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人间词话/国民阅读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王国维著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中产生了重大反响,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内容推荐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是他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洗礼之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评论。本书集编、校、释、评于一体,收录了《人间词话》的手定稿、删稿,王国维先生创作的诗词,以及其他散见各处的国维先生论词的文字,可以说是较为完备的稿本,还原国学经典。

目录

导言

手定稿

删稿

拾遗

《人间词》撷英

王国维诗选

附录

试读章节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①,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注释】

①高格:指格调高迈超逸。

【译文】

词以境界为最高的评价标准。一首词如果有境界,自然会成就高迈超逸的格调,自然会有绝妙的句子。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独到绝妙,原因就在这里。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文】

境界分为“造境”(通过创造想象而创造出来的境界)和“写境”(通过摹写现实而产生的境界)两种,这就是“理想”与“写实”两派的加以区分的根据。然而,这两者很难(绝对地)区别开来。这是因为大诗人所创造想象出来的境界,必然会合乎自然,而所摹写出来的境界也必然会与理想的境界相近的缘故。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

①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又见欧阳修《蝶恋花》。

②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③陶潜《饮酒二十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④元好问《颍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译文】

境界又可以分为有我的境界和无我的境界。欧阳修《蝶恋花》词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秦观《踏莎行》词中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有我的境界;而陶潜《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元好问《颍亭留别》诗中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则属于无我的境界。有我的境界,是以我为主体来观察外界的事物,因此外界的事物都会染上我的主观色彩;而无我的境界,则是以物为主体来观察外界的事物,因此不知道什么是我,什么是物。古人作词.写“有我之境”的比较多,但也并不是说不能写“无我之境”。对于这个问题,有杰出才华的人是可以自己有所建树的。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译文】

无我的境界,词人只有从静观之中才能够得到。有我的境界,词人是从由动到静时得到的。所以,前者显得优雅纯美,而后者则显得宏伟壮丽。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①。故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注释】

①法则:有的也写作“法律”。

【译文】

自然之中的事物,相互联系而又相互限制。然而,当它们被写入文学或美术作品之中的时候,必然要独立出来并摆脱这些联系和限制。因此,写实家也是理想家。而且,无论是怎样虚构的境界,它所用的材料必须从自然之中寻求,而其虚构的方式也必须要遵循自然的法则。所以理想家其实也是写实家。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译文】

境界并不仅仅是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心中的一种境界。所以,只要能够描写出真景物、真感情的词,就称其为“有境界”。否则,就称其为“无境界”。

P2-5

序言

伴随着近年“国学热”的升温,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进入坊间各种“国学丛书”“国学读本”,它和《论语》《孟子》《史记》等著作并列,成为一部年轻学子必读的“国学经典”。

那么,王国维是谁?《人间词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被誉为“国学经典”的著作,又是如何在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迅速地经典化,获得与《论语》《史记》等著作比肩而立的崇高地位的呢?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观堂,浙江海宁人。他治学兴趣浓厚,涉猎广泛,在哲学、美学、史学、经学、文学、甲骨学、金石学、历史地理、文学理论与批评诸方面,均有重要建树,被学术界誉为“跨越中西文化而自铸伟辞的一代学术大师”。80多年来,王国维的影响并没有减弱,而以王国维的身世与学术为研究对象的“王学”不仅一直存在着,且愈来愈蔚为壮观。

王国维世代清寒,幼年为中秀才苦读。早年屡应乡试不中,遂于戊戌风气变化之际弃绝科举。22岁的时候,他至上海《时务报》担任书记校对。利用公余时间,他到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研习外交与西方近代科学,从此结识了主持人罗振玉,并在其资助下于1901年赴日本留学,学习数学与物理,后因病回国后在苏州、南通等地的学校讲授心理学、伦理学、哲学、社会学等课程。在1901年至1905年,王国维主要从事哲学和美学的研究,介绍与传播西方的思想,并用此种思想解释人生及文学艺术。

1906年,王国维随罗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学部总务司行走、图书馆编译、名词馆协韵等,直至辛亥革命爆发。从1906年到1912年,他继续从事美学与文学理论的研究,完成《人间词话》与《宋元戏曲考》的写作。

1911年辛亥革命后,王国维跟随儿女亲家罗振玉逃居日本京都,从此以“前清遗民”处世,并埋头著述,1916年回国,1923年受溥仪聘请入值南书房,成为末代皇帝的文学侍从。

1925年,他受聘进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任教授,与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并称“四大导师”。后期的王国维,主要从事旧学的研究,涉及古史新证,史学、经学与地理学,甲骨金石,文字训诂,敦煌学,年谱学,版本学等。

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人间词话》创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在这部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词话著作中,王国维运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加之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因而随着时代的演进,《人间词话》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逐渐拥有了崇高的地位。

和传统词话不同,王国维独出机杼地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推崇姜夔、张炎,而不尚北宋词人;而常州派词则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则突破浙派与常州派构建的樊篱,力图克服两者之弊。例如,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则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就有效地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而对于常州派,他则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他指出:“若屯田之《八声甘州》,东坡之《水调歌头》,则伫兴之作,格高千古,不能以常调论也。”并引牛峤等词,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他认为,伫兴之作,写情语,写景物,只要真切不隔,有境界,便是好词。这种观点有利于纠正常州派词偏于追求寄托的狭隘见解。

……

应该说,这些前辈学者的批评并非全无道理。但是,晚清爆发的新旧之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已经有了结果,新派逐步掌握了思想文化的领导权,龙榆生、唐圭璋等人的声音显得不合时宜,十分孤单,无力阻挡《人间词话》挟时代的风会,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因此,这种来自中国诗学传统的抵抗逐渐式微。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之后,这种抵抗更是基本上消失无踪,《人间词话》则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成为中国古代诗学均“总结性代表作”。

余英时曾经这样写道,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自己的历史、文化、传统的认识越来越疏远,因为古典训练在这一百年是一个不断堕退的过程。到了今天,很少有人能够离开某种西方的思想架构,而直接面对中国的文学、思想、历史了。他们似乎只有通过西方这一家或那一家的理论才能阐明中国的古典。”从这个角度来说,当我们把《人间词话》奉为“国学经典”并将王国维等人依据德国美学传统建构的“意境说”视为“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范畴”或“中华民族最高审美理想”的时候,我们同时也就永远地埋葬了自己民族的诗学传统与审美理想。

此种转变,究竟是幸运抑或不幸,孰能论之?!

本书评注《人间词话》,以王国维手定、分三期公开发表于《国粹学报》上的六十四则为底本,并校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本——《蕙风词话·人间词话》合订本、齐鲁书社本——《人间词话新注》、河南师大学报本——《人间词话》等。在评注中,参考了祖保泉、张晓云《王国维与人间词话》、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夏中义《世纪初的苦魂》、黄霖等《人间词话导读》、谭汝为校注《人间词话人间词》等。

此外,为了让广大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王国维的词学思想,本书还收录了王国维生前没有公开发表的若干条词论及其诗词创作。

而在附录部分,我们则收录了罗振玉、戴家祥、陈寅恪三位先生追悼王国维先生的若干具有代表性的文字,以飨广大读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人间词话/国民阅读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清)王国维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7759299
开本 32开
页数 2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76
CIP核字 2016052697
中图分类号 I207.23
丛书名
印张 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0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9: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