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返城年代(上下)
内容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众读者

1.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电视剧《人世间》原著作者梁晓声现实主义长篇巨制。

2.一部没有“代沟”的知青文学,想要成功的人,想要提升境界的人,都应该读一读。

3.不仅是文学,也是历史,更是一部写给当代青年的精神启示录。

4.每个人的一生都值得好好活着。人间值得,你更值得。

5. 以前我只是写那一代人如何如何;后来我突然意识到,那一代人背后的时代,更加可贵和重要。小说中极为重要的人物,它叫“时代”。我写《返城年代》并不是为了怀旧,更重要的是回到历史的端点,展现一段真实的岁月,给现在的年轻人补上历史记忆,不仅让他们了解那一代人,更要让他们知道那段历史。——梁晓声

内容简介

《返城年代》是梁晓声的代表作,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在哈尔滨生活的几个返城知青家庭的悲欢故事,反映一代人在激情过后的挣扎与创痛。小说以林超然、何凝之、罗一民、杨一凡、张继红等人物命运的发展与纠葛为主线,艺术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了知青返城后所经历的生活的艰辛、迷茫、彷徨、辛酸,甚至绝望。然而,他们不曾向命运低头、向生活屈服,通过奋斗与打拼,终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归属。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当代知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至今创作了包括散文、小说、杂论、纪实文学等在内的作品逾千万字。代表作有《雪城》《年轮》《返城年代》《今夜有暴风雪》。凭借作品《人世间》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精彩书摘

第一章

一九七九年年底,哈尔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防洪纪念碑在雪中巍然耸立,冰封的松花江如铺白毡。

一条条街道两旁的街树缀满新雪,巨大得像银珊瑚一般。此时已是后半夜,每一条街道都寂静悄悄,无人,无车。

一家服装店的橱窗内贴着红纸黑字的告示:为了迎接崭新的一九八〇年,不惜血本大甩卖!新时代万岁!

三孔桥一带的路有段陡坡,两个人影肩并着肩,小心翼翼地从陡坡上走下来,是林超然与妻子何凝之。何凝之棉袄外穿着兵团大衣,腹部微隆,看上去是怀孕了。尽管怀孕了,却还是拎着一塑料桶豆油,背着两张卷成一卷的狍皮;林超然则肩扛满满一袋面粉,左手拎旅行包,看上去也不轻。

两人都累了,走得呼哧带喘的。

何凝之:“没想到,都快一九八〇年了,还满列车的知青,还晚点七八个小时。”

林超然:“兵团、农场、农村,哈尔滨的,北京、上海、天津的,还有好几万知青在陆续返城嘛……你可千万小心点儿啊,我摔一跤没事儿,你摔一跤问题大了……”

林超然话音刚落,不料自己滑倒,旅行包、面口袋掉在地上,人也滑出去挺远。

何凝之:“超然!”

林超然滑到了一根电线杆那儿,喊:“别管我!慢点儿下坡,雪下有冰!”

他扶着电线杆欲站起来,但脚腕疼得他直咧嘴,又一屁股坐下。

何凝之走到了他跟前,问:“没事儿吧?”

林超然皱眉道:“脚脖子扭了。”

何凝之:“先别动。”

她放下装豆油的塑料桶,转身去将旅行包和面口袋拖了过来。面口袋摔裂一道口子,撒出不少面粉。她掏出手绢,从里边垫住裂缝,并将地上的面粉往口袋里捧……

林超然喊:“算了,损失点损失点儿吧!”

何凝之也大声地喊:“不捧起来损失不少呢,这可是精粉!”

她将面粉口袋拖近林超然,大口大口喘气,又说:“唉,女人一怀孕,行动起来就像七老八十了。”

她咬下双手的手套,搓手。

林超然:“坐我对面歇会儿,我替你搓搓手。”

何凝之:“别了,我现在这样,坐下费事儿,起来更费事儿。”

她将手套又戴上了。

林超然:“那,扶我起来。”

何凝之将他扶了起来。

林超然:“看来真走不了啦。”无奈地靠着电线杆。

何凝之的眼光有所发现:“你头上方贴着一张小广告,署的好像是我小妹的名字!”

林超然:“这会儿我可没心思关心她了。”贴着电线杆又坐下去。

何凝之擦去眼睫毛上的霜,从书包里掏出手电筒照着细看,但见小广告上秀丽的楷字写的是——“本人女,二十六周岁,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返城知青,容貌良好,品行端正,欲寻三十五岁以下品貌般配且有住房之男士为夫,住房十平方米即可,大则甚喜……”署名何静之。

何凝之大叫:“果然是我小妹!”

林超然:“别激动,同名同姓的人多了!”

何凝之:“绝对是她!她写给我的信中说她在练小楷,这么征婚,还‘大则甚喜’,气死我了!”

林超然双手抱着大头鞋一边活动那只崴了的脚一边问:“什么‘大则甚喜’?”

何凝之:“欲寻三十五岁以下品貌般配且有住房之男士为夫,住房十平方米即可,大则甚喜……”

她试图将小广告撕下来,却早已冻在电线杆上了,哪里撕得下来!

林超然:“老婆,先看看几点了行不行?”

何凝之愣了一下,看手表,小声地说:“快一点了。”她不那么生气了,平静了。

林超然仰视着她说:“咱们现在可该怎么办呢?我不同意带这么多东西,你偏不听我的!”

何凝之:“眼看要过新年了,接着就过春节,空手回家像话吗?你爸你妈都有腰腿疼的老毛病,给他们各带一张狍皮也是应该的吧?”

林超然不耐烦地说:“别说那么多了!我问的是,咱们现在可该怎么办?”

何凝之怔了怔,看看地上的东西,吃力地弯下腰,翻一只旅行包,翻出一把带鞘的匕首揣入大衣兜。

林超然:“你把它揣兜里干什么?”

何凝之:“只能这样……你坐这儿守着东西等,我自己先回家去,叫上我爸和我两个妹妹,一块儿来接你。”

她觉得委屈,流泪了,擦了一下脸,转身就走。

林超然看在眼里,明白她觉得委屈了,料到她流泪了,柔声地说:“老婆……”

何凝之站住。

林超然:“就不怕把我给丢了?”

何凝之不转身,不回头。

林超然:“哎哟!”

何凝之一下子转过了身,不安地问:“怎么了?”

林超然:“逗你呢!别急,我有耐心在这儿等。慢慢走,千万别像我似的滑倒了啊。”

何凝之点头。

林超然:“别生气,刚才我不该埋怨你。爱你。你知道我有多么爱你。”

何凝之高兴了,笑了,也柔声说:“别心烦,这才多大点儿事儿啊!我家有自行车,我让我爸骑上自行车先来!”

她走了。

林超然直望到她的身影消失,从兜里掏出烟,往电线杆上一靠,吸着烟,陷入回忆……

兵团军马场场部里,林超然正与现役军人的教导员饮酒话别。桌上除了土豆、拌木耳,还有一大碗蘑菇炖肉。

教导员:“这是鄂伦春猎人送的狍子肉,为什么一口不吃?嫌我炖的不好吃?”

......

前言/序言

自序 我和我的那些“知青小说”

“知青小说”四字乃姑妄言之;从概念上说是模糊的——知青写的小说?写知青的小说?抑或曾是知情者写的知青小说?

莫衷一是。

何况,“知青”这一概念也多种多样。它曾是知青的当年青年仅有经历的共同点、类似点;在人品、家教、学业程度、文化影响以及心灵的善恶方面千差万别,不能同日而语。

古今中外没有什么统一的称谓能像相同的帽子一样——任何人戴在头上便都是同一种人了。

我曾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我笔下的所谓“北大荒知青小说”,大抵写的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当年又叫“兵团战士”。

军队编制、半军营化的集体生活方式以及管理方式、老战士们(他们曾是真正的兵,有的兵团干部还是经历过枪林弹雨考验的人)对知青们的军人作风的影响——诸种因素使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知青在当年与插队知青、农场知青总体“气质”上大为不同。

“气质”一词也是姑妄言之。

所以——当然的,我的“知青小说”中的知青们,也与别人笔下的“知青小说”之“气质”不同;这是由笔下知青人物们的不同所决定的。

如果我不曾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断不会写那么多“知青小说”。

起初我写“知青小说”,当然很受所谓“知青情结”的促使。

怎么会不那样呢?

但后来就不是了。

应该说,从《雪城》开始就不是了——那时我已十分明了,我笔下塑造的只不过是一批曾是知青、返城后人生几乎要从零开始的青年人。知青返城了,知青经历不论对他们的人生影响有多么深——他们,不,我们也不再是知青了。这是常识。

是的,自《雪城》后,我只不过在将笔下的知青人物视为具体的“人”来塑造,这后来一直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某作家笔下的一个或一些工人,不代表“中国工人”;

某作家笔下的一个或一些农民,不代表“中国农民”;

同样,任何文学作品中的兵、学生、商人、干部,都不可能对“全体”具有公认之代表性。

反过来看就对了,就符合文学词典的本意了,即——作家们只不过在写是工人;是农民;是兵、学生、商人和干部的——“人”。

身份不是文学作品中“人”的主要特征;

文学作品中“人”的主要特征乃是由人性怎样、人品怎样、人对自己有无做人准则来决定的。

我笔下的许多知青人物寄托了我对人性、人品、人格的理想——若言理想主义,这才是我身为作家的理想主义,与其他什么“理想主义”风马牛不相及的。

在极特殊的年代,在人性很容易被扭曲的情况下,是青年的一些人,能在多大程度上守住做人底线,并在做人的底线上尽量提升自己的精神坐标和心灵标杆的层级——这才是我后来一再写“知青小说”的原因。

我将我的作品中表现没表现此点,一直当成我写得有价值或没价值的标准之一种。

绝不是唯一标准。但在我,也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标准。

这是理解我“知青小说”的一把钥匙。

现在我将它交给读者,相信许多读者读后会有如下感受——我爱书中的许多人物;原来做一个心灵中多一些真善美、少一些假丑恶的人是如此值得的事。

我相信许多人读过后,会乐于将我的书推荐给自己的儿女。

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是受人尊敬的好人呢?

让做人的坏法似乎反而令人着迷的可恶现象见鬼去吧!

中国需要补上好人文化这一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返城年代(上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梁晓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1170330
开本 16开
页数 6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43
出版时间 2022-06-01
首版时间 2022-06-01
印刷时间 2022-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12
CIP核字 2021281321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44
印次 1
出版地 贵州
240
166
45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3:3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