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古中国法华譬喻诠释研究(从经典注释到地域实践)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考察《妙法莲华经》中最为标志性的内容之一——譬喻在南北朝至隋唐时代的中国社会的接受和诠释历程。在考察印度思想文化对于譬喻的通行认识方式,以及《法华》譬喻所源自的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本书围绕“譬喻的认知结构”“不同譬喻之间的联系与整体性”“具体譬喻的诠释与呈现”这三个基本问题,分别考察中国中古时期注释、造像记、经变画等材料中呈现的诠释方式。本书不仅关注高僧大德从义学角度出发的经典诠释,也关注经典在现实宗教生活中的生动应用,探讨中国社会在接受《法华经》过程中所展现的创造性与复杂性。以《法华》譬喻的接受和诠释为个案,本书希望以点带面地去认识中国社会中千差万别的人群接受佛教经典的真实过程,增进对佛教中国化问题的认识。
作者简介
林健,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宗教学专业博士,2017-2018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人,现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天府文化研究院教师。在《五台山研究》等期刊发表《〈坛经〉心性譬喻的经典来源与发展》等多篇论文,参与《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宗教学学科佛教分支条目编写。
目录
缩略语一览
图录
绪论
第一章 《法华》譬喻的印度遗产
第一节 印度文化对“譬喻”的理解
第二节 《法华》譬喻成立的文化语境
小结
第二章 从“因缘譬喻言辞”到“三周说法”:譬喻的认知结构
第一节 “因缘譬喻言辞”
第二节 “三周说法”
小结
第三章 《法华》譬喻的开合
第一节 《法华经论》的“七喻”与中国注释的再诠释
第二节 “三周说法”注释传统下的譬喻开合
小结
第四章 从“譬”到“法”:譬喻义学诠释的终端
第一节 “火宅喻”的诠释结构
第二节 “火宅”诸意象的义理转换
第三节 “父子关系”的诠释
第四节 “三车”与“一车”
小结
第五章 譬喻的应用与变形:中古造像记中的《法华》譬喻
第一节 北朝造像记中《法华》譬喻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法华》譬喻在北朝造像记中的呈现方式
第三节 隋唐时期譬喻应用的继承与变化
小结
第六章 譬喻的图像诠释:敦煌经变画中的《法华》譬喻
第一节 故事一种:隋代的“火宅喻”图像
第二节 图像中的譬喻开合:唐以来经变画中的《法华》譬喻
第三节 譬喻图像的“潜台词”:宗教生活中的应用
小结
结语
附 中古时期《法华》重要注释作品简介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导语
中国佛教具有显著的分层化特征,经典在传播过程中,可以形成动态、多样的面貌。通过不同群体在不同语境中所生产的不同类型文献的对照,本书力图以《法华》譬喻的接受和诠释作为个案,以点带面地去认识中国社会中千差万别的人群接受佛教经典的真实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包含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古中国法华譬喻诠释研究(从经典注释到地域实践)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20393812
开本 16开
页数 35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1
出版时间 2022-01-01
首版时间 2022-01-01
印刷时间 2022-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714
CIP核字 2021249044
中图分类号 B942.1
丛书名
印张 2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2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