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英国的左图右史(小鸥纪实摄影留学记)
内容
试读章节

我这两年跑了一趟英国,在那里整整呆了两年,起初出去的缘由中自然不能排除因为国内条条框框对于个人工作和生活上的限制所促使,但这段生活真真切切地改变了我对于教与学的看法。我是1980年代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学生,读理论,出去之前在国内教书,教中国设计史,我一直努力做一个好老师,也认为自己应该算个好老师。三年前,工作了十七八个年头的我又成为一名学生,一个攻读MA需要完成160个学分的学生。这成了我琢磨什么是教,什么是学,怎样教得好,怎样学得好的过程,也成为我感性地了解别的国家在设计艺术教育方面的思想、投入和做法的重要阶段。

我所在的大学胡佛汉顿大学是一所英国的综合性公立大学,有4个学区,跟我们国内很多大学一样,是由过去的几所学校合并的。俗话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合并”与“扩招”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地都有出现,美国、欧洲、亚洲都有,我们也赶了这个势头。但这个举措弄不好会导致两个负面的影响,一是学校特色的丧失,一是总体教育质量的下降。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会上,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海纳西对高校扩张现象直言道: “如果斯坦福的校园增加一倍,学生的人数也增加一倍,那么,我们这所大学要花20年才能达到原有的教学质量。”这就是后果,在哪里都一样。几天前,我系里的一个博士跟我抱怨,说他教书的学院的学生素质之差简直叫人汗颜,他搞不懂他们为何而读书,我告诉他读学位一词用在现在的学生身上比读书应该更为恰当。关于此,若要论述之,那将是另一个长篇。瓜果与藤相连,枝枝蔓蔓;得要慢慢地去理清,太多的事情不是一下子能够说清楚的。

事实上,美国也好,英国也好,学设计的学生的想法和初衷与我们的学生很相似,因为社会需要应用型的人才,学校自然应该努力培养和输出。据统计,在英国,从事艺术文化工作的人数是从事汽车工业的两倍。美国当今人才市场也是技术性的专业是最最抢手的,由美国统计局的普查显示,近几年的情况是:获得技术学位的学生的平均收入最高,其次才是博士与硕士。我们的市场需求应该也是这样的,但目前学校的定位和学生的培养方向误导了学生自我价值的评判,许多都是在读研究生的学生了,他们最大的目标却还是孜孜不倦的要求老师教手艺,手艺、混饭吃的家伙尽管到技校里去学就足已,何必要花培养研究生的钱财与精力呢?如此恶性循环之下,研究生的水平下跌.同时还造成就业层的断档和混乱。国外培养研究生的传统是要出高质量的人才的,它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倡的“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相一致,与应用型比照,这便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长远投资,因此在西方,硕士的概念和效用与国内不同,很多人的理解是:硕士是博士的预科,学校的门槛易进不易出,所以少有废品。此外,艺术的教育比其他文科和理工的教育方式更需要强调因材施教,关于这一点我们自然都知道,从孔老夫子开始就是这样教导弟子的,但我们现在做的实在是差劲。可能你要说人太多了,招架不住,可是英国伦敦艺术大学培养的学生的数量也是吓人的,他们在世界范围内拥有20万校友,一个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就培养出了那么多时尚界的顶尖人物。老的不说了,年轻一代的时装设计师,如约翰·加利亚诺(IohnGalliano)、亚历山大·麦柯奎恩(Alexander Macqueen)、斯黛拉·麦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其作品的品质和风格的巨大差异,不值得整个中国时装界的设计师和培养这些设计师的高校好好思考吗?

对于人我们提倡因材施教,因为习性相远,同样专业也是有习性的。对于学生的不同专业培养,我们在各知识结构的教育和重点对策的传授上现在看来也严重欠缺。要改善这种状况,有两点是必须:一是课程安排的独特性,一是知识的可操作性。从英国回来,我曾做过一次讲座,主要内容是关于英国的艺术教育,事实上我作了很多比较,比较了我们和别人的做法,当时讲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在座的同仁和学生都哈哈大笑,因为他们也觉得我们的思维和行事方式是小儿科。听起来分析起来是小儿科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做起来不觉得,甚至还蛮带劲呢?这就是问题。我们现在的设计院校从东到西、从南到北都在一口锅里吃饭,都在追求全面,某些地方院校和设计学院的“后起之秀”们更有甚者全盘照搬所谓的中央权威学校的模式,他们难道就不怕消化不良?还有就是原本非常具有特色的设计学院,目前已经或正在被某些因素吞噬,实在可惜!学校的特色来自于专业的导向,而专业的导向是要靠课程安排来体现的。我们有一个北京服装学院,这个学院近两年来向社会输出了一大批设计方面的毕业生,当然,方向是多项的,包括有平面设计、景观艺术等非服装专业,我曾经在这个学院工作过不长的时间,所以有感情,在英国时就跑去参观伦敦服装学院,要了他们的课程来研究。我真的很为人家的教学方向所动心,它是那样的独树一帜,所有的课程内容都与时装的设计、生产、促销、市场营销和管理过程相对应,看看他们的专业方向:时装设计与技术工艺专业、时装鞋类专业、时装饰品专业、表演时装专业、时装摄影专业、时装新闻专业、时装的历史与文化专业、战略时装市场营销专业、时尚策展专业、时尚产业设计管理专业。多么的实在呢!而且他们各种专业的教学都是与产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他们的实验室、车间、模具间里的学生作品,都有可能在第二天变成成品,从而影响相关产业的变革。P212-215

书评(媒体评论)

倘若生活中有太多个瞬间美好得让你觉得像永恒,那么生命就可以是无限的。而我妈妈写在前面那些文章里的,就是一些快乐的、平静的、谦逊的永恒,存在于那些在意它们的人的印象里。

——女儿

目录

代序小鸥留学记

一次演讲——画家:弗洛伊德和培根

城市的提醒者——约翰·戴维斯及其他

“留学情人”的影像

“住”的异想

老师Bob

在英国看扬州——一个城市与历史的影像

2005年11月27日——“umpin Jacks”酒吧拍摄记录

去圣·艾夫斯——英国艺术家村

四个“泰特”

劳动者之歌——博物馆的概念

“天下百货”Harrods

美食的概念

巴斯的“江湖人”

斯特拉特福“后遗症”——一个小女孩心中的英国

“性”与“性设计”

设计是“一切”?——由“伦敦设计节”想到的

“彼”与“此”——英国式教育的细节

序言

38岁时的小鸥留学有些偶然又有些必然,那时,她从《光明日报》文艺部工作了十余年后来到北京服装学院不久。她想当一名教师,她家从爷爷到父母亲都是教师,她有很浓重的教师情结,可是到了大学以后还是不能如愿,因为她的职称是“编辑”,所以只能先在学报工作。我清楚记得她在学校因为研究生的“设计史”课找不到人手,找她帮忙开课时她的那种过分了的兴奋和尽职——她太想当一名老师了。

后来,大学师资的准入制度逐渐完善,学历问题越发重要了,她当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首届本科的骄傲学历,变得没有自信。这个时候,留学逐渐在中国成为一种学习和改善的重要选择,她和几位也是人到中年的闺蜜(有画家、记者)也禁不住蠢蠢欲动——这也许有人生在日常冗长的婚姻状态后希图更新的尝试。于是,密谋,联系,复习英文,居然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想象和热情。

我当然支持,现实的大道理不说,也许我在潜意识里也有重历单身生活的企望,虽然女儿已经出生,并且已经像一棵树那样成长,但男人在某个阶段总是会不安,年复一年不变的沮丧,时间流逝的恐惧,以及因看清许多事情本质后的颓然。

联系学校不是问题,留学最困难的是语言考试。小鸥当年虽然是班里英语最好的学生之一,但大学毕业已经十余年,连单词也已基本还给尘封的课本了。几个闺蜜一起报名咬牙学雅思,起早摸黑,战战兢兢回答老师的提问,浑身湿透参加考试,到了成绩揭晓的时刻,只有她一个过了线……

去还是放弃?如同莎士比亚戏剧的命题。对于家庭生活安逸,已经是孩子的妈妈,并且从未出过远门,为了孩子甚至连出差也常常放弃的她来说,只身赴英国留学并且生活,简直不可想象。

有时一个家庭的“历史性”决定的作出,并不像文学描述的那样充满悲壮和艰难。小鸥决定去,而我虽然充满不安和担心,但鬼使神差,也支持她去,我有一个说服自己的理由是,无论如何,人到中年,出去经历异域人生,对个体的生命来说都是一次重要事件,值得我们去投入,在游历和认知面前,妈妈和妻子的身份,都应该退居其次,因为那两个身份都是别人赋予的。

小鸥的留学生活就这样展开,这是在2004年。1月开始,世界首条商业运行的磁悬浮——上海磁悬浮正式投入运行,亚洲禽流感疫情进一步扩散。3月,继91 l事件后,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发生连环爆炸案,死亡逾200人,伤超过1500人。还是3月,台湾陈水扁最后时刻翻牌以微弱多数赢得连任,国民党等反对党提出选举无效和当选无效诉讼。8月,刘翔在雅典奥运田径男子110米栏项目中以十二秒九一的成绩夺得金牌,打破了奥运会纪录,为中国夺得了第一枚男子田径奥运会金牌。12月,大地震弓J起印度洋沿岸巨大海啸,对沿岸国家造成巨大破坏,有超过20万人在此次海啸事件中丧生。这是动荡和悲伤多于快乐的一年,我和小鸥,各自怀着不安和孤独,在MSN上经历了个人和世界的一切。  小鸥学的是“纪实摄影”,是一个正式的硕士学位。在英国所有的中国留学生中,她的年龄可能是最大的,国内的生活和专业条件都堪称优越的她,现在,从零开始。这是一个思想和创作兼具的学位,摄影在现代的欧美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当代艺术”,如苏珊·桑塔格的图像观看理论充满哲学的艰深,而“纪实摄影”虽在欧洲有丰富的历史传统,但它的前提仍是如何观察现实,这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课题,对于一个刚从中国来、原来是学艺术史出身的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很多时候,我担心她不能坚持下来。但是,随着她在英国的时间渐长,从最初的恐惧无助,课堂讨论问题的尴尬,到开始在体育场拍摄作业.深入酒吧创作,独自在英伦和欧洲各地旅行……我从寄回的作品中看到一个全新的她,一个年轻而充满激情的艺术学子。

如今,八百多个在英国的日日夜夜都已经远去了,小鸥回来终于如愿当了教师,只看见她在忙,与学生关系好得不得了,但很长时间都不见她提起英国,就像从不曾发生。

从去年开始,她终于开始坐立不安,开始没日没夜地写,我在看完她最初的几篇后,终于知道她沉默的原因,意识到英国生活在她内心的巨大的影响,这是非写不可的思想和故事,是一个时代中西交汇的缩影,但它不同于上一代的远涉重洋者,角度、际遇、内容都已全然不同,她以图像观察的眼光,通过自己的内心体会,细微丰富地揭示了英国文化、教育、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她将此虽小的书命名为“左图右史”——中国人眼里的英国《春秋》。

我想,这本书既是写给她自己的,也是写给我和女儿的,同时也是写给大家的。

2011年9月1日

内容推荐

《英国的左图右史(小鸥纪实摄影留学记)》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小鸥的随笔作品集。

《英国的左图右史(小鸥纪实摄影留学记)》收录了《在英国看扬州——一个城市与历史的影像》、《去圣·艾夫斯——英国艺术家村》、《四个“泰特”》、《劳动者之歌——博物馆的概念》、《美食的概念》、《巴斯的“江湖人”》等文章。

编辑推荐

曹小鸥,江苏常州武进人,1965年出生于上海。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著作:《新具象艺术》、《国外后现代设计》、《天工开物图说》、《视觉革命——“观看”的现代艺术史》等。

《英国的左图右史(小鸥纪实摄影留学记)》是其随笔作品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英国的左图右史(小鸥纪实摄影留学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曹小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3036225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12-01
首版时间 2011-12-01
印刷时间 2011-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7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0
151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