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先父张伯苓先生传略/南开大学校史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张锡祚著的《先父张伯苓先生传略/南开大学校史丛书》共分为18个小节,共选图80余幅,全书以时间为序,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以文释图,以图补义,分五章讲述了张伯苓秉持教育救国的理想,50年投身南开教育,一辈子辗转南北、苦心经营,取得辉煌教育成就的人生历程。

内容推荐

张锡祚著的《先父张伯苓先生传略/南开大学校史丛书》通过这些研究还原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段历史,深入探讨在清廷腐败而时代新生、抵御外辱而内战频仍、社会激荡而又动荡之际,严范孙、张伯苓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怀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如何筚路蓝缕、刚毅坚卓,建成中外驰名的南开系列学校;如何遍考中外,摸索出一套为国家培养大批精英、以“公”“能”为目标的教育规律;如何以一个私立学校的微薄之力最先发现、最先揭露日本侵华野心,并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何以“私立非私有”的办学理念和优异的办学业绩,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捐助,成就令人惊叹的中国最成功的公益项目。更重要的是,先贤们为民族大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奉公献身的中国传统“士”的精神,如何与今天的核心价值融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目录

一、前记

二、先世回溯

三、童年时代

四、北洋水师时代

五、严王家馆时代

六、南开学校的创立与发展

七、早期教育思想

八、戏剧与体育在南开

九、从“九一八”到“七二八”

十、抗战时期

十一、后期教育思想

十二、抗战胜利,南开复校

十三、南开五十年,在艰苦奋斗中成长

十四、考试院长三个月

十五、全国解放

十六、先生之生平

十七、故后哀荣

十八、后记

附:手稿原件

整理后记

试读章节

二、先世回溯

曾闻自先祖母杨太夫人口述,张氏先世祖于清初来自山东,原在运河里使用楠木船,往来南北,贩运油粮为生。后来到天津,有一日清晨闲步,在河东一带一块荒地上,看到有一只猫和一条蛇在打架,认为这是龙虎斗,是块旺地,就把那块地买下了,建起家园来。这说来是太富于象征性了,若以今日的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是太荒唐了,但在二三百年前,在人们的眼睛里看来,确认为是一件不平常的事,这只称作张氏祖先迁到天津来的一段引子罢了。

当时开了一家行店,起名叫做“协兴号”,取其协力同兴的意思,专养楠木船,南北贩运油粮杂货,经过几个世代的经营,家道日渐兴旺起来。传到五世祖天行公讳健,生高祖兴如公讳文德兄弟三人。兴如公生曾祖筱洲公讳虔,为国学生,早年亡故。筱洲公生祖父久庵公讳云藻,筱洲公去世时,久庵公才九岁。

久庵公幼年,聪明不羁,因为是幼年丧父,并且又是两世单传的独生子,先曾祖母刘太夫人不免过于宠爱放纵了些,而当时家道又正在兴盛,所以也就没有把科举事业放在意中了。

久庵公平生酷爱音乐,遍访名师,凡是一切乐器,弹拉吹打,无不精绝,尤其以琵琶最擅长,一直到晚年,没有一天不弹弄的。每天晚上临睡前,一定要弹一两段琵琶曲子。冬日天寒畏冷,就把棉被挖两个洞,躺在暖炕上,把手伸出来,弹弄琵琶、弦子等乐器。

先娶祖妣胡太夫人,早卒,所生的子女,也没有养育活。继娶先祖母杨太夫人,当时因为不事生产,家道已经中落,生计日艰,惟有仗着久庵公在外教几处家馆,和杨太夫人给人家做些针线外活为生。虽然如此,久庵公还是不改其乐。盖因他的生性淡泊,视富贵如浮云,就是爱好音乐如命。久庵公和当时的京剧票友孙菊仙最要好,称为莫逆之交,他曾教授孙处戏曲乐理,孙处是孙菊仙的别名,因他是天津人,所以津人也称他为“老乡亲”,是慈禧太后的供奉,就是常进宫为西太后说戏的。孙每次到天津来义演,一定要请张七爷给打鼓,久庵公在族中大排行第七,所以人们称为七爷,因为以琵琶闻名,津人群呼为“琵琶张”。说来孙菊仙先生这人也很奇特,每当赈灾义演,他常常唱到中间,摘下来髯口,停下锣鼓,对听众演说赈灾的道理,劝募一番之后,再挂上髯口,响起锣鼓,接着再唱,这个人很富于侠气。后来他活到九十多岁,记得在我小时,他还到我家来过,父亲教我们叫他孙爷爷,说这就是“老乡亲”,当时他的精神还是健旺得很。

久庵公在晚年,有一天到茶馆去喝茶,那时茶馆里还有说唱节目,那一天正值有一位外地来的弹琵琶的,在台上演奏,那人也有六十岁光景,也是很有些名气的,弹奏中间,有一处弹得不大对,久庵公在台下用老年颤抖着的声音,吼了一声:“好琵琶!”那人闻听,立时变色,放下琵琶问道:“是哪位喝倒彩?”台上管事的说:“这是张七爷,琵琶弹得最好。”那位乐师道:“既然如此,就请张七爷上台来弹弹,我们领教领教。”当时台下喝茶的,多是平时认得的熟人,一齐怂恿,久庵公不便违却众人的情意,就上台来,拿起琵琶弹了一阕。刚弹罢,那位乐师就立刻跪在地下磕头,一定要认师傅。经不过台上台下众人凑趣,一齐怂恿,这才收了那人做徒弟,传授了几段平生最得意的琵琶曲子。P2-4

序言

《先父张伯苓先生传略》(原名《四十三年回忆录》)是我父亲张锡祚为伯苓先生所作的传记。

我的父亲是张伯苓先生的三子。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威严,走在路上常常吸引行人目光。他自幼聪颖,学绩甚佳,做事认真,深得伯苓先生喜爱。但十余岁时喜欢武术,训练刻苦,以至于劳累过度,抵抗力下降,不幸染上肺结核,几乎丧命。幸好在我祖母精心照料下,逐渐恢复,但一生疾病缠身,未能有像样的业绩。他个性鲜明,嫉恶如仇,颇讲义气。“文革”期间,他经常帮助陷入困境的朋友,毫不犹豫地拿出家里仅有的余款,周济他们。

这篇传记,是我父亲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养病期间完成的。由于他身体不好,长期与我祖父祖母一起生活,与祖父祖母感情颇深,因此他写的传记是从一个家人的角度,近距离观察伯苓先生思想、行为。我想一定能为研究张伯苓教育思想的学者们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伯苓先生的传记已出版不少,南开大学出版社最近又出版了《张伯苓全集》,这些素材更加丰富了研究南开教育的内容。我真心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还原二十世纪上半叶那段历史,深入探讨在清廷腐败而时代新生、抵御外辱而内战频仍、社会激荡而又动荡之际,严范孙、张伯苓等一批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怀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如何筚路蓝缕、刚毅坚卓,建成中外驰名的南开系列学校;如何遍考中外,摸索出一套为国家培养大批精英、以“公”“能”为目标的教育规律;如何以一个私立学校的微薄之力最先发现、最先揭露日本侵华野心,并且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如何以“私立非私有”的办学理念和优异的办学业绩,吸引了大量的社会捐助,成就令人惊叹的中国最成功的公益项目。更重要的是,先贤们为民族大业殚精竭虑、义无反顾、奉公献身的中国传统“士”的精神,如何与今天的核心价值融合,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谨以此序纪念我的父亲和祖父。

2016年3月

后记

2016年4月5日,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南开系列学校创始校长张伯苓先生140周年诞辰。为学习弘扬他的爱国精神,研究借鉴他的教育思想,总结汲取他的办学经验,继承光大他的未竟事业,我们整理编校了张伯苓先生三子张锡祚写于1963年的手稿《四十三年回忆录——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传》。

张锡祚生于1908年,自幼身体单薄,就读南开中学时因染肺病休学。抗日战争时期,张锡祚和父母同住在重庆南开中学。经重庆名医诊治,多年的肺疾得以治愈。病愈后,张锡祚不愿继续呆在家里,遂外出经营小型工商业,并开办农场、会计师事务所,为南开学校的发展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新中国成立后,张锡祚任天津文教工业公司财务科科长,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贡献。他与瞿秋白的侄女瞿安贵女士结婚,育有女儿张媛良、儿子张元龙。

张锡祚先生的手稿《四十三年回忆录——故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先生传》现藏于南开大学档案馆。在“南开大学校史丛书”出版经费资助下,这份珍贵手稿得以在张伯苓先生140周年诞辰之际公开出版。张锡祚先生之子、全国政协常委张元龙先生为本书撰写了序言。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此次整理,即以张锡祚先生手稿为底本,稍作校改和注释。凡不影响文意且不致造成歧义者(如“的”“地”“得”混用等),一律遵从手稿,不做更动;手稿中明显的错字、衍字、脱字则直接校改,不另出注;手稿中表述与史实略有出入或与通行提法不尽符合者,则加注说明。

参加整理编校工作的人员有:史永红、魏茜、卫维平、刘敬婷、李世锐、杨丽霞、张健、张鸿、徐悦。整理编校工作如有疏漏,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南开大学档案馆

南开大学校史研究室

2016年4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先父张伯苓先生传略/南开大学校史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锡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南开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310050765
开本 16开
页数 24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424
CIP核字 2016052016
中图分类号 K825.46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天津
230
17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4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