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编著的《作者是猫妈》只有内心获得真正自由的孩子,才能在适当的时候爆发出无比巨大的力量来。可自由的界限在哪里呢?作者认为,旁观者过度的赞扬和鼓励与过度的批评就是自由的边界。虽然积极的鼓励有着不可否认的重要性,但作者深信,孩子们通常需要一些不被评论的时刻,在那种安静得能听见钟表的滴答声的时刻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所谓的“超常儿童”,虽然幼时表现出惊人的天赋,然而这种天赋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消失,可能就是把最美好的童年时光都浪费掉,只偏重于某一方面的知识和技巧的缘故吧。早教本无固定的规律可言,也没有一致性,更没有完全正确的所谓早教。
阿兰编著的《我是猫妈》这是一本散发着人生智慧、教育智慧的家教读物,适合学龄前和小学中低年级家长认真品读的书。
作者身为双胞胎母亲,又是大学教师,克服了一切困难,以自己独特的家教理念:按照猫的顺其自然的法则来哺育双胞胎儿子。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她播种了真、善、美,也培育了孩子健全的人格。
《我是猫妈》夹叙夹议,文笔泼辣,充满了哲理底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家教读物。
《伍尔芙随笔全集》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纽卡斯公爵夫人——玛格丽特·卡文迪什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早逝。将她一手带大的是母亲,一位性格超凡、威严高贵的女性。这位母亲善于租赁、安排地产、管理庭院、指挥管家以及有关事务一没有将这样自然增长的财富花费在未来的嫁妆上,而是花在丰富多彩、令人愉快的消遣上。母亲认为,如此十分拮据地将孩子们养大,就有可能使其成为贪婪狡诈的性格。八个孩子从未挨过打,但会时不时受到说服教育。他们穿着精致华丽,并且禁止与仆人交谈,这不是因为后者是仆人,而是因为仆人“大多数缺乏教养或者素质低下”。为了礼节需要,女孩子们学会了一般的技艺。她的母亲认为,性格、幸福与诚实对一个女人来说要比吹拉弹唱或者“空谈几种语言”有价值得多。在这位母亲的教育下.玛格丽特渴望利用这种宽容来满足自己的某些爱好。她喜欢阅读甚于针线活,喜欢穿戴打扮、“开创时尚”甚于读死书、死读书。不过,她最喜欢的还是写作。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她幼年时的家庭生活:一群形体优美、皮肤光洁、头发棕褐、牙齿齐整、嗓音悦耳、说话率直的兄弟姐妹们,快乐地生活在一起。陌生人的到来会使他们缄口不语。但是,每当独处时,他们便会无拘无束地交谈,让自己快乐无比,以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评价、谴责、认同、赞美。愉快的家庭生活对玛格丽特的性格产生了很大影响。孩提时,她就会数小时独自一人散步、沉思冥想,与自己讨论“她意识中出现的一切”。她对任何活动都不感兴趣。玩具不能使她开心,她既不会学外语,也不会像其他人那样穿戴打扮。她最大的乐趣则是发明自己穿戴的服饰,而别人又不能模仿。
曾几何时,我这个“猫妈”在全职育儿的道路上行色匆匆、心急如焚,事业和家庭的双重枷锁让我喘不过气来。所以,尽管我在教育Andv和Albert的问题上抱有理想主义倾向,但我仍然避免不了在遇到教育难题时忘记生活的快乐带给儿童的心智的全面促进作用,这远远不是幼儿园或花费昂贵的培训机构能够满足的。我常想,为什么成千上万的家长无视这种不需花钱的教育转而求其次?学校在考虑家园共建的时候,是否把某些理论问题想象得太过复杂化,从而导致了某种程度的现实生活层面的缺失?倘若把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生活修养方面,是不是就可以提高儿童的品格修养、减少大量问题儿童的产生呢?
有一次,我跟几个教育杂志的年轻编辑们聊天,听他们诉说工作中遇到的烦恼,了解到眼下许多报刊、杂志充斥着大量的伪论文,都是教师拼接或者理论教条化的,而鲜有既懂教育又在育儿生活中有耐烦之心的家长们投来的稿子,即便有也是浅尝辄止。因此太多的基础教育理论拘囿于教室里的“主题活动”,多是老师们挖空心思做出来的优秀教案,却常常费力不讨好,读者少之又少。
其实,生活的快乐、生命的幸福永远是最高级的课堂。然而,激烈的社会竞争和残酷的生存压力对“80后”父母们创造和谐美好家庭生活造成了冲击。我所在的社区,有一家生了四个孩子——两个女儿和一对儿双胞胎儿子。父母整天忙碌,在乡下开办厂矿,干脆把四个孩子托给农村来的姨婆加上两个老保姆照管。可是,既然生下了孩子却又不能够亲自照顾,即便给孩子们再好再优裕的物质生活,孩子们也不能享受到大家庭的欢娱和父母在身边的温暖啊!据我观察,这对双胞胎儿子有“虐猫”倾向:不让他们伤害小动物就大哭,哭闹过程中不要姨婆和保姆哄劝,只需要小姐姐温暖的怀抱和甜美的笑容,实乃严重缺乏母爱和情感的慰藉所致啊。P9-11
Andv、Alberc,你们不能想象,不能!
当我在租住房做最后的停留时,忽然泪往心头涌。为了让你们在双语幼儿园“占坑”,以便升入本市最好的外国语小学,我们先后在两个社区租过房子,这一住就是两年啊!现在,终于要搬进自己的新房子啦。虽不敢自比“孟母三迁”,却也险些要了我这条命啊!
这些年来,姥姥为了帮我们带好小宝贝,考虑到我们的居住面积太小,退休后便从县城迁居城市租房索居。她每天只睡五六个小时,其余时间都在不遗余力地为小家伙操劳。Andy和Albert入园后,“空巢”的姥姥在小区门口摆起了小摊儿。每当我从小区门口走过,都不愿去望她那一头白发,因为那会让我对平凡的生活妥协。母亲的白发飘在我的梦里,让我时时振奋和坚强。后来,我和爱人商量好,把刚装修过的房子让给父母住。姥姥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放学后,她带外孙子去吃热乎乎的馄饨。我能够想到,平生不善言辞、坚韧隐忍的母亲,是怎样与外孙们一起享受一个又一个幸福美好的放学时光的。
Andv、Albert,姥爷巨大的画案成了你们的书桌、阅读桌兼画案,他自己则时常到美术馆、画廊去创作。而姥姥在阳台和厨房都藏了些什么宝贝呀?我皱着眉头在编织袋里发现了瓶子、罐子、一次性饭盒、废旧的竹篮、旧电池,还有很多塑料袋。她常常搜集一次性塑料袋就是用来分装各种小商品。我不愿意让她去摆摊儿,但也实在拗不过她。这些年我的心思全部放在孩子们身上,却忘了父母快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年龄。有这样自律自爱、珍惜生命、勤俭节约、乐于奉献的长辈在前,我们是多么幸运!曾几何时,我行色匆匆、面容憔悴;曾几何时,我心急如焚、夜不能寐;曾几何时,我一个人喟叹:宝贝何时才能长大?
曾几何时,我盯着同事们前进的背影焦急万分……然而,家庭和事业的双重枷锁让我喘不过气,人生的峡谷让我畏缩不前,我是一个怯懦和懒散的人——除了烦还是烦!
孩子们,快来看池塘里鱼游千仞,泳池边碧波荡漾;快来看时光如梭,流水春色;快来看一个人的秋千和滑梯闪动着童年的乐趣,让我们一起来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吧。玩累了,临渊羡鱼,品味“岁月伴人生”和“天凉好个秋”的滋味。远远地瞅着孩子们小小的身影在眼前晃来晃去,许多回忆顿时幻化成池中的鱼影、花影和树影。金黄的、鲜红的、绿意葱茏的、黑不溜秋的,全都闪着微微的光,一圈圈儿涟漪荡漾在我的心窝儿里……这些年我只顾着用心育儿了.发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结果一不留神儿把自个儿绕进“早教”去。其实我一直在接受“再教育”,跟双胞胎一起成长,像个孩子在中西早教的迷宫里转来转去。我说池水怎么会温暖不了小鱼的脊背呢?原来,午后的阳光正偷偷亲吻着孩子们的面颊……
今天,Andy和Albert没去上学。事实上,他们经常不去上学,是老师眼中绝对的“另类儿童”。
也难怪,我是把童年内化了再反刍、再吐哺,这比我自己做小孩子还要累、还要苦。无疑,我需要时间慢慢成长。我无数次提醒自己:慢养儿、慢养儿,千万别加快脚步;别急、别急,一着急情况会更加糟糕!结果,我自己却退步了。陈丹青写过一本书叫《退步集》,我看了之后急急忙忙地拿来为自己做辩解。
母亲笑着为我添加注解:“你生了双胞胎,这是福气,可如果不注意,福气就会变成霉气。”精辟,她一下子击中了我的要害!后来我发现,她老人家说的其实是这个时代的大问题。我翻阅了上百本早教书籍后发现:养儿是不能加快脚步的。育儿这几年,确实是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慢”啊!
可是,快餐化的文化结构早已改变了我们对生命本身的理解。前不久,复旦大学的一位青年女教师于娟在身患乳腺癌后写了一本书叫《此生未完成》,她的博窖在网络上流传很广。这本书抨击了现行教育功利化的倾向。于娟写道:“哪怕就让我那般痛.痛得不能动,每目污衣垢面趴在国泰路的十字路口上,任千人唾骂、万人践踏,只要能看着我爸妈牵着土豆的手去幼儿园上学,我也是愿意的……”、“买车买房买不来健康”、“长期熬夜等于慢性自杀”、“活着就是王道”……
人们前仆后继在为育儿奉献的道路上,我的心也多少得到些舒展。因为,我也在围城里困厄已久。全职妈妈也好、半全职妈妈也罢,部分原因是借了高校工作自由的光儿,但也跟我的倔强和坚守分不开。我在2008年出版的《我的双黄蛋》和新浪博客“阿兰和她的双黄蛋”得到了百万以上网友的理解和支持,所以我不害怕孤独。我呼吁教育一定要回归本质。总之,只要能抛砖引玉,我的努力就是有价值的!
新《婚姻法》刚刚公布,面临的大趋势是职业女性将越来越多,全职妈妈则越来越少。作为一名儿童早期教育的践行者,我很担忧。如果连《婚姻法》都不能保证爱情的结晶享有全方位的母爱,宝贝们的未来究竟若何,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