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精)
内容
编辑推荐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精)》中对精彩纷呈的昆曲世界有极为生动活泼的描绘,特别是写人记事,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本书是一项为昆曲人立心、为中国百戏之师溯源、为世界文化遗产代表作招魂的宏大工程。

作者一边采访,一边就有人过世。实际上作者是用自己的精神“抢救”了历史。而这个历史全都是健在的昆曲人的“口述”,他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毋庸置疑的。

内容推荐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精)》为北京、美国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丛兆桓、侯少奎、张毓雯、乔燕和、陈安娜、尹继芳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其中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目录

北京

 丛兆桓

 侯少奎

 马玉森

 张毓雯

 林萍

 乔燕和

 白晓华

 周万江

 刘厚生

 田青

 郭启宏

 朱复

 欧阳启名

美国

 陈安娜

 尹继芳

 张蕙元

 张厚衡

 李林德

 罗锦堂

 闻复林、蔡青霖

 林萃青

 张东炘

名家短评

后记

试读章节

杨:您这一代对上一辈的那些昆曲界的老前辈都了解,现在六十岁以下的就说不出来了。主要请您说说这方面的故事。重点谈谈北昆,他们对您的影响、对您这一代人的影响。

丛:1949年,我快到十八岁的时候认识了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侯玉山、马祥麟等老师。那个时候韩、白五十多岁不到六十岁。我开始学《林冲夜奔》的时候,侯永奎先生只有三十八岁,他比我大二十岁。这是在北昆建院前八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向这些老艺人学昆曲了。

当时的单位是“老人艺”,就是新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建立的文艺团体,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1950年1月1日宣布成立的,是按照苏联莫斯科大剧院的经验建起来的。当时“人艺”的一位领导叫金紫光,是从延安鲁艺(注: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央党校文工室进京,他在延安演过《逼上梁山》的林冲,接触些戏曲,熟悉些老艺人,所以他一进北平就找人,到处托人找这些昆曲艺人。

1949年四五月份,南京、上海刚刚解放,10月1日新中国建立时,中南、西南、西北好多地方还在打仗。华北人民文工团招考一批青年学生成立演员培训班。我们那时候十六七岁吧,每天除了打腰鼓、扭秧歌庆祝解放、宣传建立新中国外,开多门课程学习西洋发声法、芭蕾舞、民间舞。新开一课叫中国古典舞,老师就是韩世昌、白云生、侯玉山、侯永奎、马祥麟、白玉珍、李鸿文等。当时话剧、歌剧、舞蹈演员都要学习这种古典舞基本功。

杨:他们教“中国古典舞”?

丛:是,中国的古典舞蹈,就保存在昆曲里面,昆剧是载歌载舞的戏剧艺术。但因为昆曲的词非常文雅,那时候工农兵听不懂,所以重点学习它的舞蹈动作,练基本功和传统表演艺术。学到一定程度,就开始学戏了。老师说:“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因其难学,咱们就拣难的先学吧!”1950年初,华北文工团建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就开始男学《夜奔》、女学《思凡》了。因都是“独角戏”,唱念做舞表演并重。当时不单歌唱、跳舞的演员要学,话剧、歌剧演员也都要学。大家知道于是之吧,也跟我们一起学过《林冲夜奔》;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校长也让表演系学,基本功请的刘玉芳等,《夜奔》也是永奎先生教的。当时在校学话剧的蔡安安,现在澳门搞影视剧,经常业余演出那时学的昆曲《夜奔》。

杨:这个有意思。不管你是什么演员,都得学昆曲。

丛: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那批领导——金紫光是具体操作,院长是杨尚昆夫人李伯钊,上面当然是北京市长彭真,他同意了才能给地方、给房子、给钱,给什么都要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吧,因为它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嘛。

我那时二十不到,现在八十多岁了,回想解放初期那批延安来的老干部,都有对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情结。

杨:非常了不得。包括上海“昆大班”的校长周玑璋也是这样,非常投入,非常懂。

丛:但那时候那些老艺人生活穷困潦倒。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经济条件较好的是白云生老师,他在中山公园人家饭店门前摆摊儿卖大碗茶呢。韩世昌老师家住东直门,有个尼姑庵叫“白衣庵”,旁边小胡同一个小院两间屋顶漏雨的小屋子,帮亲戚做卖烧饼为生。比较悲惨的像魏庆林老师(注:原宫廷艺人徐廷璧的徒弟)竞在北京街上拉排子车,卖大白菜。侯玉山老师早回到高阳县河西村务农种地;白玉珍老师同在老家挑水种菜,年景不好加之兵燹战乱,农村生活艰难……大家都穷困潦倒时,李伯钊、金紫光派人动员老艺人们参加革命,每月发几百斤小米,换上灰制服,成了革命干部。

杨:南方“传”字辈也有点类似。

丛:上世纪中期,昆曲第二次濒临灭绝。适逢全国解放,老艺人们也获得解放。我第一次见到的四位老艺人,是侯玉山、侯炳武、侯建亭和白玉珍,都是从河北省高阳县来京的。我们在东华门大街19号院迎接,他们都是农民穿着,头包羊肚毛巾,身穿棉袄棉裤,系腿带,蹬棉窝。进到北屋,炉火正旺,热情高兴,就用昆曲唱法唱起《东方红》!

杨:哪个唱的?

丛:侯玉山老师。他年纪最大,性格非常开朗,完全发自内心,唱出老昆曲味儿“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学当年侯老唱法)

二十世纪,昆曲第一次濒临灭绝是清末民初。而1917到1937年则是第一次复苏。是北大校长蔡元培把吴梅先生请到北大当教授,开曲学课,提倡这个东西。他自己常带教授、学生们到戏园子里去看昆弋社演出,并宣传它的好处,才使得昆曲有了二十年的复苏。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昆曲步履艰难。至1949、1950年间,全国已没有一个昆曲院团了。这是第二次濒临灭绝。当时把北昆老艺人请来只是解决温饱,还没有恢复昆曲艺术的意思,但已有人重视传统,要求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把他们身上的艺术学下来。

我们当时还有很多想法:“这东西学了以后,是不是就变成‘戏子’了?”“戏子的社会地位低呀!我们是歌剧演员,是新文艺工作者,好听!戏子就不好听嘛。”但,我们学了以后,觉得确实很好。唱词很好,音乐也好,表演更好,什么都好。所以我们有一批人在北昆建院前七八年已经学了一批传统昆剧了。要不然,怎会凭空从地上蹦出一个北昆剧院来?!P5-7

后记

2005年退休后,经过大约两年的思考和准备,开始了我的“昆曲之路”。

选择这条道路,使我遭遇了几近残酷的考验,不仅面临经费问题,更主要的是,这对我而言几乎是完全陌生的领域。所幸,在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打下的底子,在社会上风吹雨打的诸多经历,还有在“昆山之路”所体验到的经济背后的政治和文化的经验,成就了我的选择。

不久后,《昆曲之路》悄然问世。其间,吴新雷老师给了我专业的指导和审定。之后,作为过渡,又写了《昆虫小语》。接着,《大美昆曲》如期推出。

起初,这些作品是对伪文化的一种反抗,但我很快意识到,身上还肩负着一种责任。于是我开始酝酿和计划《昆曲大观》的写作。这不仅是一个“项目”,还是一个“工程”。一个人去做,有些冒险,或者不自量力。但总有一种精神在支撑、在牵引,让我只能不惜一切也不顾一切地往前走,孤单、寂寞地往前走。

十年来,我采访了数百位昆曲人,大部分是七十岁以上的艺术家,尽可能详尽地记述他们的老师、他们的足迹、他们的心声。只是可惜还是晚了点,有的好不容易联系到地址已经过世(朱世藕);有的飞越大洋赶过去,却已经不能言语(张充和);有的采访到了但已经垂垂老矣,说不出太多故事……

不仅遗憾,更多的是难受:自采访以来,倪传钺、洛地、范继信、吕传洪、姚继荪相继去世;有的采访后便得知患了癌症;有的突然中风不能言语……

或悲或喜,五味杂陈。所幸还“抢”了一点,写了一点。

《昆曲大观》全书共六卷,大体布局如下:

第一卷“前世今生”,在《昆曲之路》和《大美昆曲》的基础上做了修改和补充,从纵横两条线着手,主要写的是1921年传习所建立以后,昆曲的起起落落和现当代海内外的昆曲状况,尽可能选取方方面面、角度不一的代表人物,同时,相关的专家、领导、源头以及争鸣等,也做了力所能及的概述。

第二卷“玉山曲话”,主要将第一卷因体例原因难以收入的昆曲资料,以短文的形式写出。

第三卷至第六卷为“名家访谈”,主要以七十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为采访对象,将我对他们的采访对话整理留存。这几卷均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前后则按辈分排列。同时,也保留了对昆曲专家、学者、曲家和其他重要相关人员的采访。为避免重复,在第一卷中作为代表写到的人物,访谈部分从略。由于访谈中涉及的内容太多,只能删节部分,但尽可能保留被访者的基本观点,观点相左者,也保留各自的陈述。访谈文字稿大多由被访者审阅过,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部分被访者未能审阅,只能根据当时的采访录音整理,若有不妥,还请见谅。

访谈的原始录音和部分录像、图片,将另行制作,少量留存;相关评论及作者的昆曲日记,作为《昆曲大观》的参考资料也将结集出版。

我清楚,这样的访谈,感兴趣的可能不多,或者很少。众声喧哗,未必有几个人注意寂寞的行者。但是寂寞本就不是为了喧哗。选择寂寞,为的是留给后人声音,留给后人财富。

一辈子的寻找与守望。真实不虚,俯仰无愧!

十年来,苏州当地乃至文化部和中国作协,给了我很多支持。尤其是苏州宣传部和文联,他们知人识人一以贯之的态度让我温暖。我寄寓的昆曲源头巴城镇的领导和村民,还有家人、朋友、工作室同事和昆山的“甲乙丙丁”们,给了我有力支撑。2015年以来,昆山的领导给予了可贵的支持……

感谢昆曲,感恩所有。

杨守松

2016年12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守松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94048
开本 16开
页数 388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20
出版时间 2017-03-01
首版时间 2017-03-01
印刷时间 201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18
CIP核字 2017055156
中图分类号 J825.53
丛书名
印张 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5
169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2:4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