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技术哲学导论/清华科史哲丛书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基于作者从2018年起在清华大学开设“技术哲学导论”本科生通识课的课程讲稿整理而成,总共十四讲的课程整理为七章内容。内容围绕问题与历史双重线索,讨论与技术相关的若干哲学问题。例如,什么是技术?人类的起源与技术有什么关系?技术与科学的关系(自然哲学)?现代技术与古代技术有何异同(集置)?现代技术有什么危险(工具理性批判)?技术是自主的吗? 作者简介 胡翌霖,1985年出生于上海,2004-201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获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学位。2017年起入职清华,现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技术史与技术哲学。著作有《过时的智慧:科学通史十五讲》《媒介史强纲领——媒介环境学的哲学解读》《人的延伸——技术通史》《什么是技术》。 目录 第一章 技术哲学作为哲学 一 我是谁?我在哪?我要干什么 二 由深入浅 三 是是,不是不是 四 作为的“作”是制作的“作” 五 一件东西何以是“一”? 六 原始的学习 七 认识与记忆 八 记忆的剪辑 九 尘世中的轮回 第二章 技术是人的延伸 一 什么是技术? 二 来回“摩擦” 三 延伸人的边界 四 透过现象看现象 五 反思要趁热 六 当生活“卡住”时 七 让人膨胀的语言 八 人即延伸 九 自恋狂还是熊孩子 第三章 技术与人性的起源 一 人的本性是什么? 二 人的起源或发明 三 人人生而残缺 四 宏观的遗传物质 五 人性观与技术史 六 技术不只是征服自然 七 理想的人和理想的城市 第四章 自然与技术的分与合 一 什么是自然? 二 发明自然 三 贬低技术 四 人造自然 五 机械论哲学 六 内在性的复辟与衰亡 七 数学的自然化 第五章 古今技术之别 一 现代技术和古代技术有何区别? 二 正确的废话不够真实 三 原因会聚和结果登场 四 技术为真理搭台 五 抱上科学大腿的现代技术变质了吗? 六 从角儿到导演 七 时刻准备着 八 时代在召唤 九 命运与自由 十 出路要靠技术与艺术的暧昧关系 第六章 现代技术批判 一 现代是糟糕的吗? 二 倒立的倒立或脚踏实地 三 有血有肉的人 四 镜中观肉 五 工作是为了不工作? 六 舒服的奴隶也是奴隶 七 手段成了目的 八 怎么也跳不出五指山 九 大众文化批判 第七章 人还能做什么? 一 技术有自主性吗? 二 人还有自主性吗? 三 学以致用 四 技术哲学课对技术哲学的应用 导语 中国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属于理学一级学科,与国际上通常将科技史列为历史学科的情况不太一样。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中国科技史学科的主要研究力量集中在中国古代科技史,而研究队伍又主要集中在中国科学院下属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制定学科目录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将科技史列为理学学科。这种学科归属还反映了学科发展阶段的整体滞后。从国际科技史学科的发展历史看,科技史经历了一个由“分科史”向“综合史”、由理学性质向史学性质、由“科学家的科学史”向“科学史家的科学史”的转变。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技术哲学导论/清华科史哲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胡翌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0196215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161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
出版时间 | 2021-05-01 |
首版时间 | 2021-05-01 |
印刷时间 | 2021-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280 |
CIP核字 | 2021036584 |
中图分类号 | N02 |
丛书名 | |
印张 | 5.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3 |
高 | 11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