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陈颖,小学教师,有丰富的国学经典教学经验,特别擅长将《弟子规》融入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肖老师曾在中国庐江、马来西亚等地进行师资培训,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直指人心的教学方法,影响了众多教育工作者。
《弟子规》作为童蒙养正的读物,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爱心伴孩子成长》详细收录了肖老师在教学中应用《弟子规》的典型案例,亦记录了其在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能够为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图书 | 爱心伴孩子成长 |
内容 | 编辑推荐 肖陈颖,小学教师,有丰富的国学经典教学经验,特别擅长将《弟子规》融入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绩。肖老师曾在中国庐江、马来西亚等地进行师资培训,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直指人心的教学方法,影响了众多教育工作者。 《弟子规》作为童蒙养正的读物,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爱心伴孩子成长》详细收录了肖老师在教学中应用《弟子规》的典型案例,亦记录了其在教学中的心得和体会,能够为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内容推荐 《弟子规》作为童蒙养正的读物,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家长的重视,《爱心伴孩子成长》正是肖陈颖老师将《弟子规》应用在教学和生活中的心得和体会,能够为老师和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提供切实的指导和帮助。 肖老师告诉我们,作为老师或家长,我们的教育目标就是要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而不是只关注孩子的分数。考了好分数有可能能上个好学校,以后会有个好工作,甚至赚好多钱,但这并不一定就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的人生。 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心中有爱。所以她认为德行教育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育孩子,首先要先教孩子做人,培养孩子的孝心、爱心和恭敬心,这样孩子不光学得很好,还会学得很快乐。学习《弟子规》,不是把《弟子规》背下来,而是要让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落实,让孩子重力行、重实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他才能懂事、乐学。 在《爱心伴孩子成长》中,肖陈颖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向我们证明了古圣先贤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行之有效。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一生不忘好老师 教育就是让孩子幸福 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 幸福是心中有爱 遵规守礼的孩子最快乐 谁是聪明活泼的孩子 《弟子规》成就好少年 仁爱的原点在孝道 倾听孩子的心里话 “八大金刚”的转变 感受小鸟的微笑 《弟子规》让孩子笑出来 观照孩子的内心 百善孝为先 判断力源自正确的人生观 考试的成败看哪里 每个人都是第一 用《弟子规》训练判断力 好方法教出好孩子 无处不在的家庭教育 小教室里也有大学问 见微知著的智慧 让孩子先吃点苦 第一次是最好的机会 犯了错的孩子更需要爱 教孩子获得真正的自由 教育孩子,帮助比惩罚更好 勇于承担后果是一种高尚的品格 学会温柔地坚持 如何处理孩子间的矛盾 “耐心”才能攻克坏习惯 成功时也是教育的良机 不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 降低难度提高孩子自信 在互动中巧妙提升心境 磨刀不误砍柴工 培养包容大度的美德 模仿是孩子重要的学习能力 会自省的孩子进步最快 德育故事是孩子成长的好伙伴 增强孩子的社会“免疫力” 爱心伴孩子成长 不要牵着孩子的鼻子走 鼓励能激发孩子无限的潜能 让孩子学会自己思考 知恩报恩,成就孩子一生 试读章节 两千多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圣哲叫老子,他非常有智慧。有一次老子要出关,这个守关的官员想到老子很有智慧,就想请教他一个问题。官员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很老实听话,反应不是特别快,比较木讷;小儿子聪明伶俐。这个官员就问老子:“你能不能够帮我看一看,等我老了以后,我要靠哪个儿子?” 老子就说:“那好,把你的儿子叫过来。”这个官员就把两个儿子叫到老子面前,老子从兜里掏出了一把钱放到桌上,跟这两个儿子说:“你们俩谁去打爸爸一下,这个钱就是你的。”这个大儿子一听,他根本没有听到“钱是你的”四个字,他只听到“要打爸爸一下”,他想:那怎么可以,爸爸对我这么养育付出,我怎么可以去打爸爸?但是小儿子就想:我打爸爸一下,爸爸也没有任何的损伤,我又能赚到钱,何乐不为?于是就冲过去打了爸爸一下,抱着钱就跑掉。老子就对官员讲:“你知道要靠哪个儿子了吗?” 请问大家,他老了以后,要靠哪个儿子?要靠大儿子。我们曾跟很多家长讲这个故事。后来就问家长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这个官员要靠大儿子,但是现在我们都在朝哪个方向培养我们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孩子老实木讷,有的家长心里还会非常不高兴,还在想,你看人家隔壁家的儿子,聪明伶俐,脑子还会转弯,你一根筋,一点都不灵活。 几十年以后,果然就像老子预计的一样。大儿子一直守在父亲的身边,每天孝养父母。但是这个小儿子,也像他小时候表现出来的聪明伶俐一样,他很会做生意,很会打算盘,所以他就到很远的地方去做生意,赚了很多钱。 有一天这个官员得了重病,他感觉他的生命快要完结了,所以找人带信给他的小儿子,希望他的小儿子回来见他最后一面。小儿子接到这封信以后,第一个念头也想回去看看父亲,但是因为他很会算计,接下来就开始算这样做划不划算。 他在心里盘算:我回去看我的爸爸,第一,我不是医生,回去以后对我父亲的病也于事无补;第二,我回去的路上要耽误多少时间,让我少赚多少钱;第三,不仅少赚钱,路上来回还要路费,那不仅不进钱,还要出钱。而且结果还一样,爸爸还是会走,那我不回去也是一样的。所以直到最后小儿子也没有回家。 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两个孩子,到底哪个孩子的人生更有意义?大儿子可能没有赚很多钱,他可能就在家乡那个小地方陪着他的家人,每天孝养父母,团结邻里。当他有家庭的时候,他会尽丈夫的本分,对太太好;有了孩子,他会尽父亲的本分,教导儿女。他每天会过得很踏实。 小儿子虽然赚了很多钱,但是我们思考一下,等他的儿子长大,他老了以后,他会有怎样的结局?有了钱的人生就一定会幸福吗?我们讲要为孩子一辈子的幸福负责任,什么是幸福?我们自己幸福吗? 我曾经问我身边的一位老师,我问她:“你觉得幸福吗?”她说:“我很幸福。”我问她:“你为什么觉得很幸福?”当时这个老师就跟我讲:“我每天下班,哪怕加班很晚,我回家,快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就看到我的先生,一定都在路口等着我。那个时候我感觉很温暖、很幸福。当我和先生一起往家走的时候,在楼下看到我家里的灯一定是亮的,我的婆婆正在给我们准备晚餐,这个时候我感觉很幸福。” 后来,另一个老师也跟我讲他很幸福。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每次我回到家里,见到母亲,母亲都会告诉我,亲戚聚会的时候,所有亲戚都讲,‘你真是好福气,儿子不用你操心’。讲到这里,我就能感受到母亲的那份安慰和喜悦。”他接着讲:“虽然我没有赚很多钱给妈妈,但是这个时候我知道我的母亲很幸福,所以我也很幸福。”“还有,我的弟弟从上初中开始,每次从同学家回来,就会跟我讲:‘哥哥,我到过很多同学家里做客,没有哪个家里的兄弟,相处有我跟你这样亲密的,我们兄弟俩都不吵架。’我作为一个哥哥,感到无比的安慰和幸福。” 他的这些回答,让我对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幸福,就是我们尽自己做人的本分去做事情,我们的内心就会升起无限的喜悦。 我又想起一个故事。我们有位老师去企业讲课,一讲完就有员工跟她说:“你们每天这样子讲课,又不收钱,我觉得你们一定很苦。”这位老师说:“难道我脸色不好看吗?”这个员工就讲:“不是的。我给你讲个故事。” 他接着就讲道:“曾经有一对夫妇,先生喜欢吃鸡蛋白,太太喜欢吃鸡蛋黄。他们俩结婚以后,太太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黄留给先生吃,先生就把自己喜欢吃的蛋白留给太太吃。这样吃了可能有30多年,到他们60岁的时候这对夫妇都已经是老头和老太太了。有一天,他们坐下来聊天。一聊才发现原来对方喜欢吃的,和自己喜欢的不一样,两个人就大笑起来。” 这个员工就给我们的老师讲:“你看,中国人讲‘克己复礼’,克制自己,那多苦!要是我,我就直接跟我的太太说:‘我喜欢吃蛋白,把蛋白留给我吃;你喜欢吃蛋黄,把蛋黄留给你吃。’那不是都可以吃到自己喜欢东西吗?” 我不知道各位老师听了这个故事,觉得这对夫妇过得很苦,还是很幸福?当时我们就觉得很奇怪,为什么这个员工他会觉得很苦。因为他从来没有去体会过为对方着想,以及对方为他着想的那种幸福的感觉。 当时那位老师就跟他讲,真正的幸福到底是什么?吃到了蛋白和蛋黄那种乐能乐多久?那不过就是一时的嘴巴对食物的满足而已。但是我们一回想起来,这一对老年夫妇一起携手走过几十年,发现对方原来时时都为自己着想,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 中国人所谓的“幸福”,那是心与心的交流,那是时时感念别人对我们的关怀和爱护,以及时时关爱周围的人的一种内心感受。这种幸福哪里是吃到一块蛋白和蛋黄,这种欲望暂时的满足能够比拟的?因此,我愈来愈感受到幸福与我们的心态有关,与我们的思想观念有关。 我们要真正把幸福带给我们的孩子,自己要先懂得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这让我想起,当时有个老师问过我的几个问题:我们每天有没有去用心感受过周围的人对我们点点滴滴的付出?我们每天在生活的各个细节当中,有没有感受到幸福?在我们每天学习、工作、成长的过程当中,有没有积累我们自己的德行?我们回报了多少关心我们的人? 当时听到这些问题,我还不太理解其中的含义。通过两年多的传统文化学习,直到现在,我才愈来愈感受到真是这样。每天有那么多人在关怀着我们,我们却看不到,因为我们的心很麻木,觉得所有的人对自己的关怀都是应该的。所以说,当我们能够用心去体会别人的关心和爱护时,当我们的心中充满爱时,我们就是幸福的。P7-11 序言 写在前面的话:一生不忘好老师 我是一名比较年轻的小学老师,没有很深的工作资历,也缺乏一定的经验,按说没有资格站在讲台上为各位老师讲课。但是,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圣贤的教导,学习到传统文化,在学习过程中我非常受益,我希望能够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收获跟大家汇报、分享。 当我站在讲台上讲课的时候,总会想起我的老师——秦老师。大家回想一下,在我们成长的过程当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老师都是谁?留在我们记忆当中的这些影像,都是些什么?可能不是当时的那一道题,而是当时这个老师讲题时候的态度和他的笑容,甚至一个手势。 秦老师是我初中时候的数学老师。她给我们上第一堂课,就留给我们一个好习惯。直到现在,我所有初中的同学都有个习惯,就是在用新本子的时候,第一页纸都空着不写,从第二页开始写。我不知道有没有老师有这样的习惯?当时秦老师给我们发新作业本的时候,就跟我们讲,把第一页空出来。我们都觉得很奇怪。秦老师就说,这一页空白的纸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一个学生来到老师面前,就像一张白纸,而以后学生学习到的知识也好,技能也好,还是为人处世的态度,都是老师辛勤教育的结果。 我们后来再翻开作业本,每次看到这第一页的白纸,就会生起对老师的这份感恩之心。这张白纸还会提醒我们,学习的时候要谦虚,时时让自己归零,向周围所有的人学习。这个习惯,我们的同学一直保留到现在。 我记得秦老师还有些行为,也让我们非常感动。比如说在我的记忆当中,秦老师几乎没有批评过同学。她教数学,当时班上有些同学成绩也不是特别理想,老师很想给他们补习,但是她又怕单独给这些同学补习,会给这些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她就想了个办法。我记得在初三的时候,每到周末,这个老师就会对全班同学发出邀请,说“愿意到我家做客的同学,今天晚上都可以跟我回家”,我们班上就有十几个同学去老师家。老师公开向全班发出邀请,私下里再向这些需要补习的同学发出邀请。这些需要补习的孩子,还有些成绩中等的,也有些成绩很优秀的孩子都去,那些成绩比较落后的小朋友就不会有压力。 我们到了老师家里,老师的先生就会煮一大锅粥,分给我们吃。老师的女儿就洗菜,我们这些孩子就帮着去择菜。吃饭的时候这个桌子周围坐不下,我们还要把老师家的门板卸下来,放到两个凳子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 现在回想起这种场景,我都觉得特别温馨,令人难忘。这样的生活、学习对我日后成为一名老师有很大的影响。吃过饭后,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情况,出题让我们做。虽然是单独辅导,秦老师却从来没有收过我们任何的费用。 有一天,我的母亲带着一条丝巾还有水果,去看望秦老师。我就看到在门口,秦老师跟我的母亲在那里推托,她说什么也不收。当时我就在想,一条丝巾也算不了什么,老师收下也是应该的,为什么老师不收?直到现在,我才能够有一点点的体会。丝巾虽小,但代表的是老师的一个态度。回报的;她对我们的付出,是不需要我们付出任何代价的。后来实在拗不过母亲的坚持,秦老师才只把水果收下来,并且转身就分给同学们吃了。后来我的很多同学结婚的时候,都会到学校去找秦老师来做他们婚礼上的证婚人。 秦老师的邻居都很羡慕她,说:“你虽然只有两个女儿,但是我们感觉你的孩子怎么这么多?”为什么老师的孩子会有这么多?因为老师以一颗母亲的心来对待我们。所以,虽然已经离开秦老师很久了,但是我仍然非常感念这位老师。后来我也当上了一名小学老师。当我踏上讲台之前,我也立下雄心壮志,想要成为一名好老师。我刚去学校上班,就接了一个一年级的班级。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好不好教?我以为很好教,因为那个时候初出茅芦,什么也不懂。一开始我每天都面带微笑,结果笑了不到一个星期,我就变成了怒目金刚。 因为我一对他们很好,他们就“骑”到我的头上来。每天不管我对他们威逼也好,利诱也好,甚至大吼大叫,那都只有一时的效果而已。比如说上课,他们一闹,我就像救火队员一样,这边压下去,那边又冒起来,所以每天自己都很累。 我曾经听到说,有的老师被学生气哭了。我当时就想,我可坚决不能让他们气哭了,所以每天绷着个脸,很凶的样子,我以为这样就是有威信。直到后来学了传统文化,才了解到威信有三种:一种是暴察之威,一种是狂妄之威,还有一种是道德之威。“暴察之威成乎危弱,狂妄之威成乎灭亡”,唯有“道德之威成乎安强”。 什么是暴察之威?就是脾气很大,自己不做,每天像个警察,盯着孩子看,孩子不对就发脾气,仍然不听就发更大的脾气,所以这个团体会愈来愈微弱。其实不光是治理一个班级,治理所有的团体都一样。 我记得当时在庐江有位企业的总经理,他学习了传统文化以后,让他的企业起死回生了。他说以前吃饭的时候,他自己就跟员工吃得不一样,让厨师专门给他做,只要不合他的口味,他就冲过去,把厨师骂一顿,并且说:“你想怎么样?想被辞退吗?”这个厨师就很紧张。 以前在他的公司,这位总经理必须盯着员工干活,只要他不盯着,员工就偷懒,甚至就在背后各行其是。只要是不被他逮到,员工就会觉得很庆幸。公司效益越来越差。后来他学了传统文化以后,将学到的内容积极落实到自己的企业中,回去以后就给他们公司所有的员工鞠躬,甚至每天早上都第一个到公司。 他说以前打考勤,仍然有人迟到,现在没有人迟到。他们所有的领导都是比员工更早到公司,并且站在门口迎接每位员工来上班,见到员工全部90度鞠躬。现在他公司的业绩也愈来愈好,而且员工也都不用管。现在他很放心到处走,员工一定不会有问题。 我们带班教孩子,也是一样。当时我为什么会那么累?自己脾气很大,像个警察,自己不做,每天还盯着孩子看。结果孩子也是当着我一个样,背着我就另外一个样,所以这种威信并不是真正的威。 直到后来我才知道:真正要树立老师的威信,没有那么难,就是以身作则而已。我们自己说的话,自己要先做到,这样我们的孩子对老师才会有信任。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爱心伴孩子成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肖陈颖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北京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0097931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08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115 |
出版时间 | 2013-05-01 |
首版时间 | 2013-05-01 |
印刷时间 | 2013-05-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68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41 |
丛书名 | |
印张 | 7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5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