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守望Manhattan
内容
编辑推荐

小说以22岁北京女孩爱比去美国留学的故事展开,对爱比来说,留学与其说是她自己的一个主动的选择,不如说是人生的一次被动的选项。更多的是“逃避”:逃避学习逃避亲人逃避失败的爱情。因此,喝酒抽烟不爱上学的爱比,自然更为看重和倚重与熟人的交往、进朋友的圈子。而正是这种纷至沓来的朋友圈子的交流与聚会、亲近与疏离、帮衬与妒忌、慰藉与伤害,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恩怨情仇。

作为金融中心的精英群体,他们崇尚消费和享受,他们强调爱情和感觉,但同时他们又对社会充满责任感。他们一进入社会就获得了事业的成功,但是金融风暴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成长中的挫折和艰辛……

内容推荐

Manhattan的白天是忙碌的、职业的、苍白的,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衣衫整齐,神色冷漠,步履如飞……跟上了发条一样高速移动,像是电影中的16倍快镜头。

夜幕降临,Manhattan顷刻间焕发一种异样的神采,犹如歌女脸上浓丽的夜妆,紫色衣裙,蓝色眼眶,红色嘴唇……街头巷角的咖啡馆、酒馆、夜店,到处都是焦躁的目光、冒汗的额头……

清晨时分,Manhattan呈现出一种让人心碎的孤独和落寞,华灯燃尽,晨光熹微,三两个醉汉零落的身影、一个翻动垃圾桶的蹒跚老人,犹如折了翼的蝴蝶,跌跌撞撞地游荡在尚未清醒的城市中间……

在这样一座瞬息万变的城市,体味一种生活方式、洞悉一种价值观念、感喟一种成长经历……

蓦然回首,涉世未深的固执与惶惑都值得万般回味,纵横交错的欲望与妒忌又怎去领悟……

一种近在咫尺,又远在天涯的人生感悟……金融危机下的留学生活,80后的成长日记……

试读章节

我就这么赖在安东家住了一个礼拜。他给了我一套钥匙,我可以随意出入。每天他去学校处理事情,我就到外面闲逛,或是去公园,或是去博物馆、电影院和各种艺术展。我的纽约生活就这么开始了。

学校9月份才开学,所以开学前我有三个多月的时间无所事事。我在北京的朋友格格给我介绍了两三个她在纽约的朋友,有一个还是哥大中国学生会的主席。

那个主席叫胡坚壁。我打了个电话给他。他听说我是格格的朋友,一定要请我吃饭。我在哥大附近的一个简陋的中国火锅店门口和他见了面。胡坚壁中等身材,瘦瘦的,戴着一副金丝眼镜,穿着深蓝色运动上衣和皱皱巴巴的牛仔裤。

我们在店里坐下来,一人对着一只小火锅。我问他:“你和格格很熟吗?”

胡坚壁挠了挠后脑勺,说:“熟啊,格格那个人谁不认识啊?她啊,社交圈子广,认识的人很多。她和另外一个叫伊丽莎白的女孩是我们中国人圈子里的两大交际花。而且两个人的父母都是政府里面的高级官员。对了,伊丽莎白你认识吗?”

我说:“格格也跟我提起过她。估计我很快就能见到她了。”

胡坚壁看着我,笑着说:“那你认识的人还真多啊。以后大家应该多来往。对了,我们中国同学会的活动你也要多参加啊。”

我问他:“哦?你们都有些什么活动啊?”

胡坚壁又挠了挠脑袋,想了想,说道:“我们经常搞各种各样的联谊活动。大家一起吃吃饭啦,搞些文化活动啦,或者是去山区摘樱桃。总之,只要大家能常聚聚就好,中国人嘛,应该团结。”

我说:“哦,你们的活动主要就是大家一起聚餐?那你们邀请外国学生吗?”

胡坚壁抬起手来推了推眼镜,说道:“他们要是来,我们也欢迎。不过,说老实话,很少有外国人来我们的活动。我们在一起,主要是讲中文,吃中国菜,基本上是纯粹的中国学生聚会。每到春节,我们有文艺汇演,哥伦比亚的中国学生都会来参加。我们还会一起包饺子,捏汤圆。对了,9月份的欢迎新生烤肉会,你可一定要来。”

我笑着说:“好,我一定去。”

“就是嘛,”胡坚壁笑着说,“中国人在一起,就是热闹。说实话,我和外国人都不怎么合得来,他们的想法和我们中国人差得太多了,根本说不到一块儿去。尤其是美国人,都挺傻的。作业都一定要自己独立完成,不像我们中国人,大家可以互相帮助。他们都挺死脑筋的……你看,他们外国的饭我就吃不惯。我从来都是从中国城自己买菜,自己做饭。哪天过来尝尝我的手艺……”

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就一直笑着冲他点头。胡坚壁就滔滔不绝地讲中国人圈子里面各种各样的故事。我发现中国人的圈子还真是复杂。胡坚壁对我这么热情,想来纯粹是因为我的好朋友格格的缘故,看来那个丫头的面子还挺大。

我听着胡坚壁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中国人圈子里面的八卦新闻,百无聊赖地吃完一顿饭,胡坚壁坚持替我付了账,我只得对他谢了又谢。我们走出餐厅的大门,胡坚壁还热情地说:“这附近有一家爵士酒吧,要不要去坐坐?”

我说:“谢谢,可是我有点累了。再说也很晚了,我想回去休息了。”有关中国圈子的闲话,我是听够了。

胡坚壁说道:“哈哈,才九点多嘛,你是不是怕纽约不安全?说实话,我刚来的时候也是,过了九点就不敢出门。其实嘛,‘9·11’以后,这里的治安还是很好的。”  “谢谢了,真的不用了,我是真的有点累了。”我说道。

“去坐一坐吧,格格托我照顾你,我一定得把你照顾好。走,我请你去喝杯东西!”胡坚壁坚持说道。

我说:“真的谢谢你,你请我吃饭,我已经很感谢了。改天我们再出来吧。”

胡坚壁只得说:“那好,我送你回你的住处。”

“真的不用了!”

“走吧,你还跟我客气什么?”

“安东,我觉得这几天就像在看一场书呆子的联合大汇演!”我回家以后对安东抱怨道。

安东把头从电脑前面拔出来,问我:“怎么了?”

“这几天我遇见的几个中国人怎么都如出一辙啊?不是抱怨不习惯吃西餐,就是抱怨教授要求严,而且还总是抱怨和外国人合不来。真是怪了!”我脱掉鞋子,摆好在门厅里,走进客厅。

安东正坐在客厅里的电脑台前查看资料,他坐在转椅上转过来对着我,说道:“哦,爱比,听到这个我真的很遗憾。这几天我忙着准备开学要用的材料!没花什么时间陪你。不过,明天晚上我的一个好朋友要在家里烤肉,是个韩国人。另外还有一个台湾人,是做投资银行的。你准备好和我一起去!”

我坐在安东的沙发上,说道:“好吧,只要不是那种戴眼镜的书呆子就行。我宁可和外星人,和变态僵尸吃饭,也不要和他们一起吃饭了!”

“哈哈,你放心,那个韩国人班是个非常有意思的人。麦克人也不错,

你见了就知道了。好了,我要继续看我的材料了,你也早点休息吧。”P5-7

序言

尽管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知道旅美女作者池冰的这部长篇小说《守望Manhattan》可能会有些与众不同,但真的阅读过之后,还是感到了不少的意外和惊异。这种惊异,就在于无论是与过去的“留学生文学”相比,还是与当下的“80后”写作相较,它都具有较多异质的成分,因此很让人耳目为之一新。

出生于80年代,就学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这些有限的资料信息已告诉我们,这个出国留学的“80后”,不同于尚在国内的“80后”,这个现如今的“留学生”,也不同于八九十年代的“留学生”。果然不出所料,这个“80后”“留学生”笔下的留学故事和小说写作,明显地打上了时代的,个人的种种印记,既给人们讲述了一个全新的留学生的人生故事,也给文坛带来一股清新而凛冽的文学空气。

二十二岁的北京女孩爱比去往美国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学习,与其说是她自己的一个主动的选择,不如说是人生的一次被动的选项。她的考虑与想法,更多的是“逃避”:“逃避学习逃避亲人逃避失败的爱情”。因此,“喝酒抽烟不爱上学的”爱比,自然更为看重和倚重与熟人的交往、进朋友的圈子。而正是这种纷至沓来的朋友圈子的交流与聚会、亲近与疏离、帮衬与妒忌、慰藉与伤害,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恩怨情仇,使她品尝了人际之间的酸甜苦辣,从就学到人生、从情感到精神,都真正地成长与成熟起来。

作品里渐渐凸显出来的友情线——爱比与伊丽莎白、格格,与安东、班、小弟,爱情线——爱比与班,与丹尼,与凯文,使爱比在哥伦比亚大学之外,进入了一个更为繁复而错综的人际世界。学生成分的国际化、文化背景的多样化、不同群体的圈子化,从交际到交友,从智商到情商,都在考验着、逼迫着涉世未深的爱比在历练中不断成长,走向自立。于是,一个始料未及的结果便在这一过程逐渐显现了出来,那就是颇显稚嫩的爱比成熟了,不无痞味的爱比爱国了,常常自馁的爱比自强了。如果说经历了种种遭际与事变的爱比,已有了一些在“涅槃”中新生的意味的话,那么,这完全是纽约这个国际化的大都会特有的社会大熔炉,无声又无情地给以强制性的冶炼的结果。

作品里的爱比的故事,表面上看来是轻松愉悦又欢快喧闹的,但真正读进去之后,又让人渐感甜中带苦、不无滞重,甚至透射出一种挥之不去的悲情意味。而我们能突出地感觉到和品味到的,无疑是爱比时时流露出来的“孤独感”。只身于纽约,人生地不熟,只是表面的孤独,更深刻和更内在的“孤独感”,还是朋友之间的近在咫尺却相互猜忌,情人之间的肌肤相亲又同床异梦。而且,因为惧怕“孤独”,排解“孤独”,所以就特别希冀友情,格外渴求爱情。这种非常态之下的交友与恋爱,就不免带有过度的嫌疑与误读的可能,使事情往往在无意之中荒腔走板,偏离正轨。这种朋友之间的隔膜,情人之间的误会,尤其是“孤独感”的无以排解,背后从隐到显乃至昭彰卓著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难以走近,难以互知。爱比在纽约的种种个人遭遇与人生坎坷,盖由此而来。但这只是爱比的个人问题和一己不幸吗?当然不是,这其实是个普遍性的问题,人类性的难题。正是把这样一个偌大的人生难题用个人化的叙事表达出来,用爱比的故事抛给我们,使得这个作品平添了一种人文的温度,人性的深度,并把我们引向人生问题的无尽思索。这一点,可能正是这部作品的要义之所在。于此,池冰就把这部也写留学生生活的“守望”,与此前的“留学生文学”,与当下的“80后”写作,都明晰而有力地区别了开来,这不仅实现了她自己的一个重要的创作突破,同时也带来了“留学生文学”的一次别样的艺术超越。

小说属于艺术创造,而创造需要艺术天分。池冰通过这部《守望Manhattan》,也把她自己潜在的艺术造诣与写作才情表露无遗。比如,写作姿态的坦诚而顽皮,艺术感觉的率真而微妙,语言文字的灵动与淋漓,细节与情节的真切而生动,尤其是那种欲抑故扬、寓正于邪的别致的叙事手法,运用得可谓自如而熟练,称得上是心娴手敏,才高意广。这种特异的语言功力与叙事能力,在“80后”作者中不说绝无仅有,也属凤毛麟角。从这些方面来看,这个“想要当作家”的作者,是完全有条件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自我的。

对于一个刚刚起步的年轻作者来说,一部《守望Manhattan》,只是一个小小的序幕,在这个序幕之后,作者池冰还会有一系列的小说作品相继亮相。但序幕已如此精彩引人,令人大喜过望,即将登场的大戏自然更为精彩纷呈,一定不会让人们失望。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对这个新人池冰满怀更多和更大的期待。

2009年9月16日晚于北京朝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守望Manhattan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池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89591
开本 16开
页数 2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9-11-01
首版时间 2009-11-01
印刷时间 2009-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6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8: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