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君子的风范(松竹梅兰)/中国风雅文化
内容
试读章节

中华民族最为普遍的图腾神崇拜是龙,历代帝王宫殿的装饰,都离不开龙形图案,雕梁画栋,御座金銮,以及御用衣袍冠带,到处可见龙纹,皇帝自以为是龙的化身,老百姓说他是龙的传人,所以中国的龙文化,大概也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各个领域。竹被作为龙子龙孙,作为龙的象征物,咱们已说过了,但我们却不大容易想到这梅也居然跟龙扯上了一些关系。《广群芳谱》引《四明图经》记载有这样一件奇事:据说鄞县东七十里之大梅山是汉代梅子真曾隐居过的地方,在大梅山山顶有一大梅树,这树的上半被砍伐来作了会稽禹庙的横梁,树的下半则被用作它山堰之梁。禹庙里的横梁上有梁武帝时画家张僧繇所绘飞龙,一到风雨之夜,这横梁便飞入镜湖,与龙搏斗。后来有人见横梁上不仅水淋淋的,而且满是萍藻,因此大惊,于是赶紧用铁索将横梁锁于柱上。这个故事一方面是宣扬张僧繇的画具有神力;另一方面也宣扬了梅梁即那大梅树的奇异。梅树,无论是花梅还是果梅,一般不太高大,而大梅山之梅树居然可作为禹庙横梁,这已够出奇了;因为梁上有张僧繇所作画,它就居然可以变为真龙飞入湖中,与同类搏斗,这就更为奇中出奇了。这故事是很难令人相信的,不过因为龙为神物,好事者借以附会,以渲染梅树的神奇而已。

类似的故事,《广群芳谱》中还引《具区志》中所载“梅梁湖”得名一事。据载,梅梁湖在椒山东,据说吴时当地向朝廷进贡梅梁,行至被称为“梅梁湖”的地方,船沉了,梅梁也失踪了,据说此后每至春首,其水面尚生出花朵。这则故事很耐人寻味,船沉没之时,梅梁应浮于水面,可它居然失踪,哪里去了呢?作者没有说,后面只说每至春天一来,失梁之处的水面会生出花朵来,于是,这就让人作种种猜想:难道梅梁本由龙所化,而当其见水之时仍就入水为龙?抑或它为龙王取去用为龙宫的屋梁?或者它本为龙宫园林中灵物,趁沉船之时又回到龙宫?总之,作者给人提供了作种种神奇怪异之想的启示,显得扑朔迷离,令人捉摸不透。

不过,总的来看,把龙与梅联系起来的神奇传说,不是有关梅的传说故事的主流,这类故事似乎也与图腾神崇拜没有联系,只不过好事者搜奇猎异而已。那么,关于梅的神灵故事,什么是它的主流呢?我以为,那些跟倩女风情、美人韵事相关的一些传说,才是它的主流。从这类传说故事中,往往可以见出某些文士的风流情怀和人生感喟,甚而透过那镜花水月的艳情,明显地可以感触到不幸文人的悲凉人生,令人倍增恻隐。

据我所知,梅花最早与美人扯上关系的传说是关于寿阳公主梅花妆的故事。这故事见于唐代韩鄂所撰《岁华纪丽》之中。据说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正月初七那天睡在含章殿檐下,有梅花落在她的额上,成五出花形,拂之不去,于是号为梅花妆,宫女们都争相仿效这种妆饰。一朵梅花落在公主额上,竟仿佛生下根来,世间无此道理,想来是公主额上本有此疤痕,或为胎记,或为碰伤,试想,在一位佳人的额上有如此痕迹,岂不令人难堪?但不知是哪位聪明的宫人,竟依痕成妆,将其描为梅花,且编造出一段神奇美妙的传说,把那化丑为美的妆饰说成是天赐神授,这样一来,还有谁觉得那疤痕是丑呢?至于后来宫人争效,就中人圈套了。所谓寿阳公主之梅花落额拂之不去云云,依我想来,就是欲化丑为美的一种掩饰之词而已。这一则故事与文人情怀没有什么联系,但又与好事者搜奇猎异有别。

真能表现文人情怀的关于梅花故事的传说当是赵师雄月下遇梅仙一类灵异故事。赵师雄故事见于传为柳宗元所著的《龙城录》一书。书中记载说:赵师雄在隋朝开皇年问(581—600年)被贬官到罗浮(即今广东之罗浮山),有一天,天寒日暮,他去到松林间酒肆旁边的房舍,这时,只见一美人淡妆素服,从房舍中迎将出来。其时天色昏暗,残雪未消,月色微明。赵师雄与那位美人在月下交谈,只觉她言辞清丽,芳香袭人,于是便与她一起敲开酒店之门,去店中共饮。不一会儿,有一位绿衣童子笑歌戏舞于前。不知不觉之间,赵师雄喝醉了,便靠在桌子上睡着了。当他被阵阵风寒惊醒之时,东方已白,他睁眼一看,自己竟靠在一棵大梅树上,一只翠鸟正在树上啼鸣,他回想起梦中情境,眼望黎明曙色中的寒梅,怅惘万分,感慨不已。

故事中的赵师雄是贬官南迁之人,仕途失意的孤独和凄凉是不言而喻的,才子落难而望佳人多情的幻想自然产生,朝朝暮暮,结想成因,于是有梅月交映之夜的美人梦幻,大概记事者以梦为真,因而如此神奇。那美人由寒梅化来的种种暗示,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寒梅的清丽雅洁,让人想到美人的冰肌玉骨;寒梅的倩影幽香,让人想到美人的艳姿芳魂。看起来赵师雄有那么一段令人欣羡的艳遇,但那故事的底蕴却是奇幽中的清冷,冷艳中的悲凉,这一点显而易见,也最容易引起迁客骚人情感上的共鸣。P23-25

书评(媒体评论)

跂石聊长啸,攀松乍短歌。

——上官昭容

高怀有馀兴,竹树芳且鲜。

——张籍

一尉居倏忽,梅生有仙骨。

——李白

兰气已熏宫,新蕊半妆丛。

——李世民

后记

一本书,就像作者的一个孩子,在她被孕育并面世的过程中,作者所付出的心血,实不亚于一位母亲。尽管孩子来到世上很久了,但作为母亲曾经给予过她的舐犊情怀,始终是记忆犹新的。我对于《君子的风范——松竹梅兰》这本小书的情怀亦复如是。

光阴荏苒,这本小书自从四川人民出版社在上个世纪把她推至世上,一晃就快二十年了。这些年间,读者似乎还不曾忘记她,出版界的朋友,也还不时惦记着她。前些年,台湾还曾经印行过,不过没有给作者打招呼,这种情形,恐怕就该叫做“盗印”了。一则我也忙,二则把我的书印给更多的人看,这本身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所以也就没有去追究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台湾的印本,实在是文质并不相称的。表面看,纸张、装帧都很豪华,非一般大陆地区印刷品可比;但其内容,有印者擅改之处,差不多是不改则已,而一改就错的,这是擅印者让我感到很难堪的。

大概是两三年前吧,杨耀文先生就与我联系要重印这本小书,今年初,又得杨先生来信,说本书已纳入今年的出版计划。如此,这本小书便与文津出版社结缘了。要特别感谢杨先生,感谢文津的朋友们!

这本小书再次重印,有什么意义呢?应该是有的,不过又仿佛很难说。说“有”,是因为说“松竹梅兰”,扬士君子德风,使我中华数千年之道德文明,绵延不断,馨香四溢,使览者沐浴其间,心有所感,或知自节自励,其不仅有益于身,抑或有益于人。说“仿佛很难说”,是因为今日之世道,欲海横流,拜金者比比,修德者寥寥,真不知昔日“松竹梅兰”之德风可净化今日之铜臭,还是今日之铜臭将污染昔日“松竹梅兰”之德风。不过,小书之重印,无论对于昔日之“松竹梅兰”,幸抑或不幸,总还是寄予了笔者的一片热心。

斜出斋主

2013年3月30日(星期六)记于成都狮子山麓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世以神为本草木皆有灵

一 神灵寿考赞木公——松灵记奇

二 龙子龙孙话此君——竹灵记趣

三 冰肌玉骨怜芳魂——梅灵记艳

四 天人感应说国香——兰灵记祥

第二章 清赏贵神韵高洁在比德

一 凌霜傲雪志不移——赏“岁寒三友”的坚贞不屈

二 顶天立地伟丈夫——仰青松的挺拔傲岸

三 虚心有节真君子——敬翠竹的虚怀亮节

四 与世无争高洁士——慕寒梅的孤芳自赏

五 空谷传香冷美人——颂幽兰的香远益清

第三章 风雪增异彩人情添物趣

一 清风阵阵听天籁——风中赏松

二 冰天雪地观奇葩——踏雪寻梅

三 素淡堪移入卧屏——庭园赏兰

第四章 画笔写风雅遗韵留丹青

一 古貌苍颜十八公——松画寻踪

二 一枝一叶总关情——竹画拔萃

三 只留清气满乾坤——梅画叙略

四 泪泉和墨写《离骚》——兰画撷英

第五章 山水毓灵秀择地仰物华

一 阅尽沧桑倚绝壁——东岳、黄山松

二 修竿密叶成苍海——水乡南国竹

三 横斜疏影摇南国——江浙、岭南梅

后记

序言

一本书写完了,作者往往有几句“题外”的话,或与书的内容有关,或与写作过程有关,总之,想把它说给读者,我这次也不例外。

关于松、竹、梅、兰,自《易经》上讲“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和孔子讲“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来,前人已说了许多的话。宋元人还把松、竹、梅合称为“岁寒三友”,也有的再加上兰,合称“四友”,于是,这一话题的内容就更丰富了。文化巨人如孔子,大诗人如屈原,高士如林和靖,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高扬了“四友”的君子风范;历代骚人墨客,竞相歌咏,名篇佳作,真可谓车载斗量;故“四友”的清纯高洁、坚贞自守、正气凛然等品格受到文化人的普遍崇敬,也进而得到全民族的喜爱。所以,在对“四友”的歌咏和喜爱中,在许多关于“四友”的话题中,也就自然积淀着民族文化的精神。然而,因为时代久远,有些东西已被历史的尘灰覆盖,显得模糊不清了。扫除那些历史的尘垢,揭示“四友”的文化内蕴,这便是我写这本小书的目的。

书虽然小,我却从秋写到了夏,几近一年,所费心力,不亚于一本学术专著。

首先,面对林林总总的材料,如何取舍?又如何组织?这是我思考得最久的,费时最多的一个问题。中途,我有很多时候都觉得无所适从,就像我老家流行的一个歇后语: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我有几次都想放弃这个题目不做,但一想到我这“松竹梅兰”只是《风雅文化丛书》中的一种,到时开不出“花”结不出“果”来,岂不令整套《丛书》搁浅?因而只好硬着头皮干下去。说来也怪,退堂鼓未打得成,把头皮一硬,居然也渐渐地有了一些眉目。几经思索,我最后决定,对于这个题目,只要与“文化”相关的部分,我便尽量涉及,而与“文化”关系不大的部分,便尽量放弃。从全书现在的内容看,第一章“世以神为本,草木皆有灵”是从社会民俗学的角度看松竹梅兰;第二章“清赏贵神韵,高洁在比德”是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看松竹梅兰;第三章“风雪增异彩,人情添物趣”是从审美娱情的角度看松竹梅兰;第四章“画笔写风雅,遗韵留丹青”是从绘画艺术中看松竹梅兰;第五章“山水毓灵秀,择地仰物华”则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看松竹梅兰。至于松竹梅兰的栽植历史、生长习性、品种类型、育种繁殖等等,或属于植物学,或属于生态学,或属于园艺学,与“文化”关系不大,本书便尽量放弃,读者如有兴趣,自有别的专家们的著述可读,不必于本书生不见“马尾松”“罗汉竹”叙述文字的遗憾。

对于如何取舍,如何组织的问题,我最终做了上述的处理,自以为这样处理还基本过得去,不知读者诸君以为如何?

其次,我感到棘手的问题,还有如何既保持本书一定的学术性,又使其具有通俗性和可读性,简言之,如何使学术性、通俗性、可读性统一起来?我的想法和做法是:谈问题尽量深入浅出,叙述的文笔尽量生动流畅,把古典的材料尽可能融而化之,与本书的文字融为一体。说起来容易,但真正做起来,却比写学术论文要更费力气。“深入”,并不易;“深入”而要“浅出”,就更难;“深入”而要“浅出”得不失“深”的蕴含,就尤其难。把古典的材料融而化之,要化得不走原样,保持原有的神韵风采,也远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容易弄好。凡此种种,我只能尽力地去做了,效果如何,也只有等待读者的评判。

最后,我要说的是关于本书的一些材料,我曾向南北师友以及学界同仁告急求援,浙江艺术研究所的洛地教授,南京大学中文系的吴新雷教授、北京图书馆的卓连营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古籍所的魏崇武硕士,四川联合大学的祝尚书教授、舒大刚博士,宜宾市委宣传部的帅胤同志,宜宾地区文化馆的李馆长(忘其名),以及还有素未相识的西南林学院的薛纪如教授等,都曾在百忙中给我提供资料,有的我已在书中提到,有的则未曾涉及,在此,我谨向各位热情支持我的师友和学界同仁致以衷心的谢意!

此外,本书还参考和引用了当代若干相关书籍中的资料(书内已一一注明),其作者有相识的,也有不相识的,在此,也一并致谢。

作者

内容推荐

《君子的风范(松竹梅兰)》着重从文化角度解读了“松竹梅兰”的文化价值与魅力,让读者感悟到不同的文化韵味,以醒自身。

从《君子的风范(松竹梅兰)》全书现在的内容看,第一章“世以神为本,草木皆有灵”是从社会民俗学的角度看松竹梅兰;第二章“清赏贵神韵,高洁在比德”是从社会伦理学的角度看松竹梅兰;第三章“风雪增异彩,人情添物趣”是从审美娱情的角度看松竹梅兰;第四章“画笔写风雅,遗韵留丹青”是从绘画艺术中看松竹梅兰;第五章“山水毓灵秀,择地仰物华”则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看松竹梅兰。本书由赵义山著。

编辑推荐

伟岸、挺拔、傲寒、馥郁,君子风范寓于灵秀之中。古往今来,多少名士仁人以松竹梅兰自喻,灵均兰、放翁梅、板桥竹、陈毅松,无不彰显君子傲岸之品行。

松竹梅兰的栽植历史、生长习性、品种类型、育种繁殖等等,或属于植物学,或属于生态学,或属于园艺学,与“文化”关系不大,《君子的风范(松竹梅兰)》尽量放弃,着重从文化角度解读了“松竹梅兰”的文化价值与魅力,让读者感悟到不同的文化韵味,以醒自身。本书由赵义山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君子的风范(松竹梅兰)/中国风雅文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义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545714
开本 16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3-04-01
首版时间 2013-04-01
印刷时间 2013-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22-49
丛书名
印张 14.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