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游荡者说/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
内容
试读章节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先锋诗出现了从意识背景到语言态度的重大转换,直到今天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它带来的持久影响。如何描述这一转换的性质,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其中最通常的方式是按照历时的诗歌史线索,对朦胧诗之后出现,但在创造力形态上彼此间差异性很大的先锋诗潮(它们被习惯性称为“新生代”、“第三代”、“后朦胧诗”),分别做出“事实指认”。目下大部分相关的理论批评著述,依循的就是这样历时呈现分别予以“事实指认”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其学理上的审慎或有效性,材料上的丰富和准确,但也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

作为诗歌批评和创作的双重从业者,我真正进入先锋诗歌范畴,恰好也是20年。就理论批评而言,本人以往对先锋诗潮流向的研究,基本也未曾逾出历时性的分别予以“事实指认”的方式。但是,作为一个诗人,我还是希望能找到一条连贯的、与诗的意味和形式均密切相关的论述线索。批评家与诗人的双重身份,既可以彼此激发,也可能相互掣肘,其间种种情态冷暖自知。但这种双重身份明显的好处是,它让我始终保持了对先锋诗歌本体与功能的平衡关注,而不是偏执于一端。

基于这种“平衡”意识,近年来我思考的线索就是先锋诗歌的“想象力”在自身的历史演进中所采取的不同的转换模式。它们为什么会转换?是怎样转换的?其合理性和缺失在哪里?诗歌的“想象力”,就是诗人改造经验记忆表象而创造新形象的能力。对诗人想象力模式的发生和发展的探询,会拖出更为深广的关联域,它事关诗人对语言、个体生命、灵魂、历史、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围绕这一点进行的历时性考察,或许有助于我们在对20年来先锋诗歌的回顾和展望时,不至于“事实指认”有余,而价值判断不够足。

我认为,20年来先锋诗歌的想象力是沿着“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生存”这条历时线索展开的。其最具开拓性的价值也在这里。当然,这里所谓的“价值”,是根据我个人的审美趣味、生存立场做出的。因此,本文副标题中出现的“个人”,绝非是妄自尊大或自矜,只不过是昭示出一个个人的视点,并期待同行的驳难、补充与修正。

对于保持着冷静的人们来说,80年代初期发展到成熟的涌流阶段的“朦胧诗”——其文脉滥觞可上溯到60至70年代后期的“X小组”、“太阳纵队”、“白洋淀诗群”、“《今天》诗群”——只是“广义”的先锋诗歌,而不是准确意义上的先锋派诗歌。在他们那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曾被中断了的五四运动以来,启蒙主义、民主主义、浪漫主义诗歌的变格形式。在朦胧诗人的代表性作品中,其想象力向度与五四精神有诸多的同构之处。因此,朦胧诗的想象力主体,是一个由人道主义宣谕者,红色阵营中的“右倾”,话语系谱上的浪漫主义、意象派和象征派等等,混编而成的多重矛盾主体。在他们的“隐喻一象征,社会批判”想象力模式内部,有着明显的价值龃龉现象。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龃龉所带来的张力,使朦胧诗得以吸附不同历史判断及生存和文化立场的读者,呈现不同的诠释向度。所以,在80年代初期,虽然朦胧诗受到那些思想僵化的批评家的猛烈抨击,但这反而扩大了它的影响力,使其站稳了脚跟。其原因就是由于它在社会组织、政体制度、文化生活方面,与中国精英知识界“想象中国”的整体话语——“人道主义”、“走向现代化”——是一致的。

1984年后,“朦胧诗人”开始了想象力向度的调整或转型。北岛由对具体意识形态的反思批判,扩展为对人类异化生存的广泛探究。杨炼更深地涉入了对种族“文化一生存一语言”综合处理的史诗性范畴。多多更专注于现代人精神分裂一主题。芒克则以透明的语境(反浪漫华饰)迹写出昔日的狂飙突进者,在当代即时性欣快症中,作为其伴生物出现的空虚和不踏实感。这四种向度,是1984年“朦胧诗”最有意义的进展。同时,它也昭示出作为潮流出现的“朦胧诗群”的解体。

“朦胧诗”更新了一代人的审美想象力和生存态度。从早期正义论意义上“民主、自由”新左翼圣礼式的精神处境的渐次淡化,到后期几位诗人对现代主义核心母题的迫近,我认为,其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休戚相关地预兆了新生代诗歌的发展。因此,简单地将新生代诗歌看做“朦胧诗”的反对者,是一种过于幼稚的说法——无论是曾经说过,还是今后打算这么说。

但是,作为诗歌发展持续性岩层的断面,新生代诗歌的想象力模式与-c朦胧诗”的确不同。由此否定“朦胧诗”是肤浅的,但超越它(包括“朦胧诗人”后期创作的自我超越)则是诗歌发展的应有之义。1985年前后,新生代诗人成为诗坛新锐。随着红色选本文化树立的卡理斯玛(charisma)的崩溃,和翻译界“日日新”的出版速度,这些更年轻的诗人,在很短的时间里“共时”亲睹了一个相对主义、多元共生的现代世界文化景观。在意识背景上,他们强调个体生命体验高于任何形式的集体顺役模式;在语言态度上,他们完成了语言在诗歌中目的性的转换。语言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意义容器,而是诗人生命体验中的唯一事实。这两个基本立场,是我们进入新生代诗歌的前提。

这里,我借用两句大家熟悉的古老神谕,来简捷地显现这种不同——

“理解你自己”:“朦胧诗人”在这里意识到的是社会人的严峻,承担、改造生存的力量。新生代诗的主脉之一“口语诗”,意识到的却更多是,“理解你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个体生命,不要以“神明”自居(包括不要以英雄、家族父主及与权力话语相关的一切姿势进入诗歌)。

“太初有道”:“朦胧诗人”在这里意识到的“道”,是人文价值,社会理想目标、核心、主宰。新生代诗人意识到的,更主要是这个语词的原始本真含义:道,the word(字,词);新生代另一主脉,具有“新古典”倾向的诗人,则追寻超越性的灵魂历险,而非具体的社会性指涉。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末期广泛涌流的“新生代诗歌”,只是对朦胧诗之后崛起的不同先锋诗潮的泛指,也可以说,它是“整体话语”或日“共识”破裂后的产物,其内部有复杂的差异。但是,从诗歌想象力范式上看,它们约略可以分为两大不同的类型:日常生命经验型和灵魂超越型。当然,这两种不同的范型也并非简单地对立或互不相关,特别是到90年代中期,彼此间的“借挪使用”是十分明显的。这个特点广容我在下一部分细加论述。

对日常生命经验的表达,主要体现在对朦胧诗的“巨型想象”的回避上。这使得新生代诗歌之一脉,将诗歌的想象力“收缩”到个体生命本身。这种“收缩”是一种奇妙的“收缩”,它反而扩大了“个人”的体验尺度,“我”的情感、本能、意志和身体得以彰显。1985年之后,引起广泛关注的“他们”、“非非”、“莽汉”、“女性诗”、“海上”、“撒娇”、“城市诗人”、“大学生诗派”等等,都具有这一特性。从题材维度上,他们回到了对诗人个人性情的吟述;从形式维度上,他们体现了对主流方式和朦胧诗方式的双重不屑;从心理维度上,他们表达了镇定自若的“另类文化”心态;从语言维度上,他们大多体现了口语语态和心态合一的直接性,其语境透明,语义单纯。最终,从想象力范畴看。他们力求表述自我和本真环境的“同格”。P2-5

后记

这本集子,选收了我发表的某些文学特别是诗学随笔、散文。为避单调,也适量收入了几篇学术文章。

我既忝列“学者”,又在高校工作,不免要写些中规中矩的供“圈儿里”交流的学术文章。但近年来,我日渐对那种讲坛森严、城堡傲立的学院作风心生厌倦。在我那些由所谓“学理”、“行规”制导下的文章里,心灵的体验和奇思异想往往被勾出了页边。可说到底,文学和批评的主要目的之一,不就是作者自由本真心灵的诉说与谛听么?读我这等学术文章,读者仰得脖梗儿疼,殊不知作者也俯得脖梗儿疼。

于是,近年来我常常从城堡里溜出来,到原野上游荡,便有了这些“游荡者说”。

它们无须经典撑腰,何赖学院壮胆,当是有感而发,笔随心走,释放性情,带着热气。许多朋友说,这类文章才“有紧张感,有趣味,有用”。而我,也从写作中获得了新的动力和真正的快乐。

感谢本丛书主编张清华先生,感谢山东文艺出版社,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

感谢愿意倾听“游荡者说”的朋友们。

目录

卷一

 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的想象力之光——先锋诗歌20年,一份个人的回顾与展望

 当代经验的深入展开

 拒绝预设的“诗意”

 传媒膨胀时代“为何要用诗的形式发言”?

 贫乏中的自我再剥夺——先锋“流行诗”的反道德、反文化问题

 另一种火焰、升阶书,或“后……”的东西

 深入并穿越“虚无”

 让“诗一语言一思”同时到场

 通向传统的个人“暗道”

 让“矛”和“盾”相互打开

卷二

 永无终结的“求真意志”——对现代性写作的价值基点的思考

 1987—1995,蓝皮笔记本

 文学的想象力与可信感

 先锋文学还是个“小伙子”

 “后刑天”式的酷评

 讽喻的织体

 诗人的散文

 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

 艺术是学习真实的功课

卷三

 写作“后”谈

 写写我们的生活——致诗友信

 写作是快乐的——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获奖感言

 闲读叔本华

 读诗一束

 笔随心走

 某“资深编辑”审稿意见八则

 卷四

 “X小组”和“太阳纵队”:三位前驱诗人——郭世英、张鹤慈、张郎郎其人其诗

 速写28家

 懵懂岁月——童年经验和最初的诗歌感动

 学徒纪事——我的师傅和文学启蒙老师

 “七七级”轶事

 回答《诗选刊》“中国诗人答问录”的23个问题

后记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诗学随笔、散文集,书中具体收录了:《深入生命、灵魂和历史的想象力之光——先锋诗歌20年,一份个人的回顾与展望》、《永无终结的“求真意志”——对现代性写作的价值基点的思考》、《写写我们的生活——致诗友信》、《某“资深编辑”审稿意见八则》等作品。

编辑推荐

本书是现为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陈超先生的个人诗学随笔、散文集,书中收录的《文学的想象力与可信感》、《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闲读叔本华》……这些文章体现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感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游荡者说/诗与思当代诗人随笔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927982
开本 32开
页数 28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53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12
15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23:2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