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翰记录的《汪崇屏先生口述历史》内容介绍:汪崇屏(原名翰)先生,河北省易县人,在清末民初,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受最完整的新式学校教育。民国二年,人北京大学,在校期间,为北大学生会干事部主席,领导北京学生运动,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及此后一连串的学生爱国运动,先生皆参与其事,改变风气,影响政治,贡献颇大。
图书 | 汪崇屏先生口述历史(我所知道的五四运动及吴佩孚一生成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刘凤翰记录的《汪崇屏先生口述历史》内容介绍:汪崇屏(原名翰)先生,河北省易县人,在清末民初,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受最完整的新式学校教育。民国二年,人北京大学,在校期间,为北大学生会干事部主席,领导北京学生运动,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及此后一连串的学生爱国运动,先生皆参与其事,改变风气,影响政治,贡献颇大。 内容推荐 刘凤翰记录的《汪崇屏先生口述历史》内容介绍:自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起至一九六一年二月二日止,本所人员先后访问先生十次,获得热诚的合作。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北京学生运动的背景和经过,吴子玉一生的事业成败,以及当时政坛人物的轶闻掌故,历历如数家珍,这些都是民国史的宝贵资料。本所特加记录,按时间的顺序,分类编排,约七万言,并附制详细目录,以供参考。一起来翻阅《汪崇屏先生口述历史》吧! 目录 弁言 前言 一、家世与乡里 (一)家世略述 (二)庚子“拳乱”的涞(水)易(州)情形 (三)求学时代 二、北大概况 (一)早期的北大 (二)五四运动的经过 (三)读书运动 (四)澄清政治运动 (五)李守常在北大的情形 (六)北大学生会与北京国立八校学生联合会组织 (七)北大教授一斑 (八)学生会的结束 (九)离开北大 三、从“直皖”到“直奉” (一)曹吴的关系与吴的发迹 (二)衡阳撤防 (三)直皖战前的形势 (四)直皖战争 (五)李纯之死 (六)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起因 (七)第一次直奉战争的经过 (八)王阁的产生 (九)孙、吴、蔡的联络 (十)吴冯的关系 (十一)吴与西南各省的关系 四、我与吴的渊源与二次直奉战争 (一)我与吴的渊源 (二)洛阳虎踞 (三)“二七”惨案 (四)曹锟贿选 (五)江浙齐卢之战 (六)第二次直奉战争 (七)冯玉祥倒戈的原因 (八)冯倒戈后的北京情形 (九)冯玉祥逼死曹锐 五、浮海而南 (一)浮海而南 (二)洛郑的撤退 (三)从鸡公山到汉口 (四)赤壁之游 (五)我参加吴处工作 (六)海军的追捕 (七)第三师的成败 六、岳州与“讨贼” (一)岳州的准备 (二)张霁青的策略 (三)孙传芳的驱奉 (四)查家墩总部 (五)吴不能成功的原因 (六)初期的战况 (七)萧耀南与曹镆之死 七、吴张合作与北上 (一)郭松龄倒戈经过 (二)郭松龄失败的关键 (三)吴张初步联络 (四)合作后的局势 (五)孙(传芳)靳(云鹗)的勾结 (六)田维勤阵前不进 (七)我去黄平村 (八)南口之役 (九)天津会谈与吴张北京会晤 (十)杜锡珪代阁的产生 (十一)南口观战 (十二)对张宗昌、张学良的印象 八、南下与汉口撤退 (一)南下 (二)汀泗桥之战 (三)刘佐龙炮轰汉口 (四)汉口撤退 (五)靳云鹗的野心 (六)吴的个性 九、由河南到四川 (一)河南战事的失败 (二)巩县滞留 (三)经嵩山到南阳 (四)于学忠的苦衷 (五)张子武(其锃)之死 (六)渡河前后 (七)攀藤附葛 (八)人川 (九)四川局势 (十)吴的旅川生活 十、从四川到北京 (一)北上之前 (二)塞外之行 (三)初到北京 (四)坐困北京 (五)中央的联络 (六)日本的相迫 (七)初患牙疾 (八)吴之逝世 十一、东北军、西北军联合拥吴的酝酿 (一)“时轮金刚法会” (二)张宗昌的被刺 (三)何梅协定的促成 (四)葛耀廷、汤芗铭的活动 (五)西安事变 十二、我的一生 (一)天地一沙鸥 (二)加人民社党 (三)家乡的几件小事 (四)几点观感 十三、补充问答 (一)“中美通讯社”与北京的国民党 (二)北大的四位秘书 (三)对蔡元培先生的观感 (四)蔡元培与蒋梦麟的关系 (五)对马叙伦、徐谦的观感 (六)王阁产生与蔡(元培)吴(佩孚)联络经过 (七)孙(中山)、吴(佩孚)、蔡(元培)“合作”之酝酿 (八)“二七”惨案补述 (九)北京八校学生联合会与国共两党活动情形 (十)“华府后援会”之功效 (十一)对张志潭的观感 (十二)吴(佩孚)的私生活 (十三)第三师装备情形 (十四)吴佩孚与靳云鄂之关系 (十五)吴(佩孚)张(作霖)北京晤面 (十六)西北军联吴之失败 (十七)杜锡珪代阁之补述 (十八)汉口撤退前吴(佩孚)与革命军之联络 (十九)“讨贼联军总部”之解散 (二十)吴之哀荣 (二十一)齐燮元与伪“绥靖军” (二十二)吴佩孚的政治理想 试读章节 当时北京八个大专学校,有学生联合会的组织,即是各校学生会的总联合。我与高尚德在北大负责,也参加了八校学生联合会。 “五四”前两三天,中国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交涉将要失败,这个消息是由美国驻华外交官密告清华学校的学生,并且说:“如果中国社会方面有所表示,美国也许可能帮忙。”清华在当时为留美预备学校,跟外边很少往来。清华的学生得到这个消息就在夜间爬墙出校,找到几位法政学校的学生,这才由几位法政学校的同学联络北京中等以上学校开会,大家就发动起来。在开会的时候,只不过想到东交民巷美国使馆表示一点意思而已。等游行的学生到了东交民巷,美国人出来说:按照规定,中国人不能进入东交民巷。并且告诉学生们,为什么不找中国外交当局?当时中国外交当局为谁,学生们还不大清楚。从外国人口中知道是曹汝霖,所以游行的队伍,就去找曹的住宅,头一次还找错了,在人家墙上贴了很多标语,并且将门打开,结果里面出来人说,此处并不姓曹,才知是弄错了。因此曹家(曹所住之赵家楼在石大人胡同某小胡同)先已得到消息,等学生到达时,大门已上锁,没法进入。傅斯年的弟弟会武术,将铁栅杆弄断,大家随着冲人。里面见门已破,拥进了很多学生,章宗祥第一个跑出来,章自认为不姓曹,没有关系,但大家一起喊打,就先把章宗祥打了一顿。接着曹汝霖的父亲由一日本人(日本新闻记者中江丑吉)陪着走出,大家又喊打,又将曹老先生给打了,那个日本人为了保护曹老先生,趴在他的身上替他挨打。这时很多人进入屋内,将保险柜打开,里面有很多股票,都被拿出烧了。大家认为这样做法,有点过分,就都走了。 当时总统徐世昌,想利用学生运动,打击段祺瑞派,所以不加干涉,后来知道学生都走了,才派出几个警察敷衍一番,在街上抓了几个倒霉的学生,应应卯,算是交差。 为了这桩事,蔡元培先生辞职,引起学生罢课。当时由学生会计划,先派出两三个学生,在街上演讲宣传,诚心让警察抓去,然后再派更多的学生出来,使其抓不胜抓,最后好迫北政府无法善后,而让步妥协。 关于此项运动,起初跟谁都没有关系,后来各方面都想利用它,徐世昌曾给学生送吃的、用的。学生运动当初根本没有任何计划,但被别人利用后,一切皆预谋而后发,性质就不单纯了。P8-9 序言 汪崇屏(原名翰)先生,河北省易县人,在清末民初,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受最完整的新式学校教育。民国二年,人北京大学,在校期间,为北大学生会干事部主席,领导北京学生运动,民国八年的“五四”运动,及此后一连串的学生爱国运动,先生皆参与其事,改变风气,影响政治,贡献颇大。 民国十一年,先生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室秘书,深得校长蔡孑民先生的器重,参与蔡先生的机密,并负责蔡先生与吴子玉将军之间的联络工作。因此,不但促成王宠惠内阁的产生,而且与吴子玉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民国十三年,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军失利,吴子玉坐困天津车站,先生冒着危险,亲自前往慰问,真可说是“患难见交情”。被邀随吴登轮南下,奔走于郑州、鸡公山、汉口、黄州各地,苦心筹划,并与鄂萧(耀南)、湘赵(恒惕)往返折冲,终于促成吴子玉东山再起。 民国十四年,吴成立讨贼联军总司令部于汉口查家墩,先生担任参政,以后,政务处长白坚武奉命联络孙传芳,先生又代理政务处长,策划联奉驱冯,并以吴子玉代表身份,留驻北京,主持一切。杜锡珪代阁之产生,就是出于先生的安排。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北伐,直军溃败,吴子玉自汉口仓促撤退,由河南经湖北人四川,越山涉水,攀藤附葛,异常艰苦,而先生却始终患难相随,更可看出他对友谊的诚笃。 民国二十一年,吴子玉由四川经西北返抵北平,于二十八年逝世,先生与诸友好为之料理丧事,对吴的遗属加以妥善安置。嗣后参加民社党,奔走国事,在敌伪的侦伺和威胁下,大义凛然,毫不屈服。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翌年,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赴南京参与制宪会议。并先后参加国民参政会,与行宪第一届国民大会。先生才智过人,生性恬淡,对名利看得很轻,他的从事政治,完全抱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信念,绝不计较个人的成败得失。待人则和蔼可亲,极为诚恳,谈话时妙趣横生,既严肃、又幽默。 自一九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起至一九六一年二月二日止,本所人员先后访问先生十次,获得热诚的合作。先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对于北京学生运动的背景和经过,吴子玉一生的事业成败,以及当时政坛人物的轶闻掌故,历历如数家珍,这些都是民国史的宝贵资料。本所特加记录,按时间的顺序,分类编排,约七万言,并附制详细目录,以供参考。 刘凤翰谨识,一九六一年三月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汪崇屏先生口述历史(我所知道的五四运动及吴佩孚一生成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口述历史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凤翰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081261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37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8 |
出版时间 | 2012-03-01 |
首版时间 | 2012-03-01 |
印刷时间 | 2012-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2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27=7 |
丛书名 | |
印张 | 9.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55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