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万物归一(精)
内容
内容推荐
今日之神在疯长,雨水湿透了他的身体。他的胳膊伸展着,拥抱着潮湿的牧场;他的手指张开着,触摸着海岸。他是时间的鲜活皮肤;他像任何一棵树一般随着白日迅速生长……
我仿佛看到了一条路;我仿佛就在一条路上,走着。我仿佛走在一条翻越小山的柏油马路上。小山创造了自身,这是有震撼力的联想。它创造了自身,随着显而易见硬实的地面和摇曳的植物,随着显而易见的马群和吃草的牛群,逐渐加厚,在限晴所到之处渐次展开,就好像我的目光是一支画笔,画着这个世界。
然而。
这本书里什么都没有发生。仅有零星分散在语言各处的小小暴力,存在于被永恒剪去时间的角落里。
作者简介
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作家、诗人、博物学者、语言大师。一九四五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富裕的家庭,自幼喜好阅读,涉略广泛。在父母影响下,从钢琴、绘画与舞蹈课,到采集岩石与甲虫,她的童年交织着无穷的创造力与对环境的探索。一九六八年,她以关于梭罗《瓦尔登湖》的论文毕业于弗吉尼亚霍林斯大学,奠定了一生的写作方向。毕业后,迪拉德写诗、画油画,同时为“约翰逊扶贫项目”工作。
一九七一年,在经历了一场几乎致命的肺炎之后,迪拉德在弗吉尼亚州的听客溪生活了一年,深入地体验生命。这一经历成就了《听客溪的朝圣》这本书,使她在二十九岁便获得普利策奖,并在美国文坛激起巨大的回响,其影响力至今不衰。
目录
第一部分
新生和拭盐
第二部分
上帝的牙齿
第三部分
坚固圣质
导语
本书是美国著名自然文学作家安妮·迪拉德的一部散文集,记述了她一个人居住在普吉特湾时的经历与思考。她叙述了自己独居天地间的体验,记录了一个因为飞机事故而脸被烧伤的小女孩,拷问了信仰对于普通人的意义。安妮·迪拉德用优美的文字把她所居住的环境准确、生动地传递给了读者,而她将自然与信仰和人生意义结合起来进行思考,有疑虑,有升华,直观传达出一个高尚灵魂是如何塑造而成的。
精彩页
每天都是一个神,每日都是一个神,神圣与时俱在。我敬拜每一个神,我赞颂分割出来的每一天。每一天,从时间中分割出来,包裹在时间的外壳里。五颜六色的外壳,一个漫延无边的外壳,在拂晓时分,快速地越过群山,裂开了。
我在一个神中醒来。我醒在一双紧拥被子的双臂中——拥我之紧,以至拥进了被子中。
是谁在吻我——已然在吻我。我醒来,“哦”一声,从枕头上爬起。为什么我该睁开双眼?
我睁开双眼。神从水中升起。他的头颅盈满海湾。他是普吉特湾’,他是太平洋;他的胸膛从牧场中抬起;他的手指是冷杉;岛屿沿着他的肩膀渐低渐湿。岛屿从他的肩膀处融入蓝色,滑入水中,滑人虚空。光亮的海水,如同一个舞台。
今日之神起来了,他细长的眼睛在云中闪烁。他猛甩双臂,播撒出五颜六色;他屈身弯腰,把天空搂在怀中;他躬身,躬身播撒,拥抱一切,铺洒我身,如同皮肤。
被子下面,一只猫咪缩在我的膝盖弯里。她醒来了;她缩着身子,扯咬着身上的金属缝合线。这一天是真实的;我已然能感觉到它的咔嗒声,听到它在我的膝盖后面咔嗒作响。
这一天是真实的;天空越过群山咔嗒咔嗒心满意足地寻就其位,环绕着群岛扣紧,噼里啪啦地拍击着海湾。气流在农场屋顶上涌动;气流攀升涌进谷仓的大门,摩擦着谷仓黄色的窗户。气流叩击着我分开的手指,敲打着我的耳朵眼儿,满满当当的。我叫它简单,因其连续流畅,因其独来独往。
推开猫咪。站起身来捋平被子。“哦,”我轻唤出声,“哦!”
我独自一人,住在华盛顿州普吉特湾的北边。有一只金色的猫咪,睡在我的腿上,唤作小不点儿。早上,我逗着她毫无表情的脸。你记得昨晚么?你记得么?早饭前我得撵走她,非此不能用餐。
还有一只蜘蛛,在浴室里,留下来与我做伴儿。她那套小小的装备,总是在提醒我借我之力死掉的一只蛾子。那只母蜘蛛,本身属类不详,腹部圆咕隆咚,乏善可陈。六英寸长乱糟糟的一张蛛网,不知怎地倒是经营得有声有色,让她活下来,让我为之惊叹。蛛网本身就在角落里,在马桶的后面,瓷砖墙和地板之间。我原本以为,那个地方窄巴巴的,什么都不会有。可是,在蛛网下的地板上,却躺着十六七枚她扔在那儿的尸体。
尸体看上去大多是潮虫。那些如同穿山甲般的小物种,活着就是在屋子里拼了命地爬来爬去,死了则死在屋子周边。还有若干枚地蜈蚣,三张旧的蜘蛛蜕皮,皱巴巴地卷在一起,两只蛾子的尸体,没有翅膀,又大又空。我跪到地上去看那蛾子的尸体。
今日,地蜈蚣身上泛着暗光,亮黝黝的,这便是他的样子:胸部和腹部背面的曲线,以及一对光滑的尾须让我认出了他的名字。再过一周,或许正如其他尸体所昭示的,便会看到他萎缩变灰,与尘土一道变成了地板上的灰网。他旁边的潮虫是空心的,无色易碎,脆软成团,只消一丝微风便能刮跑。蜘蛛的蜕皮躺在他们旁边,半透明,皱巴巴,腿干瘪成结。还有那些蛾子,空心的蛾子,彼此之间颤巍巍地靠着,没有头,乱七八糟的弧条状甲壳质像是皮上了漆,又像是乱糟糟的一堆扶壁支撑着教堂的拱顶,就是跟蛾子搭不上边,以至于我在想该不该叫他们蛾子,除非我有过把结节瘤块认作蛾子的经验。
两年前的夏天,我独自在弗吉尼亚的蓝岭山脉扎营。费劲儿把自己弄过去,除了别的事之外,就是打算好好读读詹姆斯·拉姆齐·厄尔曼,的《燃烧的岁月》,一本关于兰波的小说,一本我十六岁读过后就想去当作家的小说;我希望那种感觉再来一次。所以,我读了,沉溺其间,日日坐在帐篷边的一棵树下读,呜鸟在头上方的树叶间摇动,毛足虫在脚下满是小树枝的泥地上慢行;每天晚上就着烛火读,斑点猫头鹰在树林里叫,浅色的蛾子成群结队地飞,绕着我的头飞舞,舞在烛火形成的光圈里。
蛾子锲而不舍地扑向烛火。嘶嘶作响,触火即退,翻转着消失在厨用平底锅的阴影中。或者,让火燎上了身,落下来,热辣辣的翅膀,好像要融化了,碰到什么粘上什么——平底锅,锅盖,汤匙——如此这般,粘住的蛾子只能小范围内扑打着,没法飞也跑不了。碰到这种情况,我会拿根棍子,轻轻敲打一下器物,让蛾子们解脱出来;早上的时候,我会发现厨具上镶满了扯碎的蛾翅留下的金色斑点,铝制品上到处都是亮闪闪的粉末三角形。我就这样读着书,烧着水,更换好蜡烛,接着读书。
某个晚上,一只蛾子扑进了烛火,让火给逮住,烧干殆尽。当时,我肯定是盯着烛火的,要不就是那一道阴影划过书页时我抬起了头;不管怎么说,反正我是看到了蛾逝的整个过程。一只金色的雌性蛾子,很大的一枚,翼幅展开足有两英寸长。她扇动着翅膀扑进了火,腹部落人了烛泪里,粘上了,烧起来,动不了,几秒钟内就被烤干了。她那舞动的翅膀,就像棉纸一样烧起来,放大了烛火的火圈,让黑暗中我毛衣的袖子、身边金凤花的绿叶和松树皱巴巴的红色树干瞬间一蓝。很快,烛火又重新聚集,蛾翅化作一缕青烟散去。与此同时,她的六条腿蹬了几下,蜷曲起来,烧黑了,不动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万物归一(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安妮·迪拉德
译者 译者:匡咏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59823168
开本 32开
页数 11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37
出版时间 2022-05-01
首版时间 2022-05-01
印刷时间 2022-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84
CIP核字 2019239158
中图分类号 I712.65
丛书名
印张 3.6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193
136
13
整理
媒质
用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46:33