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
内容
编辑推荐

《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自由主义的报道理念,为新闻而生的记者狂人,遭遇变革方兴的古老中国,闪转腾挪于现实的夹缝,采访学中的孙子兵法。

此书讲的是美国式的新闻采访实践,而施展的场所,却是变革方兴的古老中国。阿班自由主义的新闻观念及美国式的采访操作,处处与中国现实起碰撞冲突。西方记者的常规技能,不足以应付中国的情况,他必须去应对,去适应。有时使狠,有时使巧,有时妥协,却要死守真实与公正的底线。阿班以记者的亲身体验,写出这采访历史中的一幕幕。读下来,在看到历史风云的同时,也见识了历史是怎样被投射到传媒。

内容推荐

美国记者阿班在华十五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重巨变: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一脉则随北伐兴起;欧美势力在革命打压下委顿,日本势力则日益坐大。因地位尊崇,各国政要无不奉他为座上宾,中方如蒋介石、宋美龄、宋子文,日方如松井石根、须磨弥吉郎等,皆与之过从甚密。其报道则覆盖国民革命、蒋冯阎大战、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直到上海孤岛时代的最后一刻。可以说,中国历史这十余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皱褶,无不通过他的键盘,传递给全球大众。

史家知道的中国现代史是干枯的事实,而阿班提供的一个个侧面与细节,来自美国记者的独特视角,鲜活得带着汁水,而且向不为我等熟知,因而填补了空白,提供了参照,使历史更形丰满完整。

目录

译者序

卷一 中国苏醒了

 一 只身来到动荡的中国

 二 沙面的白人成了惊弓之鸟

 三 孙中山晚年秘密曝光

 四 从上海转往北京

 五 执掌《英文导报》的日子

 六 投入《纽约时报》怀抱

 七 京津美军备战国民革命军

 八 济南惨案独家报道

 九 混乱的国民政府

 十 遭国民政府驱逐未果

 十一 宋子文出面和解

 十二 掀舆论营救被捕的胡适

卷二 日本推进中国

 一 日本将占满洲无人信

 二 夺满洲只是日本第一步

 三 日本人的高薪诱惑

 四 现场采访一·二八事变

 五 目睹日本蚕食华北

 六 卖国谣言甚嚣尘上

 七 1936年的中国时局

 八 独家新闻:西安事变

 九 与莫斯科的双重关系

 十 向蒋介石面陈对形势意见

 十一 南京路遇误炸死里逃生

 十二 美舰“帕奈号”被袭真相

 十三 日本人在上海撒野

 十四 欲学日语反引狼入室

卷三 世界进入战争

 一 日方要员纷纷登门警告

 二 东京为承认汪精卫闹分歧

 三 深陷战争泥潭寻求喘息

 四 住所突遭日本兵搜查

 五 《时报》捅出日本加入轴心国

 六 日本便衣狠下毒手

 七 宪兵队刺杀计划流产

 八 日美战争一触即发

 九 中国人民终将当家作主

 十 战后并非太平盛世

结语 一个驻外记者的感慨

译名对照表

试读章节

照理说,一个训练有素的新闻从业者,到了新环境里,应该不管周遭如何混浊难行,便一头扎将进去,还要轻松自如地攫取到真相的明珠。如果这是常规情形,那我便是一个硬生生的例外。那时是在1926年年初,我头一次前往远东。从一开始,我便连连犯错,而且,我对事态的评估一直有误,直到我在中国待满了两个月,才稍有改观。

我在旧金山订了一艘老船西伯利亚战神号的来回船票,前往远东,有效期是六个月。我的初衷只是作一次短期出游,然而,从这一刻起,我已经估计错了。我不仅没有在半年后回美国,反倒在中国待了整整十五年,一直住到1940年10月中旬被日本人赶出来为止。

回首往事,我发现,我遇到的一系列事情,总与初看时的印象有别,这种情况,从我们的轮船靠近日本海岸时就开始了,可以说极具象征性。在船上吃晚餐时,听到通知说,午夜一过,船就要在横滨港外下锚停靠,等凌晨时领航船来领航。没想到晚上9点时,我突然看到了日本海岸的灯光,不禁大为振奋。只见一个庞大的、熠熠闪光的半圆形物体逐渐显现,在船的前面划出道弧线来——我想,毫无疑问,这应该是弧形的港湾。我们离开檀香山后,行驶了九天九夜,终于来到了目的地。正想着,我们突然就闯入了这些灯光中间,然后又劈波驶过。原来,那道光芒四射的弧形物体只是一支巨大的日本渔船队。横滨还远在西边,隔着无数英里呢。

我对案头工作一向厌恶。这次的远东之行,是过去二十一年里的第二次叛逆之举。1905年,我三年级未念完,便离开了斯坦福大学,在华盛顿州斯波坎市的《发言人报》谋了一份实习记者的职位,周薪只有十美元。那个时候,在美国西北地区,日报社的文字记者薪水很低,而编辑或管理人员收入却高,生活无忧。所以,到1912年时,我已经在斯波坎的另一份报纸《记事报》做过好几份编辑方面或“坐办公室”的工作。但是,远离报道业务及写作让我极度不爽,因此,1912年,我辞了工作,前往英属哥伦比亚,那里有我买下的一大块荒地。不过,我没有当牧马人谋生,而是乐不可支地住在一栋巨大的木屋里,期望通过写小说和剧本糊口。

可惜,对案头工作的第一次背叛一败涂地,我只得冯妇再做,重新干起了报纸的老行当。1915年年初,我收到檀香山《星报》的电报,愿意给我一个职位,遂前往。令人沮丧的是,甫一上任,便是担任城市版编辑,又在办公室里坐了一年。我一边干本职工作,一边不停给美东的各大报及各通讯社投稿,试图谋一份派驻远东的差事,却徒劳无功。这也在我的预料之中,因为日本已经从德国手里接收了青岛,从新闻角度考虑,远东是一潭死水。全世界的兴趣,都集中在欧洲战争上。

在檀香山那五十一个星期里,我日思夜想着要登上那些轮船,从檀香山往西,驶入日落的远方。但结果却相反,我又掉头向东,驶回了红日高升的美国大陆。另一份案头工作在等我——《爱达荷政治家报》,报社地址在博伊西。在那里,案头工作一干又是四年,职务是总编辑。接着,我移师洛杉矶,在《洛杉矶时报》工作五年,还是案头工作。

紧接下来的一年是在好莱坞度过的,为塔尔梅奇(Talmadge)姐妹中的诺尔玛(Norma)及康斯坦丝(Constance)写故事及字幕。这是灾难性的一年,令我极其不快。这段时间我收入极丰,超过以往任何时候。那时的好莱坞一片混乱,波兰出生的高德温(Sam Goldwyn)在电影里糟蹋英语,闹出许多笑话。但是,把坏事都算到他一个人头上并不公平。百分之八十的错误,其实是电影行业里其他头头们犯下的。

其时,好莱坞正处于有声电影到来的前夜。但对那个时代,我已烦透了。于是我再次对案头工作反叛,动身去中国。我的经济来源很不可靠。我和北美报业联盟签了一个协议,通过邮寄方式,向联盟下面的许多报社供稿。若获采用,稿酬是每一栏五至二十美元。记者朋友们管我这种收人叫“奴隶稿费”。  1926年年初,美国的报纸、美国的公众对中国乃至整个远东地区的事情,一概兴趣寥寥。东京和北京的美国记者很少。在上海,全职的美国记者只有一人——合众社记者。其他美英报纸的记者都是兼职的,他们的主业是为当地的英文报纸工作,偶尔才寄几篇稿子给纽约或伦敦的报纸,只能算是副业。他们或拿可怜的低稿酬,或领极少的津贴,但平时不必写稿,偶尔才根据来电要求写点东西。

后来,一直被西方忽视的国民革命运动在中国南方日益蓬勃,我开始摸索着了解这场运动重要的世界意义。让我震惊的是,即便在香港这么重要的城市,对这场运动的报道也极不充分。当时,我发掘了一件真正的世界性新闻,由于我的协议对象都不接受新闻电报,我决定把这个消息转投给合众社。这家重要的新闻采写机构在一栋楼房的四楼,大楼很脏,没有电梯。门楣悬一块律师招牌,律师有一个葡萄牙名字。进得房间,见里头只有一个中葡混血的青年,约莫十六岁。我问这是不是合众社的办公室,他回答是,又补充道,他父亲是合众社的记者。

“你父亲呢?”

“噢,他病了,在家里。”

“他什么时候回办公室?”

“不知道。”

“他病了多久了?”

“差不多六个星期了。”

“那谁在替他采写新闻呢?”

“没人。”

律师抱病在家,儿子又懵懵懂懂。那年轻人倒是允许我查看合众社的文件。我发现,最近的一宗开支记录,离现在已经快七个星期了。

我前来远东时,对这种情况是一无所知的。那时,我主要关心能挣点稿酬的专题报道,对突发新闻想得少,对于抵埠后目击的各种事件的重要性,估计也不足。

再说进入日本的那晚,我的船穿过了灯光熠熠、排成半圆形的日本渔船队,次日凌晨便首次抵达日本。日本并没有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横滨几年前刚被地震摧毁,正在缓慢重建,处处是令人沮丧的废墟。东京总算活了过来,看上去蔓延无度,虽然丑陋,却隐藏着许多魅力无限的美丽景点。德梅瑞·佩斯(Demaree Bess)领着我在东京到处参观。几年前,我在《洛杉矶时报》工作时,他是我的同事。他带我看寺庙、酒吧、风景如画的公园,还有他自己的家。他的家有玲珑精巧的花园、拱桥和石头灯柱。时节尚早,樱花未开,无缘欣赏。整个旅程中,我没有同日本人打交道。

镰仓地区的美丽是名副其实的,山峦起伏,林木森森,处处有佛寺,更兼清溪纵横,湖泊密布,有着传说已久的内陆海。不过,作为新闻从业者,倒没有发现有什么东西能勾起我的兴趣。初次造访后,留下的印象,与一般的观光客无异,无非觉得神户北部Tor酒店高尔夫球场的风景至臻完美,神户东方饭店大堂的苏格兰威士忌妙不可言,某家小旅馆评价过高,房间污秽,等等。

日本的传统房屋往往精心维护,整洁程度堪称典范,但奇怪的是,他们却学不会维护西式楼房的窍门。不久之后,我在满洲及中国内地见过许多13本人建造的高级酒店、办公楼和领事馆,都因管理欠善,变得肮脏破败。这些建筑一旦启用,不出一年,就弥漫着令人欲呕的尿臊味——不是一般人的尿臊味,而是每日吃两三次腌萝卜的人特有的尿臊味。在这方面,腌萝卜的后果远比一大盘的芦笋严重。

中国给我的第一印象也颇具欺骗性,好比日本渔船队给我造成的错觉。离开神户后的第二天,夜幕刚降临,船已经到了混浊的水域。黎明时,引擎的震动突然停了,我顿时醒来,从铺位跳了起来,急不可待地想看一眼新大陆。从圆窗里望出去,是泥浆般的混水,令人难以置信;再一眼,看到平坦的泥岸,还有一个高耸的广告牌,用英文写着某个闻名遐迩的美国口香糖。视线里没有亭台楼阁,耳朵听不到寺庙的钟声,鼻子也嗅不到微风送来的香辣美味。我恹恹地重新爬回铺位,蒙头再睡,直到船在上海码头系缆。

我的目的地是南方,在上海只勾留了一日。这天适逢春雨来顾,淅淅沥沥下了一整天,闷热也过早地来了。我觉得,在我到过的城市里,上海是最脏的。我在街头巷尾目睹的贫穷,真可谓触目惊心。即便在上流场所如理查饭店及汇中饭店里泡酒吧,气氛也阴郁不堪。要是那时有人对我说,我将要连续十一年以此地为家,我非厥倒不可。

原本是想在中国撰写一些背景新闻和专题报道的,却渐渐觉得渺茫起来。好在这时去拜访了索克思(George Sokolsky)-,捎去了一封介绍信。信是日本的一位记者朋友写的。

索克思建议说:“还是别待在这儿,现在这里什么事都没有。也别去北京,那儿简直是个停尸房。最好是去广东。我在那儿待了六个星期,刚回来。我先不告诉你那里的情况,免得你产生偏见。但你一定得去,先去找李才(LiChoy译音),他是《广州英文日报》主编。我会写信告诉他,说你要去。”

上海天色晦冥,更兼阴雨连绵,彻底勾销了我游玩度假的兴致。好在我先前订的船票还要一路前往香港、马尼拉,再返回香港,于是我便按原计划行事。

没想香港比上海还要糟。雨更多,雾更浓,闷热也更甚。至于首度马尼拉之行,则觉得这地方不秀美,也无趣,倒是让我见识了连续两天不休不止的热带豪雨。P2-6

序言

关于本书作者哈雷特·阿班,日本的松本重治在《上海时代》(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年)中作了如下描述:

在所有美国新闻记者中,我认为最为杰出的要推《纽约时报》的哈雷特·阿班。由于阿班常年驻中国所积累的经验,以及他颇为老成的待人接物,加上又有时报的声誉,所以他的交友相当广阔。他与蒋介石夫人宋美龄也是极为亲密的友人。他不用像我这样,身为日本通讯社记者,每天都必须为早晚两次的报道发稿而疲于奔命。他只需拣一些重大的信息加以传送即可。所以说他是处在一种极为有利的位置上。我虽然身在上海,始终关心美国的对日政策及对华动态,所以常与阿班交换意见与情报。

他是独身,在外白渡桥附近新建的布罗托多威公寓包下了最高一层,找了几个年轻助手,在那里悠然自得地工作着。有时.我约他一起去江湾的高尔夫球场打球。一次,一局未完,他突然想起什么事情对我说:“真对不住,我忘了还有约会,今天就失敬了。”我半开玩笑似的问他:“还能有什么事比打球更重要?”“实际上我忘了今天宋美龄要请我喝茶。请务必多多包涵。”他连打招呼。听他如此说,我想可不能影响朋友的工作,便只能让他这么离去了。这儿也多少可以看出,宋氏一家极为重视与美国的关系.

上世纪30年代,在驻华外国传媒中,阿班的地位首屈一指,因他代表的是《纽约时报》。报纸在西方舆论界本就一言九鼎,记者的人品操守又让人起敬。西安事变发生后,蒋介石的洋幕僚端纳赶赴西安调停,向新闻界发出的电报,头一个对象便是阿班。这在泽勒的《端纳与民国政坛秘闻》(湖南出版社,1991年)中便有记载。

阿班1884年生于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卒于1955年,一生未婚,无子嗣。阿班向不喜循规蹈矩的生活,1905年,在斯坦福大学刚念到三年级,便辍学到社会混,谋了一份实习记者职位。来华前,他在美国报界已足足浸淫了二十一年,最高职位做到总编。这期间,阿班不曾考虑娶妻生子,只管频频跳槽,还曾隐人山林写作,总之,任何一成不变的日子,都让他深恶痛绝。这么折腾到四十岁出头,竟又突发奇想,要到远东一闯天下,就这么来了中国。

阿班在华十五年,后十四年供职于《纽约时报》。他从驻华北记者做起,迅速升任驻中国首席记者,管辖中国各地诸多记者站。他在华期间,适逢中华民国历经多重巨变。北洋系统由盛及衰,国民党一脉则随北伐兴起,并统一全国;欧美势力在革命打压下委顿,日本势力则日益坐大。粗略数来,他的报道覆盖了广州革命风云、北伐大业、东北易帜、蒋冯阎大战、中东路战争、济南惨案、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一直到上海孤岛时代的最后一刻。可以说,中国历史这十余年的每一起伏、每一皱褶,无不通过他的键盘,传递到《纽约时报》,传递给美国大众、全球大众,并影响各国的政界决策及外交方略。

……

日本的石川祯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书的后记中写道:“就我个人而言,对于中国长期以来把‘党史’限制在国内的倾向,虽谈不上反感,却十分不习惯。”对此,笔者是有同感的。岂止党史,中国历史各方面的研究,无论视野还是史料,都应放在世界大范围中。仅举松井石根与八十部下被召回国一例,若只从中日关系看,而略去美日关系的角度,便不会顾及帕奈号事件,亦不会考虑《纽约时报》报道的影响,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欠完整,甚或有实质错误。笔者翻译此书,亦是希望拓展自己的历史视野,兼而惠及同好。

对于今天的新闻从业者,阿班的书更有意义。它像采访学里的《孙子兵法》,教我们于复杂万变中,如何施展手段,如何施放烟幕,去准确挖掘新闻,抢先发表新闻。它还教我们如何在职业操守上严于律己。阿班的个人情感观点固然爱憎分明,新闻报道本身却力求超然于党派政争及国家、民族爱恨之外,一贯死保新闻来源的身份,不管其为何党何派、何国何种;社交方面,则长袖善舞,左右逢源,与中外各界打成一片,因而能大量挖掘独家新闻。即使被日本宪兵压跪在地,双臂强扭至背后,腰部、腹部遭猛力狂踢,即便日人在珍珠港屠杀了数千同胞,他的笔端触及日本人时,却能避免作情绪性宣泄,该褒处褒,该贬处贬,均秉公直论,就事论事,因人而异,分别对待。在新闻业者里,这种大家风范,让人油然起敬。

原书的各章标题,有部分语焉不详,故加以重拟,以图一目了然。译者于史学是外行,个别次要人物名字,一时竞无从考证,只好暂以译音标注,希望专家不吝指教。至于译笔的粗陋,也是难以掩饰的。

杨植峰

2008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民国采访战(纽约时报驻华首席记者阿班回忆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哈雷特·阿班
译者 杨植峰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75462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8-07-01
首版时间 2008-07-01
印刷时间 2008-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4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219.712.9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31
166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7:2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