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有的高度,紧扣时代的脉搏,认识新疆这个这个面积最大的省份,展现新疆在世界格局中的发展现状,突显新疆在中国大地上的特殊地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担纲顾问,地理专业权威专家组成编委会,展现最新地理学科研究成果,解读新疆的地理魅力和人文风情。
新疆的自然地理状况、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风民俗在这里呈现,优美的文字将它们之中蕴含的自然与历史之美娓娓道来。
专业摄影师的杰作,独特的视角,深厚的情感关注,展示新疆最迷人的美景和魅力,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风民俗、文化积淀……在移步换影中呈现。
董恒年创作的《美丽新疆》是近三十年来关于新疆最权威、最详实、最通俗的地理科普读物。
董恒年创作的《美丽新疆》是近三十年来关于新疆最权威、最详实、最通俗的地理科普读物。
雪山、湖泊、高原、盆地、戈壁、沙漠,这里有万里荒烟,这里有如茵碧草,这里是古老的西域,这里是最美的新疆。气象学家惋惜地说:这里是西北干旱区;历史学家深情地说:这里是游牧民族的摇篮;考古学家激动地说:这里是三大文明的交会点;探险家惊喜地说:这里是对人体极限的考验……《美丽新疆》,既为读者提供了新疆最基本的地理概况,又把新疆美丽的城市风光和人文古迹以及新疆独有的特色等一一体现。
乔戈里峰:一半是地狱,一半是天堂
乔戈里峰是一处遥不可及的险境,它是一座登山家们梦想攀登的山。对于真正的攀登者来说,它一半是天堂,一半是地狱。而无论是到达天堂还是坠入地狱,你都能感受到两种境界的存在。在天堂与地狱之间,攀登成为一种严酷的考验。
“乔戈里”,塔吉克语,意为“高大雄伟”;在巴基斯坦语中则为“洁白的神峰”。
乔戈里峰位于东经76.5°,北纬35.9°,坐落在喀喇昆仑山脉的中段,位于中国新疆和巴基斯坦边界上。其中,在中国境内的一侧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县境内。乔戈里峰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海拔8611米,也是世界上第二高峰,被喻为“万山之父”。
国际上通称乔戈里峰为K2,这是它更通行的名字。因为乔戈里峰是喀喇昆仑山脉第二个被人类考察的山峰,K则为喀喇昆仑山脉的英文首字母。
乔戈里峰地区气候十分恶劣。每年5~9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9月中旬以后至翌年4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最大风速可达25米/秒以上。
乔戈里峰,这个卓尔不群的山峰,晴天时,一大缕如炊烟状的洁白云彩挂在傲然挺立的山巅,山如旗杆云如旗帜,这就是传说中的旗云。你的灵魂会被它征服,在和天空大地、日月星辰的对视中感受它那永恒的气息。乔戈里峰西南侧冰崖壁立,黑岩突出,山势险峻。而它的东南侧,在陡峭的坡壁上布满了冰崩和雪崩的溜槽痕迹。这些千姿百态的由冰雕刻成的山峰及粗壮威严的岩壁,就像是现代城市中的摩天大楼,真可谓是山之天堂,冰之故乡。
乔戈里峰虽然为世界第二高峰,但就攀登难度和死亡比率来说,要远远高于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登山者的死亡比率为1∶7,这是个很可怕的数字,所以登山界称之为“野蛮暴峰”、“没有回报的山峰”。在2003年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262位登山者登上了珠峰的峰顶,而乔戈里峰的登顶人数50年加起来只有200位左右。珠峰大本营人声鼎沸,热闹非凡;而乔戈里峰大本营位置偏僻,坐落在一个大冰川上,是个用碎石搭建的宫殿,平时只有几个巴基斯坦工人。乔戈里峰从北坡大本营到顶峰,垂直落差达4700米,连珠峰都逊色很多,这又增加了登顶的难度。
1902年,英国登山队首次攀登乔戈里峰以失败告终。直到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登山队的日勒?拉切捷利和阿?康比奥氏2人,从巴基斯坦一侧沿东脊攀登,才开创首次登顶的纪录,费时将近100天。2004年,中国西藏登山队的7名勇士成功地登上了乔戈里峰之巅。此外,乔戈里峰还被传为是拒绝女性的山峰。至今,仅有5位女性登上乔戈里峰峰顶,但都死于非命。 然而在一流登山家的心目中,乔戈里峰才是最美的山峰。P42-44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2013年12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上的讲话
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陆地国土面积最广大的国家之一。在这广袤的版图中,有巍峨的群山,雄壮的高原,辽阔的盆地,坦荡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晶莹的湖泊,漫长的海岸线,星罗棋布的岛屿,同时还有宽广的近海海域和大陆架。
我国的国土北起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南至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南北相距5500千米,纵跨纬度49度多。西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西边的帕米尔高原,东到黑龙江省抚远县境内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西相距5200千米,横跨经度62度,东西两端时差达4小时以上。当松花江上已是正午烈日当空的时候,帕米尔高原却刚刚迎来黎明的曙光;当北国已是千里冰封的隆冬时节,南海诸岛依然是郁郁葱葱、蓝天白云的夏日。广阔的国土使生活在其上的中华民族,时刻能感受到大尺度的空间变化和变化中的万千景象。
我国的地貌格局错综复杂,西高东低的阶梯分布是其宏观大势和主要特征。有着“地球之巅”和“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以其巍峨的雄姿和莽莽的身躯横亘在祖国的西南部,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正是它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一级阶梯。自北而南横卧其上的山脉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和喜马拉雅山等。全世界海拔8000米以上的14座高峰,全都坐落在青藏高原南缘的喜马拉雅山和西缘的喀喇昆仑山两大山脉之中。从青藏高原北缘和东缘起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之间,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地貌单元的镶嵌分布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以上。正是这些高原和盆地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二级阶梯。此外,在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一线以东,分布着辽阔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广大的东南丘陵等,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些平原和丘陵构成了我国地貌的第三级阶梯。
广袤的国土,独特的地理位置,错综复杂的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典型的季风气候等,造就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和异彩纷呈的自然景观。由南向北,因太阳辐射和温度的变化,分布着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纬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依次呈现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等的变化。自东南而西北,受东亚季风和青藏高原的影响,降水分布呈现出十分强烈的规律性,形成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等经度地理带,自然景观也依次呈现出森林、草原、半荒漠和荒漠等变化。此外,在高山和高原地区,因海拔高度和所处地理基带的不同,自然景观还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变化。
阶梯式逐级下降的地势,还决定着我国主要河流由西而东的基本走向。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生动地描绘了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顺阶而下的奔腾气势。我国最长的河流长江,也发源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在它穿越横断山脉奔流进入第二阶梯后,又切穿了巫山山脉,形成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长江三峡。尔后,像一条驯服的巨龙,缓缓地流过长江中下游平原,最后才注入蔚蓝的东海。
雪峰皑皑,群山巍峨,高原雄壮,盆地辽阔,丘陵起伏,平原坦荡,戈壁浩瀚,沙漠似海,森林寂静,草原葱郁,河川蜿蜒,峡谷幽深,湖泊晶莹,海域蔚蓝,景观殊异,美不胜收。大自然的恩赐,让中华民族拥有了如此多样的大好河山。
在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中,我国旧石器时代的远古祖先活跃在这个广阔的舞台之上。目前,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近20处,包括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的遗址。除青藏高原外,这些遗址几乎遍布我国第二和第三阶梯。
随着新石器时代生产技术的进步,以秦岭一淮河为界,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至辽河上游的广大地区之间,“南稻北黍”的格局正在形成并渐趋定型,其他地区或处在向逐水草而居的粗放游牧经济过渡,或仍处在采集狩猎为主的渔猎经济,因而,保留下来的文化类型和文化遗址也更多。
随着中华民族的逐渐形成和5000年文明史的开创,我们祖先在中华大地之上挥洒着勤劳与智慧,真可谓“天人协和,穷极造化”。当时以炎黄部落联盟为核心的华夏族,最早在黄河中游的汾、渭等支流地区形成。此后,华夏族不断与周边地域其他民族进行长期的交流与融合,最终形成了由数十个民族构成且活动地域仍存在差异的多民族共同体——一中华民族。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也创造了博大精深、延续5000年之久、闪耀着璀璨光芒的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并保存了不计其数、无与伦比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毫无疑问,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饱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作为世界大国和文明古国,中国拥有众多的从世界级到国家级再到省市级的地质公园、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等自然景区,而且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拥有不计其数的和具有普遍价值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工具、器具、用品、用具、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古代工程、古代城池到哲学、宗教、文学和艺术等,历历可见者为数众多,琳琅满目。截至2014年6月25日,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世界遗产达47项,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其中,自然遗产10项,文化遗产33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而同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则达38项,居世界第一。
山河壮丽、文化璀璨。而当代中国的建设成就,则是“穷极造化”的现代表现,是新形势下的继承和发展。
“美丽中国”丛书,是中国地理学会组织数十名地理学家策划,并编撰的一套科普性地理旅游类普及读物。该丛书旨在通过通俗而优美的语言、流畅而精致的笔触和绚烂而精美的图片,向读者展示出本已存在于中华大地上的名山秀水、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当代建设成就,增强我们做中国人的骨气,提升我们做中国人的底气。这是我们出版这一套丛书的基本出发点和全部工作的追求目标。
丛书共35册,其中,第1册是全国总册,其余34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分册。丛书内容包括区域印象、自然奇观、人文胜迹、民俗风情、著名市镇、现代建设成就、特色资源等。在丛书编撰过程中,我们力求践行三个原则,一是让读者了解自然与历史、敬畏自然与历史;二是体现人与自然相契合的天人合一精神;三是用精选的图片表达出诗般的柔美。
但愿“美丽中国”丛书,能为读者打开一扇认识中国美,并不断探索其真谛的大门。
中国地理学会
“美丽中国”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