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绿色未来与新思维/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人与环境知识”丛书足一套科普类图书,旨在通过介绍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生命健康密切相关的环境问题来向火众普及环境知识,提高大众对环保问题的重视。本丛书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阐释人与环境之问的关系,其中以很大篇幅来阐述环保对生态、家居环境、生活习惯、生命健康等的影响,突出了主题,阐明了立场。另外,还适当地介绍了与环保相关的环保组织的建立、结构、功能等问题,对主题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

本书为《绿色未来与新思维》,由刘芳编著。

内容推荐

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一些有识之士迅速觉醒,他们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经过不懈的斗争,举起了环境保护的大旗,将他们的实践、思想撰写成《绿色未来与新思维》。《绿色未来与新思维》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内容丰富,涉及文学、科普以及学术研究等领域。

刘芳编著的《绿色未来与新思维》内容包括《沙乡年鉴》、《寂静的春天》、《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小的是美好的》、《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大自然的权利》、《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目录

《沙乡年鉴》

《寂静的春天》

《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

《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增长的极限——罗马俱乐部关于人类困境的报告》

《小的是美好的》

《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地球的未来》

《大自然的权利》

《超越增长: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学》

《蓝色的星球——人与生态》

《自然不可改良》

《巨变》

《食物的背后》

《消失的边界: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护我们的地球》

《小小地球》

《全球变暖》

《环境与发展:一种社会伦理学的考量》

《伟大的事业:人类未来之路》

《2℃改变世界》

《没有我们的世界》

《瓦尔登湖》

《醒来的森林》

《我们的国家公园》

《鸟儿不惊的地方》

《新人口论》

《伐木者,醒来!》

《我们需要一场变革》

《为无告的大自然》

《绿色生活手记》

试读章节

作者简介

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保主义者,被称为“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他出生于美国艾奥瓦州伯灵顿市的一个德裔移民家庭。父亲是一位大自然热爱者,所以他从小就喜欢跟着父亲到野外活动。

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利奥波德购买了一个荒弃的农场。在此后的日子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和一所破旧的木屋,便成了他亲近大自然的“世外桃源”。

利奥波德长期从事林学和猎物管理研究,被尊为新自然保护运动浪潮的领袖。著有《沙乡年鉴》、《野生动物管理》等著作。内容简介

1908年,利奥波德任林务官,他认为自然界应是被人类高效利用的,自然是为人的长远利益而服务的。他认为狼吃掉了对人有用的鹿,是坏的捕食者,应该猎杀。但“到了1924年,鹿吃光了这个地区可吃的植物,头数减少也就成了必然的结果。此刻,一种对狼的负罪感时时困扰着我”。这一事实,使他对原来的认识产生了困惑。后来,他吸收生态科学的新观点,认识到自然“是一个高度组织起来的结构,它的功能的运转依赖于它的各种不同部分的相互配合和竞争”,并从“征服者最终都将祸及自身”的事实中得出人应该维护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和整体利益的伦理观。但他不是从简单的阐述生态学原理而提出资源保护的,他引入了伦理学。将土地共同体比拟于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体,从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进而认为土地共同体中每个成员都有“存在于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权利”,即为“土地伦理”。这种伦理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

并且,利奥波德将本用于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要求人们转变观念。“只有当人们在一个土壤、水、植物和动物都同为一员的共同体中,承担起一个公民角色的时候,保护主义才会成为可能”,让人们以这种方式遵循生态规律。其实,人是生物共同体的组成部分,维护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利益。

《沙乡年鉴》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写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1941年起利奥波德就开始寻找出版,由于本书批判地反思以人为本的功利性自然保护运动,力倡土地伦理,所以直到1948年他逝世前几天,才被告知牛津大学出版社准备出版该书。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直到20世纪60年代,人们才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发现利奥波德学说的指导意义,从而在美国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沙乡年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在农场所看到和所做的事情:农场四周的四季景色,他为恢复生态所做的不懈的工作。这些文字按12个月份顺序依次排列,构成了“一个沙乡的年鉴”。第二部分记述了作者的科学研究生涯、他与大地的亲密关系、他的生态观念的转变背景、大地无可奈何的恶化进程等。第三部分从美学、文化传统以及伦理的角度,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

本书是作者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的关系进行观察与思考的结晶。迄今所发展起来的各种道德都不会超越这样的一个前提:人是一个由各个相互影响的部分所组成的共同体的成员。土地伦理只是扩大了这个共同体的界限,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当我们把自身看成是隶属于土地的共同体时,我们就会带着热爱与尊敬来使用它。对土地来说,是没有其他方法可以逃脱人类的影响的。土地产生了文化结果,但却总是被人所忘却。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土地应该被热爱和被尊敬,这是一种伦理观念的延伸。作者倡导的开放的“土地伦理”,呼吁人们以谦恭、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他在书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增强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也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

作者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原则来观察和记录所发现的一切,折射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土地的尊敬。富于文采的文字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整篇文章都散发着四季的风声和气息。历史影响

《沙乡年鉴》是土地伦理学的开山之作,在美国是一本与梭罗的《瓦尔登湖》并驾齐驱的光辉著作,被美国人视为20世纪最重要的自然主义作品,被生态学界奉为“绿色圣经”。随着该书的“启蒙”,人们对生态环境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21世纪,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频遭破坏、土地开始报复人类的时候,这种绿色的呼声更显得珍贵。精彩书摘

丛林里的合唱

到了9月,黎明是在几乎没有鸟儿的帮助下开始的。一只歌带鸦可能会唱一支胡编乱凑的歌,一只丘鹬则可能会在它高高地飞往日间栖息的树林途中叽叽喳喳地叫上一阵,一只猫头鹰也可能会用最后一声颤抖的呼唤终止夜间的辩论。而其他的鸟儿则几乎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唱。

但是,在这雾蒙蒙的秋天的黎明时分,有时——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人们可以听到山齿鹑的合唱。突然间,寂静会被十几个“女低音”冲破,它们按捺不住对白天到来的赞美。然后在一两分钟之后,音乐会又会像它开始时一样,突然终止。

在这种难以捉摸的鸟的音乐中,有一种特别的优点。在最高的树梢上唱歌的鸟,很容易被看见,但也同样容易被忘掉,它们是易于被忘却的庸才。人们记住的是那从不露面的、从深不可测的树荫中倾泻出银弦一样的声音的隐士夜鸫;是那翱翔在高空,从云层后发出号角般声音的鹤;是那不知从什么地方的薄雾中发出嗡嗡声的草原榛鸡;是向黎明的寂静说再见的山齿鹑。甚至还没有一个自然科学家看见过它们的合唱表演,因为这些小小的鸟群总是静静地待在草原上看不见的栖息处,任何想接近它的打算都会自动导致一片宁静。

在6月份,预先就完全可以知道,在亮度达到0.01坎时,旅鸫就要发出声音,而其他歌唱者们的喧闹则会按着预告的顺序进行下来。但另一方面,在秋天,旅鸫是完全沉默的,因此根本不能真正预测群鸟的合唱是否会进行。我在这些寂静的清晨中所感受到的沮丧说明,使人期望的事物要比确定有把握的事物更有价值。为了期望听到山齿鹑的歌唱,是值得起个大早的。

秋天,在我的农场里,总有一窝或两窝山齿鹑,但拂晓时的合唱总要在很远的地方。狗对山齿鹑的兴趣甚至比我本人还高。这些山齿鹑栖息在一棵北美乔松的树枝下,这样,即使在露水很重时,它们也能保持干燥。

我们为这支几乎就在我们门口台阶上唱出的清晨赞歌而骄傲。而且,不知怎么的,在秋色中,那些松树上发蓝的针叶,从那时起,就变得更蓝了;甚至那些松树下由悬钩子铺成的红地毯,也变得更红了。P2-5

序言

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资源开采技术的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人类在不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空前的危机:人口膨胀、环境污染、能源短缺、温室效应加剧、物种灭绝、土地沙漠化扩大、自然灾害频发……

所有这一切,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人类长期以来以地球的主人自居,想尽一切办法征服自然、利用自然,无止境地从大自然中索取,而忽视了地球的承载能力,以及其他物种和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内在价值。

面对满目疮痍的地球,一些有识之士迅速觉醒,他们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经过不懈的斗争,举起了环境保护的大旗,将他们的实践、思想撰写成书。这些书论据充分、说理透彻、内容丰富,涉及文学、科普以及学术研究等领域。许多著作在世界或中国绿色运动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影响深远,对唤醒读者的环保意识,促动每个人从身边小事做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环境现实的印证下,他们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更多的人加入到环境保护的浪潮中,世界各国的环保组织纷纷建立。

在世界环境保护运动史上,许多著作以其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体悟、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对家园毁损的哀叹、对生活观念的反思,影响深远,如《沙乡年鉴》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发,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土地的关系,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的关系做了深入的思考。随着该书的启蒙,人们对生态环境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寂静的春天》针对人们滥用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事实进行了披露,作者卡森的言论震惊了民众,并且受到工商业者的攻击,她在强大的压力下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后来引起了美国民众的认同,各种环保组织纷纷建立。该书促成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召开,并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开始了世界范围的环境保护事业。《自然的终结》对因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的诸多后果进行了论述,引发了人们对温室气体的关注,人们逐渐改变了生活习惯,最终使得“低碳生活”蔓延开来。《多少算够——消费社会与人类的未来》反省了人类的消费方式,揭示了消费主义与环境问题的内在联系:消费越多,污染越多,对自然资源的攫取也会越多。作者将自然和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人们重视消费,逐渐调整消费观念……许多著作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成为人人必读的典籍,有些还被誉为“绿色圣经”。

这些曾经深刻影响世界的环保著作,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一样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这些经典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光辉思想历久而弥新。它们之前在人们心中播下的种子,已经在生根萌芽,而那些受到激发的行动,也正在改变着世界。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绿色未来与新思维/人与环境知识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9639703
开本 16开
页数 15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12-01-01
首版时间 2012-01-01
印刷时间 201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X-49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25
166
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