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读红随笔(红楼梦与颐和园及其他)
内容
编辑推荐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异彩纷呈,甚至给人一种感觉,有的人打着解谜、揭秘的旗号,又自觉不自觉地制造出新的悬疑。曹雪芹一生的雪泥鸿爪大致怎样?《红楼梦》是何时开始动笔创作的?它里面有哪些不易被人发觉的机杼,脂砚斋究竟何许人也,著书的黄叶村又坐落何方?等等。作者为业余研红,在一次游颐和园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风貌与颐和园颇为相似,便顺此思路深入研究,终于有所发现。于是写了这本小书来与大家分享其研究成果。

书中对大观园的位置、《红楼梦》的著书时间、曹雪芹的出生年月日及生平经历、读懂《红楼梦》一书的方法等等问题都做了引经据典的研究,发表了作者独到的见解。

内容推荐

作者为业余研红,在一次游颐和园的过程中,偶然发现《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风貌与颐和园颇为相似,便顺此思路深入研究,终于有所发现。于是写了这本小书来与大家分享其研究成果。

书中对大观园的位置、《红楼梦》的著书时间、曹雪芹的出生年月日及生平经历、读懂《红楼梦》一书的方法等等问题都做了引经据典的研究,发表了作者独到的见解。

目录

引言

第一节

且看石上是何故事——来自青芝岫的启发

第二节

芳园筑向帝城西——万寿山昆明湖为证

第三节

凤姐点戏,脂砚执笔——脂砚斋惹出的话题

第四节

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曹雪芹著书始于1754年

第五节

谁解其中味——《红楼梦》读法中的合并同类项

第六节

青埂峰一别十三年矣——试解曹雪芹出生的年月日

第七节

家住江南本姓秦——曹雪芹的少年生活

第八节

钗于奁内待时飞——曹雪芹的仕途经历

第九节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曹雪芹功名愿望的破灭

第十节

得了玉的益似的——曹雪芹是清漪园的清客相公

结语

附录一 《关于江宁织造曹家档案史料》第178号文档

附录二 本书引用的敦敏、敦诚、张宜泉三人诗作全文

试读章节

芳园筑向帝城西——万寿山昆明湖为证

《红楼梦》第十八回庆元宵贾元春归省,聚集了诸多红楼人物题咏大观园,给我们从宏观上把握这座园林提供了条件。

薛宝钗诗“芳园筑向帝城西”,首先从方位上作了表述。帝城西,即帝都的西方。清代的帝都是北京,北京城的西面坐落着小说中的大观园,也坐落着现实中的颐和园。

惜春诗:“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李纨诗:“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探春诗“名园筑出势巍巍”都在反复说明,大观园是一座既有山又有水的山水园林,而且规模宏大。联系到它所在的帝城西,大概除颐和园外,找不出更符合这些特征的第二处了。

当然,仅凭方位和抽象概括还远不足以做出认定结论。只要我们不离开颐和园,就还会有些许证据呈现出来。不过,这些证据都经过某些变形处理,或表述含糊,或方位错乱,远不比看照片、看地图效果直接、准确。所以,单凭一个半个还不能有证明力。但达到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应该说就可以看作是证据链条中的一环了,因为它们所在的大环境也在产生影响力。比如,我说某处景点像荇桥,是因为它坐落在“帝城西”的园林里,相反,如果在帝城东,它就是别的什么桥,而不是荇桥;同样,“帝城西”的园林里有桥像荇桥,有某处像排云殿、对鸥坊……那么,这座园林就应该是颐和园。

第十八回,贾元春有诗:“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成始。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大观园即由此得名。颐和园的一处乾隆题刻就颇与之呼应。

《日下旧闻考》第八十四卷记述,清漪园原有一处景点叫餐秀亭,“餐秀亭后石壁上勒御题‘燕台大观’四字”。后因兵燹餐秀亭被毁,在旧址上另建其他。《北平旅行指南》中称:“在养云轩后山之半,旧名餐秀亭,清光绪间改建。轩三楹,为卷舒形,榜日福荫轩。其西岩间勒有高宗题‘燕台大观’四字。”“燕台大观”四字保存至今,但游人罕至,几近埋没。燕台是“燕出”至此逗留的意思,燕出即皇帝轻装出游。大观即壮观的景象。翻成口语就是:皇帝游览时收入眼中的壮观景象。《红楼梦》里的“大观”是皇妃眼中的壮观景象,区别仅此而已。他们看到的都是宏大的山水园林则没有区别,他们概括感受的用语也一丝不差。      P13-16

序言

话要从1999年仲夏一次游览颐和园说起。其间,蓦然想到了小说《红楼梦》,感觉书中大观园的风貌与颐和园颇有几分相像。都是“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都是“芳园筑向帝城西”。这几分相像究竟是确有原因,还是错觉?一时做不出确切判断,但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在1966年读过一遍一百二十回《红楼梦》,1988年又翻看过前几回,印象还算清晰,特别是有关石头的来历记忆犹新。我驻足在青芝岫前思忖许久,浮出一串遐想:它不也是来自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吗?它不也是本无实在好处,镌上文字后就成了奇物?它此时不就陈放在名副其实的花柳繁华地吗?带着诸多疑问,我决意收集相关资料,同时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再认真阅读一遍,最低目标是力求解除这个疑问。几年过去了,终于有所获得,似乎有超乎预想的收获,于是,萌发出公布结果的念头,便产生了这本小书。

关于颐和园的资料主要是清乾隆间官修的《日下旧闻考》,和当代人周维权先生所著《中国古典园林史话》,间或参考《北平旅行指南》。《红楼梦》一书用的是齐鲁书社的脂砚斋评批本、作家出版社《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校本》。这两个本子在校订整理中都略有微瑕:一个是人为制造了甲戌本与庚辰本嫁接的新本,一个是改动原文有些随意。但使用起来要比影印本方便一些,涉及到关键之处,仍以影印手抄本为准。至于曹雪芹家世、身世,则据早先出版的档案史料和有关诗文。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吸收了《红楼梦》研究者的部分成果,是踩在前人肩膀上摘取的果实。这包括:

一、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享有该书完全的著作权,绝非是改编他人旧作。近些年不时有人对著书人提出质疑,但不见哪位拿出一件像样的证据,简直像卜金钱卦,反正面几率各占一半。这部书到底是谁创作的,只有作者本人最能说明白,外人怎么说都是间接证据,不具有充分的证明力,惟作者的话是实证。综合考察《红楼梦》的结果,发现它恰恰就是曹雪芹本人的自叙传,只不过写法特殊罢了,这回也算了清一件悬案。从而对早期考证学者表示敬意的同时,兼做对用占卦方式立说者的反驳。

二、现行百二十回本的后四十回是另外人续作,不符合作者本意,故本文不涉及续作文字。

三、曹雪芹是曹颐遗腹子,生于1715年。目前对此还争议较大,本文会通过解读《红楼梦》,为1715年说再补充若干证据,为使此说最终被普遍认可添一份绵薄之力。

四、脂砚斋或脂砚先生均出自虚构,评批文字的作者也是曹雪芹本人。这是目前争议很大的话题,似乎永远难有共识。本文会频繁使用“脂批”作为论据,很想弄清“证人”的身份,仅此而已,不是要加入到论辩行列当中。尽管未得到有力的旁证支持,我仍然接受“脂批”出自曹雪芹之说,因为从多个角度思考后,认为此说合乎情理,这就很难得了,因而我信。此外,脂砚的“证言”是用浅近文言写成的,与今天通用语体存在一定距离,理解就成为利用的前置条件。为避免理解上可能出现的差异,我不怕暴露浅薄,对认为重要的脂批,一律翻成口语,以便于与人沟通。

五、还有众多不知姓名的相关档案、诗文发掘整理者,没有也们的工作成果,从恪守研究原则的角度说,本书难免会沦为没用的废纸。

当然,本书中心话题是颐和园与《红楼梦》的关系,确切地说是二百五十年前清漪园与曹雪芹及其著作的关系。只是清漪园早已不存在了,不得已才将复建后的颐和园李树代桃僵。平心而论,现在的颐和园比当初的清漪园要逊色一些,这从文献中能感受得到。但万寿山昆明湖的山形水系依旧,园林建筑也大体恢复了清漪园旧貌,我们借助它仍能部分满足对《红楼梦》探索的需要。这便是本书既选用颐和园照片,又取了一个颇类风马牛的副标题的原因。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的解读可谓众说纷纭,异彩纷呈,甚至给人一种感觉,有的人打着解谜、揭秘的旗号,又自觉不自觉地制造出新的悬疑。本文无意介入任何纷争,但为了循序渐进地探讨下去,有必要对一些最为基础的问题做出质对。如,曹雪芹一生的雪泥鸿爪大致怎样?《红楼梦》是何时开始动笔创作的?它里面有哪些不易被人发觉的机杼,脂砚斋究竟何许人也,著书的黄叶村又坐落何方?等等。此外,还会对一些从来未被研究者关注的问题,予以求证。因而,文章可能写得很琐碎,非此又不能完整地解答与颐和园相关的命题。看来只能顺其自然了。  《红楼梦》本来就不易读懂,尤其难于会通。我设想如果能把小说与史料的结合,扩展为小说、史料和历史遗存的相互印证,或许能找到一把打开固锁的钥匙。也许要打开《红楼梦》这把固锁光有一把钥匙还不够,不过眼下似乎连一把都没有。因此,这件历史遗存便显得格外珍贵,它就是地处北京西郊的颐和园。

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早在1750年就已初具规模,1754年大体完成了总体构建。此时的曹雪芹正值中年,也“恰巧”家住北京西郊,正在酝酿或开始写作《红楼梦》。就当作巧合看待吧,把这两件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域的、同样属于文化大事件的现象,进行综合考查,也许并不算牵强。如果再把考查范围适当扩大,把现存档案史料及敦诚、敦敏、张宜泉三人相关诗作也纳入思考,讨论起来非但不会捕风捉影,不会故弄玄虚,反而言之凿凿,揆情度理。至少没有背离说话要有根据的研究原则。

这也是从开始动笔时就告诫自己的:不要搞戏说,虽然这类作品可能有些市场,你也实在没有必要凑这个热闹;不可以轻易怀疑原文或脂批一个字,这是从程乙本以来惹出麻烦最多的行为。这样即使你错了,别人也很容易发现,不会随你一同陷入懵懂混沌。更不要脱离证据去求新求奇,那样做对《红楼梦》研究不仅无益,反而是添乱,增加读者负担。

证据加上极有限度的推测,或严格遵从逻辑法则的演绎,作为基本研究方法将贯穿工作始终。本书一部分话题看似很新,因而就更加不敢越过证据的雷池一步。

面对《红楼梦》这部大书,我总是不断问自己,你是否读懂它了?这里必须如实告诉读者,直至定稿,也不敢说全读懂了。尽管我自认为找到了读懂它的方法,但也涵盖不了全书的各个方面,全面解读尚需时日。稍稍让人宽慰的是,这本小书也许对初次阅读《红楼梦》的读者有所启发,不再把它当成迷宫,也或许能从曹雪芹成长发展的历程中,找到一些启示和借鉴;如果再使用与我类似的方法前行,也许还能更为确切地把握原著精神。

本书就是把发现和论证这一结果的过程记录下来,奉献给对《红楼梦》有兴趣的人。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读红随笔(红楼梦与颐和园及其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道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1331352
开本 32开
页数 1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1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
丛书名
印张 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7: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