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新选组血风录
内容
编辑推荐

一部草根英雄的发迹史,日本史上最强浪人集团秘闻!

本书通过十五个相对短小的故事,来描绘新选组的人和事。这里没有光环包围的英雄,也没有死不足惜的杂鱼。这里有的,是活生生的人物,以及围绕他们发生的那些事情。读完本书,对于新选组,不会流于脸谱化的正反派式认识,却能看到一座立体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内容推荐

幕末,来自西半球的黑船叩响了闭锁的国门,日本迎来了动荡的时代:幕府和诸藩的矛盾浮出水面,佐幕派和保皇党的斗争日趋白热化。值此多事之秋,天下有识之士和各路野心家纷纷聚集京都,一心借此乱世扬名立万。此际,一支来自江户的乡士浪人团在因缘际会之下进京,并一跃担任起京都守护的重责,由此,一个个充满着血雨腥风的传说开始了……

目录

前言

油小路的死斗

暗杀芹泽鸭

长州的奸细

池田屋异闻

鸭川钱取桥

虎彻

前发的总三郎

吹胡沙笛的武士

三条滩乱刃

海仙寺党异闻

冲田总司之恋

枪乃宝藏院流

弥兵卫的奋迅

四斤山炮

菊一文字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油小路的死斗

这时,正好流传着一个传言:自局长起新选组全员都要提拔为幕臣 。事实和传言一样,几个月后,即庆应三年六月正式的聘用文书就颁发了。伊东就打算以此为借口脱离新选组。他和蓧原泰之进一起去近藤位于七条醒井的妾宅,会见了近藤和土方。伊东先把御陵卫士的事轻描淡写地说了说,随后便开始了口若悬河的辩解。“我们不愿意成为幕臣,一旦成了幕臣就会被这个身份束缚住。所以,我们才打算另组浪士队。但是,这无论如何都不是脱队,而是要从新选组分离出来,您不妨就当作是新选组的发展壮大。虽说这个新队与萨长 关系匪浅,但不过是为了刺探他们的机密,以资总队新选组而已。”不用说这些都是伊东的诡辩。近藤像是已经知道了似的,出乎意料地平静,甚至还安抚着脸色大变,激烈反驳伊东的土方。泰之进目睹此景,对近藤哼了一声,就转过身子。“足下呢,有什么见解?”“在下,说句老实话,只是厌倦了刀尖舔血的日子了,如此而已。”

“我明白啦。会心情愉快地送走各位的。”不知近藤是否已有了对策,总之他非常痛快地表示了认可。

从新选组退出的御陵卫士共十五人,庆应三年三月十日,以传奏 命令的形式被令移防,转移到五条大桥东端的长元寺。这一年的六月八日,又迁至高台寺月真院,最后这里成为了御陵卫士的大本营。营外挂上了“禁里御陵卫士囤所”的门牌,伊东又特地获得朝廷允许,在大门两边拉上染着菊桐纹样的帐幕。

伊东是个有经营长才的人,经他四方奔走,筹措到许多经费。根据他自己的手记,当时御陵卫士们的花销,仅饭费一项,一天就是八百文。当时走一次“东海道五十三次” ,路上都住最豪华的旅馆一天也不过二百文就够。因此饭费八白文,不可不谓奢侈。

到此为止新选组都对伊东一派,采取冷眼旁边的态度,平静得甚至到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步。

“蓧原君,近藤好像对我的行动非常谅解的样子。”伊东对此倒是得意洋洋。常以才子自居的他,对自己言谈的说服力很有自信,但是,这反而证明了伊东的见识浅薄。

“佐野君来了也这么说:最近因为近藤心情好,好像就对组员说去月真院做客也成,类似的话。”这里的佐野就是佐野七五三之介,伊东为了以防万一在离开新选组的时候把心腹佐野、茨木司、中村五郎、富永十郎四人留在了组里。他们是伊东的内应,负责通知他新选组的动向。

“咳,谁知道呢。”泰之进对伊东所说的抱有怀疑。新选组搞组内清洗的时候,他就对新选组的惯用伎俩了如指掌了——他们用的都是武士想也想不到的阴谋诡计。按蓧原自己的想法,原因在于近藤、土方的身世,他们二人皆非真正的武士出身,而是武州 乡下的农民之子。

正如他所推测的,这时近藤、土方已经展开周详的对策了。“总之,我们的目的是歼灭所有的敌人。不过在白天大举闯入敌营,斩杀对手,这多少有点困难。不如悄悄地,而且一个不留地除掉他们。土方君,能听听你的想法么?”

“第一步,除掉他们的内应,如果在组内杀了他们难免将消息泄露出去,反倒打草惊蛇。要是让月真院的家伙们警惕起来,以后的事就不好办了。所以,杀的话就要选其他的地方。”

“就按照你的策略放手去干,我等着看你的手段了。”

于是,没过多久,某日土方岁三把佐野七五三之介等四人叫来,对他们说:“有一笔钱很着急用,已经叫使者去黑谷的会津藩官邸说明了此事,所以你们几个只要去收钱再取回来即可。钱的数目是两千两。”这一手耍得非常高明。新选组的经费都由会津藩官邸供给,所以去那里取钱是经常有的事。

“土方大人也一起去吗?”

“恩,我也一起去。”这样就更没有疑虑了。

伊东派的四个留在新选组里卧底到了黑谷的会津藩官邸,拿到了钱。他们并没立即离开,因为官邸的人为了慰劳他们已经端出了酒菜,卧底们一旦喝起酒来就不知不觉从落日西沉喝到月上中天了。

“别客气,尽管喝。”会津方面的接待人员很有技巧地向四人不断劝酒,结果他们喝到站都站不稳了。结果惨剧就在这时发生了。

也在此时,身在东山高台寺月真院饮酒的蓧原泰之进感觉耳朵深处响起了好像人临死时的呻吟一般的不可思议的声音。

“我好像听到了奇怪的呻吟声。”

“这是你的错觉吧。”伊东并没理这个话茬。

而另一方面,在黑谷的会津藩官邸,佐野等四人正在屋里喝着酒,从屋外却悄悄潜入了十六个新选组队员。他们全身武装,个个手持长矛。负责指挥的人是大石锹次郎,他还有个诨名叫“刽子手锹次郎”。这男人无论是武艺还是为人都不是凡品,他简直是个杀人狂,杀起人来总是乐在其中。正因如此,近藤每逢对组员处以私刑,都派此人负责。

这时会津松本家的家臣来叫土方:“请您到隔壁来一下好么?”

“知道了。”土方爽快地站了起来,到隔壁的使者室去了。土方的离席就是十人组成的长矛阵闯入的信号,还没等喝酒的四人受惊地站起身来,只听一声惨叫,他们就被扎了个透心凉。

为了确认是否死透,大石锹次郎一干人又往已经断了气的人的尸体上,用长矛托反复地刺。后来连土方都看不下去了,喊“住手”,大石才无奈地转而踢着早已入了鬼籍的佐野七三五之介的脸——大石有施虐的嗜好——现在也唯有这样方能一解他羞辱遗体的渴望了。

这时发生了件不可思议的事。据说,大石踢到佐野遗体的瞬间,佐野竟然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本该是死了的佐野拔出短刀,缓慢地砍下,从大石的脸到脚划出一道浅浅的伤痕后,才扑通一声倒下,又变回了死人。这大概是佐野在被踢的瞬间苏醒过来,使劲浑身的力量向大石表达自己的痛恨吧。

以下就是题外话了。新选组大败之后,大石锹次郎前往驻扎在武州板桥的官军本营,当然他这时已经是农民打扮了。大石化名“锹吉”,一到官军本营就向人问:“加纳道之助大人在么?”

加纳道之助和伊东、蓧原一起当过御陵卫士,后来他加入了萨摩军,成了一名官军士官。加纳出来一看,发现这个农民竟然是当年的刽子手锹次郎,大吃了一惊。不过让他惊讶的还在后头,锹次郎提出自己也要加入官军的行列,请加纳为他引荐。

“大石君,你还是个人吗?”加纳饱含恨意地说:“黑谷的会津藩官邸,佐野死不瞑目,莫非你已经忘记了?你要是想说忘了的话,我这就叫你想起来!”

拷问之后,锹次郎就被斩首了。

P17-20

序言

1868年的明治维新,可算是古代日本与近代日本的分水岭。而导致维新的最大契机,是发生在1853年的“黑船叩关”事件。在1853年到1868年——被称为“幕末”的十五年中,日本为何去何从困惑、彷徨,最后找到了方向。当然,是以腥风血雨的动荡为代价。“新选组”这一组织,便是在动荡中诞生,在动荡中壮大,最后在动荡中灭亡。

新选组是一个由浪人武士组成的团体,受当时任职京都守护职的松平容保支持,主要职责是维护京都治安和对付反幕府人士。幕末前半,黑船叩关带来的危机令幕藩体制本就存在的矛盾更加激化。在对待外国人的问题上,朝廷表示要进行“攘夷”,而幕府大老井伊直弼却不待天皇同意就于1858年签订了《日美友好通商条约》,被反对派斥为“卖国”。由是一部分倒幕派将“尊王”与“攘夷”两样口号结合起来.因此也被称为“尊攘”派。尊攘派是当时最为激进的一派。为了排除异己,他们对持不同政见者进行肆意暗杀,并冠以“天诛”的堂皇之谓,甚至还准备火烧京都。在这样的背景下,新选组身负维持京都治安之责,的确也起到了相应的作用。然而由于其佐幕的立场,在幕末后期倒幕开国的大潮下.却成为维新的阻碍,最终理所当然地被潮流淹没。

对待新选组,历来就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认为新选组算得上英雄,为坚持自己的信念而战斗,直至最后一刻,虽败犹荣。而另一种则认为新选组不过是代表老旧没落势力的幕府的爪牙,最后仍螳臂当车,死不悔改。这一正一反两种态度,在与幕末、与维新、与新选组相关的各种文学、影视、动漫甚至游戏作品中交织,是正是反各取所需。于是我们时常会看到某部作品拼命地在新选组周围圈上各种华丽光环,而另一部作品却将其贬为杂鱼的情形。

但这本《新选组血风录》,却并不为上述正反立场所左右。

本书中,作者并未将新选组从开始到结束洋洋洒洒地以时间线作一流水账记叙,如此则流于平庸。本书通过十五个相对短小的故事,来描绘新选组的人和事。这里没有光环包围的英雄,也没有死不足惜的杂鱼。这里有的,是活生生的人物,以及围绕他们发生的那些事情。读完本书,对于新选组,不会流于脸谱化的正反派式认识,却能看到一座立体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

本书的作者是日本著名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先生。

司马辽太郎1923年生于日本大阪市,原名福田定一,父亲福田定是经营药房的药剂师。司马自小对历史有浓厚兴趣,酷爱《史记》,因此以“远不如司马迁”之意起了“司马辽太郎”这个笔名。1956年,司马辽太郎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波斯的魔术师》,并于1961年开始了专职作家的生涯。司马一生笔耕不辍,留下了数十部小说及不计其数的散文、评论等作品。1996年,司马辽太郎病逝,享年72岁。

司马辽太郎先生的小说,多取材于激烈动荡的背景,例如日本战国时代、幕末以及明治初年。而本书《新选组血风录》是其描绘刻画幕末时代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描写新选组的各种作品中难得一见的上上之作。司马先生的原作构思巧妙、情节曲折、细节生动、行文通俗流畅,张博小姐的译文亦贴切自如。本书如今得以在国内翻译出版,实在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许宁

2010.6.11

后记

2000年的时候,日本《朝日新闻》做过一次“这一千年中你最喜欢的作家”的问卷调查,在读者邮回的20569张选票中,夏目漱石获3516票名列第一,而第二、三名分别是紫式部和司马辽太郎。由此可见,在日本历史小说家司马辽太郎是多么地受到欢迎。

司马氏的作品不但拥有大量的爱读者,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它们在战后文学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上世纪60年代末,日本的经济从复苏期进入了高速发展期,随着民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日本文学也日益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甚至此前一直与通俗文学泾渭分明的纯文学内部也发生了变质——不同于传统的私小说,折射社会现实的“中间小说”诞生了。司马氏的历史小说就属于这一类,而另一个典型则是我国读者也十分熟悉的井上靖。

假如以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其尊重历史中客观事实的意识孰强孰弱为标准,那么日本的历史文学或可分为两类。一类就如森鸥外的《涩江抽斋》,井上靖的《苍狼》、《风涛》,小说中作者的好恶与写作意图隐藏得如此之深,乃至读者们都难以察觉了。因为这类文学非常之重视历史本身,所以森鸥外甚至不令人称之为“历史小说”,而叫作“史传”。

另外还有一类,如芥川龙之介的《戏作三昧》、《鼠小僧次郎吉》,其实是借用历史人物的衣装来剖析现代人的集团组织、心理和思维方式。其原因除了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之外,正如芥川自己所说的:“骂古人比起谩骂今人来显然没有障碍。”

至于司马氏的小说显然属于后一类。在这本《新选组血风录》中,不仅有幕末特有的时代风物;佐幕、倒幕志士或喜或悲的传奇故事,而且凝结着作者本人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乃至永恒人性的思考。

迄今为止,出现过许多描绘新选组兴衰的文艺作品,但像司马辽太郎这样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质的作品,译者还没有见过:“这个新选组的权力中枢就是个剑术道场……是以强烈的乡党意识、门派观念为思想内核运作起来的。(《三条滩乱刃》)”

在本书的另一章《吹胡沙笛的武士》里,作者探讨了人的性格与际遇之间的关系。主人公鹿内薰本是一个英勇无畏从不把生死放在心上的标准的武士,可当他有了家庭,一想到自己死后妻子和女儿都将失去依靠,在战场就情不自禁地贪生怕死起来,最后成了个懦夫。可同样是有家庭的原田,却在孩子出世后,更加奋勇杀敌。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在同样际遇下,不同性格的人做出的不同选择,以及他们人生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结局。

《海仙寺党异闻》的故事中,作者指出连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是非、伦理,在战斗部队,或者说杀戮组织中都会发生扭曲。中仓主膳是一个受害者,他在自己家里被人暗算受伤。结果却因为敌人逃走、未把他杀死,主膳因此必须切腹谢罪。“中仓主膳的罪过在于他违反了武士道。武士道就是男人之道。所谓男人,就一定要铁骨铮铮、义勇向前。这是统御着新选组——这个浪人集团的最高伦理,是队伍的最高法律。”

武士道,近代以来多少国人提起这个词,总免不了羡艳、赞叹之情。可作为杀戮者、恃强凌弱者之道的“武士道”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残酷,非人性的东西。司马氏以其犀利的目光看到了这一点,在《长州的奸细》一章中他借主人公之口为武士感慨道:“真是像虫子一样无足轻重。”

从上述译者随便选取的几点可以看出,司马辽太郎撰写历史小说的写作意图决不仅仅局限于抒历史兴亡之叹。他的小说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感,在给读者故事趣味层面的享受之外,还常常会引人思考一些切近的、自身的问题。这也是司马文学区别于其他趣味本位的时代小说的地方。

正如各位所知的,“司马辽太郎”是“远远比不上司马迁的男人”之意。热爱《史记》的作者一定程度上也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自己写作的目标吧。

因此译者是以一种古刹朝圣,名山探宝的心情来翻译这本小说集的,但愿能尽量如实地反映作者的写作风格。但是由于中日两国人民在历史文化、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原文中不少专有名词恐怕我国读者难以理解。所以虽然有见笑于大方之家之虞,译者还是进行了转译,或是以章注的形式做了简要的说明。尽管如此,由于译者的能力所限,本书一定还有不少不妥之处以及不好理解的地方,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以匡不逮。这绝不是门面话,而是译者真心实意的希望。

在本书的翻译过程中,许多朋友都给予了我无私的帮助。首先要感谢重庆出版社的编辑肖飒小姐,正因为有了她,司马辽太郎的这本小说才能以这样的形式和大家见面。我在几个月的翻译过程中,同她学到了许多东西,受益良多,在此特别地提出感谢。此外还有阿东老师,如果没有她的支持和鼓励,我最后一定很难完成。在专业词汇的翻译上,上海的Kaye君也不辞辛劳,热心地帮我翻找资料解决疑难。她对日本文学译介工作的认真和热忱,一直鞭策着我努力向前,借此机会,我想向她表达我最高的敬意。

译者

2009年10月

于日本金泽

书评(媒体评论)

司马辽太郎一直思考着,为什么日本会产生如此愚蠢的“昭和时代”。现在日本更趋腐败没落,司马辽太郎已经看不到日本的没落光景,我为他感到欣慰。

——著名动画导演宫崎骏

“一平二太郎”(藤泽周平、司马辽太郎、池波正太郎)如果归为一类的话、都是嗜好写“大写的日本男人”的作家。

——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川本三郎

司马的小说由其独自的司马史观所佐证。其中出现的人物,作为一个个体的人在养育他的土地与环境中如何度过一生,该时代的历史如何以这个人为中心而发展,或这个人如何被历史所驱动,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都会超越时空向我们的心灵倾诉。

——医学家山村雄一

小学六年级朝日电视台播出电视剧《新选组血风录》,我简直着了魔似的看,然后不知天高地厚地从书架中找出《燃烧吧!剑》,写起了评论。

——作家杉本章子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新选组血风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日)司马辽太郎
译者 张博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9021627
开本 16开
页数 3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24
出版时间 2010-06-01
首版时间 2010-06-01
印刷时间 2010-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313.45
丛书名
印张 21.75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0
160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4: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