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遇见(精)/合众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我们的屋子是淮海坊的最后一排,靠着南昌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从茂名南路到襄阳南路的这一段南昌路是露天菜场,凌晨4点,南昌路就开始喧闹了——国营肉摊开始斩猪头;个体鸡摊上的鸡叫个不停;大概在卖鸡的开始烧水磨刀时,挑着担子的菜农进了城,抢好自己的地盘。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不习惯,早上的脑子里总是嗡嗡嘈杂声,渐渐地就当它是闹钟,醒一醒,接着睡。我总要到9点钟再去菜场买菜,路过三楼亭子间的时候,跟阿娘打个招呼,阿娘早饭吃好收拾舒齐,头茶泡好,先请供着相片的老祖宗吃,然后自己再喝早茶。

我不需要天天上班,所以我就做“买汰烧”,阿娘吃现成。吃饭的时候,就我们两个人,阿娘就说,老早这栋房子都是他们的,是用金条订下来的,佣人要用三个,后来阿爷在交易所做的股票生意坏掉了,只好一间间放出去。交易所的生意顶顶做不得,阿娘装假牙齿的嘴巴一瘪一瘪地说。阿娘不知道这个时候买股票认购证的人后来都成了“某百万”了。

站在晒台上,东面看得见花园饭店、老锦江和新锦江,往西是巴黎春天百货——曾经引领上海尖端时尚的商厦;转个身,越过红瓦屋顶,可见瑞金大厦的楼体,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早期的商务楼之一;如果再向右转,南昌大楼ART DECO风格的立面风姿眼前;淮海坊屋顶上的小烟囱则如一只只鼻子,呼吸着淮海路的空气,当然屋子里的壁炉早已废弃。我喜欢在黄昏的时候到晒台上去活动活动腿脚,其实是为了看弄堂里的夕阳,这时的太阳就好像挂在烟囱上,如封膛的炉火将红砖墙的房子映得暖暖的。好几次,从喧嚣的马路走进弄堂,看到淮海坊的日落,一下子心里就涌出了安静的喜悦。

我对上海市民的认识和经验似乎是从淮海坊开始的。在这之前我住郊区城镇、高校宿舍,虽然也逛南京路、淮海路、徐家汇,但终究“隔”了一层。但隔的心理也有好处,住在淮海坊就好像是一种体验和观察融合的生活状态。

淮海坊处在茂名南路、南昌路、陕西南路和淮海中路这些上海滩颇有来历的马路的包围中,它属于上海新式里弄建筑,比隔南昌路相望的陕南村低一档,比石库门又高一层。住在以前的“霞飞坊”当然算是“上只角”了。“老底子此地是法租界。”这是阿娘喜欢说的话,言谈间不要说市郊城镇,就是闸北、杨浦、南市也被她看成是乡下的。淮海坊一个门牌号一幢楼,为三层。以前,住户通常是整楼租住的,现在已非昔时,一幢房子一般得住三家,有的还更多些。我们这一幢算住的人比较少的,底楼是间公用厨房,但二楼前房间的王阿婆和我们都自己装了煤气,不过王阿婆不愿意就此放弃厨房使用权,她在厨房里拥有的煤气灶仍在老位置上,过年过节的时候她会下楼用上一用,当然大多数日子厨房只有底楼的阮家和二楼亭子间的苏州好婆使用,所以我们这里灶披间的纠纷不多。二楼有间卫生间,原则上是公用的,但底楼和我们三楼在早年就接上了抽水马桶,无形中只有二楼和二楼亭子间用了,这样一来,即使有矛盾也就集中在她们之间。我们住三楼前房间和亭子间,一道小门在三楼楼梯口一拦,就与下面没什么关系了。一开始走楼梯我常常要踏空的,虽然有盏8支光的楼梯灯可以开,我不明白怎么不见书上画着新式里弄宽大的楼梯间,原来这是我们这幢楼的历史问题,底楼阮伯伯结婚的时候,父母高堂,一家人一间约28平方米的房间实在是不够的,于是,经过全楼住户的签字画押,底楼楼梯间就变成阮家外间了。于是,上楼梯时刚碰到扶手,马上就触到了板壁。不过,后来我练出了摸黑走楼梯的本事,身体对一点点光都非常敏感,我的身体和淮海坊握手言欢。

P3-6

后记

2014年岁末,周立民兄发来微博私信,说他的朋友邵丹正在组稿,和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合作,做一套叫《合众文丛》的丛书,历史文化类的。他问我是否有现成的书稿,可以一起参与。在和周立民的沟通中,也了解到《合众文丛》意在开放化、多元化。这样手头积累的一些都市人文和人物主题的长篇散文倒也是合适的。

那天,去长乐路富民路拐角的出版社大楼,这里以前倒也有路过,觉得长乐路到这里开始就比较清静了,灰色的外立面,大门常常紧闭。原来这里就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合众图书馆和合众书店,以前一直作为上海图书馆的书库之一,2014年初出版社迁入办公。现在大门一侧是合众书店,另一侧则为合众图书馆的历史陈列,里面有合众图书馆(即上海图书馆前身)创办人顾廷龙先生的生平、著作和书法陈列。新装饰风格的西式吊灯下,顾先生的篆文书法涵泳着古意,裹住视线和身心。外面车流闹市,里面如此沉静。记得出来时因为门口台阶,一个趔趄,今天想起,大概是脚步不愿这么快地离开吧。

查了资料,1946年合众图书馆向上海教育局申请《呈为设立私立合众图书馆申请立案事》中写道:“命名合众者,取众擎易举之义,各出所藏为创”,“谋国故之保存,用维民族之精神”,此为“合众”之意也。能和“合众”结缘,真是一个写作者和爱书人的福分。

感谢周立民兄和邵丹女士的约稿,感谢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社长梅雪林先生和编辑王卓娅、王倍倍两位认真朝气的女生为《遇见》的出版所做的努力。

需要说明的是,书中的多数文章曾在《文学报》《上海文学》和《散文》等报刊媒体发表过,对给予我支持和信任的编辑朋友们在此一并感谢。

书中所配的图片除标明来源外,皆为笔者所摄。

马路越来越宽越来越直的现在的城市里依然有安静的拐角,是每一次路过、每一次邂逅的期待。也期待这些文字和有缘人邂逅和分享。

2015年2月16日

目录

遇见(代自序)

住过淮海坊

行色

杂志

针灸室

蒸饺

霞飞

从秋霞圃出发

竹园

林下友仁

和我们一起吃鸡汤面吧

方先生

冯老师

小区里的人

女性共感

后记

补记

序言

遇见

接近马年尾巴了,还有四天就是羊年初一,天气有些霾,可是鸟却叫得欢,在枯黄的柳枝上跳来跳去,想起一些宋元花鸟,其实去掉一些芜杂背景,眼前如是。细看,柳枝已爆嫩头,像一粒粒米仁匀细地排在枝头;树虽仍是枯的,可是绿意也如雾地笼上来了,一天一天地,绽放到三月初最好看的柳色。其实每年都是如是这般的样子,说是常景,却也每年给人冬春转换之际的欣悦:植物总是照见世间的暖意。

每每看见这些春意,好像又有了可以生活下去的理由,世间的悲哀和绝望虽然依然在那里,可是生命终究有着它的洋溢,就像一个人偶然(也许必然)来到这个被称为世间的世间,体验各种悲欢哀愁,大多无法自我抛弃,于是就顺着来路走向归途,完成生命的完成。

倘若不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大学时期的写作,就从九十年代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开始,写作的日子也已经有二十几年了,从华年到中年,读着想着写着已然嵌入日常时时刻刻,生命的大半就在案头电脑前度过,现在有时会想假如当初不选择写作呢,生命会不会有另一种绽放的可能?当然,写作的过程也已然是把握人和自己、人和人、人和世界的关系的过程,已然是认识自己,认识天地、自然社会的过程,无论外求还是内观,经由写作的梳理,是一个生命对自己认识、完善乃至完成之可能的途径。所以,也就觉得大概这也是前世的缘分,是一种因缘际会。

写了一年又一年,不敢说写得有多么好,也许文和意的榫头尚有待精密,心和文的距离也不一定真的能零度接触,中文的美致也有待深入,但是可以说一直认真对待、反复推敲写下的每个字和句。中文若有知,该知道真心如见,也或许终究拥有彼此的心意。

就像这本书里的内容,写了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遭际,“从秋霞圃出发”,尝“蒸饺”滋味,感受“霞飞”“杂志”等种种“行色”,“住过淮海坊”,师从“林下友仁”弹琴……是不同时空里的世相,其实也是起起伏伏的感念和心境,文字记录下这些,虽然终究梦幻泡影,人总希望留下痕迹,哪怕痕迹其实也很快被风吹走。《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世间的“我”都是暂时和色受想行识之五蕴的和合。只是,在这个“暂时”的时空,我们就好好“经过”吧。

书中的文章都是篇幅比较长的文章,相比短文,更多考虑叙事的方式、叙事的视角和叙事的结构,融合时代、环境、氛围和人事,是希望文章有散溢且从容且跌宕的风致。也是在非虚构领域的一些尝试吧。文章最早的写于2001年,最近的则为2014年。

本来给这本书取名《五蕴》,一是深深体悟到生命之于世间的刹那,二是今年正好进入天命之年,五根之人了,是希望能渐次照见五蕴,究竟五蕴。说起来或许有些矛盾吧,既然五蕴皆空,何必还要文字留存?这大概正是照见的过程吧。后来,付梓前出版社编辑提出“五蕴”作书名是否比较生涩,建议我另改书名。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消息,请朋友们说说看法,有赞同“五蕴”的,但多数似乎觉得“五蕴”太抽象了。自己也再三思量,想想书名还是平实些好,那就用《遇见》吧,这里所表达的一些人事,真正就是生命中时长时短的遇见,这些“遇见”丰富了生命慢慢走向完成之路。也许,遇见之后再见,也许,遇见之后不再相见,都已然成了“见”的年轮。

生活在继续,“遇见”也还会继续。

倘若这本小书能与你“遇见”分享,何尝不是生命各自的消长。

2015年2月15日

2015年7月15日修改

于静水斋

内容推荐

《遇见》是关于作者龚静人生中诸多的“遇见”的散文集。作者用文字记录下了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际遇,以及作者起起伏伏的感念和心境。书中的文章以记叙的方式,融合时代、环境、氛围和人事,以遇见的人和事呈现了生命不断丰富并走向完成的道路。

编辑推荐

《遇见》是作者龚静的一部散文集,共收作品十四篇,包括《住过淮海坊》、《针灸室》、《从秋霞圃出发》、《林下友仁》、《和我们一起吃鸡汤面吧》、《小区里的人》等。文章的内容是对作者“遇见”的一些人一些事一些际遇的记录,以及作者自己起起伏伏的感念和心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遇见(精)/合众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龚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968516
开本 32开
页数 244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32
出版时间 2016-02-01
首版时间 2016-02-01
印刷时间 201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38
CIP核字 201523882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7.8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191
136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