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 | 承续与变迁(唐宋之际的田税)(精) |
内容 | 内容推荐 本书打破以往唐、宋田税制度研究的断代藩篱,对中晚唐至北宋前期这一长时段田税变迁进行解析;既注意展现田税演进中的承续性,亦努力挖掘田税制度相因的细密纹理。唐宋之际田税真正走向“履亩而税”,既有安史之乱的政治契机,亦不乏义仓地税的制度诱因,最终田税在对户税的消解中形成宋代二税,并一改田税与丁税、户税杂糅的传统路径,走向内在的组合变换。唐宋之际田税变迁亦具有结构性特征,除田税主体税种外,田税附加税、地域田税、田税征收实践以及与之相关的土地、户口管理制度也相应发生改变,进而关涉国家财政、社会经济与百姓生活。故唐宋之际田税变迁不仅在唐宋社会整体变迁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后期赋役制度的基石。 作者简介 吴树国,历史学博士。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闽江学者持聘教授。曾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访问学者。兼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中国武则天研究会理事。主要从事唐宋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职役通史”、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唐代色役问题研究”和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日“中晚唐至北宋前期赋役立法研究”。在《历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B0余篇。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田税的变迁 一 从义仓地税到两税田亩之税:田税地位的上升 二 唐宋之际田税对户税的消解 三 北宋时期田税本身的内在变迁 第二章 田税附加税的演进 一 唐前期的田税附加税及其地位 二 唐宋之际田税附加的三次高潮 三 宋代“杂变之赋”的形成 四 宋代“杂变之赋”的演变 第三章 田税的地域差异 一 田税地域差异形成的原因 二 唐宋之际田税地域差异的动态表现 三 北宋对田税区域差异的规制及限度 第四章 田税征收管理的调整 一 田税征管模式的变化 二 土地管理的加强 三 户口管理的调整 第五章 田税变迁的影响 一 国家财政的调整 二 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 农民生活的影响 结论 附录一 唐宋之际户税变迁问题再议 附录二 “伪朝”与“伪国”语境下的五代十国杂税 附录三 中央与地方分权视野下的唐宋经济变革 附录四 试论唐前期吐鲁番地区户税的几个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导语 本书对唐宋之际田税制度研究是沿着制度结构演进、制度实施机制调整以及制度变迁影响三个层面进行的。其中,制度结构演进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对唐宋之际的田税和附加税加以探讨。制度实施机制则是对田税征收管理调整的揭示。制度变迁影响主要分析了田税制度变迁对国家财政、农业经济和农民生活的影响。在研究过程中,首先注重田税制度变迁的过程研究,努力把握和捕捉导致制度变迁的关键性政策、制度和节点。其次注重田税制度不断重构和重塑过程中与其他制度间的关系,展现制度变迁的多元动力。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承续与变迁(唐宋之际的田税)(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吴树国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20186551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70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15 |
出版时间 | 2021-12-01 |
首版时间 | 2021-12-01 |
印刷时间 | 2021-12-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大众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经济金融-金融会计-金融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742 |
CIP核字 | 2021138169 |
中图分类号 | F812.94 |
丛书名 | |
印张 | 23.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7 |
宽 | 161 |
高 | 26 |
整理 | |
媒质 | |
用纸 | |
是否注音 | |
影印版本 |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