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安娜·卡列尼娜(插图典藏本)(精)
内容
编辑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著于1873-1877年间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的是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事件,严肃地讨论了当时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情节围绕着两条平行而又紧密相联的线索展开:一条是女主人公安娜与青年军官弗隆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一条是托尔斯泰的自传性主人公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和基蒂的爱情婚姻生活。色调比较阴郁,人物的矛盾斗争激烈,心情紧张而惶恐,全书闪现出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作者常用内心独白等手法对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作细微的刻画,细节描写更加引人入胜,叙述风格多彩多姿。

内容推荐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著于1873-1877年间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的情节围绕着两条平行而又紧密相联的线索展开:一条是女主人公安娜与青年军官弗隆斯基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故事;一条是托尔斯泰的自传性主人公列文的精神探索以及他和基蒂的爱情婚姻生活。

托尔斯泰的小说一向以细腻的心理分析著称,这一技巧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也得到了完美的应用。作者常用内心独白等手法对人物复杂的心理过程作细微的刻画,显示了作者卓越的心理描写艺术才能。小说在叙述风格上,亦是变化多样,即有平和的描写,亦有热烈的抒情,同时,也将辛辣的讽刺和鲜明的对比有机地溶进整个叙述中。总之,这部巨著正如批评界所公认的,无论是在内容的广泛深刻方面,还是在其艺术的完美卓著方面,都不愧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部名著。

目录

译本序/3

一/9

二/55

三/95

四/122

五/157

六/188

七/217

八/247

试读章节

幸福的家庭每每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苦情。

奥布朗斯基家里一切都乱了套。妻子发现丈夫和以前的法籍女家庭教师有私情,就向丈夫声明,不能再跟他一起过下去了。

在口角之后第三天,司捷潘·阿尔卡迪奇·奥布朗斯基公爵(社交界都叫他的小名司基瓦)在惯常的时间早晨八点钟醒来,不是在妻子的卧室里,而是在自己的书房里,在上等山羊皮沙发上。依照他九年来的老习惯,不等起床,就朝他在卧室里挂晨衣的地方伸过手去。这时他才猛然想起自己为什么不睡在卧室里,而睡在书房里,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他皱起眉头。

“是啊!她不肯原谅,也不可能原谅。而且最糟糕的是,一切都是我的过错。”他想到。“唉,唉,唉!”他回想起这次口角中最使他难堪的场面,灰心绝望地叹起气来。

奥布朗斯基是一个以诚对己的人。他不能欺骗自己,不能让自己相信他已经悔恨自己的行为。他这个三十四岁的风流美男子,不再爱一个只比他小一岁、已经是五个活着、两个死去的孩子的母亲的妻子,这一点他也不后悔。他后悔的只是,他没有想更好的办法把妻子瞒住。

“以后自有办法的。”奥布朗斯基对自己说过这话,站起身来,穿上晨衣,来到窗前。他拉开窗帘,使劲按了按铃。贴身老仆马特维听到铃声,立即走了进来,手里拿着长衣、靴子和一封电报。

奥布朗斯基拆开电报,把电报看了一遍,他的脸顿时放起光来。

“马特维,我妹妹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明天要到了。”

“谢天谢地。”马特维说这话,表示他和东家一样理解这次来访的意义,就是说,奥布朗斯基的好妹妹安娜·阿尔卡迪耶芙娜这一来,会促使夫妻和好起来。

“给她收拾楼上的房间吗?”马特维问道。

“你去禀报达丽雅·亚力山大罗芙娜,她会吩咐的。”

“是,老爷。”

当马特维回到房里来的时候,奥布朗斯基已经梳洗完毕,准备穿衣服。

“达丽雅·亚力山大罗芙娜吩咐我传话,说她要走了。说让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好啦。”马特维说。

奥布朗斯基没有做声,他的脸上出现了有点儿可怜的笑。

“啊?马特维?”他摇着头说。

“没事儿,老爷,会雨过天晴的。”马特维说。

“好吧,给我穿衣服。”他对马特维说着,很果断地脱下晨衣。

奥布朗斯基尽管生活放荡,官衔不高,年纪较轻,却在莫斯科一个机关里担任着体面而薪俸优厚的主官职位。这个职位他是通过妹妹安娜的丈夫阿历克赛·亚力山大罗维奇·卡列宁的关系谋得的。卡列宁在一个部里担任要职,莫斯科这个机关就隶属于他那个部。不过,即使卡列宁不给他的内兄谋得这个职位,奥布朗斯基也可以通过许许多多其他人士,谋得这个职位或者其他类似的职位,可以得到六千卢布的年俸,这笔进项他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尽管他的妻子有大宗财产,他的家业却已经败落了。

半个莫斯科和半个彼得堡都是奥布朗斯基的亲戚和朋友。他生来就在新旧显要人物的圈子里。因此,地位、租金、租赁权等人世间福利的分配者都是他的朋友。奥布朗斯基要弄到一个肥缺,也就不需要费多大力气了,需要的只是不亢,不嫉,不争,不怨,而他生性随和,一向就是这样的。

奥布朗斯基担任这个职务已是第三年,不仅得到同僚、下属、上司和一切跟他打过交道的人喜欢,而且也得到他们的尊敬。

这天奥布朗斯基来到自己的官府里,走进他的小办公室,跟同事们握过手,便坐了下来。他说了几句笑话,说得恰到好处,便收住话头,开始办公。

还不到两点,办公厅的大玻璃门忽然开了,有一个体格强壮、肩膀宽阔、留着鬈曲下巴胡的人走了进来。

“原来是你呀!列文,难得难得!”奥布朗斯基打量着来到跟前的列文,带着亲热的笑容说。列文和奥布朗斯基几乎同庚,列文是他少年时代的伙伴和好友。尽管他们性格不同,志趣迥异,他们的友情却是深厚的,“你怎么不嫌脏,到这种鬼窝儿里来找我啦?”奥布朗斯基说过,握了握手,“来了很久了吗?”

“我刚到,就想来看看你。”列文一面回答,一面朝周围打量着。

“哦,对了,让我给你们介绍一下,”奥布朗斯基说,“这是我的两位同事:菲里浦·伊凡内奇·尼基丁,米哈伊尔·斯坦尼斯拉维奇·格里涅维奇,”然后转身对着列文,“这位是康斯坦丁·德米特里奇·列文,地方自治会议员,自治会的新派人物,畜牧学家,猎手,我的好朋友,谢尔盖·伊凡诺维奇·柯兹尼雪夫的弟弟。”

“我有幸认识令兄谢尔盖·伊凡诺维奇。”格里涅维奇说着,伸过他那指甲老长的瘦长的手。

列文皱起眉头,冷冷地握了握手,立刻转过身和奥布朗斯基说话。虽然他非常尊敬已成为全俄闻名作家的异父同母哥哥,可是,当别人不是把他当做康斯坦丁·列文,而是当做有名的柯兹尼雪夫的弟弟的时候,他还是无法忍受。

“不,我已经不是自治会议员了。我跟所有的人都吵过,再也不参加会议了。”他对奥布朗斯基说。

“太快啦!”奥布朗斯基微笑着说。“是怎么一回事儿?因为什么?”

“说来话长。以后再说吧,”列文说,“咱们在什么地方再见见面呢?因为我非常非常需要和你谈谈呀。”

“哦,好吧,咱们就一起吃晚饭。”

P9-12

序言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1828年出生在图拉省一个贵族世家。1844年进人喀山大学学习,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1851年赴高加索,当了一名志愿兵。托尔斯泰从十九世纪50年代开始创作。十九世纪60年代他的创作进入高潮,创作了史诗性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十九世纪70年代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十九世纪80年代以后,托尔斯泰仍不断有杰作问世。1899年完成的长篇小说《复活》,可以说是作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渐渐对俄国上流社会的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而本能地同情农民。晚年的托尔斯泰始终为自己的思想情绪与农民有距离而深感痛苦,为自己的家庭生活与农民有巨大差距而十分不安。1910年11月10日托尔斯泰离家出走,途中患肺炎,20日病逝于阿斯塔波沃车站,终年82岁。

1873至1877年托尔斯泰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小说艺术已达炉火纯青。《安娜·卡列尼娜》通过安娜追求爱情而失败的悲剧、列文在农村面临危机而进行的改革与探索这两条线索,描绘了俄国从莫斯科到外省乡村广阔而丰富多彩的图景,先后描写了一百五十多个人物,是一部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的情节线盘桓于放浪声色的上流社会,列文的情节线则延伸在淳厚浑朴的俄国宗法制农村。安娜的情节线牵引出上流社会的芸芸众生,展示了他们腐朽的精神和没落的生活方式;列文的情节线既再现俄国农村的动荡变化,又昭示古风盎然的民族道德风貌。两条情节线相互呼应,再加上巧妙地联结两条主线的奥布朗斯基一陶丽的次要线索,从而共同完成了俄国19世纪70年代的风俗史和精神发展史。

小说主人公安娜年轻漂亮,在少女时就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大官僚卡列宁。一次在莫斯科火车站,她与近卫军军官伏伦斯基邂逅相遇,安娜表情中的那种特别温柔、特别亲切的意味使伏伦斯基为之倾倒。回到彼得堡后,安娜和伏伦斯基在社交场合经常相遇,伏伦斯基的疯狂追求使安娜陷入情网而不能自拔。他们不顾社交界人们的非议,公然同居,安娜还有了伏伦斯基的孩子,但在分娩时患了产褥热,几乎死去。病危时安娜向丈夫请求宽恕,卡列宁出于基督徒的感情答应了她的要求。但安娜病愈后还是和伏伦斯基一起逃到国外。

安娜回到俄国后,又涉足于她所熟悉的社交界,但物是人非,人们已经不再欢迎她,相反地,用冷言冷语将她拒于千里之外。经历了不能将心爱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得不到卡列宁的离婚许可,伏伦斯基常常外出而将她一人孤独地留在家里等一系列打击,安娜心灰意冷,在一次与伏伦斯基发生口角之后,安娜陷入绝望,选择了卧轨自杀。

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

此外,托尔斯泰的妇女观和家庭观是小说总体设计的思想基础之一。小说中贤妻良母式的吉娣和忍辱负重、恪守妇道的陶丽是托尔斯泰理想的妇女形象。

王燕 张光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安娜·卡列尼娜(插图典藏本)(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译者 力冈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画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4607758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3-07-01
首版时间 2013-07-01
印刷时间 201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4
丛书名
印张 8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6
15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9:3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