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彬、张树林、张树静著的《戎马书生马福祥》同《马鸿逵传》一样,都取材于西北大地的马氏家族。西北马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中叶,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他们纵横捭阖,演绎了一出又一出历史活剧,给西北,更给宁夏增添了说不完的话题。与《马鸿逵传》所不同的是,《戎马书生马福祥》在保持“正说”(尊重和忠于历史)的同时,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评书写法,文学性和可读性更强,既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又适合评书演员表演,是宁夏地方史和文艺创作的新收获。
图书 | 戎马书生马福祥(纪实章回传记文学) |
内容 | 编辑推荐 张树彬、张树林、张树静著的《戎马书生马福祥》同《马鸿逵传》一样,都取材于西北大地的马氏家族。西北马氏,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风云人物。从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中叶,在长达百年的历史中,他们纵横捭阖,演绎了一出又一出历史活剧,给西北,更给宁夏增添了说不完的话题。与《马鸿逵传》所不同的是,《戎马书生马福祥》在保持“正说”(尊重和忠于历史)的同时,在写作手法上采用中国传统的章回体评书写法,文学性和可读性更强,既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又适合评书演员表演,是宁夏地方史和文艺创作的新收获。 内容推荐 张树彬、张树林、张树静著的《戎马书生马福祥(纪实章回传记文学)》是以马福祥的一生为主线,以历史变化发展为背景,详细的描述了马福祥的生平事迹,还原了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本书资料翔实,论述客观,文笔引人入胜,使读者在领略历史风云、感受世事沧桑的过程中认识马福祥其人。 目录 求真求实,文史并重——序《戎马书生马福祥》 序 自序 契子 第1章 千龄单枪救尤务 夫人中年得贵子 第2章 福禄科考武状元 反清烽火遍西北 第3章 河州举旗反清廷 黑虎掏心用奇兵 第4章 趁胜归降做鹰犬 河湟再度起烽烟 第5章 马家兄弟首立功 结怨纾难毁家园 第6章 福禄进献平回策 福祥说降马永瑞 第7章 董帅诓杀马永琳 兄弟征剿回民军 第8章 马营手刃马采哥 善后三马开杀戒 第9章 奉调戍守山海关 入京抗击侵略军 第10章 董帅放走朱乱子 马家兄弟战廊坊 第11章 福禄喋血正阳门 福祥挥泪挂军印 第12章 京城逃出西太后 率部勤王护驾忙 第13章 工于心计小德张 广交权贵结金兰 第14章 忠心竭诚护两宫 老母寻亲西安城 第15章 三元闯祸反得福 舍身救火又立功 第16章 进京无望泣别离 返乡赋闲读经史 第17章 临池泼墨抒豪情 西宁上任总兵官 第18章 排难西宁开金矿 冒险化解十族案 第19章 福寿受罚改前非 福祥游说平藏乱 第20章 兰州创办火柴厂 民变迭起甘凉州 第21章 升允鼓噪勤王师 马公拒领先锋印 第22章 府城英豪高士秀 定边初会高登云 第23章 街头足痕惊众目 赴宴结交郑士诚 第24章 定边城中初议事 灵州拜旗立山堂 第25章 歃血盟誓哥老会 辛亥灵州举义旗 第26章 马麒敞刀宁夏府 水梓蒙难花马池 第27章 云亭宁夏接水梓 升允蒙骗勤王军 第28章 东征之师明真相 勤王闹剧终收场 第29章 领衔通电拥共和 出面化解秦州兵 第30章 惨遭暗杀李镜清 专横跋扈马安良 第31章 肚大容得唾面辱 出任宁夏护军使 第32章 广结人缘拜金兰 化旗为民饬满营 第33章 智擒旺丹飞将军 条陈边事得褒奖 第34章 结怨会党招是非 出兵陇东讨白朗 第35章 痛失爱将整军纪 保境安民剿会党 第36章 清宫文物将流失 争夺国宝齐上阵 第37章 照单通吃扛大鼎 绥西剿匪战不休 第38章 鸿宾阵斩金占奎 民军拥立假皇帝 第39章 山下大败高士秀 山上生擒假皇帝 第40章 捐资办学兴教育 慷慨解囊多善举 第41章 倾其一生办教育 厥功甚伟感国人 第42章 创办杂志唤民众 勋高二位官柱国 第43章 城头变幻大王旗 五马驱张争甘督 第44章 弃争甘督保声誉 回绅援建混成旅 第45章 治水奇人传奇迹 富甲一方河套王 第46章 结交王英拒士秀 刊印经书倡教化 第47章 夹缝之间求生存 协和医院见孙文 第48章 竹篮打水一场空 委曲求全让绥远 第49章 惺惺相惜凤求凰 著文立说诫子侄 第50章 披肝沥胆著家训 至理名言喻后人 第51章 政坛崛起新军阀 南京谒见蒋介石 第52章 面呈介公安边计 马麟激恼小英雄 第53章 纵横捭闺做说客 仲英率部打宁夏 第54章 身困华山命堪忧 父子立功两升迁 第55章 青岛观澜写亭记 慕揽名流主安徽 第56章 蒙古大会显身手 高谈阔论筹安边 第57章 主动辞去省主席 出任蒙藏委员长 第58章 深谋远虑划边策 藏区两寺起争端 第59章 殚智毕力料边事 致书达赖晓大义 第60章 著书立说诫子孙 游览泰山观功碑 第61章 召见旧部话别离 先哲言行儆世人 第62章 至理名言薄云天 此生难得有清闲 第63章 雷马事变浩叹多 为施营救几周折 第64章 福祥老矣毁誉多 按下葫芦浮起 第65章 将星陨落琉璃河 功过是非任评说 第66章 百世之后有遗香 回教中之第一人 附:马福祥年谱 参考书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1章 千龄单枪救尤务 夫人中年得贵子 马千龄世系这一支脉马家,世居甘肃河州西乡韩家集阳洼山。祖上何时迁到这里,已无从考证,有传说其祖上是北京牛街人。马福祥曾编撰过一部《马氏族谱》,在族谱中记载其马家派系居韩家集阳洼山“历数世矣”。其家族世代都是以经商、务农为业。始祖是马玉玺,字国宝,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是马福祥的曾祖父,寿86岁,是当地的富户,清封建威将军;其夫人是马氏,清封一品夫人,生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寿79岁。 马福祥的祖父叫马泰,字翊运,生于1784年,即清乾隆四十九年;归真于1850年,即清道光三十年,享年66岁。旧时人们给孩子起乳名有一个习惯,就是孩子出生时,若其曾祖父或曾祖母还没有下世,那就是“四世同堂”,是人家一大幸事,所以就习惯以曾祖父母的年龄为乳名。马泰出生那年,其曾祖父64岁,所以乳名就叫六十四,简称“六四”。由于这个原因,马泰又被人们称作马六四。马泰虽是一介平民,却是一个聪敏智慧的人。他秉性爽直,多智谋,乐善好施,能急人之所急,有求必应。远近亲戚朋友,和他有交往的人,如果有了困难之事,马泰总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解决;遇到饥馑灾荒之年,他倾家所有赈济灾民。因此,马泰仁义的名声就在十里八乡流传开来。回族中又习惯称有威望之人及阿訇、教主为“爷”或“太爷”,所以马泰还被人们称作六四太爷。 马泰生有两个儿子,长子马千龄,次子马有仓。随着两个儿子日渐长大,马泰开始为儿子考虑婚事。虽然那时的马泰不懂什么基因遗传的道理,但他通过观察世情,认识到人的天赋秉性是有家传的。他常对家人说:“结姻缘不能和交朋友相比。结姻缘所选对象贤能与否,恒关家中数代的利害,不可不慎重对待。如某家的姑娘长得漂亮,贤惠,家教好,守规矩,方可与其谈论婚事;某个地方‘俗恶人劣’,乡风习俗不好,人的品行不好,则万不可与其谈论婚姻之事。”可能正是由于马泰的这种优选婚姻观念,带来了马家后世人天赋秉性较优越,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素质良好。马氏家族能够发迹,不能不说和其家族人口素质有关。1842年,也就是清道光二十二年,马泰为长子马千龄与同乡磨川王氏完了婚,这年马千龄16岁。因马泰重视婚姻门第,这个王氏当然是马泰经过精心挑选、反复考察才为儿子选下的对象。 马千龄,字松坪,出生于1826年,也就是清道光六年。民间一般论虚岁,所以史料记载称其17岁结婚。按照地方传统习俗,长子是家庭的嫡传之人,成婚之后就意味着进入成年,要从父亲手中接过执掌家务治家理财的重担。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家中的“掌柜的”。马千龄完婚后,马家掌柜就由马泰传给了马千龄执掌,而马家也由此开始走向发迹之路。史料中有记载:马千龄“喜任侠,不屑治家”。就是说他喜欢行侠义之事,广交朋友,这一点倒像他的父亲马泰;但对于治家理财却不上心,而是在宗教方面用功甚勤,奉行教典必敬必诚,伊斯兰教的六信五功他终生都不懈怠。由于马千龄料理家务用心不专,也表现不出有出众的治家理财的才能,所以他执掌家事之后,家庭经济状况渐不如从前宽裕。正如其后人马福祥在《马氏族谱》里所评价的那样,说他父亲马千龄智略方面不及他的爷爷马泰,而待人、信仰宗教的虔诚忠厚却是超过了他的爷爷马泰。 有道是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祖祖辈辈梦想发家致富但没发起来,可是马千龄并不热心发家致富,却一下发了起来,这不能不说是和马千龄一次偶然的机遇有关。 马千龄继承了祖辈农商兼务的家传,农忙时在家打理农活,农闲时跟随河州商帮前往藏区做些小本生意。回民有经商的传统,他们从河州收购藏民所需铁制品、布匹、火柴、瓷器、茶叶、针头线脑等,卖给蒙古族群众、藏民,又从藏区收购药材、皮毛、马匹、牛羊等土特产运往河州、兰州等地,往返的生意自然获得利润较大。许多回民商人很快致富,拥有雄厚资本。而马千龄务农经商并无过人之处,加之本钱少,与藏民不熟悉,生意并不兴旺。一个偶然的机会,马千龄结识了一位海西蒙古族头人,使马千龄时来运转,虽算不上一夜暴富,但却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芝麻开花节节高。 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蒙古族头人,能让马千龄“咸鱼翻身”呢?这事得从头说起。 那时中国西北地区交通不便,道路不宁,出门行商之人一般都练有一定的拳脚功夫,出门大多带有刀矛等防身的武器,而且常常是结帮搭伴而行。这一年的正月间,因家中有事拖延了几天,没能赶上和商帮一起动身前往藏区,马千龄也就只好自己一人上路了。好在马千龄武功较扎实,俗话说艺高人胆大,只身一人上路虽有些担心,他倒也不太在意。好在出门的第一天,在一处三岔路上邂逅一对蒙古族青年夫妇,还带着两名随从,四人四骑。经过攀谈,原来蒙古族男青年叫尤务,是海西蒙古族头人。女子是尤务新婚的妻子,娘家是河州人。春节期间新郎官尤务带着新娘子来河州“回娘家”,住了半个多月,如今夫妻双双要返回海西。海西,就是今天青海省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西部,南通西藏,北达甘肃,西出新疆,是青甘新藏四省区交往的中心地带。无巧不成书,这海西一带正是马千龄驮运货物要去做生意的地方,正好结伴而行,于是两拨人马便走到了一起。一路上少不了边走边交谈。通过言语交谈,双方相互都有了了解,而且还了解了不少对方家乡的风土人情。 这天行至一处人烟稀少的山谷,突然从路边窜出十来个强人,也就是拦路抢劫的土匪,个个手持刀矛棍棒,杀气腾腾拦住了去路。这伙人自称是尤务的仇人,特来报仇,直言要取尤务夫妇性命。见和尤务夫妇同行的还有两名随从和马千龄,这伙强人就说:“此事与别人不相干,识相的速速避开,免遭连累!”其实,强贼怕弱主,这伙强人虽有十来个人,但见和尤务夫妇同行的还有两个随从和马千龄,还是有点心虚,就想吓唬其他人躲开,只剩下尤务夫妇二人他们更容易对付。P9-11 序言 《戎马书生马福祥》(原名《正说马福祥》)是我们继长篇传记文学《马鸿逵传》出版发行之后,穷十年之力,广泛搜集海内外有关文字、图片资料,博览浩如烟海的相关典籍文章之基础上,潜心撰写的又一部人物传记性长篇纪实话本。 马福祥是清末至民国年间一位声名显赫而又颇具传奇色彩的回族人物,为“宁夏三马”之第一马,也是“西北五马”第一马。其本人自诩“儒将”“戎马书生”。有清一代,马福祥曾官拜御前侍卫、靖远协副将、庄浪协镇、西宁总兵、阿尔泰护军使、新疆巴里坤总兵等;北洋政府时期,出任宁夏护军使、绥远都统、中国航空督办;国民政府时期,历任青岛市市长、安徽省政府主席、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等职。为官三朝而风头不衰,宦迹遍于甘肃、陕西、新疆、青海、宁夏、绥远、安徽、西藏、内蒙古、北京、青岛等九省二市。清光绪皇帝、慈禧太后以为宠臣,北洋政府嘉封陆军上将衔,民国时期,蒋介石视为西北回民领袖、政府要员。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实属罕见,称其为西北回族第一人实不为过。 然而,这样一位身世显赫的历史人物,长期以来却少为世人称道。究其原因,主要是其子马鸿逵在历史上追随蒋介石坚持反共,被打入反动军阀之列,故历来文史学界避为“反面人物”张目之嫌,对马福祥其人也只好“敬而远之”。 马福祥青年时代效忠清廷,曾镇压西北回民起义,有用同胞鲜血染红顶子的污斑;辛亥革命之后为追随袁世凯北洋政府,有为“安定地方”而剿灭“会匪”、镇压人民起义的劣迹。马福祥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知道“过去河州和循化,在清代三次事变中被官吏严酷剥削,以致民不堪命,才起而反抗;清朝官府,动辄以暴力镇压,操之过急,遂激成大乱”“这也是因为汉回人民之间长期存在猜嫌,所以遇机会即行报复。但是,事变扩大的主要原因,则是愚昧无知、好乱成性的阿訇煽风点火,利用宗教幌子,首先掀起新旧教派的纠纷,积不相能,后来又为奸邪所利用,公然威胁群众造反,对汉民村庄攻占、惨杀,从而引起回汉两族相互残杀。”在明白了这些道理之后,马福祥幡然醒悟,放下屠刀,此后则穷其一生致力于民族团结,和解民族纠纷和矛盾,游说各方一再化解干戈,让无数生灵免遭涂炭,应该说是功大于过。 纵观马福祥一生,可圈可点之处甚多。在抵御外敌入侵、捍卫京师的战斗中,马福祥与其兄马福禄率部英勇杀敌,殊死血战,正阳门下,马家简练军阵亡100余人,其仲兄马福禄喋血捐躯,族中弟侄十数人捐躯,表现了气壮山河的爱国主义英雄气概。辛亥革命之际,马福祥顺应时代潮流,拒不参与征讨革命军的行列,并在甘肃领衔通电拥护共和,则显示了其政治家的觉悟和远见。民国时期,军阀混战之秋,马福祥凭三寸不烂之舌纵横捭阖,效苏秦、张仪游说于各军阀之间,堪称纵横之家;马福祥慷慨解囊捐资办学,创办各类“清真”学校遍于甘肃、宁夏、绥远三省且及于京、沪二市,其义举在当时可谓西北绝无,全国仅有;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任上,马福祥力倡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经济,加强民族团结,殚精竭虑地擘画维护祖国统一的民族筹边之计;振兴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提出了修建青藏铁路;马福祥是虔诚的穆斯林,一生潜心研读伊斯兰教经典,并题签作序刊印了大量的伊斯兰教经典,多地捐资兴建清真寺,对于伊斯兰文化的传播弘扬功不可没…… 综合上述,使我们能够看到,马福祥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政治家、善长辞令的纵横家、伊斯兰文化的传播者、民族教育的爱心人,还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以充裕的事实为马福祥正名,还其真实的面貌,是实践党的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历史之需求,是维护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的民族政策之需求。 本书在为马福祥正名的同时,也为高士秀正了名。高士秀是宁夏辛亥革命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是马福祥的老对手,长期以来,许多史料中都诬其为“匪首”“会匪”。本书则通过辛亥革命起义真实的历史事件,揭示了高士秀不屈不挠的革命生涯。 《戎马书生马福祥》一书,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以充分翔实的史料,客观公正的态度,揭示马福祥的平生事迹,故我们在全书开篇诗中用“正说马福祥”。我们写作《戎马书生马福祥》与《马鸿逵传》的共同特点,是两部作品都把人物放在历史大背景之下,使读者在了解其人的同时,也了解一个时代的大概历史,尤其是清末到民国初期大西北的历史。不同的是,《马鸿逵传》的写作中我们把握“述而不论”的原则,尽量避免加入自己的观点,将人物的是非曲直留给读者领悟;而《戎马书生马福祥》的写作则是突出话本的特点,亮开我们自己的观点大加评说,使读者对人物的是非曲直一目了然。 《戎马书生马福祥》一书配合文字插入大量的历史图片,图文并茂,读来能知其人其事而见其容其貌。尤其是书中有些关于马福祥的史料和图片是首次面世,因此本书既有可读性,又极具资料性;既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又极具广泛的文化常识,不失为奉献给广大读者的一部文化大餐。 后记 马福祥归真之后,全国各地许多社会团体自发掀起各种悼念活动,呈现出一旷世空前的社会现象,足见马福祥其人在当时社会上人们心目中,尤其是回族穆斯林群众心目中的地位。然而,后世许多展示“回族名人”的场合中,竟然几乎看不到马福祥的名字,这令我们深以为缺憾。子日:“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自2002年完成了《马鸿逵传》的写作之后,我们即着手搜集整理有关马福祥的资料,做出了为马福祥修传的打算。从此青灯黄卷不计寒暑,穷十余年之力撰写出《戎马书生马福祥》书稿。本书稿原定书名为《正说马福祥》,就是想要为马福祥正其名。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其杰出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少数民族的代表人物,对于增强各少数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提高各少数民族的爱国热情,激励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维护各民族的团结统一,都是非常必要的。马福祥作为一个回族历史人物,在历史上仅仅走过了56个春秋,却是为官三朝,宦迹九省二市,虽未必算得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却也是经纶满腹,济世兴邦,毋庸置疑地堪称回族的杰出代表。《戎马书生马福祥》以翔实的历史资料,通俗朴实的语言文字,描述马福祥的生平事迹,就是要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物形象,使社会对其人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认识到马福祥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回族历史名人”。 《戎马书生马福祥》一书以马福祥的一生为主线,以历史的发展变化为背景,既有广为人知的史料,又有鲜为人知的轶闻;既有大人物的铺垫,又有小人物的衬托;既有金戈铁马的沙场征战,又有钩心斗角的政治旋涡;既有使人击掌称快的故事,又有令人潸然洒泪的情节……我们力图用跌宕起伏的文笔引人入胜,使读者在领略历史风云、了解文化常识、感受世事沧桑的过程中,深刻地认识马福祥其人。 《戎马书生马福祥》一书在写作过程中,引用了丁明俊先生《马福祥传》,吴忠礼、刘钦斌先生的《西北五马》,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的《宁夏三马》,和龚、胡迅雷先生的《马鸿宾传》,师纶先生的《西北马家军阀史略》等书籍中的大量资料。宁夏吴忠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宁夏知名学者杨森翔先生为本书审稿并作序,北方民族大学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所所长、《马福祥传》作者丁明俊先生为本书提供补充资料并作序,中央电视台编导彭山,宁夏吴忠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马千龄家族第五代传人马力,灵武市文管所所长、博物馆馆长刘宏安,甘肃临夏文史作家王维胜等先生为本书提供图片资料……众人拾柴火焰高,群策群力成就了这部书稿。 书稿完成之后,因我们无力付梓刊印,搁置案头近两年之久难以成书。宁夏人民出版社领导吴月霞、何志明,本书责任编辑杨旭东、周淑芸等慧眼识珠,动员作者将书稿交由该社出版发行,终于使这部书稿化茧成蝶。 在此,向所有为本书提供资料、帮助和关心成书的先生们致以由衷的感谢,并希望成书后本书能得到广大读者垂青。 作者 2016年5月10日于宁夏吴忠思齐斋 书评(媒体评论) “不特称回教中之第一人,而亦为现代国家之伟人也。” ——陕西回教公会追悼马福祥大会主席冯瑞 “回教幸有马云老,他能把宗教析说得明白,以往西北回汉之仇视,既不怨回,又不怨汉,清之政策不同所演成的。” ——国党元老于佑任 “国民政府委员马福祥器识深毅,志虑忠纯,前在西陲勋勤懋著,继掌蒙藏会务,应付规划,悉协机宜,自赞中枢,党国尤为倚重。 ——国民政府主席林森 “至德为精一,至性为忠孝。雍雍马将军,遗风存古道。” ——国民党元老戴季陶 “云亭先生之死,不但是我回教之不幸,在国民政府亦为不幸。” 一——北平追悼马福祥大会主席侯松泉 “中央执行委员、国民政府委员马公云亭是党国柱石,为回教之干城。” ——民国首都南京清真董事会主席兼私立崇穆小学校长马俭馀 “西北盘礴,积气争荣。应运而出,命世之英。” ——国民觉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 “追悼马公云亭勿忘东北风云”“追悼马公云亭要努力和倭奴斗争”“马公云亭是边陲的关心者”“马公云亭是吾教先进……” 一一民国首都南京清真董事会追悼马福祥大会会场墙上的标语 “维山巍巍,公勋之垂;维水泱泱,公德之长。 ——上海回教学会追悼马福祥大会诔文 “他是历史上宁夏三马第一人,西北五马第一人,中国回族第一人。他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民族前途,是致力于国家和平统一的爱国者,是致力于民族团结发展的政治家,是振兴发展回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慈善家,还是崇尚王阳明之道的理学家、诗文并茂的文学家、巨笔如椽的书家法、训子警世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本书作者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戎马书生马福祥(纪实章回传记文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树彬//张树林//张树静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宁夏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270656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76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500 |
出版时间 | 2017-02-01 |
首版时间 | 2017-02-01 |
印刷时间 | 2017-0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58 |
CIP核字 | 2017019729 |
中图分类号 | K825.2 |
丛书名 | |
印张 | 31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宁夏 |
长 | 235 |
宽 | 170 |
高 | 2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