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冷秋(全新修订插图本老村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老村是当代最了解中国农村的作家之一。他远离文坛,以独立姿态,坚守着传统士夫文人的生存气节和审美取向。作品多描写社会底层人的苦难与抗争。他的小说接续了严格意义上的中国小说之魂,堪称当代最具民族精神与中国气魄的典范之作。《冷秋》就是他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在妻子出轨后去大都市风花雪月的见闻和亲历。

内容推荐

老村的长篇小说《冷秋》讲述了一个无法摆脱的爱情悲剧。主人公因妻子的出轨,在极度的悲愤之下,带着钱准备在这繁华的大都市里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歌舞狂欢一番。故事就从这里开始,形形色色的人在他眼前穿梭而过——阔佬、学者、作家、导演、美女……主人公经历了惊心动魄、痛苦屈辱的三天三夜后,大彻大悟,在人生凄冷的秋风中,他透过窗口,看到了妻子那熟悉的身影……

目录

自序:我的小说自觉

正文

后记:我爱苦难这魔鬼

试读章节

破窗帘撩开来,阳光照进屋子。一屋子破茶几臭沙发,纤毫毕现地暴露出来。让我这身裹着“比博来”西装的躯体,真不知该在哪里安置下来。我念叨着,看看吧,看看,这时你就看得清清楚楚了,这种平日让那些狗男女一到傍晚便六神无主的包房是什么地方!何等的污浊!何等的破烂儿!也许是刚打扫过的原因,红地毯像小孩子撒了尿一样,这湿一块儿那湿一块儿。整个走廊和屋子,都布满了医院病房浓烈的消毒水的气味。

其实这就是病房。

是给我们三十大几的这一代男人们治疗心病用的。

马大戒指曾在许多公开和不公开的场合,晃着大戒指,像作报告一样,郑重其事地演讲他的“马大戒指语录”,他谆谆教导我们说:

“但是,有许多人,他们很不愿同情我们,他们这些人,将这种地方当做下流场所。这真是大大地冤枉了我们。他们竟然不知,在这里,我们帮助我们美好的社会,解决了多少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譬如说待业青年的问题,譬如说许多男人和许多女人心理不平衡的问题;但是到了这里,放松放松以后,第二天早晨醒来又悄默声地上班去了。你说这样的结果,有关的职能部门能办到吗?我们承担的是最大的安置办公室的工作,但这样的辛苦,竟得不到理解。”

其实就这么回事。

夏天时候,马大戒指去了趟陕北米脂农村,他在那里插过队,所以就认定那里的女孩子漂亮。不过起初招这批女孩子,我还替他担心这些孩子不能适应,劝他从职业学校招。

“不要紧,不要紧的。”马经理耐心对我说,“甭担心,用不了多久,保准什么都会!”

他很固执。很快就从米脂招来十二个正读高中的女学生,并将这些女学生打扮起来,让胳膊和大腿都露在外面,站立在酒店门口,让整个北京的餐饮业都知道,观鱼阁的小姐是什么货色!

好家伙,貂蝉家乡来的妞儿,巨靓!

这些女孩子一个个透明水亮,像山丹丹花一样招人。腰包鼓鼓的老板们谁看谁说好。我侧面听到的故事,也许并不真实。一个东北大老板花两万元,使用了其中的一个。第二天上证券所,伸手摸了个兑奖股,凭空挣回二十万。观鱼阁此后名声大振。客人们即便不泡小姐也想来蹭点财运,吼上两嗓子,解决解决小便不通的问题。

马大戒指曾不无得意地私下问我,你知道我为何找你们陕北的女孩吗?是因为你们陕北女孩漂亮吗?不是。说真格的,四川小妞完全比得上你们陕北的女孩。但我为什么不找四川小妞却找你们陕北女孩,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我说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你这是对陕北人民缺大德了。

马经理诡秘地一笑,说,缺德就缺德,这年头不缺德财神爷不待见!这谜留给你这个小书生好好猜去!你什么时候猜出来我请你喝酒。半年时间过去了,我没顾上去猜它。不过,几天前我在电视里看到一位八十岁的老军干流着眼泪唱陕北民歌,我想答案就是它了。

却说这时赵芳赶上楼来。赵芳是酒店的值班经理。

大家都明戏,这多年她一直和马经理傍着,两个人是咽砣儿的情人儿。如今她就单等马经理那患肾衰竭的结发妻子赶快死了,接着她好进门。

走廊里传来她沙哑的说话声。

我猜她大概是在楼下从马经理那里听到什么风声。她一进门,便从围着我的小姐堆中一眼瞥见了我,故作惊讶道:

“是您呐,干吗这么早?”

P26-27

序言

我的小说自觉

我写小说,原初的目的,确实是源于对现实的不满。十七岁那年的秋天,在陕西渭北地区农村的一间厦房里,我拉出抽屉当板凳,坐在上面写了许多的夜晚,完成了第一个小说。那小说写一个农村女子反抗她专制的父亲。我花八分钱的邮票,将三十多页的小说装进一只信皮里,鼓囊囊地寄往《陕西日报》。结果不用问,石沉大海。我猜想也许它压根就不会到达陕报。因为信封那么厚,不定在哪个环节的盘查中,就会被截留了下来。但无论如何,从这时候起,我开始学着用文字诉说了。从此,这诉说就再也没有停止过。因为那时候我在农村,在那种绝对的痛苦中,即便到了十八岁,在当地按理说也到了定婚的年纪,但在母亲的虐待下,我仍像懵懂的幼童一样,经常会站在院子里,或小镇的街面上,像演唱一样放声哭泣。那些日子,小镇里如果说哪天下午放学时候人们没有听到我的哭声,哪我一定是交了什么好运。所以白天挨打,晚上看小说,是我每天必经的程序。后来,住在涝池沿的干爹送我一只小羊羔。这羊羔到了第二年冬天便也开始怀小羊羔了。身怀有孕的绵羊跟不上羊群,不能在沟岔上爬高下低,这时候一般都要主家领回去自己饲养。每年到绵羊怀孕的日子,我都会躲个干净。放学后带绵羊到村北的水库上。羊往草坡上一放,合衣躺在背风向阳的地方,专心致志地看小说。那时候,似乎只有读书才能让我能感到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温暖。因为在一个用谎言教育孩子的学校,和那种以暴力代替家教的生活环境里,年幼的我是不会感到更多什么的。所以,我对人生的悲观不是时髦的理论教给我的,而是生活通过一张张冰冷的脸,还有极度的物质匮乏,这些隐形的刀子一刀刀地刻到我心上。就生活的残酷性而言,它从没欺骗过我。该感受的,我都真切地感受了。因而我的写作,初期除了可能因为少许的模仿而不能窥见描述对象的本质之外,在对现实的看法上,似乎不大有过含糊的时候。有作家最初写作是想有个好工作,端个好饭碗,我也这样想过,但这不是我的主要动因。在那些时候,对于我,写作和哭泣似乎都是一样的,都出自我诉说和排解的需要。这大概是我写作的初级阶段。

当然,这里首先要感谢人类社会的进步。譬如说有了高尔基这样的关注痛苦的作家。当时他的《童年》、《在人间》是那样深深地感动过我,让我晓得,在我生活的小镇之外,还有另外的一个世界。那世界里有另一种人,他们是文明人,懂得爱,懂得尊重。那时我特别幻想能逃出去,流浪到社会上。假如能像小说中的阿廖沙,在伏尔加河的轮船上端盘子,碰到那位英俊、有头脑的进步青年,那是多美好的经历啊。阿廖沙到他的身边,就像孤儿找到上帝的天堂一样。我之所以没逃跑,是因为一次我反抗三哥的欺负,打破了他的头。那一次,我逃出去很远,十多里,但最终还是没逃跑成。没逃跑成原因是,母亲一直在我身后,用她那封建遗留的艰难小脚坚韧不拔地跟着我。她怕我真的从此就一逃了之。自有了这次经历,我突然一下子感受到母亲、我的家庭,以至于小镇的百姓们,那种掩藏在冰冷甚至麻木不仁的面孔下面的对我的深爱。尽管这爱让人如此痛苦,如此不堪忍受。

绕这么大弯子,其实还是在说我的写作。在稍稍成熟之后,便有了这样的意识,即不再那么激烈,和强走极端。我感到,好的写作,要有一种背负和承受的精神,要有和这个初看起来如此落后的文明绑在一起,一种同生共死的精神自觉。尽管这样做在这个花样翻新的时代会显得不那么旗帜鲜明,但这样做又确是出自做人作文的真诚。自然这需要勇气。世界上没有一种文明是你只能取用它的好,而不必去承受它的差。作为有民族自主意识的文人,一个不能忍受自己民族缺陷的人,是不会真心实意地与这个民族一起,对其所存缺陷进行有效而自觉地认识与改造的。西方宗教讲原罪与忏悔。中国没那个宗教,但我们讲“仁爱”,讲“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忍,讲“吾一日三省吾身”的自省自悟。所以,假如我们文明没有在它刚露成熟端倪便被纳入王权的黑暗长廊,我们也应该有一个极其美好的文明。王权的产生有其复杂的诸多方面,但责任不能简单地推卸给文明的本身。譬如多民族生存地理的同一性、人口的周期性膨胀、宗族村社的抱团守成……等等,都构成这个多民族大国走向王道治国的必然——抑或是别无选择的选择。在当今中东问题已泛滥成世界性难题的时候,我们却没这个包袱。这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我们民族曾经的历史付出。我们文明讲“和”,讲“顺应天时”,看似被动,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在自然界,一种生物要生存,自身须得携带一定的毒素。人类的进程,大概也是如此。但世界在发展,一成不变是对人类自身的反动。特别是鸦片战争后,国门应声打开,这个王道的国度,缺陷也日益显露。

早年在家乡听过一出戏,叫《周仁回府》。之所以说“听”,是因为那时正值文革,还不允许上演这样的老戏。仅靠村中老人口头讲述,知道那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这出戏在民间的每一次演出,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并让戏台下面的百姓们群情激奋,热泪横流。故事的主人公周仁,为主张正义承受了所不能承受的巨大委屈。乡亲们不是在哭周仁,其实是在哭他们自己。中国小说戏剧中塑造的周仁这一类英雄,以及被认可的贤者、推崇圣人,最后都要登上王者的宝座。即个人发展的终极,不是仁爱的大“人”,而是凌驾于一切之上的王。即便教育者的孔夫子,也被帝王一次次加封,成了至圣的圣人。这便是由王权专制所派生出的“内圣外王”。内圣的核心,是要人们通过自我修炼首先成为圣人,从而再达到统治、凌驾于他人之上的“王”。这几乎又成了中国知识者人生成功的一条必由之路。

近百年的中国文学,在各种冠冕堂皇的旗帜下面,隐藏着两大暗流,一可称之为奴性式的涂彩,一可称之为泼粪式的写作。这第一种写作,基本上都是不加思索地认为,一切新的都是好的,一切旧的都是坏的;一切保守都是错误的,而一切破坏都是正确的,总之为追赶世界大潮,为一个新的确立,知识者放弃基本的常识判断,自甘堕落为暴力的同谋。而另一暗流,又走向一个极端,即干脆没有了对人对民族历史的基本尊重。怎样丑怎样脏怎样写,怎样恶怎样怪怎样作。将写作变为一场展示或夸大民族丑恶的大竞赛。华夏大地,一个教化如此深远、心性如此优雅的民族,在这些作品里几乎和野蛮人没有区别。这些作派,本质上仍是施暴。骨子里延续的仍是奴性的思维。目的只一个,将媚眼投向西方,投向那个看起来似乎并不存在的主子。所以百年的中国文学史,堪称为文化的自虐史。即自己虐待自己的历史,虐待自己的文明,也虐待着自己的现在和将来。而这正是近代以来,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碰撞中,中国文学畸形发展的实际现状。勿庸讳言,我的小说写作,同样经历过这种畸形发展的深刻影响。

真的和好的文学在哪里呢?不是没有,尽管它们也被挟裹在无法抗拒的暗流里,但在历史的一隅,那些被人们忽视的角落,仍有少数真诚的写作着,坚持着自己的信念,守护着文明的薪火。是的,当你在最底层的村庄,看到一个贫困的穿不上第二条裤子的庄稼人,却仍不忘记将自己院落打扫的干干净净,给自己小女儿的头发上插一朵小花,你就该知道,文明以至于文学的根子没有断。自由博爱不是西方特产,美好同样在我们老百姓的心里。该抛弃和谴责的不在这里,而是知识者自己心中的暴力以及由它同卵双生的奴性。它已经深深地渗入了我们的血液。是我们用自己的血,供奉起残害自己文明的魔王。

回到自己。以前我写了许多苦难,许多残暴。也就这几年,在与京城一些优秀的有识者接触以后,我始才慢慢醒悟。我想,以后我的小说应该进入到第三个阶段了,即该从农民打扫干净的院落,和他们小女儿头上的小花写起,多写写隐藏在麻木与冰冷下的温暖和爱,让文明的温暖、爱的阳光,播撒进同样麻木冰冷的文学。2005年,我对自己以前的两部小说进行了认真地改写,一本是《一个作家的德行》(后改为《怅》),一本是《人外人》(后改为《阿盛正传》)。从此除了《骚土》,我又有两部可以放心让读者去看的书了。

我非常赞同一位智者的说法,专制是一个魔咒。既然知道是个魔咒,那么就让我从自己心里,从自己的写作里,先解开它吧。

老村

2014.5

后记

我爱苦难这魔鬼

老村

苦难是我这一生想躲也躲不开的魔鬼。

时至今日,这魔鬼仍立在我的书桌旁,时时用它坚硬的指关节傲慢地敲着桌面警告我,说我的处境如何艰难。自我正式决定以写作谋取生活,就和它常来常往。特别是在京城的这些年,这魔鬼将我折磨得要死要活。对于一个以文字为职业的人来说,这魔鬼虽然会磨砺你的意志,锤炼你的骨头,但是,你千万甭让它将你捶打得太厉害了。因为过分的打击,会使你意志消沉,以至于落得灰头土脸面带菜色,更甭说如何去安心写作了。这期间你的家人和朋友,都被你这种倒霉的样子搞得不尴不尬。亲近些的,对你表现出叹息或失望;远一些的,则对你避之不及。总之,这些年在我的日记里遍布这魔鬼折磨我的痕迹。我写作这本书的期间,妻子为全家的生计去一家电器专卖店打工,几百元的月薪,黑心的老板却要她每天工作十七个小时。生活的艰难我不得不去干点别的工作,以致小说的写作几度中断。但是强烈的写作冲动又搅得我痛苦不堪。几次我站在马路边,哀哀地看着来往的车辆,时而竟一动决绝于轮下的妄念。苦难这魔鬼在我身上犯的罪孽,真是罄竹难书啊。

这魔鬼实在是太可怕了!所以许多时候我的写作,包括日常的奔走,都是为我、或是比我更为苦难的文学流浪者,千方百计地,绞尽脑汁地设计着,如何躲避这魔鬼的迫害。特别是当我写得不顺手的时候,更是恶毒地诅咒它,恨不能立刻置它于死地。这样说来,其实我压根就不爱苦难这魔鬼。我说我爱,是我眼下尚且还能写出满意的东西。的确,没有苦难这位魔鬼大师的教导,我不会表达得这样纯粹,这样激情,这样痛彻,这样刻骨铭心,这样眼泪汪汪。苦难,已不仅仅是我文本的方式,更是我生存的本身。所以写作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无须像人家似的,坐车去体验什么生活,也不用发神经般地去寻找什么灵感。因为在京城四处都有和我、和作品主人公一样痛苦的文学人。

也是在上世纪最后的一夜,我终于如入谶的行者,不慌不忙又十分巧合走入到完稿最后的日子。当我放下笔抬起头的时候,新世纪的曙光照在窗棂上。这该是二十世纪最后的小说了。看到这一线崭新温暖的亮光,此刻我不知该如何激动了,剩下的只有感激之心。此刻我郑重其事地站立起来,和忠心耿耿伴随我几十年的魔鬼激动地握手。

我望着它狡黠的眼睛,感激它多年来对我不遗余力的照顾。

我说苦难谢谢你,不过你也太较劲了,一口气都不让我缓。

当然,我知道文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要掌握这门学问,对我这个来自土地的写作者尤其艰难。十年前我刚到北京,冒冒失失去拜访一位著名作家,结果被赶了出来,原因是没人推荐。确切地说,就文学的文本构成上,我没有遇到过一个好老师。虽然在京城的交往里,偶尔也遇到个别禀赋优秀的作家或学者,为此我也常发感慨。但是就我自己,竟也是心知肚明。真正教会我写作的,最终还是苦难这个魔鬼。这样说其实很实事求是。我相信那些小学里教过我ABC,或是大学里教我写作概论的老师,只要看到我的作品,都不会说我这是忘恩负义,也不会为我的说法生气。他们知道他们教给我的,与我的作品有多远的距离。竟是魔鬼这位伟大的导师,让我在饱受苦难的过程中,将文学这门课程一字一句的,像水银或毒液一样,灌进我的灵魂和骨头里。这样才使得我写出的东西,呈现出生动深刻如此等等与他人不同的面貌。

这老混蛋真是诲人不倦啊,有时你不想让它教你都不成!

有了魔鬼的帮忙,我写出了《骚土》。但后来流行的《骚土》由于删节的缘故,和原作相距甚远。写作这本书是在九O年,到今天整整十年时间了。十年里我背着“淫秽小说”的黑锅,感受着白眼,在写作的道途上墨面暗行。这样一来,魔鬼在折磨我的利刃上等于又淬了一层钢火,从而它在铭心刻骨的时候,让我增添了深痛。

这种痛让我欲哭无泪,就像拔牙没上麻药。

且说现在,又一部完成的作品放在书桌上。

过去的京城,一直是我艰难的衣食之地。这次,只怕要较深地卷入到这座城市里去,包括和这里的什么人,打一些不可预测的交道,承受些无名的烦恼。从本心说我不想与人发生纠缠。更何况这些年我一直将写小说看做是自己的本行,别的我弄不了,也不怎么愿去弄。但是,面对由庸俗文化日复一日高筑起来的精神围城,我预感着,往后就真实和纯正的写作来说,将更加艰难。

因此,我的心也更加的哀伤。

如此而已,作为后记。

书评(媒体评论)

一部《柳如是别传》,一部《骚土》,这两部20世纪下半叶的作品,是属于新世纪的。

——张宇光

经典之作只有天才作家才能写成,而天才作家是不世出的。我们绝不敢说,没有曹雪芹,《红楼梦》照样会出现。如今,我们终于盼到了一部经典之作。这经典之作,就是老村的《骚土》。

——吴洪森

老村的心目中一定有着一种火美,这种不言的人美弥漫在天地之间,他看见了,而且试图告诉我们这种大美。最终,这种大美也是他执着地追求的目标。

——邱华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冷秋(全新修订插图本老村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老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工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856160
开本 32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14-06-01
首版时间 2014-06-01
印刷时间 2014-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2014051047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0.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8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3: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