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批判与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及现实意义)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以批判的视角阐述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探讨理论内涵和现实指导意义,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为本含义的理解,为现实中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促进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实现理论和实践上的超越。 作者简介 刘伟,清华大学博士、博士后,希腊Laskaridas基金会博士后,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希腊哲学。现为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已翻译出版著作《柏拉图传统的证言》《亚里士多德的图书馆》两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起源 一、一个倒置的“斯芬克斯之谜” 二、逃不出的“西西弗斯怪圈”:西方哲学对人的本质的追问 第二节 研究主题的界定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概念的界定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探讨的视域界定 第三节 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写作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写作思路 第二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探讨的演进历史 第一节 人的本质探讨的隐性浮现 一、反对“经济决定论”:“主体性”原则探讨的开始 二、“实体即主体”:卢卡奇历史辩证法的黑格尔基础 三、“主体性”原则:总体性理论的核心 第二节 人的本质探讨的开始和逐步深化 一、“理性的毁灭”:对人类理性的反思 二、《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一个新的内部“生长点” 三、东欧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探讨的“齐声合唱” 第三节 人的本质探讨的逻辑终结 一、“狂怒的唯心主义”:人的本质体系哲学的瓦解 二、拒斥本体论和形而上学:对本质主义哲学的解构 三、“五月风暴”:一场“只开花不结果”的运动 第三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探讨的逻辑转换 第一节 本体论预设:从类本质到个人本质探讨的视域转换 一、人本主义逻辑的“影调”:对人的本质的本体论预设 二、“新人本主义”逻辑的“幻象”:希望本体论 三、“现代人本主义”逻辑的彰显:潜能本体论 第二节 价值论实存:从物化到物化意识再到“异化的平方” 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异化思想的“理论根基” 二、从“物化”“异化”到“物化意识” 三、从人的“物化意识”到“异化的平方” 第三节 方法论批判:从主客体辩证法到反本质主义 一、“总体性辩证法”:“三重维度”意义上的辩证性批判 二、“人学辩证法”:马克思主义中的一块“飞地” 三、“具体的辩证法”:关于“存在者”的辩证法 第四章 多重视角透析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探讨 第一节 形而上学及其思维方式:“人的本质”探讨的一个坐标系 一、寻找“逻各斯”:人类难以磨灭的“形而上学情节” 二、遗忘的现实的人:形而上学及其思维方式导致的悖论 三、回归“现实生活世界”:扬弃形而上学后开辟的新路径 第二节 “人学现象学”的解析模式:从“多元化界定”到“现实的个人” 一、事物在“多元化界定”中无限趋向于事物本身 二、“现实的个人”:历史唯物主义之上的“人学现象学” 第三节 “复调式”的解析模式:西方马克思主义内部两种理论趋向的渊源 一、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之价值规定性和社会历史规定性 二、马克思思想中的“两种理论向度” 三、作为“实践的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在“人的本质”的探讨中遗失的维度 第四节 语言哲学的坐标系:“人的本质”是一个伪命题? 一、对“人的本质”提问方式的语言哲学致思 二、“人的本质”是一个虚假的名词吗 三、“家族相似理论”:“人的本质”的再反思 第五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探讨的当代启示 第一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探讨与“以人为本” 一、“以人为本”中“人”的本真内涵 二、“以人为本”中“人”的自我超越本质:以布洛赫和弗洛姆为例 三、“以人为本”中“人”的依赖性本质:以赖希和弗洛姆为例 第二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观的扬弃与真正“人权”意识的确立 一、西方“人权”的逻辑前提: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及其对“人的本质”的预设 二、“ 人的本质”的“前提性批判”:对形而上学视域下的两种思维方式的解构 三、从“现实的个人”到“人权”的社会性、历史性和地域性 第三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探讨与“人的全面发展” 一、“人的本质”的本体论视域转换与“人的全面发展” 二、在“现实的个人”之两重维度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第四节 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预设对经典人工智能的启示 一、经典人工智能对形而上学遗产的继承 二、“指数爆炸”:经典人工智能所遭遇的认知困境 三、“ 我在故我思”:智能需要一个身体——以梅洛- 庞蒂的“身体—主体”哲学为例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批判与超越(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及现实意义)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伟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研究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1991111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21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74 |
出版时间 | 2022-01-01 |
首版时间 | 2022-01-01 |
印刷时间 | 2022-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334 |
CIP核字 | 2021244424 |
中图分类号 | B089.1 |
丛书名 | |
印张 | 14.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66 |
高 | 10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