系模式早已存在于他们的内心
,他们只是将这些方式和模式复制到与孩子的关
系中而已。因此,父母能否意识到自己的病态心
理,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否健康成长。
作为父母,我们都会学习如何培养孩子,但
无意识的力量是强大的。经常有父母对我说,道
理我都知道,但我有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和行
为。对了,这就是无意识的力量,它在我们的内
心产生作用,让我们无所适从。我们没有意识到
这些时,是几乎不可能做出改变的。只有父母开
始意识到问题可能存在于自己身上而非孩子身上
,并且有意愿和勇气面对自己身上的问题时,改
变才会发生。那时,我们才不会把自己无力解决
的内心冲突强加到孩子身上,才不会通过让他们
符合我们的期望,来缓解我们的焦虑。健康关系
中的孩子才能有健康的人格。
作为心理师,我非常认同一句话:一个焦虑
的母亲和一个缺席的父亲,几乎百分之百会培养
出有情绪障碍的孩子。是的,焦虑的母亲对应的
可能是缺席的父亲,缺席的父亲往往会让母亲焦
虑。在传统的理念中,养孩子似乎更多是母亲的
责任。这样的观念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也
正因为如此,母亲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了。
母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母亲会给孩子的成
长提供最原始的满足:生理满足、安全满足和爱
的满足。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说,这三
种满足保证人的根本需要。假如这三种满足存在
缺陷,那么得到尊重满足和自我实现满足会变得
比较虚幻,这就好像不打好地基就很难建起一栋
稳固的大楼。
3岁以内的孩子会在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获
得保障的基础上发展自己,探索世界。而爱是让
孩子获得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满足的前提。对着
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或者一个3岁的孩子说爱,
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哪怕对一个成年人说爱,
也是没有意义的。只有能真切地体会到的爱才是
有意义的。
许多人虽然想爱或者想被爱,但不知道怎么
爱;也有人对爱不信任,虽然嘴上说着爱的词语
,但心中感受到的爱苍白无力。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们与其他人之间爱的关系从开始建立时
起,就包含对爱的误解。而这种对爱的误解,在
他们3岁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受与
照料者的关系的影响,他们心中的爱在他们年幼
时就被扭曲了。婴儿的心就像一张幻灯片,我们
在上面写什么,就会呈现出什么,而且我们记录
在其中的内容会被放大。
爱是被满足的感觉,恨是在挫折体验中感到
无力后的必然情绪反应。一些孩子在3岁以前,
就已经有过无数次类似的挫折体验,他们在内心
建立起与这些挫折体验对应的情境性模式,而且
这些模式会被定格在他们的无意识中。当他们再
处于类似的挫折体验情境中时,他们就会产生相
应的情绪反应。一个30岁的男人遇到妻子晚
归时,也可能会产生他2岁时妈妈不在他身
边的情绪反应。他的感受也是无力、恐惧,但为
了获得控制感,他会直接表现出无法控制的愤怒
,这是因为他希望获得力量,愤怒可以让人感觉
自己有力量。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你的内心世
界是怎样的,你以外的世界就是怎样的。孩子的
内心世界是在和父母的互动中建立的。他们体验
到的爱的关系是怎样的,就会在日后把自己与其
他人的关系处理成他们曾体验到的那样。
3岁以内的孩子的感受都很纯粹。一个眼神
、一个细小的动作都能让他们感受到对方是否爱
自己。有些孩子只认妈妈,对周围的其他人都很
敏感,这就说明这些孩子没有安全感,不信任其
他人。
市面上有很多有关育儿的书,但很少有书特
别关注婴儿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和母亲之
间的关系。有一些书也会关注关系,但其中的内
容大多是告诉父母怎么做,缺少对父母的心理和
孩子的心理发展之间关系的阐述。
我一直希望能写一本从母亲、孩子和心理分
析三个角度探讨幼儿心理发展的书,上天给了我
这样的机会。在这本书中,我从妻子、小豆子和
心理师的角度分析了小豆子的心理发育和发展。
非常感谢妻子的配合。也感谢我的小豆子在
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了我的研究对象。
导语
初为父母,难免有许多困惑。本书从心理学家爸爸的角度入手,既包含专业的理论指导,又将成功的育儿经验以生动的场景、翔实的分析、风趣的解答等形式展现出来,和年轻父母们一起面对育儿路上的问题,建立健康、成熟、科学的亲子关系,帮助孩子和父母一起成长。
精彩页
1.1 我来了
——不要随意评价宝宝的外貌
豆妈记录:爱之初体验,很复杂第3天
我们张开双臂等待许久的小豆子终于来了,不由得喜极而泣的是豆爸。我不太激动,当豆爸眼泛泪光的时候,我正躺在床上睡得像头猪,经历着剖宫产麻药带来的后续影响。
我清醒过来时,豆子外婆把裹得严严实实、睡得昏昏沉沉的豆子抱到我跟前:“看看,这是你儿子。”我真想再昏睡过去。这家伙真不好看,皮黑,毛多,眼角、眉梢上都长着绒毛,没有高鼻梁,没有瓜子脸,眼睛闭着,我看不出他的眼睛是大是小,但绝对没长出我想象中很有魅力的双眼皮。
我曾经以为,我生的如果是儿子,肯定很帅、很迷人,因为他会随我(根据“儿像妈”的传说),那样的话,他就会长得浓眉大眼,他的眼窝会有点深,鼻头会有点翘,嘴唇翘起会有点性感,哈哈,充分自恋一下。可是,我的幻想从看到豆子的那一刻起就破灭了。当豆子醒来,欣然张开双眼时,我不禁一惊:我的天,好小的眼睛……真的像豆子,而且是绿豆。
纵使豆子的五官还没长开,还是有无数参观者发出由衷的感叹:真像爸爸啊!他们俩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豆爸接过豆子时会喜极而泣了,那么像自己的一个小人被制造出来,真切地感受到血脉相承,多么有成就感!
好了,不说豆子的坏话了,他刚出生时的确不好看,但我可以证实,儿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
我呢,是新手妈妈,对母亲的角色很陌生。我仔细地端详豆子,想确认他是我儿子,想从他的脸上找出跟我相关的信息。可是他瞧也不瞧我一眼,一直睡,一直睡,睡得天昏地暗,眉头微皱,小手握拳。他偶尔醒来时,只睁一只眼,发现我在小推车旁打量他,就有点漫不经心、有点傲气地斜我一眼,仿佛知道我从此就是他的随从。豆子长得不太像我,对我又这么不待见,而且剖宫产手术后的前几天我不能抱他,所以我对他很难产生传说中的那种爱不释手的感觉。
尽管豆子不太理睬我,但他非常需要我,我也要尽到一个母亲的责任。我敞开胸怀,欢迎豆子来吃奶。我第一次强烈地体会到我当妈了!新生的小豆子软软的、小小的,他依偎在我怀里,激起了我天赋的母性。因为伤口的原因,我只能侧着喂他。我躺在他旁边,努力把乳头往他嘴里递,豆子小口小口但很卖力地嘬着,我们就这样连接在一起了。
这种感觉真的很神奇。我认为,婴儿是在用他的小嘴嘬妈妈心中那扇门的锁眼,他一边嘬一边在心里默念“芝麻开门”,门就被打开了,哗哗,淌出一股温热的鲜奶。作为妈妈的我刚看到跟随了自己30年的乳头开始滴奶时,第一感觉居然是不好意思,我的羞涩还伴随着一丝惊诧,这身体真神奇啊,要什么出什么,这是怎么产生的呢?我思考了一下,便开窍了——这是爱的力量啊!
搂着小豆子,我心里荡漾着柔情,还滋生出了些许骄傲,这是我儿子。
当然,当妈的感觉不只有骄傲和满足。豆子出生的第3天,我终于有机会单独和小豆子共处一室,我却感到了一丝恐惧。
那时,豆子的外婆外公出去用餐,豆爸还没来。只有我一个人在病房里,哦不,还有小豆子。他很安静地躺在小推车里,闭着眼睛做他的春秋大梦。病房里很安静,一丝恐惧爬上我心头,万一豆子这个时候醒了,我该怎么办?!我连抱他都不会,他那么柔软,怎么抱?!他要是哭了,我怎么收场?我在心里默默祈祷:“天灵灵,地灵灵,豆子不要醒,要醒也等你外婆回来再醒。”还好,豆子的外婆外公很快就回来了,警报解除。我不知道这种怕单独和儿子待在一起的感受别人有没有过,但它留在了我心底。
爱之初体验很复杂,儿子来了,一切才开始。
心理师爸爸的分析:为补偿分离,宝宝需要一个“足够好的妈妈”
分离的感受,是宝宝来到人世后第一时间出现的心理感受,这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资深心理师育儿手记(0-3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胡慎之//曾路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651891
开本 32开
页数 30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9
出版时间 2021-07-01
首版时间 2021-07-01
印刷时间 2021-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图书小类
重量 394
CIP核字 2021059367
中图分类号 B844.12-49
丛书名
印张 10.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0:4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