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佛教文化150问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问答的形式,向读者介绍了佛教的一般性知识。内容包括佛教的基本教义、重要的历史人物、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概史、以中国为中心的北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佛教基本典籍、佛教艺术等方面。语言通俗,内容全面、系统。

内容推荐

  本书仅向读者介绍佛教的一般性的知识。尽可能做到全面、系统。内容包括佛教的基本教义、重要的历史人物、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概史、以中国为中心的北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佛教基本典籍、佛教艺术等方面。在表述上尽可能通俗。采用问答体,根据问题难易各条目写的篇幅长短不一。佛教的专门术语太多,有些很不好懂。虽在叙述中有意回避,但既然介绍的是佛教,难免要运用相当多的佛教术语。

目录

前言

1.什么是佛教?

2.释迦牟尼是人还是神?他是如何舍太子位出家苦行和成道的?

3.迦叶和阿难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佛的十大弟子是些什么人?

4.“外道”是什么意思?“六师外道”指的什么人?

5.佛教是什么时候传入中国的?

6.最早到中国传教的印度和尚是谁?最早的汉僧是谁?

7.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寺院吗?

8.汉明帝派使者到印度求法的说法可信吗?

9.《理惑论》的作者牟子确有其人吗?他的佛教见解是什么?

10.东晋道安和尚有哪些事迹?

11.东晋和尚慧远为什么著文提出沙门不应礼敬帝王?

12.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四位译经家是谁?

13.梁武帝曾四次舍身寺院为“奴”,他是如何崇佛的?

14.南朝竺道生在虎丘山向众石说法,“群石皆为之点头”,是怎么回事?

15.《西游记》里的唐僧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吗?他的真实事迹如何?

16.禅宗的创立者是谁?为什么把菩提达摩奉为始祖?

17.慧能和尚为什么被称为“六祖”?他的事迹如何?

18.鉴真东渡日本的经历如何?对日本佛教与文化的发展有何影响?

19.唐代到中国求法的日本高僧最重要的有哪些人?他们对日本佛教有何影响?

20.唐代到中国求法的朝鲜高僧最重要的有哪些人?他们对朝鲜佛教有何影响?

21.中国的哪些佛教宗派传入朝鲜,有何演变?

22.越南佛教有什么特点?

23.元代八思巴事迹如何?他对藏、蒙历史文化有什么影响?

24.为什么说宗喀巴是藏传佛教(黄教)的创始人?

25.济公确有其人吗?

26.杨文会是如何经办佛教事业的?

27.近代高僧敬安为什么被人称为“八指头陀”?他一生主要活动是什么?

28.太虚是怎样一个人?他发起的“佛教复兴运动”有什么成果?

29.中国现代话剧创始人之一李叔同出家为僧称“弘一”,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30.梁启超有哪些佛学著述?

31.陈垣在佛教研究方面做出了什么贡献?

32.胡适在佛教研究方面有哪些成绩?

33.汤用彤写过什么佛教著作?

34.日本近现代有哪些著名的佛教研究学者?他们的代表作是什么?

35.什么是原始佛教?

36.“大乘”、“小乘”是怎么一回事?

37.什么是空宗?什么是有宗?

38.中国隋唐时期形成哪些带有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

39.中国有哪些佛教宗派传入日本?有何演变?

40.日本的净土真宗有何特点?

41.佛教传入日本后,形成哪些民族特色?

42.禅宗为什么叫“佛心宗”?

43.禅宗自称“不立文字”,为什么写有那么多语录?

44.什么是喇嘛教?为什么把喇嘛教称作“藏传佛教”?

45.什么是“四谛”、“八正道”?

46.“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和六道轮回的说法是什么意思?

47.佛教所说的“烦恼”同我们平常讲的烦恼一样吗?

48.什么是三学?

49.“禅”、“定”和“禅定”的具体含意是什么?

50.“涅粲”、“解脱”是什么意思?

51.什么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

52.什么是真如?什么是法性、佛性?

53.“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什么意思?

54.什么是“般若波罗蜜”?什么是“六波罗蜜”?

55.“西方极乐世界”是什么意思?

56.佛教不相信灵魂吗?如果相信,在佛教是如何表述的?

57.什么是“念佛”?什么是“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

58.“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59.“曼荼罗”是什么意思?

60.天台宗讲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是什么意思?

61.华严宗讲的“法界”、“四法界”是什么意思?

62.法相宗讲的“八识”是什么意思?

63.“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是什么意思?

64.三论宗讲“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是什么意思?

65.慧能讲“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66.禅宗讲“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什么意思?

67.什么叫“烦恼即菩提”?

68.你了解中国的禅宗公案吗?

69.什么是五戒、八戒?什么是具足戒?

70.东汉楚王刘英祠佛是怎么回事?

71.“三武一宗”灭佛事件是怎么回事?

72.唐代韩愈谏迎佛骨是怎么一回事?

73.西藏佛教史上发生的佛本之争的情况如何?

74.什么叫佛?什么叫菩萨?什么叫罗汉?

75.什么叫法身佛?什么叫报身佛?什么叫应身佛?

76.什么是三世佛?

77.什么叫阿弥陀佛?“西方三圣”是指什么?

78.什么是药师佛?“东方三圣”在寺院中是什么形象?

79.毗卢遮那佛是什么佛?

80.什么是大日如来佛?

81.所谓“四大菩萨”是什么?

82.什么是观世音菩萨?

83.什么是弥勒菩萨?什么是弥勒佛?为什么在寺院里供的弥勒佛是大肚布袋和尚?

84.寺院天王殿两侧的四天王像,在佛教中有什么意义?

85.什么叫韦驮?

86.什么叫阎魔王?

87.十殿阎王是什么?

88.“天龙八部”是怎么一回事?

89.为什么有的寺院把关羽奉为护法神?

90.什么叫欢喜佛?

91.什么叫大黑天?

92.什么叫金刚亥母?

93.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各指什么?

94.佛教讲的地狱是什么?什么叫“无间地狱”?什么叫“阿鼻地狱”?

95.现存两万余卷佛经都是释迦牟尼著述的吗?佛经是如何形成的?

96.比较真实地记载释迦牟尼传教活动、宗教学说的是些什么经?

97.《般若经》基本内容是什么?

98.《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一部什么经?

99.西方净土信仰的经典根据是什么?

100.《妙法莲华经》是一部怎样的经典?

101.佛性学说的经典根据是什么?

102.《华严经》是部什么经?

103.天台三大部是指什么?

104.《华严五教章》原名是什么?是谁写的?什么内容?

105.《华严原人论》是谁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06.《成唯识论》是部什么书?

107.《六祖坛经》是中国人写的,为什么也称之为经?

108.最常用的禅宗史书是什么?

109.《五灯会元》是部什么样的书?

11O.中国有几部《高僧传》?各有什么学术价值?

111.“众圣点纪”是部书名吗?

112.汉文大藏经是从什么时候雕印的?最常使用的有哪些版本?

113.《中华大藏经》有些什么特点?

114.常用的佛教辞书和工具书有哪几部?

115.什么是日本的新兴宗教?有哪些主要的佛教新兴团体?

116.日本创价学会是什么组织?教义是什么?

117.佛教徒为什么叫做“四众”?有哪些人组成?什么称谓?

118.佛教寺院内部是怎样管理的?

119.古代的僧官是怎么回事?

120.什么是藏传佛教金瓶掣签制度?

121.什么叫袈裟?它有多少种名称?

122.什么叫度牒?什么叫戒牒?

123.什么叫“嗣法”?什么叫“衣钵相传”?

124.什么叫“合十”?什么叫“五体投地”?

125.什么叫夏安居?

126.什么是佛诞节?为什么在这一天要浴佛?

127.什么是佛成道日?阴历十二月八日为什么喝腊八粥?

128.盂兰盆会是怎么回事?

129.藏传佛教有哪些主要节日?

130.印度现在有些什么重要佛教遗迹?

131.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什么意义?

132.西安青龙寺在中外佛教交流史上有什么意义?

133.河南嵩山少林寺建于何时?在佛教史上有什么意义?

134.浙江宁波天童寺,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有何意义?

135.广州光孝寺在佛教史上有何意义?

136.北京房山县云居寺收藏着哪些石经?

137.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在西藏历史文化和佛教史上有什么意义?

138.黄教三大寺是什么?分布在何地?

139.河北承德外八庙包括哪些寺庙?

140.什么是犍陀罗佛教艺术?

141.什么是秣菟罗佛教艺术?

142.中国佛教石窟主要有哪些?它们有些什么共同的特色?

143.云冈石窟修建于何时?有何宗教意义和艺术成就?

144.龙门石窟修建于何时?有何宗教意义和艺术成就?

145.敦煌石窟在中国佛教史和文化艺术史上有什么意义?

146.大足石窟在什么地方?有何特色?

147.新疆盛行伊斯兰教,为什么有许多佛教石窟遗迹?

148.佛教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如何?

149.什么是中日韩三国的佛教“黄金纽带”?

150.我国当前佛教情况如何?

试读章节

我们到香烟缭绕的佛教寺庙参观,进入巍峨大雄宝殿,迎面就会看到正中有一尊结跏跌坐、表情安详的佛像雕塑。两手姿态或左手横置左足上,作“定印”(印,象征特定含义的手式),右手直伸下垂,作“触地印”;或左手横置左足上,右手向上屈指作环形,作“说法印”。它就是佛教徒奉为教祖的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的塑像。相传2000多年前,在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特附近,有一个名叫拘萨罗属国的迦毗罗王国。这个国家是释迦族居住的地方,他们是古印度时期著名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汉译“甘蔗王”)的后裔。当时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妻子摩诃摩耶是与迦毗罗王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按当时的风俗,妇女怀孕以后必须回娘家生育,摩耶夫人临产前回娘家途中在蓝毗尼花园(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太子悉达多(汉译“成就者”)。因为释迦族姓乔答摩,所以太子也称为乔答摩·悉达多。他就是后来的佛祖。

关于悉达多的出生年月古印度史籍没有明确记载。佛经记载他活了八十岁,只要确定他的卒年即可推出生年。各国学者加以考证,众说不一。总起来大致有两种说法较为可靠:①据斯里兰卡佛教史书《岛史》、《大史》记载,佛死于公兀前483年,当生于公元前563年。②我国南齐所译的《善见律昆婆娑》译记记载佛死亡之后第一年开始在戒本上点记,每年一点,到永明七年,即公元·489年,共得975点,由此推算佛陀卒于公元前485年,生于公元前565年。因此,悉达多应是公元前6世纪到5世纪时期的人,此时约当我国春秋战国之际,与中国孔子大致为同一时代的人物。

悉达多出生七天,母亲即去世,由姨母波阁波提养育长大。幼年时代的悉达多生活是优裕舒适的,拥有适合不同季节居住的宫殿,冬天御寒,夏天避暑,雨季防潮。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净饭王对王子寄予厚望,从小就从各方面对他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让他向婆罗门大师学习文学、哲学、算学,跟武士学习兵法与武艺等等。希望他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君王——“转轮王”。王子16岁时,奉父命与表妹耶输陀罗完婚,生下儿子罗喉罗。

但是,当时古印度各国之间正在进行互相讨伐、兼并的战争,承认拘萨罗为宗主的迦毗罗王国,受到强国的威胁,朝不保夕。整个社会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种姓之间也发生了政治、经济冲突,阶层内部发生了分化,特别是吠舍阶层产生出新的富商和自耕农。在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作为释迦族的王太子已预感难免覆灭的结局,因之觉得世间是个无常的状态,又联想到人生下来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的情景,感到人人很难脱离苦难的生活,终生要被烦恼困扰。即使他所拥有的权利,读过的吠陀经典等,都不能帮助他去掉烦恼,也不能让他获得精神解脱。于是他在29岁时,不顾父王的劝阻,毅然别离妻子,舍弃王位,剃除须发披着袈裟出家修行。

出家后,悉达多先到跋伽仙人的苦行林修行,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解脱。但是,他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然后离去。以后南渡恒河,到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跟随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但仍认为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于是又来到伽阁山苦行林,传说“日食一麻一麦”,磨砺身体,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历6年,结果徒劳无获,终于悟出苦行无益。在尼连禅河他洗去6年积垢,随后接受了牧女所献乳粥的供养,调养身体,恢复气力,来到菩提伽耶的一棵毕钵罗树下,双腿结跏趺坐,端正身念,静思冥索,发誓“我今若不证天上大菩提(觉悟),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经过七天七夜(也有说七七四十九天),悉达多感到心里平静,一切烦恼不再从心头生起,心情豁然开朗,终于觉悟成道。这时他已35岁。从此,悉达多被人们称为“佛陀”或称“佛”,意为真理的觉悟者。因为他是释迦族人,成道以后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而皈依他的佛教徒称他为世尊,释尊等。

佛陀证悟成道以后,为了把他的思想学说能让别人理解和接受,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他在恒河两岸奔走,广招弟子。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他向懦陈如等五人宣传佛法,接纳他们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教佛教称为“初转法轮”。以后又收了耶舍、迦叶三兄弟、舍利弗、目犍连等人,以及他的很多亲属如堂弟提婆达多等人为弟子。儿子罗喉罗皈依了佛教,姨母波阁波提也加入佛教。传教过程中佛教势力渐渐扩大,组成了佛教徒组织——僧团。佛陀还得到了王族和富豪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强力支持。当时富有商人须达多和舍卫国王太子祗陀也向他捐赠了祗园精舍,王舍城的商人迦兰陀施舍了竹林精舍,作为他对众人说法传教的重要场所。

佛陀传教的方式灵活多样,在不同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问答等各种形式,宣讲佛法。他不仅自己向人们传教,还让弟子们到处说法传教,允许他们用不规范的梵语和地方语言进行说法,使佛教思想在社会上广为传播。

晚年的释迦牟尼仍然为理想奋斗不息。他虽常住在王舍城,但还到处走动传教,带领弟子从王舍城出发,经那烂陀,渡恒河到吠舍离城接受了富裕妓女罨摩罗的供养,在南未罗国波伐城,佛陀因食物中毒病情转重,行至离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河边娑罗树下逝世,终年80岁。在临终前,他还为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收他为最后一个弟子。

佛陀死后,遗体被火化,遗骨(舍利)据说分配给8个国家,由王族所建的舍利塔内供养。他生前所说的佛法,被弟子们传诵下来,加以整理,形成佛经三藏。后来佛教徒出于对他的崇敬和传法的需要,把他神化成神通广大、威力无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相、好皆指相貌特征,好指细微的特征)的神,并把他一生中苦行、成道、逝世等行相塑成雕像,安置在寺庙里供养,使现实中的佛陀,成为佛教的尊神,一个理想化的崇拜偶像。

P6-9

序言

在改革和开放的推动下,我国社会正进行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精神文明建设加紧进行,我国的民族精神获得了新的解放。一些在长期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的环境中形成的窒息人们思想的旧观念,受到了很大冲击,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科学领域,都出现了许多适应社会进步趋势的新观点、新思想。

然而,任何新思想、新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以旧有思想文化为基础为前提的。要批判继承它的一切有积极意义的东西,吸收并改造它的思想文化资料作为新思想文化的营养成分和组成部分,必须对旧有的思想文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何者当借鉴?何者当破除?何者当改造吸收?要做到心中有数。对小到某个领域,某个时期和某个方面的既有的思想或文化现象,大到延续几千年的传统的思想文化,都应持这样的态度。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改革与开放的洪流滚滚向前的今天,竟然出现了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研究热、评价热。人们用新的眼光,站在新的高度,重新研究与评价传统文化。人们在思考着,在争论着。结论虽不统一,但没有关系,对传统文化反思的本身已深化了人们对许多问题的认识,促进了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的发展。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顾反思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佛教也发生了很大兴趣。在一些学校,举办了佛教文化讲座。在一些学术讨论会上,佛教与传统文化成了讨论的热门话题。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识》发表了“佛教与中国文化专号”,在各地书店立即被抢购一空。这是个好现象。作为专门从事佛教研究的社会科学工作者,一方面为此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又感到压力。为什么这样说呢?虽然从事任何一种研究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从事佛教研究“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当一项研究课题确定以后,要从浩如烟海的佛教图书中找出相应的资料,要花费极大气力才能把用自成体系的艰深难懂的概念表述的佛教史实或理论,理出个头绪。然而佛教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不多,研究者不容易被人理解。因此,当看到社会上有那么多入对佛教知识发生兴趣时,任何一个从事佛教研究的人都会感到高兴的。那么压力又何来呢?那是因为,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佛教研究还相当的落后,与我国作为北传佛教的中心,曾创造性地发展了大乘佛教的国家地位极不相称。研究的人少,成果少。该研究的没有研究,空白很多;该整理校释的佛教图书没有整理校释,可供学者方便使用的图书资料太少。从近代以来,虽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佛教著作行世,但远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季羡林教授在《我和佛教研究》中充满感慨地说:“我懂一些佛教历史,也曾考虑过佛教在中国发展的问题。我总的感觉是,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非常落后。同日本比较起来,落后很远。我们现在应该急起直追,对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更要细致、具体、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期能做出比较正确的论断。这一件工作,不管多么艰巨,是迟早非做不行的,而且早比迟要好,否则我们就无法写什么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再细分起来,更无法写中国绘画史、中国语言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总之,弄不清印度文化和印度佛教,就弄不清我们自己的家底。而且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决不限于汉族,其他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和蒙古族,都受到深刻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的研究更为落后。这种现象决不能让它继续下去了。”(载1986年第10期《文史知识》)笔者很同意季先生的话。作为从事佛教研究的人确实应当变压力为动力,急起直追。当然,重要的还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既然佛教的传入曾深化了人们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丰富了民族文化,那么可以相信,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佛教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当前正确地对待和吸收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世界宗教研究所佛教研究室真正全面开展业务是在“文革”后,特别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研究室的基本方针是以编写学术专著,编纂系统性的学术资料为主,同时开展专题研究,适当组织力量编写普及性的佛教知识读物。

本书仅向读者介绍佛教的一般性的知识。尽可能做到全面、系统。内容包括佛教的基本教义、重要的历史人物、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概史、以中国为中心的北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佛教基本典籍、佛教艺术等方面。在表述上尽可能通俗。采用问答体,根据问题难易各条目写的篇幅长短不一。佛教的专门术语太多,有些很不好懂。虽在叙述中有意回避,但既然介绍的是佛教,难免要运用相当多的佛教术语。因为在行文中不可能一一详加解释,有些读者在读到这些地方时可能会有碰“钉子”的感觉。从整体看,读者碰到这种地方跳过去读也无妨大局。如果有兴趣,可查阅《宗教词典》或其他辞书。如果本书能对读者有所裨益,我们将感到由衷高兴。

参加本书执笔的不全是佛教研究室的同志。其中《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的黄夏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的黄燕生、湘潭大学的何云、青海社会科学院民族宗教研究所的吕建福等同志,都是获得硕士学位的年轻的佛学研究者。他们承担了本书的大部分。

本书在编写中参考了国内外很多著作,限于篇幅和体裁而未能在书中一一注出,借此机会谨向这些著作的作者表示感谢和敬意。本书是多人执笔,虽经通读和修改,但各部分笔调和文风的差异还是相当明显的。无论是编排还是叙述,肯定有失当乃至错误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杨曾文,

原作于1989年1月

修订于2006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佛教文化150问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曾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5287
开本 16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51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8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9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