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还原西夏/正说西夏系列
内容
试读章节

英国国家图书馆里有一批来自中国黑水城的文献和文物。

1923年冬天,美国哈佛大学福格艺术博物馆的华尔纳,也沿着之前科兹洛夫走过的路线来到了黑水城。然而,华尔纳的运气远不如科兹洛夫等人,古城内外几乎处处都能看到科兹洛夫和斯坦因盗掘过的痕迹。华尔纳气得破口大骂说:“两头野猪,已经把这里啃得一干二净了!”

忙乎了一阵子,他最终只挖掘到几件壁画残片、三只破损的陶罐、几十枚钱币等小件物品,心情极度失望的他在日记中写道:“面对这些少得可怜的东西,我没有丝毫喜悦,有的只是懊恼和沮丧。看来,这座毁灭于战祸、风沙和干旱的古城,不会再赐给我什么了,我说不出对她的访问是成功还是失败。”

继华尔纳之后,日本人的足迹也出现在这片荒凉的古城废墟之上,但是他们对前去探宝的具体情况守口如瓶,秘而不宣,其内幕至今不为外人所知。五、小村庄的大秘密

河南濮阳县柳屯镇原名柳下屯,相传是那个“坐怀不乱”的柳下惠的故里。柳屯南边不到一公里的金堤下,有个叫杨什八郎的村子,村民几乎都姓杨。与周围的村庄相比,杨什八郎的村民不管是体形、相貌、口音、饮食,还是习俗,与周围的村民都无差别。他们自己登记的民族成分,全部是汉族。但是杨什八郎村民的内心,始终隐约感觉到自己与周围的人有所不同。因为他们村有三样祖宗留下来的文物:一个是形制特别的大方碑,一个是完整的家谱和一部叫《述善集》的家传古书。这三样东西全村人视若命根,世代相传,生死相守。

大方碑立于金堤之南,它的旁边是几座高大的坟茔。它们共同坐落在一大片平整的麦地之上。这座碑高约3米,七八十公分见方,下有仰莲座,上有屋顶一样的装饰,雕刻精致。它古朴浑厚而不失灵巧生动,尤其碑顶远看如蒙古人的毡帽,很别致。

家谱和《述善集》来自杨存藻家。他曾祖父在世时,这个“老总谱”差点失去。那时候土匪多,社会乱。有一次土匪闯进他家,翻出了“老总谱”,看着像床夹被,就抢走了。他曾祖父情急之下,忘记了害怕,一路跟着那个土匪。那是“秋边儿”的天气,还不是很冷,土匪晚上就盖着“老总谱”睡觉。他曾祖父赔着小心,在旁边蹲了一夜。土匪当中也有好人,有的土匪就劝那个抢“老总谱”的:“咱要了也没多大用,这老先生都守了一夜,还给他吧!”

失而复得后,杨存藻的曾祖父将“老总谱”和《述善集》用油布包裹了,埋在地下。但后来证明,这样保存也有很大风险。

大约150年前,杨什八郎的老村子遭遇了一场大水灾,村南边一条大堰决了口,水来得急,杨存藻的曾祖父啥也不顾,把“老总谱”和《述善集》扒出来就逃命。  抗日战争期间,家谱传到杨存藻父亲的手里。当时金堤上面是条公路,是从濮城镇到濮州(现河南濮阳县城)的要道,时常有日本军队路过这里。每到这个时候,他父亲啥也不要,背上装着“老总谱”和《述善集》的杏黄包袱就跑。有一次跑晚了,日本兵已进了村,他父亲背着杏黄包袱往北跑。日本人在后面喊,他父亲怕失了家谱,不敢停下,日本人在后面开了枪,幸亏前面有一条沟,他父亲跳进沟里继续跑,这才得以逃脱。

最近几十年,家谱归杨存藻和他儿子杨学景收藏,虽然他们并不了解“老总谱”和《述善集》的学术价值,但保管好这两样东西,几乎已经成为他们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本能。

20世纪80年代,古代文化逐渐受到尊重,濮阳文化界有人发现了杨什八郎村民珍藏的三件文物,消息传播出去,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兴趣。

1985年前后,河南省社科院学者任崇岳、穆朝庆等人到杨什八郎村调查。他们在石碑上和书籍里发现了“唐兀”这样一个貌似家族姓氏的奇怪词汇。很快,在纷繁芜杂的传统典籍中,学者们找到了这个词汇的流行年代,弄明白了它的意义。随后在媒体上很快就报道这是一个十分重大的发现。

那么,唐兀到底是谁呢?杨什八郎村千百年保守着一个什么样的秘密呢?

六、废墟中的收获

这片废墟被人们叫作方塔。显然这不是它真正的名字。岁月其实早已忘记了它的身份。到今天为止,几乎没有人知道它准确的生年,但是,却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它的死期。请用悲伤和羞愧的心情来定格这个凝固的瞬间吧!

1990年11月末,一声巨响,位于贺兰山拜寺沟东麓一座鲜为人知的古塔,竟然被疯狂的盗贼以爆炸的方式摧毁了!闻讯而来的历史和文物专家们望着满地的残砖破瓦,心情格外的沉重。

这个隐居荒野的伟岸身躯,曾(P18-20)

后记

“正说西夏”系列包括《还原西夏》《解密西夏《话说西夏》《西夏文明》四部作品,它们各有侧重,互为姊妹。定位“正说西夏”,目的是奉献给读者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西夏,既不苦涩难读,又不失历史真实,非时下流行的“戏说”或“臆想”历史,这是本系列的最大特点。

《还原西夏》是大型史诗纪录片《神秘的西夏》的史学稿本,取《还原西夏》,是寄托着编撰者的希望;《解密西夏》是对神秘西夏的进一步解读,由于拍摄的需要,《神秘的西夏》内容有限,《解密西夏》则是为弥补这一缺憾而立项,特别注重对纪录片表现较少的文化艺术、社会生产、丝路贸易以及典籍文献的解读;《话说西夏》和《西夏文明》是修订再版,这两部普及读物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很快售罄,经过专家推荐,入选“正说西夏”系列。

本系列的组织出版,得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大学、宁夏人民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国英常委亲自主抓。宁夏大学“中央提升地方高校综合实力”项目提供资助。在此,谨向支持本系列编纂出版的领导和专家表示由衷的感谢!

杜建录

二0一五年十二月二日

目录

王朝背影——尘封不住的历史

 一、历史的影子

 二、封闭的碑亭

 三、王雨堂之谶

 四、黑将军的财宝

 五、小村庄的大秘密

 六、废墟中的收获

 七、伤痕累累的白骨

 八、无缘正史的王朝

党项归唐——中原文明滋润党项成长

 一、青藏高原上的党项人

 二、“夷夏一家”与党项内附

 三、唐蕃之争与党项第一次大迁徙

 四、“安史之乱”后党项第二次大迁徙

 五、拓跋思恭起兵勤王

崛起之路——李继迁起兵到李元昊建国

 一、立马统万城

 二、起兵地斤泽

 三、攻取灵州城

 四、和好大宋朝

 五、迁都兴庆府

 六、西掠吐蕃健马,北收回鹘锐兵

三国演义——辽、宋、夏三足鼎立

 一、辽、夏联手制宋

 二、夏、宋、辽三国和战

 三、夏宋大战再起,辽朝援夏抗宋

人造天书——西夏文字的创制与传播

 一、西夏文字的发现

 二、西夏文字的创制

 三、番文羌语

 四、文字的推广与传播

 五、西夏文字的定位

耕牧传国——西夏立国经济基础

 一、旱涝无虞的农业

 二、名扬天下的畜牧业

 三、半农半牧经济的特点

以儒治国——西夏的政治思想

 一、追慕华风的内迁党项

 二、君权至上的封建国家

 三、蕃汉之争的皇族后族

 四、走向鼎盛的儒学教育

 五、无处不在的儒家思想

展钟暮鼓——汉藏佛教盛行西夏

 一、西夏佛教历程

 二、塔寺佛影

 三、壁画中的佛教信徒

 四、帝王之师

 五、铺就藏传佛教东传之路

众生百态——西夏人的日常生活

 一、户口里的秘密

 二、尚巫崇鬼之风

 三、巾帼不让须眉

 四、众人拾柴火焰高

 五、李春狗的扑买

 六、寡妇耶和卖地

 七、何狗狗的借贷

 八、瓜州审判案

 九、边城的落日

风雨千年——西夏陵的秘密

 一、陵园鸟瞰

 二、独具特色的形制

 三、规模浩大的工程

 四、西夏陵为什么只有9座帝陵

 五、是谁毁了西夏陵

浴火重生——政权的消亡与文化的再生

 一、大一统视野下的蒙夏战争

 二、元代西夏文化的延续和新生

 三、民族融合的痕迹

后记

内容推荐

杜建录主编的《还原西夏/正说西夏系列》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强大的朝代。它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三国”时期:这是一段灿烂的文化,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耀眼星宿,更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壮美地标。然而由于战火的摧残、民族的消亡、文明的阙失和正史记录的简略,这里发生的一切几乎都淹没在岁月扬起的风尘中。

编辑推荐

杜建录主编的《还原西夏/正说西夏系列》是“正说西夏系列”中的一本。本书还原了西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生活,重现了西夏的辉煌和没落,将读者带回那神秘的西夏王朝。语言生动流畅,融学术性、通俗性、趣味性于一炉。全书客观公正、平实有度地讲述了西夏历史与文化。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还原西夏/正说西夏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杜建录主编
译者
编者 杜建录
绘者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7062783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466
CIP核字 2016012831
中图分类号 K246.3
丛书名
印张 19
印次 1
出版地 宁夏
236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9: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